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針灸學術的奠基與形成

原始針灸工具和針灸方法的產生和應用,標志著古老針灸術的萌芽和起源,然而針灸學術的奠基與形成也曾經歷了一個較漫長的歷史過程。

這一時期大約起自夏、商、周,直至春秋戰國時代(從公元前21—前3世紀),甚至延續至以后的較長一段時間。其間,隨著當時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不斷變革,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的發展,物質生活、科學文化等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以至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發展十分活躍。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學術繁榮,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以“易”為宗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地位逐漸確立。在此基礎上,醫學領域也得益于主流文化的長養,隨之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最早的醫事制度開始建立;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陰陽五行學說,精氣神理論,天人相應觀念等逐漸滲入醫學領域,標志了中醫學基本理論體系的萌芽。與此同時,隨著針灸工具不斷改進和醫療實踐活動廣泛開展,名醫迭出。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總結經驗,理性認識,創立學說,使中醫學乃至針灸學經典著作得到整理,中醫學理論體系及其針灸學術因而奠基并逐步形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魏靈公》)。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首先是針灸工具不斷得到改進。起初,砭石仍然是針刺的主要工具,由于古代冶煉技術的開展,曾出現過青銅針具,但并未得到真正的推廣應用。隨著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鐵器很快得到推廣和應用。作為針刺工具的砭石,經過了一個與金屬針同存并用的階段之后,才逐漸被金屬針具所取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榮其逆順出入之會”。表明當時砭石與金屬的“微針”是并存的。由于金屬針具有纖細而銳利,質地柔韌,方便實用的優點,從而擴大了針刺治病的應用范圍,提高了治療疾病效果,進而更推動了針灸學術的進一步發展。據《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當時不同形狀和用途的金屬制針有九種,稱之為“九針”,充分反映了當時針具發展的基本狀況。

在這一時期的醫學,治病多以針灸方法為主。隨著當時醫療活動的廣泛開展,涌現出了許多著名醫家,并且其多以針灸醫療技術而聞名。如春秋時期名醫醫緩、醫和等,皆擅長針灸技術;另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公元前5—前4世紀的著名醫家扁鵲,曾用針灸技術成功救治虢(國)太子尸厥證,其事跡流傳后世至今。

針灸以經絡學說為理論核心。人體經絡現象的發現和被成功納入針灸醫學理論體系,用以指導針灸臨床實踐,是原始針灸治病方法跨向科學針灸學術的重大飛躍。由現存中醫文獻和考古研究不難發現,經絡現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更早就已發現,并很快得到完善和逐漸形成理論,且被應用為指導針灸醫療實踐的理論體系。從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有關“十一脈”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現及灸法治療內容可以看出,當時經絡雛形已基本形成,并開始被應用于病候歸納和(砭)灸法治療實踐。經考證,該著作年代應該早于《黃帝內經》。經絡的發現及其理論的形成,使針灸治病不僅可“以痛為腧”,而且有了具體的所主病癥分類與“砭灸處”。

隨著社會政治、文化等意識形態領域的日益繁榮和經濟的全面發展,醫學研究及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受當時社會主流文化和思想影響,以陰陽五行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以五臟為理論核心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其中的經絡理論體系及經絡系統的研究也漸至完善。現存最早的中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是當時眾多醫家托名于黃帝的醫學理論著作,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成書于公元前。書中以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為基本內容,結合當時自然科學及哲學的研究成果,論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要領和防病治病原則。《黃帝內經》的問世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以及針灸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靈樞》中針灸學內容最多,有關經絡、腧穴、刺法、灸法以及病候和治療原則等針灸學基本理論均有詳細論述,尤其對經絡系統及其生理病理的論述,較之“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更加完善而基本成熟,同時還詳細記載有九種針具——九針的形狀、功能和用途等,為后世針灸研究應用和學術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成書于這一時期的《難經》,以問答的形式對《黃帝內經》中的部分疑難問題進行了論述,其中也不乏針灸學的內容,從而進一步補充和豐富了針灸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基本理論體系的確立,經絡系統的完善,為針灸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及針灸臨床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在秦漢以后,隨著國家的統一和社會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經濟不斷發展,文化日趨發達,為醫學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而使針灸治療方法進一步推廣,針灸的學術思想從而得到了較多的總結、整理,針灸學理論體系也隨之形成并逐步完善。進而更多的針灸學家紛紛出現,使針灸療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針灸臨床學深入發展。此時,針灸也開始向國外流傳。

