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醫結合亞健康研究新進展
- 羅仁
- 4507字
- 2020-02-21 21:39:00
第三節 中醫“治未病”與亞健康
一、中醫“治未病”的概念
最早提出“治未病”預防原則的是《黃帝內經》,還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平和之人”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黃帝內經》提出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衛生界“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記載,這種“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等多方面的內容,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更要注意阻止病變發展的趨勢,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加以調治,這樣才能掌握健康的主動權。《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之所以過早衰老或能度百歲,是由于“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里所提及的既是健康長壽的要點,也是預防疾病的方法。《素問》提出的有關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的論述可歸納為飲食有節、體育運動、生活方式(“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心理狀態(“形與神俱”)等,與當今倡導的四大健康基石——合理飲食、適量運動、生活規律、心理平衡十分相似。這些防病思想是中醫預防醫學的精髓與核心。《素問·八正神明論》云:“上工救其萌芽”,《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篇》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傳變。
二、中醫“治未病”的范疇
“未病”是中醫學的名詞,一是指尚未發生的疾病。二是指未來的生命周期內可能發生的疾病。因此。“治未病”也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未病先防,一方面是已病防變。王鍵認為:對未病的解釋不應簡單地認為是沒有疾病,而應視為人體在未呈現明顯自覺癥狀及體征前的各種狀態。它既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狀態,也可是某些疾病的潛伏、隱匿階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穩定期以及尚未發生和認識的無癥狀疾病等,這些亦可稱為未病狀態。未病不是完全無病,“未病”是不具有診斷某種疾病的特征性癥狀的前病狀態。而根據《內經》及長期的中國醫學臨床實踐,可以把“治未病”的范疇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
這是“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內容。當人體處于健康狀態時,應當注意自身的保健養生,使自身處于最佳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預防疾病的發生,防止亞健康狀態的出現。
當機體可能出現疾病狀態,但又還沒達到疾病診斷標準時,應當積極調理預防,防止疾病狀態的出現。如同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中所述:“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當機體處于疾病狀態時,要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并掌握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及傳變途徑,以防止其進一步的發展和傳變,使病情更為嚴重,或累及更多的臟腑。
當疾病后機體恢復期,正氣相對不足,應當采用一些養生保健調理方法,促進正氣的恢復,防止疾病的復發,使機體盡快恢復到健康狀態。
從《黃帝內經》開始,“治未病”思想一直是中醫學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這種倡導預防、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對提高人群的生存水平有很高的指導作用。同時,中醫學在漫長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診斷疾病的理論體系及豐富的治療及養生保健的手段及方法,對亞健康的防治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及現實意義。
三、中醫“治未病”在亞健康干預中的應用
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論、方法論,區別于現代醫學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注重研究人體的整體功能反應狀態,強調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中醫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是了解癥狀、體征、診斷病理狀態的最佳方法之一,它能夠比較全面而又可靠地了解疾病狀態,為進一步分析其病變機理提供客觀依據。它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在不干擾生命狀態的前提下,動態把握機體整體的各種病理信息,將四診收集的各種現象和體征,加以分析、綜合和概括,并判斷為“陰虛”、“陽虛”、“氣虛”、“濕熱”、“氣郁”、“痰濕”、“血虛”等,主要著眼于人體不同的生理反應類型(體質)與病理反應狀態(證型),這正是中醫學的特點和對人體生命的獨特見解,它以調整陰陽、扶正祛邪等思想,運用綜合調理的方法,消除異常、失調的病理狀態,并使之恢復正常的協調的生理狀態,通過調整以提高機體的抗病力和康復力。
所謂亞健康狀態,實際上是指人體生理功能失調的綜合表現,是人的軀體上、心理上的不適應感覺所反映的種種癥狀,而運用物理及生化手段往往難以確診為何種疾病,屬于中醫“未病”的范疇。人體狀態正常與否的第一感受者是病人自身,因此病人患病時的自我感覺癥狀是診斷疾病狀態的最重要依據,而病人表現出來的各種體征,亦是了解病理狀態的客觀指標。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疾病是個連續漸進的過程,而亞健康的預防則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首先是從健康到亞健康的預防和從亞健康到疾病的預防,即是中醫強調的“治未病”的思維及內涵;其次中醫認為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質量、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發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張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調暢、勞逸適度是對人體養生之術的高度總結和概括。因此,人們要順應生活起居規律,保持良好的心態,“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行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問·上古天真論》)。這種保養氣精、保持良好心境的具體方法,與現代醫學干預亞健康的對策頗為相似。其具體方法如下:
