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灸學研讀
- 曲生健
- 5513字
- 2020-07-10 08:55:02
四、針灸學術的現狀與歷史原因
針灸作為中國醫學的重要學科,經過漫長的萌芽、形成及發展與傳播過程,迄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雖然總體上是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但其由于當時社會發展歷史條件的限制,尤其是近代中國歷史的原因,針灸學術發展不僅與現代科學水平存在很大的距離,而且與整個中醫學術的發展進程相比,也有著不可否認的差距。
針灸醫術至精至巧,非精心研究莫得其術,盡管針灸療法也并非萬能,但其對臨床各科病癥都有獨特的臨床療效,如能悟其奧妙,臨證理法方術準確,往往法簡而效捷,尤其對某些疑難病癥常能彰顯其神奇與絕妙。但是,按針灸學科要求,若真正學通和掌握并用好針灸,全面發揮針灸療法的臨床價值,卻是比中藥方脈臨床方法更困難的事情。不幸的是,由于經過了中國近代歷史針灸學術的長期衰落,傳統針灸學的深奧理論很少有所整理發掘,學術研究更是鮮有進步,甚或徘徊不前。針灸療法在近代主要是以一種治病技術在民間傳承和使用,以致針灸臨床理法方術,至今仍未完善如中醫方脈臨床理法方藥一體的完整理論——臨床模式水平,針灸療法的臨床優勢難以全面發揮,以致針灸療法的學科地位長期處于中藥方脈臨床的從屬位置,不過僅是由于針灸療法簡、便、廉、效的特點,使多數水平低劣的施針者,可得“以痛為腧”之功。進而良莠不齊的針灸技術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針水平,卻使社會只能將針灸這種高深醫學定位于一般軀體疼痛的簡單鎮痛方法,形成針灸這種理論性強、技術要求高的中醫學術和高端療法的真正價值甚少體現,而長時期在一般性疼痛替代治法的較低水平上徘徊的局面。針灸因此而長期囿于“廢理存術”的窘地。
首先,清宣宗二年(公元1822年),道光皇帝下詔書宣稱:“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從政治上宣判了針灸學術的死刑。從此,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國針灸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要是在民間使用和較低水平上傳承發展。尤其鴉片戰爭以后,由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侵略和中國統治者的崇洋媚外思想以及少數學者政客的民族虛無主義意識影響,使中國文化遭受鄙視,中國醫學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特別是針灸學術在各種內外部邪惡勢力的重重打擊和相互交困的歷史環境下,迅速陷入衰落的境地。
清代儒醫本身就重方藥而輕視針灸,這與當時上層封建統治者思想意識有密切關系。特別是清廷認為,針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下令太醫院永遠停止使用針灸,并廢止針灸科后,他們也借口針灸“脫衣露體,有傷大雅”,而鄙視針灸醫。以致針灸業者日少,學者匿跡,使針灸療法瀕于失傳。正如清代醫家吳亦鼎所言:“惜近世醫流,學焉者寡,治針者百無一二,治灸者十無二三,惟湯液之流,比比皆然”。基本反映了這一時期針灸學術衰微和蕭條的狀況。
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后,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人民陷入深重災難之中,針灸學術發展受到更加嚴重的阻礙。西方殖民主義列強把文化當作侵略手段,如比道對美國的伯駕贊揚說:“當西方大炮不能舉起中國門戶的一根栓柱時,他以一把手術刀劈開了中國的大門”。他們在中國各地設立教會醫院和醫學院校,然而竭力排斥、攻擊中國傳統文化,貶低中國醫藥學。如西方傳教士曾在其《華人論病篇》書中污蔑針灸是“醫療上的折磨”,并稱針灸針為“致死的針”。進而中醫學事業,包括針灸學術發展更趨衰落。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統治和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看待西方醫學與中國傳統醫學,產生了兩種思潮。
首先是以北洋軍閥、國民政府為代表的部分學者,主張消滅中醫。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軍閥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燮,在批示京師醫學會的“北京(中)醫學會”立案時說:“我決意今后廢去中醫,不用中藥,所請立案一節,是難照準的”。當時,在各地中醫組織的“醫藥救亡請愿團”及其選舉代表到國務院各部請愿抗議壓力下,其說才被迫暫時緩置。然而,這種民族虛無主義的主張并未因此而改變,公元1925年,全國教育聯合會申請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校課程,建議在醫學校內設中醫一科或設中醫學校,遂遭國民政府拒絕;公元1929年2月,國民政府召開第一次中央衛生委員會議,通過余巖(云岫)以“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能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為由,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發布了廢止中醫的命令,以致使摧殘和消滅中醫的活動達到高潮。雖然在全國中醫藥界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對下,這一法案未得核準執行,但卻對中醫藥事業造成嚴重的摧殘和惡劣影響,更使針灸學術發展陷入空前的困境。
