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亞健康的提出

一、亞健康的概念
(一)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

亞健康是機體沒有器質性病變指標,但卻呈現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心理狀態。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健康低質量狀態,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調查表明,人群中真正健康者占5%,而處于亞健康狀態者占75%,其余為疾病狀態。國內專家學者對亞健康進行了分型,中國中醫科學院謝雁鳴教授課題組根據其流行病學研究及臨床觀察,將亞健康分為心理性亞健康、疲勞性亞健康、睡眠性亞健康、胃腸性亞健康、體質性亞健康、疼痛性亞健康、其他性亞健康這七個亞型。于春泉教授課題組將亞健康分為軀體性亞健康狀態、心理性亞健康狀態及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本課題組在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的基礎上將亞健康分為疲勞型亞健康、眼澀眼干型亞健康、二便異常型亞健康、月經不調型亞健康、心理型亞健康、社會型亞健康及體質型亞健康七類臨床亞型。其中疲勞是亞健康的主要表現形式。目前對疲勞的統一定義為機體生理過程不能在特定水平上和器官功能上持續其功能,或不能維持預定的運動強度。總體表現為運動能力的快速降低,包括力量和做功無法達到目的水平。中華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制定了《亞健康的中醫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亞健康的判斷標準為:①持續3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以疲勞為主要表現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但能維持正常工作;②無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③盡管具有明確的非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診斷,但無需用藥維持,且與目前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的減退無因果聯系。《亞健康臨床指南》中制定的亞健康診斷標準為:①以疲勞,或睡眠紊亂,或疼痛等軀體癥狀表現為主(軀體性亞健康);②以抑郁寡歡,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懼膽怯,或短期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癥狀表現為主(心理性亞健康);③以人際交往頻率降低,或人際關系緊張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表現為主(社會交往亞健康狀態)。上述3條中的任何一條持續發作3個月以上,并且經系統檢查排除可能導致上述表現的疾病者,目前可以分別被判斷為處于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社會亞健康。臨床上,上述三種亞健康表現常常相兼出現。廣東省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專業委員會的亞健康診斷參考標準為:①已經出現各種不適癥狀,持續或反復出現3個月以上,但診斷疾病無依據;②無重要的軀體及精神心理疾病,或原有疾病相關檢查指標的改變與現有的臨床表現無明顯內在聯系;③盡管患有明確的非重大軀體或精神心理疾病,但無需用藥維持;④具有以疲勞為主的各種軀體不適癥狀;⑤具有急躁、焦慮、抑郁、恐懼等心理不適癥狀;⑥具有人際交往頻率下降、人際關系緊張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癥狀。診斷時,具備前三項可診斷為亞健康狀態,加上后三項的任一項即可判斷亞健康狀態的類型。

(二)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

中醫認為亞健康屬于“未病”范疇,是疾病發生的前驅階段。其病因為七情內傷、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其次為飲食不節、勞逸損傷,涉及心、肝、脾(胃)、腎等臟器。其中以心神不寧、脾胃虛弱、腎氣虧耗為著,故表現為失眠、心悸、腰酸、健忘、納減、乏力、少氣;氣血不足表現為眩暈、心悸、疲乏;其次為肝郁氣滯,表現為眩暈、胸悶、脅脹易怒;陰虛火旺表現為口干欲飲、煩躁不安。俞潔從陰陽的角度來認識亞健康,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消長平衡的協調關系的結果。一旦陰陽之間出現異常,人體就會產生病理征象,甚至導致整個機體失衡。當七情內傷,或勞倦,或飲食、生活不節等外在因素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又不能自行調節恢復,人體就會產生相應的外在表現:陽虛無以固外則體虛困乏,抵抗力差,易疲勞;陰虛陽盛,陰陽不交,則易出現失眠,注意力不易集中,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陰陽失和導致氣機不暢,則可見情緒不穩定,或急躁易怒,或憂郁不舒。以上種種表現即為亞健康狀態。吳麗麗等認為:亞健康狀態雖為無病,但其體內的病機已啟動,機體已經出現了陰陽偏盛偏衰,或氣血虧損,或氣血瘀滯,或有某些病理性產物的積聚等病機變化。楊世忠認為亞健康與肝有關。肝具有主疏泄、調情志、貫陰陽的功能。肝疏泄正常則心情舒暢,氣機平和。肝主疏泄是維持機體健康狀態極為重要的一環。肝失疏泄,輕則引起一系列的情志臟腑功能活動的病理改變,出現相應的軀體和心理癥狀,進而影響其社會各方面適應能力,形成亞健康狀態,甚則進一步發展形成疾病狀態。陳旭認為亞健康的病因病機為七情內傷及飲食勞倦等內因和不內外因。中醫認為主要有“飲食不節、起居不遂、勞逸無度”等幾大病因。作為內傷雜病中之證候,亞健康的主要病機特點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或內生五邪或耗傷正氣,從而致病。郭振球認為亞健康狀態實際上就是整體健康狀態——五臟氣血逐漸降低的過程。其發展與演變有著肝、心、脾、肺、腎的次序遞進關系。

