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經
- (晉)太醫令王叔和 郭君雙
- 4419字
- 2020-02-21 21:43:06
導 讀
由西晉著名中醫學家王叔和編撰的《脈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流傳于世的脈學經典著作。該書集晉以前脈學文獻之大成,發展并構建了中醫脈學體系,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后世脈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醫脈學、中醫診斷學乃至中醫學的向前發展。
一、《脈經》與作者
王叔和名熙,魏晉間著名醫學家,西晉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一說今山東濟寧)人。嘗任太醫令。唐·甘伯宗《名醫錄》稱王叔和“性度沉靜,通經史,窮研方脈,精意診切,洞識攝養之道,深曉療病之說。”可知王叔和精通醫道,擅長診脈。王叔和對中醫學的另一個貢獻是整理了《傷寒雜病論》,使得這部對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都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傷寒雜病論》(后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個部分)成為世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中醫名著,至今仍是中醫院校學生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金匱要略》能流傳至今,王叔和的功績不可沒。
脈診是中醫學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是經過醫家漫長的醫療實踐總結出來的診斷經驗與智慧。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形成的古醫經中,如《黃帝內經》、《扁鵲脈法》、《華佗脈法》等脈診理論占有重要地位。僅《黃帝內經》中散見的脈名就有30多種。公元3世紀中葉,王叔和選錄《內經》、《難經》以及張仲景、華佗等漢魏著名醫家有關脈論精華,編撰成《脈經》。據王叔和自述,“今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佗,經論要訣,合為十卷……其王、阮、傅、戴、吳、葛、呂、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錄。”《脈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脈學專著,不僅全面繼承了魏晉以前的脈學成就,集晉以前脈學之大成,同時王氏還分門別類,在闡明脈學理論的基礎上聯系臨床實踐,并將自己的臨證體會以及當代臨證經驗融會其中。該書不僅在唐、宋是醫學生的必讀教科書,也是歷代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脈經》10卷,98篇。首次對中醫脈學理論進行系統全面的論述,該書“敘陰陽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氣口、神門,條十二經,二十四氣,奇經八脈。以舉五臟、六腑、三焦、四時之疴。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所論述的寸、關、尺三部定位脈診以及總結的24種脈象,為我國脈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世醫家繼承和發揚。宋·林億稱其“若網在綱,有條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可謂推崇之至。
二、主要學術特點及對臨床的指導意義
1.確立脈象形狀,首次歸納脈象為24種
醫之為道,審脈為難。故有“心中易了,指下難明”。《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古代醫學文獻零散記載有30余種脈象,但缺乏脈象的明確描述。《脈經》準確描述各種脈象的不同指下感覺,并首次總結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脈象。如:“浮脈舉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余”。浮與沉相對,通過舉按有余不足得到不同的脈象。脈象特征描述簡明準確,便于掌握。確立了對脈象認識的基本標準,脈象名稱和定義的統一、規范,為后世所遵從。《脈經》后歷代中醫著述對脈象的描述,均未離開《脈經》的24種脈象基本形狀,成為后世論脈的標準。
《脈經》不僅將每種脈象包括脈的體狀和搏動征象與變化均作了具體詳盡的描述,還首開脈象鑒別先河。《脈經》提出浮與芤、弦與緊、革與實、滑與數、沉與伏、微與澀、軟與弱、緩與遲等八組相類脈,對脈象的鑒別有著重要意義。如:沉與伏相類,二脈均重按乃得,然伏脈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較沉脈重按,又更甚之。這是因為這兩種脈象的主病不同、輕重不同、預后也不同,自當仔細分別,以免耽誤病情。這對后世辨脈有很重要的啟示作用。
2.改進診脈方法,確定三部脈法和臟腑分候定位
《內經》有全身動脈診法和三部九候診脈法,所載診法不一,只有“氣口”、“寸口”、“脈口”的籠統說法。診脈獨取寸口法首倡于《難經》,提出了寸口切脈的寸尺兩部脈法。張仲景推崇人迎、氣口、趺陽全身三部診法。而《脈經》在《難經》的寸尺兩部脈法基礎上,發展為寸關尺三部脈法,并首次提出腕后拇指側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把《內經》的遍身診法之三部加以發揮,闡釋為掌后脈口寸關尺三部,并以寸、關、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為九候。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脈經》提出的寸、關、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腸、脾胃、腎膀胱的臟腑分配觀點,使獨取寸口脈法在理論上與方法上趨于完善,推進了這種簡便易行的診脈方法的臨床普遍使用。
《脈經》確立了寸口的寸關尺三部脈法,不僅在于提出三部之說和各部脈位,也在于確立了寸關尺臟腑分候,并從臨床應用方面加以系統總結。《脈經》的臟腑定位,成為中醫脈學診斷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3.闡述脈象機理與臟腑疾病緊密結合,指導臨床