然而,另有一批有識之士,能夠真正掌握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中西醫學者,此時大膽提出了匯通中西醫學的主張。特別是針灸療法經濟、方便、有效和適應證廣的特點,深受人民大眾的信任和歡迎,使中醫學及針灸療法在中國城鄉民間,仍然得到廣泛應用和流傳。各地自發創辦的中醫學社、學校,培養中醫人才,為中醫學與針灸學術的繼續發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自鴉片戰爭以來,針灸學雖然受到衰落的封建主義、殖民主義及其扶持的各種政治勢力,乃至國內的民族虛無主義和崇洋媚外思想學者的重重圍剿、非難,但終未能完全被消滅和阻止其有所發展,其間也有不少的針灸醫家出現以及針灸學著作可見。如清末雷少逸著有《灸法秘傳》;清末民初黃燦著有《針灸詮述》;民國承澹安著有《中國針灸治療學》,等等。此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由于生活和醫療條件的困難和艱苦,給針灸療法的開展和運用提供了機遇。早在二萬五千里長征時期,針灸就已被廣泛使用。之后,在根據地和軍隊中有很多西醫,也在學習和研究并推廣使用針灸。1945年4月,延安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開設了針灸門診,這是古老的針灸首次坐診現代正規醫院。當時邊區政府從事針灸工作的只有任作田、魯之俊、朱鏈等少數人,主要針灸學著作如濟南軍區衛生部編印的《實用針灸學》(公元1947年)、魯之俊編寫的《針灸講義》(《新編針灸學》前身)、朱鏈等編寫的《新針灸學》等。另有全國許多解放區的軍民,在各種生活物資極度匱乏,缺醫少藥的困難條件下,努力開展針灸治病技術,舉辦針灸訓練班,培養針灸醫學人才。據山東著名針灸專家,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曲衍海先生回憶,1948年春荒時節,其創辦的山東膠東解放區某地方醫院,因條件極度困難,藥品奇缺,經費嚴重不足,為解救民之疾苦,提倡使用偏方、小方,并且為推廣針灸療法,采用自制針灸毫針,自行石印針灸教材,培訓針灸人員,為當地軍民治病服務,使針灸療法一度在這一地區較為普及。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萬民振奮,百業待興。在1950年8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團結中西醫”被定為衛生工作的三(四)大方針之一。1951年7月,為研究和推廣針灸療法,國家成立了直屬于衛生部的針灸實驗所。然而在當時,醫藥衛生界內部卻圍繞中醫政策問題出現了激烈的爭鳴,曾推行過種種限制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和規定,甚至有提出“提倡西醫,改造中醫”,“終必以西醫代替中醫”的所謂衛生工作方針。究其原因,主要是當時一部分受日本明治維新思想影響,接受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學教育的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真正了解,甚至一無所知,他們片面地站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角度,只看到中醫落后的一面,而不了解近代科學本身觀察認識物質世界的局限性,這種機械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看不到中醫學所具有的整體宏觀、辯證法思想和唯物主義的先進內涵,并且因其民族虛無主義思想影響,忽略了中國的基本國情,而總想取締中醫或企圖把中醫改造成西醫。當時的歧視中醫的種種錯誤傾向,嚴重傷害了中醫參與新中國建設的積極性,扼殺了中醫事業正常發展,也對新形勢下的針灸學術復興與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公元1954年,中共中央就繼承和發掘中國醫藥學遺產問題,提出中醫工作方針:“研究整理我國的醫藥學遺產,把它提高到現代科學的水平,這是我國醫藥學家應做的工作,應盡的責任”,認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必須繼續努力發掘,并加以提高”(1954年10月20日,人民日報社論《貫徹對待中醫的正確政策》)。繼而中央又針對中醫問題提出了“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1958年,中共中央批轉衛生部黨組《關于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總結報告》)的十二字方針,并針對當時的醫藥衛生界中醫工作狀況和存在問題,提出一系列發展中醫事業的具體措施,從而使中醫事業及針灸學術開始真正得以復興和蓬勃發展。1955年,衛生部舉辦了高等醫學院校針灸師資訓練班,確定針灸學為高等醫學院校的必修課程。同年冬季衛生部成立了中醫研究院,并將原來的針灸療法實驗所改為針灸研究所。1956年,首先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成立了四所中醫學院,繼而在全國又逐漸發展為24所中醫學院。各地中醫學院都設置了針灸教研室,針灸學被作為中醫學必修課。到目前全國多數中醫學院校都設有針灸系。公元1986年,國家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針灸專業學院——北京針灸骨傷學院,公元2000年該院又與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合并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與此同時,全國許多省市也相繼成立了針灸專科學校,培養了大量從事針灸工作的高等或中等專業人才,以加速針灸學術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000多所中醫醫院,并且多數綜合性醫院都設有針灸科室,都有從事針灸治療的專業技術人員。因而針灸療法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繼承和發掘古代針灸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針灸學研究工作也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紀50年代,主要是整理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觀察針灸療法的適應證。60年代,主要從事針灸文獻的研究整理,針灸臨床總結,并有針刺麻醉的成功和臨床應用,針灸基本作用的研究,觀察針灸對各個系統,各個器官功能的影響等。80年代,主要是對針麻原理、針刺止痛的研究,經絡感傳的研究以及針灸臨床的深入研究和經驗總結。