二、亞健康的形成與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在《憲章》中對于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在身體上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還是指一個人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的完美狀態。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提出:人體存在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他在嚴密的科研設計方案指導下,經過嚴格的數理統計后發現,在健康(第一狀態)和疾病(第二狀態)之間,存在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狀態,這一類“次等健康”狀態即“第三狀態”,又稱“次健康”、“中間狀態”、“游離(移)狀態”或“灰色狀態”等,這一狀態實際上也是心身疾病的潛臨床或病前狀態。健康與疾病是一個連續、動態統一體的兩端,即一端是健康,另一端是因疾病惡化而導致的死亡。

“亞健康”則是國內醫學專家提出的概念。我國學者王育學首先使用了“亞健康”這一概念,將其界定為介于健康和不健康的中間狀態,即經系統檢查后未發現有疾病,而“病人”自己確實感覺到了軀體和心理上種種不適的狀態,這種狀態就稱其為“亞健康”。簡而言之,亞健康狀態就是“我沒有病,但我不健康”。一直以來,有不少學者把與亞健康表現相似的“慢性疲勞綜合征”作為亞健康的內容之一。目前,醫學界已明確指出“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于疾病范疇,并不屬于亞健康的范疇。1997年5月2日中國首次召開了關于亞健康狀態的研討會,同時,中國藥學會成立了研究亞健康狀態的專門機構,全國首家亞健康康復中心于2000年12月在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東院成立。近年來,全國各地醫院先后成立“亞健康”門診,可見“亞健康”已逐漸得到國家及社會的重視。

三、亞健康的內涵與外延
(一)亞健康狀態的內涵

追根溯源,醫學家們發現,處于亞健康狀態的某些人,實際上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中間的過渡階段,他(她)們在身體上雖然沒有疾病,但主觀上都有種種不適癥狀,而在醫院的理化檢查卻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商品經濟和市場觀念的沖擊,人類的價值觀念、價值導向、價值取向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加之社會競爭激烈,人際關系復雜,使得心身應激增加,文明病、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疾病的發病率日益增加,人類的疾病譜和死亡順位也發生急劇變化。一部分人群雖無明確的疾病診斷,但卻早早地出現“一增三減”(即疲勞增加,活力、適應性和反應能力減退)現象,并有向六高一低(即心理和體力高負荷、高血壓、高血脂、高黏滯血、高血糖、高體重和免疫能力下降)發展的趨勢。這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是人們表現在心身情感方面的、處于健康與疾病中間的健康低質量狀態及體驗。因其主訴的“癥狀”不僅多種多樣、而且還不固定,所以“第三狀態”又稱“不定陳述綜合征”。實際上人體從健康發展到疾病(特別是慢性病)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動態漸變過程。亞健康狀態是這一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亞健康狀態極不穩定,易于變化。它既可因為處理得當而恢復到健康狀態,又可因為處理不當而發展為各種疾病。在國外,沒有“亞健康”這一稱謂,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中單獨列出“和健康有關的相關問題”一章,列舉了人體無明確疾病癥狀但卻有種種不適感的現象,這與我們國家提出的“亞健康”狀態概念基本相符。