史有記載,漢末名醫華佗,擅長外科,善用針灸治病。其用穴,針灸“不過一兩處”,以精簡為尚,并且十分重視針感的傳導。如治曹操頭風,刺腦空而愈;患足痿者,刺環跳、懸鐘等穴則能行。

漢末杰出醫學家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理法方藥的基礎,雖為以中藥治療為主的巨著,但其多次提到針刺、燒針、溫針等針灸治病方法,并注重針藥結合,辨證論治,如“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然而,東漢末年社會政治制度日趨惡化,加之水旱、蟲蝗、風雹、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不斷襲擊和瘟疫流行,嚴重破壞了當時社會經濟。接踵而來的重賦、饑饉與疫癘,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連年戰亂,使民不聊生,顛沛流離,而且直接影響到醫學事業的有序發展,以致醫療學術氣氛每況愈下,寶貴的醫學典籍資料嚴重亡佚或破壞,甚至散失不傳。正如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所描述的:“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而“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以致使如《傷寒雜病論》等一些寶貴醫學原著,因兵戎戰亂而亡佚殆盡。其間,有關針灸的許多重要文獻,如《黃帝內經》、《黃帝針經》)《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也不免“有所亡失”(《甲乙經序》語)或傳抄訛誤。

迨至魏晉,中國出現了短暫的統一和社會安定。著名針灸學家皇甫謐將《素問》、《針經》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三部著作的針灸學內容,加以整理編輯,“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甲乙經序》語),并通過總結秦漢以來的針灸學成就,結合其個人的臨床經驗,撰成《針灸甲乙經》一書。全書共12卷,128篇,以頭、面、胸、腹、背的次序記述穴位,載腧穴名稱349個。全書按照臟腑、氣血、經絡、腧穴、脈診、刺灸法、臨床各科病證的辨證和針灸治療的順序編輯而成。《針灸甲乙經》的針灸學內容記述全面,詳盡闡述了人體十二經脈、經別、經筋、絡脈、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和主要病證。在此基礎上,完善了腧穴學理論,厘定了腧穴總數349個及其位置、主治和取穴操作,論述了刺灸方法及宜忌等內容。對各種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及用穴和主治等記述翔實。是繼《黃帝內經》之后,對針灸學術的又一次全面總結,該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體系比較完整的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的問世,在針灸學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針灸學術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標志著針灸學理論體系的確立與完成。

綜上所述,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經絡雛形,至《黃帝內經》中醫學理論體系確立和經絡系統的完善,進而到魏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的著成,針灸學經絡與腧穴理論及其臨床理、法、方、術的確立,標志著針灸學術發展已經自成體系,針灸已經成為中醫學中的一門獨立的學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饶市| 玛曲县| 博白县| 杭锦旗| 锡林郭勒盟| 禄丰县| 区。| 昆明市| 灵川县| 江安县| 北碚区| 临清市| 蚌埠市| 华安县| 建宁县| 虹口区| 沙湾县| 东莞市| 宁波市| 巍山| 张家界市| 资兴市| 庆云县| 彰武县| 双流县| 融水| 秭归县| 家居| 台江县| 读书| 荆门市| 施秉县| 祁连县| 溧水县| 彭泽县| 南川市| 大关县| 顺平县| 叶城县| 循化| 定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