一是對脈象主病機理進行原則概括,如:“遲則為寒,澀則少血”;二是結合脈、證、病機、治療進行綜合總結。如《脈經》卷二“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有“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指明浮脈與外感中風的病因病機與見癥,用桂枝湯和解營衛,或葛根湯解肌論治方藥,以及選用針灸太陽經腧穴祛風邪的一系列論治方案。這些對脈證論治的可貴認識,不但反映出當時的脈象病理研究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就是今天在臨床上仍有參考價值。
《脈經》在闡述脈象的同時,也深入淺出地闡明脈理,并結合生理、病理及證候進行研究,將脈診、脈法與病癥、臟腑主病、治療大法、方藥有機地結合起來,便于臨床應用。如:“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善怒。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徹背,自發煩熱,當臍挑手,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致也。”這種將脈象、病癥結合起來,脈診可判斷預后,這在現代仍有指導意義。
本書所論述的脈法和多種病癥包括傷寒、熱病、內科雜病、婦人及小兒疾病的病名及脈證治療,內容豐富,極大地發展了辨證論治體系,為歷代醫家所推重。
4.豐富和發展了針灸經絡學理論
《脈經》不僅全面繼承了《靈樞》的經絡學說,更對經絡學說予以創新和發展。如卷二“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就是將切診與臟腑經絡辨證結合起來,以脈論證,指出針灸的原則與方法。《脈經》還對臟腑20個俞、募穴部位、主治及刺灸進行論述,是針灸學俞募穴理論現存的最早文獻。此外,《脈經》還對奇經八脈的循行起止與病證作了系統總結,對后世產生較大影響,如李時珍的《奇經八脈考》全部收載了《脈經》中有關奇經八脈內容。王叔和不僅是位脈學家,又是一位有貢獻的針灸理論家。
5.是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重要的參考文本
由于王叔和編次整理了《傷寒雜病論》,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以“病脈證治”主線貫穿全書的理論與方法,對王叔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王叔和在編撰《脈經》時,吸收了《傷寒雜病論》中與脈密切相關的內容也就不足為奇了。王叔和引錄《傷寒雜病論》內容,主要集中在卷7~9三卷中,而這些內容在許多方面卻恰恰可以彌補今本《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不足,可以糾正他們存在的問題。如:清代著名醫家錢熙祚考證言,“第七卷又云:‘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病,骨節煩疼,可發其汗。宜麻黃湯。’今本《傷寒論》脫‘宜麻黃湯’四字。致后人誤解為大青龍湯證。按大青龍湯,用麻黃以解表,石膏以清里,本為外傷風寒,而內伏暍熱者設。此條但言風寒,而無煩躁之內熱,其非大青龍證,明矣。”因此,學習《脈經》不僅可以明晰脈學理論,更可作為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的參考文本。
此外《脈經》對學習《內經》、《難經》等早期著作,也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如何學習應用《脈經》
1.牢記24種脈象及其主病,結合臨床實際反復揣摩
牢記24種脈象及其主病并利用一切機會去實踐、揣摩、領會脈學的真諦。解決“心中易了,指下難明”的境況,達到熟練掌握應用脈象于診斷疾病,結合中醫理論反復分析脈象、癥狀、疾病之間的關系,分析其機理,融會貫通。從而達到辨證準確,指導臨床。
全書將三部九候、寸口脈、24脈、脈法與傷寒、熱病、雜病、婦人及小兒病癥的脈象與治療緊密結合,突出了臨床的實用性。學習時要將脈象變化與具體疾病、病人和常人結合起來,利用一切機會,多臨證、多摸脈。如:摸家人脈搏、親屬朋友脈搏、懷孕婦人脈搏、小兒脈搏、老人脈搏等等,只要多臨證,多實踐,反復揣摩,就一定能掌握要領,學好脈學,臨床時診脈準,判斷病情預后準,處方用藥準,何愁提不高臨床療效。
《脈經》將脈象以陰陽來區分,具有以簡馭繁,便于學習和掌握的特點。如:“肝實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自忿忿如怒狀。肝虛左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食,腹脹,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這種將臟腑、脈象、陰陽、虛實緊密相連,便于理解和掌握脈象及其主病。因此,學習脈學要多實踐,反復揣摩,深刻領會,才能真正掌握脈學的精髓,臨證應運才能得心應手。
《脈經》分陰陽虛實固然以簡馭繁,但高陽生《脈訣》的“七表八里九道脈”、崔嘉彥的“浮沉遲數”四脈為綱以及滑壽《診家樞要》六脈為綱診脈法,對臨床也有指導意義。學習時在掌握《脈經》的基礎上,再比較這些著作,可以互相啟發,更好的學習與掌握《脈經》的精髓。
2.學習時應參照《傷寒論》、《金匱要略》對比學習
《脈經》卷7~9引錄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內容,因此學習時還要結合《傷寒論》、《金匱要略》對比學習。由于王叔和撰次了《傷寒雜病論》,使得《傷寒雜病論》流傳于世,并對歷代醫學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王叔和在編撰《脈經》時,將《傷寒雜病論》內容收于其中,是本于《傷寒雜病論》是始終將脈象和病證緊密結合,建立了理法方藥辨證論治體系,可見學習脈象一定要結合主病,才能學好脈象,臨證用的靈活,治療才有確切療效。因此,學習《脈經》還要注意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互相對比來看,深刻領會并掌握脈象、主病、治法、方藥的緊密結合。
另外,學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時,也要參考《脈經》互相比較,才能真正學好。
3.還應掌握《素問》、《靈樞》、《難經》基本知識來學習
《脈經》保存了不少早期的醫學文獻,內容互有交叉,故學習《脈經》時,還要結合《素問》、《靈樞》、《難經》的基本知識來學習,方能融會貫通。
4.結合臨床專業特點,可認真為《脈經》中婦科、針灸等內容,將脈與證的內在聯系理清
另外,《脈經》也存在某些局限和不足之處。如選材還不是很精,有些內容與脈學無關,體例也較亂,有不少內容直接引用前人著述而未加系統整理,故有一些矛盾或脫節之處。希望在學習研究中,還須注意這些問題。對于難懂不易弄明白的地方,如古代病名等,還有待今人去進一步研究開發。學習時要注意前后比較,先掌握重點,然后再循序漸進。
郭君雙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