(二)亞健康狀態的外延—與其他病理狀態的關系

亞健康狀態與睡眠障礙、疲勞、消化不良、心理疾病等病理狀態關系密切。本課題組邱玉明等分析公務員的睡眠狀況,探討睡眠質量與亞健康之間的相關性,為亞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據,采用自制《公務員亞健康調查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對參加體檢的廣東省某機關336名公務員進行亞健康現況調查,發現該機關公務員亞健康發生率為82.4%,睡眠異常在亞健康人群中的發生率為20.9%,睡眠正常者健康狀況評分明顯好于睡眠異常者,認為睡眠異常是亞健康的重要表現癥狀之一,且對亞健康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應對公務員的睡眠狀況進行及早干預。本課題組黃平等探討臨床護士睡眠質量與亞健康發生之間的關系,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及自制的亞健康調查量表,對某三甲醫院所有臨床護士進行睡眠質量及亞健康狀況的調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影響睡眠的主要因子有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障礙等。臨床護士存在的嚴重睡眠問題是亞健康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臨床護士應當積極改善睡眠,預防亞健康狀態發生。

羅仁、趙曉山、聶曉莉等分析疲勞與亞健康的相關性,為亞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據,采用自制《公務員亞健康調查表》對參加體檢的廣東省某市稅務部門676名公務員進行亞健康現況調查,統計結果發現該市稅務公務員亞健康總現患率為88.15%,疲勞在亞健康人群中的發生率為78.49%,亞健康人群的疲勞得分顯著高于健康人群,疲勞對亞健康的發生和嚴重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疲勞是亞健康的重要表現癥狀之一,且對亞健康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應對公務員的疲勞癥狀進行及早干預。

高年級醫學本科生處于學習的特殊時期,面臨課堂學習到臨床實習這一轉變過程,同時還面臨著許多人生的抉擇,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本課題組陳晶等為了解高年級醫學本科生的心理亞健康現狀,探討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相關因素,對廣州市某所醫學高校的四、五年級本科生的心理亞健康進行了現況研究,于2006年12月采用自制亞健康調查表對廣東某所醫科大學700名四、五年級本科生進行心理亞健康調查,心理亞健康診斷參照《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心理亞健康部分的內容,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四、五年級醫學本科生心理亞健康總現患率為32.5%,四年級高于五年級,女生高于男生,心理亞健康表現主要以很著急把事情干完、煩惱、做事情必須反復檢查、情緒易怒、緊張感、覺得自己變遲鈍、消極的情緒、不能悠閑地坐著、注意力不集中、對自己不滿意等10項;主要相關因素為不良人際關系、不良在校表現、過分關注自己體重變化、學習壓力、缺乏家庭幸福感、對學校學習環境不滿意、錢不夠用程度等7項,認為高年級醫學本科生心理亞健康的現患率比較高,相關因素十分復雜,需要從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干預防治措施。

羅仁、趙曉山、王學良、李俊、陳淑娟、劉艷艷等分析工人亞健康狀態的常見臨床表現及臨床亞型,運用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的方法,對東莞市某外資企業的2580名工人進行整群抽樣,采用自行設計的亞健康中醫證候調查表,以文獻回顧、專家討論的方法確立亞健康的診斷標準,對調查結果進行頻數分析及因子分析,發現亞健康狀態現患率為72.7%,其臨床表現涉及軀體、心理及社會等多種癥狀,其中疲倦乏力、頭痛、頭暈、容易感冒、怕熱、情緒低落、時常嘆氣、腰背酸痛、失眠多夢等為亞健康狀態的常見臨床表現,根據亞健康的臨床表現應用因子分析,可將亞健康分為疲勞型亞健康、失眠型亞健康、疼痛型亞健康、二便異常型亞健康、眼澀咽干型亞健康、婦女經帶不調型亞健康、性亞健康、體質偏頗型亞健康、社會型亞健康、心理型亞健康等10個亞型,可見,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非常復雜,存在多種臨床亞型。