對于亞健康的預防及治療必須強調身心并治,調情志是“治未病”思想的基礎,《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醫所說的心主神志,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不僅僅是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又能影響整個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主要歸屬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調節個人精神情志,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避免異常的精神刺激,是防止“亞健康”狀態出現的重要前提。中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素問·舉痛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強調“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即保持樂觀條達平和的情緒,使情緒波動不過于激烈,則氣血調暢,臟腑功能不受影響。“治未病”思想強調調養精神,內保真元,通過調情志、和七情,調飲食、和五味,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以調攝真氣,使臟腑功能正常,氣機升降相宜,氣血充盈調和,陰陽平衡協調,避免不良的刺激,也就是調整心態,進行社會心理干預,以適應社會,適應生存環境,從而減少亞健康的發生。
避風寒、調飲食、慎起居、勞逸相結合是預防亞健康的關鍵,這是治未病思想提倡的科學飲食結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地安排勞動和休息,是人類生存和保持健康的條件。現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合理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飲食,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存競爭日趨激烈,精神思維活動復雜,事務繁雜,甚或恣情縱欲,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諸如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因此科學的飲食結構,正常的工作和體能鍛煉,有助于氣血的流通,增強體質,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是防止亞健康狀態產生的關鍵。《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告知后人不遵循自然規律,將付出健康的代價,必須克制不良的生活方式,因此強調健康的生活、行為、工作方式是預防亞健康和疾病的根本方法。
體育運動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使人體的生理與心理達到健康狀態。我國傳統的體育運動,如導引、八段錦、太極拳等,都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人體氣血陰陽情況,通過調理經絡臟腑,達到養精、練氣、調神的目的。體育運動強調呼吸與軀體運動的協調配合,以氣導行,通過軀體運動而使全身經絡暢通、氣血調達、內外相合、臟腑協調,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氣功通過調暢氣機,使人體精氣神功能恢復,軀體達寧靜、愉悅的最佳狀態。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內臟與體表聯系的通路,經絡具有傳導感應、調節氣血、調節虛實等功能。推拿、按摩是通過刺激經絡和腧穴,調節臟腑組織功能,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通上下,瀉其有余,補其不足,促使人體氣血流通,從而使人體增強抗病能力。陳松明認為運用保健按摩,手法涉及全身各部位,可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和營衛、養心安神、平衡陰陽,因此,可預防亞健康的發生。袁靜等探討健身氣功對亞健康的干預,將100名亞健康人隨機分為鍛煉組及對照組,每組50人,鍛煉組每周5日堅持氣功鍛煉,持續6個月,對照組不予干預,干預結果顯示鍛煉組的全血黏度及血清黏度下降,與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說明健身氣功對亞健康狀態能起到一定的干預作用。
適宜的中醫藥治療既可以預防亞健康的發生又可以治療已發生的亞健康狀態。中華中醫藥學會在《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中將亞健康概括為8個證型進行辨證論治:①肝氣郁結證用柴胡疏肝散加減。②肝郁脾虛證用逍遙散加減。③心脾兩虛證用歸脾湯加減。④肝腎陰虛證用六味地黃丸加減。⑤肺脾氣虛證用四君子湯加減。⑥脾虛濕阻證用四君子湯合平胃散加減。⑦肝郁化火證用丹梔逍遙散加減。⑧痰熱內擾證用溫膽湯加減。這對臨床上預防及治療亞健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四、中醫“治未病”中心的成立
2007年3月29日,全國首家中醫“治未病”中心在廣東省中醫院成立,標志著中醫治未病已得到大眾的重視。中醫“治未病”中心主要結合就診者的中醫體質分類及中醫證候分析,來取得就診者的體質信息及健康狀態分類,從而為就診者提供個體化的治療養生保健方案。治未病中心不僅著眼于“未病先防”,同時著眼于“既病防變”,是將中醫“治未病”理論落實到實踐中的重要步驟,突出了中醫在治未病方面的優勢。現階段,“治未病”中心已經得到了各級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高度重視,紛紛開設“治未病”科,這對于人民群眾預防亞健康、治療亞健康,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預防醫學思想,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醫學家把預防疾病稱作“治未病”,這種防重于治的思想,不僅體現在人體未病之前就應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預防,同時還體現在一旦患病,應運用多種手段防止疾病的發展、傳變或復發。用現代觀點說,處于健康狀態的人,一定要避免走進亞健康乃至疾病狀態(“未病先防”);而處于亞健康的人要防止其發展為疾病狀態,已經患病的人還要防止病情加重或演變成其他疾病(“既病防變”,“已病防漸”)。
促進“治未病”事業的發展,就必須將中西醫理論有機地融合,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以形成有創新性的、更有意義的、更便于臨床應用的“未病”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