- 中醫入門捷徑:方劑必背輕松記
- 嚴哲琳
- 1410字
- 2020-02-14 21:01:16
第二節 清營涼血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元參、竹葉心、麥冬、丹參、黃連、金銀花、連翹。
作湯劑,水牛角鎊片先煎,后下余藥。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主治熱入營分證。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日常喜開或喜閉,口渴或不渴,斑疹隱隱,脈細數,舌絳而干。

本方是治療邪初入營的代表方。清營,清透營中之熱。此時氣分癥狀尚未完全解除,而營分癥狀即已出現,氣營兩傷,熱迫血分,其治法為透營分邪熱從氣分而解(葉天士所謂“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一是清營分熱毒;二是滋養熱傷之陰;三是透熱轉氣,使其入營之邪透出氣分而解。
方義分析:方中犀角咸寒,大清營分熱毒,用為君藥;生地、麥冬、玄參滋養津陰,與清熱解毒藥配伍,用為臣藥,金銀花、連翹一是助清營藥共收解毒之功;二是透營分邪熱從氣分而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方中黃連清心解毒;丹參具有活血消瘀之功;竹葉心用為清心經之熱,是以心治“心”之意。諸藥合用,共成清營解毒、透熱養陰之劑。
1.本方為治療熱邪初入營分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數為辨證要點。
2.使用本方應注意舌診,吳瑭原著說:“舌白滑者,不可與也”,并在該條自注中說:“舌白滑,不惟熱重,濕亦重矣,濕重忌柔潤藥”,以防滋膩而助濕留邪。
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黃、芍藥、牡丹皮。
作湯劑,水煎服,水牛角鎊片先煎,余藥后下。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主治熱入血分證。癥見熱擾心神,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細數;或熱傷血絡,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或蓄血瘀熱,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方義分析:本方重點在于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方中犀角咸寒,清熱涼血,內平火熱,用治耗血動血為君藥,使火平熱降,毒解血寧;生地甘寒,一以佐犀角清熱涼血,一以養陰以生津液,是為臣藥;赤芍、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丹、芍配犀、地清熱涼血防止血留瘀滯。原方針對“”癥見:吐血不盡、大便黑、喜妄如狂等,加大黃以清邪熱逐瘀。
:指溫熱病的極期和恢復期的病理表現。可分為實證與虛證。
實證:邪熱熾盛。由營分傳入血分,表現為熱極動風(即高熱、神昏、抽搐)和熱盛動血(發熱夜甚、神志昏沉、躁擾不安、斑疹、吐衄、舌紅絳)
虛證:多由熱邪久居,耗陰傷血,筋脈失養所致。陰虛者表現為盜汗、虛煩、不眠等;陽虛者可出現畏寒肢冷和虛風內動(手足蠕動、失語、肢癱),以及亡陰(精神萎靡、多汗而熱、面色蒼白)、亡陽(神衰、冷汗淋漓、手足逆冷)等衰竭癥狀。
:病證名,也稱畜血,出《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①指外感熱病邪熱入里,與血相搏,而致瘀熱蓄結于內的病證。臨床表現為小腹脹痛,發冷發熱,白天病輕,入夜則譫妄發狂,語言混亂,甚至呼叫打罵。②泛指各種有形無形的內外瘀血。
1.本方是治療溫熱病熱入血分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為辨證要點。
2.本方寒涼清滋,對于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以及“陰斑”及“虛斑”均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