本課題組聶曉莉等為了解公務員亞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采用自制《公務員亞健康調查表》對廣東省某市1150名稅務公務員進行亞健康現場調查,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因素,發現該市稅務公務員亞健康總現患率為83.88%,眼睛疲勞、記憶力差、精力下降、感到要趕快把事情做完、視力減退、頸肩部疼痛、做事必須反復檢查、容易煩惱和激動、工作或學習效率減低、感到休息后很難緩解的疲勞是亞健康出現頻率最高的臨床癥狀,每周鍛煉次數少、生活事件煩惱、喝茶、飲食偏嗜、工作壓力大等5個因素對亞健康的發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稅務部門公務員亞健康現患率較高,臨床表現及影響因素復雜。

本課題組陳潔瑜等為了解中學教師亞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關系,采用自制的一般情況問卷、《亞健康評定量表(SHMS V1.0)》及《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HPLP-Ⅱ)》對廣州市三個區的8111名中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其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進行總分及各維度分數進行評分。結果發現,在8111名被調查的中學教師中,健康者1098人(占13.5%),亞健康者2398人(占29.6%),疾病患者4615人(占56.9%)。對本課題調查的中學教師全體健康促進生活方式評分結果顯示,健康組的得分明顯高于亞健康組及疾病組,而疾病組的得分明顯高于亞健康組,提示亞健康組的生活方式最差,表明不良生活方式在亞健康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對健康狀態與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做進一步的回歸分析發現,健康生活方式差處于亞健康狀態的危險度是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優秀的48.4倍,而對亞健康發生危險度由高到低的六個維度分別是壓力管理、人際關系、運動鍛煉、營養狀況、自我實現。提示中學教師應當注意養成良好的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特別是做好壓力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促進健康,減少亞健康狀態的發生。

為了解壓力管理與中小學教師亞健康發生之間的相關關系,羅仁、趙曉山、李俊、程靜茹、畢建璐等對廣州市某區4444名在職中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采用《促進壓力管理生活方式量表》及《亞健康評定量表》。問卷結果顯示中小學教師亞健康檢出率約為70.5%,健康狀態占16.2%,疾病狀態為13.3%。受檢對象的壓力管理評分顯示,中小學教師總體促壓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處于良好偏一般狀態。進一步比較健康、亞健康與疾病狀態下壓力管理等級構成比時,結果顯示在健康狀態下壓力管理差和一般的等級百分比明顯低于亞健康與疾病狀態,提示壓力管理生活方式越好,健康狀態越好。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和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促壓力管理的生活方式確實與亞健康的發生有負相關關系,提示促壓力管理生活方式越好,亞健康發生率越低。表明進行良好的壓力管理健康生活方式對健康極為重要。

(三)中醫體質與亞健康的發病

羅仁、趙曉山、聶曉莉、鄧衛等調查分析公務員亞健康中醫體質特征,為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依據,采用現場調查的方式,應用《亞健康自評量表》、《中醫體質量表》對廣東省公務員進行大樣本的整群隨機抽樣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亞健康者和健康者的偏頗體質分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亞健康人群較易具有偏頗體質的傾向,偏頗體質頻數以氣虛體質居首位,亞健康公務員中醫體質分布以單一體質為多(36.4%),以氣虛質比例(12.9%)居首位,但復合體質也不少(27.3%),復合體質以2種復合體質多見(6.4%),從亞健康公務員復合體質的頻數來看,各種中醫體質均容易與氣虛質合并,按復合體質分布由大到小排序,排前三位的復合體質為氣虛兼陽虛質(2.5%)、氣虛兼氣郁質(2.1%)和氣虛兼痰濕質(1.3%),認為進行亞健康狀態中醫體質辨識和分類研究,掌握亞健康中醫體質特征,將為系統化干預亞健康提供一定的借鑒。

