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整理說明

西晉·王叔和編著的《脈經》是我國傳世最早的一部中醫脈診學的專著,約成書于公元3世紀中葉,對后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由于該書收集了多部漢晉時期的重要的醫學文獻,特別是張仲景纂著《傷寒卒病論》一書,在《脈經》卷七至卷九得以充分反映,為學習掌握《傷寒論》、《金匱要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唐代太醫署培養醫生的必讀之書中,有關經脈及望診、傷寒論治內容,可散見于此期《備急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醫學大型類書中。由于該書流傳年代久遠且攸關醫學重任,到宋朝熙寧元年,《脈經》經過國家校正醫書局林億等人的類次,先后以大字本、小字本二種版本,由國子監向全國刊行。其間有地方坊刻本出現,如福建建陽本(馬繼興先生認為是廣西漕司本)、何大任刊本、河南龍興道儒學本等。元明時期有坊間的影刻本問世,影響大的如葉氏廣勤堂影元刻本、吳勉學《醫統正脈》所收《脈經》本。清代以守山閣錢熙祚校本及周學海校本為主要刻本。

本次整理以葉氏廣勤堂影元刻本(195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為底本,對校本有佚名氏影宋刻本、錢本(守山閣錢熙祚校本)及周學海本;參校本有《素問》、《靈樞》、《難經》、《針灸甲乙經》、《注解傷寒論》、《金匱要略方論》、《諸病源候論》、《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為了便于讀者學習,我們對底本存在的問題做了如下處理:

1.將原本的繁體字、通假字、古今字、避諱字均改為國家規范的簡體字,不出注。

2.凡底本中明顯誤字,如白→曰、俱→但、止→上、阻→歸、刻→克等,今據校本改正,不出注。

3.保留底本風貌。如保留早期用字,傍(旁)、差(瘥)、欬(咳)、管(脘)等。又如卷第八“若不結胸,但頭汗出,……身必發黃”后,周學海本有“屬柴胡梔子湯”六字,影宋刻本同底本,應為后世晚出的方名,故仍從底本。

4.凡底本中脫、衍、誤字句,今據校本補、刪。如:卷一第十“皆從其物類治”,原脫“治”,據上下文義及《針灸甲乙經》卷七第一補;卷三第四“微大,為肺痹”原誤為“微汗”,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改;卷四第一“復欲發動,其人欲多飲,飲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影宋本無此22字,應為前句“關上脈滑”內容的衍文,故刪;卷五第四“病人足趺腫,嘔吐頭重者死”原脫11字,據影宋本補。

5.保留有價值的佚文。如卷七第十有“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注解傷寒論》卷六第十無此9字,它保留了《傷寒卒病論》古傳本的面貌;卷七第十三保留《脈經》古注,影宋本作大字正文,而底本為小字注,反映了元刻本的特色。

《脈經》是醫家必讀的七經之一,由于我們水平所限,本次整理錯誤與不足,敬請讀者指正。

郭君雙

2017年3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山丹县| 万山特区| 海盐县| 大方县| 卓资县| 铜山县| 兴山县| 阳江市| 连山| 汾阳市| 诸城市| 临武县| 雷山县| 平南县| 惠来县| 太白县| 明溪县| 竹溪县| 汨罗市| 常州市| 南郑县| 舞钢市| 辽阳市| 青铜峡市| 福海县| 岢岚县| 英吉沙县| 繁昌县| 邯郸县| 仁怀市| 铅山县| 南川市| 柳林县| 枣阳市| 专栏| 文昌市| 木兰县| 新竹市| 鸡西市| 冷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