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灸的萌芽與起源
中華大地從170萬年以前就有了人類的活動,大約10萬年前開始進入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并一直延續至距今約4000年以前的奴隸制社會。古文獻中有關“砭灸術”的記載以及近代考古學發現和研究表明,針灸遠在漢字創造以前即已萌芽,起源于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如皇甫謐《帝王世紀》云:伏羲氏“嘗百草而制九針”;羅秘《路史》提到:太昊伏羲氏“嘗草制砭,以治民疾”。有關此類傳說和記載,所指的都是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時代。
工具的開始制作和使用,是古猿邁向人類的一大步。“砭石”是古代最原始的針刺工具。《說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經·東山經》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鍼)石”。郭璞注曰:“可以為砥(砭)針治癰腫者”。這是砭術的較早記載。《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可見,砭石即是針的前身。砭石的起源至少可遠溯到距今1萬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甚或更早。
在遠古至距今1萬年以前的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以石器為工具。當時,石器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雖被廣泛使用,但最初并沒有專用于治病的醫療器具,石器既是一般的生產和生活工具,又可用來做切開癰腫,排膿放血的醫療器具,亦即專用醫療工具——砭石的前身。當人們有病痛時,患者常會本能地用手捶擊,并或借用打造過的尖銳石片刺壓局部,或刺破癰腫,排出膿血,以緩解病痛。通過長期而不斷積累經驗,石器用于治病的范圍逐漸擴大,使用也日益增多,方法也慢慢成熟。到了距今1萬年至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由于石器制造技術進一步提高,人類掌握了磨制各種精巧石器的方法。先人們能夠根據生產或生活的需要和用途,制作出形狀各異的石器,于是就有了具有特殊形狀,專門用于治療疾病的醫療工具——砭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實踐,更進一步發展了砭石的使用范圍,從而促進了早期針灸技術的發展。
灸法的產生,應在人類對火的發現和使用以后。火的使用對人類進化意義重大,也給灸法治病的起源提供了可能。灸的本義,指用較久的火來治療疾病,說明灸法本身就源自人類的用火過程。
當古人發現了火的溫熱作用而近火取暖時,逐漸體會到身體的病痛部位受到火的烘烤,會感到舒適,或能使病痛得到緩解。經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和實踐體會與認識過程,灸法治病逐漸產生。
艾的使用,為灸法的研究發展和推廣運用提供了方便。在原始氏族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的變革時期,巫術逐漸產生并盛行,在占卜與祭祀的活動中,常用點燃的艾蒿一類菊科植物放在龜的腹甲或動物的肩胛骨上,觀察其燒灼后的裂紋和斑點,以求吉兇。艾,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味苦辛而性溫,氣味芳香,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驅邪辟穢等作用,并且易于燃燒,因而被用為最佳的施灸材料,能起到溫煦經脈,通行氣血,調整身體功能的作用。總之,艾灸的使用似亦應起源于新石器時代。
然而,早期的針灸僅局限于“以痛為腧”意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