羅仁、趙曉山、孫曉敏、魏敏、黃平等對臨床護士的中醫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旨在為進一步開展護理人員的健康保健提供參考,使用中醫體質量表(CCMQ)及自制的亞健康調查量表,對某市三甲醫院臨床科室的一線護士進行中醫體質及亞健康狀況的調查,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發現臨床科室的一線護士以平和質居多,而亞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以氣虛質、氣郁質、血瘀質居多,其各種偏頗體質的分布和所占比例基本相同,提示在護理人員群體中,健康人以平和體質為主,在健康人向亞健康轉化的過程中,其中醫體質發生了轉變。因此,調理體質狀態,使偏頗體質向平和體質轉化,對健康人降低患病幾率,使疾病人群、亞健康人群向健康人群轉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羅仁、趙曉山、畢建璐等分析亞健康與中醫陰虛、陽虛體質表現特征,探討亞健康的體質特征,抽取廣州市某大學學生共7000名,由調查員在體檢時進行現場調查,由中醫學專家根據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診斷,依據體檢報告排除患有各種實質性疾病者后進行統計分析,發現亞健康人群較易具偏頗中醫體質傾向,亞健康大學生在心理、社會癥狀方面表現比較突出,陰虛、陽虛體質的亞健康大學生除具有陰虛、陽虛體質的表現外,還兼具濕熱、脾虛、血瘀等癥狀,因此,醫科大學學生廣泛存在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心理、社會方面,需要學校加強關注,積極預防亞健康發生。

羅仁、趙曉山、于冰琰等分析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氣虛質的關系與體質特征,按整群抽樣法抽取廣州市某醫科大學在讀各年級本科大學生共7000名作為被調查的對象,使用的調查問卷是中華中醫藥學會頒布的《中醫體質量表》及本課題組編制的《亞健康自評量表》,由調查員在體檢時進行現場調查,問卷當場收回。由中醫學專家根據調查問卷進行評價診斷,依據體檢報告排除患有各種實質性疾病者后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氣虛質的亞健康大學生分布,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除具有氣虛質的表現外,還兼夾了血瘀、氣郁、痰濕等癥狀。亞健康大學生在心理、社會癥狀方面表現比較突出。醫科大學學生廣泛存在亞健康狀態,特別是心理、社會方面的問題,需要學校加強關注,積極預防亞健康的發生。

羅仁、趙曉山、吳升偉、孫曉敏等研究中醫偏頗體質與亞健康狀態轉化之間的關系,采用前瞻性隊列研究,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2980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使用問卷為《亞健康與中醫體質調查問卷》,將研究對象分為體質偏頗組及平和體質組。研究開始時的基線調查結果顯示亞健康人群容易出現偏頗體質,隨訪調查結果顯示基線偏頗體質的亞健康組轉化為健康狀態明顯低于基線為平和體質組,而轉化為疾病狀態則明顯高于基線平和體質組。提示中醫偏頗體質是亞健康狀態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重視中醫體質的調理是治療亞健康、促進健康的重要環節。

(四)亞健康和慢性疲勞綜合征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是指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重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其癥狀包括發燒、喉嚨痛、淋巴結腫大、極度疲勞、失去食欲、復發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腸不適、黃疸、焦慮、抑郁、煩躁及情緒不穩、睡眠中斷、對光及熱敏感、暫時失去記憶力、無法集中注意力、頭痛、痙攣、肌肉與關節痛。英文syndrome指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關聯的紊亂而同時出現的一系列癥狀。美國疾病控制中心于1988年制定了慢性疲勞綜合征診斷標準,其內容包括3個方面:①患者持續或反復出現原因不明的嚴重疲勞,病史不少于6個月,且患者職業能力、接受教育能力、個人生活及社會活動能力較患病前明顯下降,休息后不能緩解。②患者具備下列8項中的4項:記憶力或注意力下降;咽痛;頸部僵直或腋窩淋巴結腫大;肌肉疼痛;多發性關節痛;反復頭痛;睡眠質量不佳,醒后不輕松;勞累后肌痛。③患者排除原發病的病因引發的慢性疲勞,或者臨床診斷明確,但在現有的醫學條件下,治療困難的一些疾病而引起的慢性疲勞。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又對1988年的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新的診斷標準具體如下:

(1)臨床評定的不能解釋的持續或反復發作的慢性疲勞,該疲勞是新得的或有明確的開始(沒有生命期長);不是持續用力的結果;經休息后不能明顯緩解;導致工作、教育、社會或個人活動水平較前有明顯的下降;