近代研究結果表明,針灸療法適用于內、外、婦、兒、五官等臨床各科的多種疾病,對300多種疾病的治療有效,其中對100多種疾病有顯著療效。針灸對治療心、腦血管疾病,膽道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不僅能用科學的方法肯定其療效,而且在用現代生理學、生化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闡明其作用原理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資料。通過多學科的廣泛協作和對針灸治病原理的深入研究,證明針灸對機體各系統功能有正向(良性)調整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針灸鎮痛原理的研究已經深入到神經細胞、電生理學和神經遞質如腦腓肽等分子生化學水平。60年代以來,我國醫學界運用針刺麻醉技術,成功進行了多種外科手術,為針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內容,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推動了針灸醫學的發展。
大量的研究使針灸學術不斷發展深入,促進了經絡學、腧穴學、刺法灸法學、針灸治療學、實驗針灸學、針刺麻醉學等針灸分支學科的產生。經絡學研究經過大量普查,不僅肯定了循經感傳的客觀存在,而且還從循經感傳現象出現的規律、客觀指標及測定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為經絡實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有不少地區還開展了對針刺手法學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績。另外,近年來新編撰出版的大量針灸學著作,可謂琳瑯滿目。各高等中醫院校使用了統一的針灸教材或自編教材,并開展了對《內經》、《難經》、《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針灸經典文獻的校釋工作。在全國各報刊和雜志發表的針灸專業論文資料已超過萬余篇,為針灸學術發展創造了新的繁榮。
隨著針灸學研究的開展,全國舉行了多次針灸學術交流會。公元1959年7月,衛生部在上海召開了全國中醫經絡針灸學術座談會,會上共收到全國120個單位的學術論文391篇。1979年6月召開了全國第一屆針灸針麻學術研討會,出席會議的有國內外專家500多人,其中國內學者350人,國外學者150人,討論和交流學術論文315篇。1984年8月,召開了全國第二屆針灸針麻學術研討會,是我國針灸史上的一次盛會,出席會議的有國內外專家、學者800多人,其中國內學者400多人,國外學者400多人。我國學者向大會提交了600多篇論文,表明針灸治療常見病、急性病的療效和針刺麻醉的臨床效果,均有了明顯的提高。在經絡學說、腧穴理論、針灸治療臨床機制和針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長足的發展,從而體現了針灸事業新的繁榮。另外,隨著近些年來針灸應用技術的普及,甚至社會化或市場化到了美容、健身、減肥等許多相關行業領域,各種形式的針灸相關學術活動已經不勝枚舉,足以體現出目前針灸的學術現狀和發展特征。
應當指出的是,針灸學術的復興與發展為針灸事業帶來了繁榮,使針灸療法得到普及,特別是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一根銀針治百病”潮流后,以致目前從各級醫院到鄉村醫療,從專業中醫到某些非中醫者,從專業醫療到社會保健,甚至出國謀生大軍,幾乎無不混跡于“針灸者”的形影。然而,針灸的這種普及雖使得針灸學術影響不斷擴大,但只為針灸使用營造了較低水平的繁榮。
近年來,人們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健康意識進一步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西方醫學隨著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為人類醫療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手段,但分析解剖方法注重局部,忽視整體的局限性或缺陷,也越來越顯現出來,醫藥源性疾病越來越多,特別是某些治療措施的遠期危害和副作用,幾乎無法避免。人們渴望一種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綠色”療法,成為人類治病保健的理想選擇,因而古老的中醫針灸已經日益為國內外所重視,并以其諸多優勢逐漸成為人類治病保健的迫切需求。這無疑為針灸學術進一步發展展現了廣闊的前景,同時也對傳統針灸學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和發掘針灸學理論,全面學習和掌握針灸技術,進一步發揮針灸治病優勢,提高針灸學的臨床價值,正確引領中醫針灸學術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所有專業針灸學者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