(2)下述的癥狀中同時出現4項或4項以上,且這些癥狀已經持續存在或反復發作6個月或更長的時間,但不應該早于疲勞:①短期記憶力或集中注意力的明顯下降;②咽痛;③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觸痛;④肌肉痛;⑤沒有紅腫的多關節疼痛:⑥一種類型新、程度重的頭痛;⑦不能解乏的睡眠;⑧運動后的疲勞持續超過24小時。這為診斷慢性疲勞綜合征做出了進一步確認。

亞健康狀態包含前后銜接的3個狀態,即過度應激狀態(也有稱輕度心身失調狀態)、潛臨床狀態、前臨床狀態。“亞健康”一詞在20世紀90年代由我國學者提出,是指一種雖自我感覺到了多種不適,或有個別的實驗室指標異常,其表現與慢性疲勞綜合征相似,但不能滿足現有疾病分類中各種疾病診斷標準的狀態,但由于其表現復雜多樣,目前尚難以制定出非常詳細的有關亞健康的分類和診斷標準。因此,在《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中只從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分類,為今后進行亞健康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礎。

四、亞健康干預的臨床意義
(一)亞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聯系

亞健康是可以雙向轉化或多向轉化的,亞健康狀態還具有可重疊的特性,即亞健康與疾病之間能夠互相重疊,互相存在因果關系,應加強此類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預,以提高健康水平。

羅仁、趙曉山、賴名慧等研究廣東某地區稅務機關公務員身體健康狀況及疾病譜規律,為該人群預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據。該課題對廣東某地區5個稅務機關843例公務員的健康體檢結果采用順位及構成比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處于亞健康狀態599例,現患率為71.06%,其中包括單純亞健康狀態239例(28.35%),與疾病共存亞健康狀態360例(42.70%),檢查出患有疾病487例,患病率達57.76%。患病率高的前幾種疾病依次為高脂血癥、脂肪肝、慢性肝炎、痛風、慢性咽炎、頸椎病、高血壓等。

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家庭醫學學院王嵬教授課題組研究亞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發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選取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體檢中心的812名健康體檢者進行問卷調查,同時采集靜脈血進行血清皮質醇、血脂、血糖檢測,并測量血壓值。根據問卷結果將812名體檢者分為亞健康組及對照組,檢測兩組間血清皮質醇、血脂、血糖之間的差異,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亞健康狀態與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關系。結果顯示亞健康組的成員在收縮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血清皮質醇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亞健康狀態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存在相關性。提示亞健康狀態下心血管系統疾病發生率較正常人群高,亞健康人群應關注自身的健康情況,避免疾病的發生。

廣西右江民族醫學院周金善課題組為了解亞健康與骨密度之間的相關性,采用人體能量監測儀檢測受檢對象左手掌生物電指標,根據此指標的得分將1059名醫學生分為亞健康組與健康對照組,使用GE超聲骨密度儀對受檢對象進行右跟骨骨密度檢測。檢測結果顯示亞健康人數為497人,占受檢對象總數的46.93%,其中女生亞健康檢出率約占女生總數的48.55%,男生亞健康檢出率約占男生總數的44.33%,兩者無統計學差異。通過分析受檢對象健康狀況與骨密度之間的相關性發現,女生亞健康檢出者的骨量減少、骨質疏松與健康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而男生的亞健康狀態與骨密度改變之間未見統計學差異,提示亞健康狀態下女生容易發生骨密度的變化,女性應當密切關注自身的健康情況,檢測骨密度的改變,防止過早出現骨質疏松等骨科疾病,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提高生存及生活質量。

(二)亞健康干預的臨床意義

積極干預亞健康,避免其向疾病方向的轉化,促進向健康方向的良性轉化,是積極干預亞健康的主要臨床意義所在。本課題組在長期亞健康流行病學及臨床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亞健康的三級干預方案。①一級干預:自我保健宣教、健康教育講座、發放“干預亞健康手冊”等;②二級干預:進行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對體檢結果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或是理化指標正常,但身體確有不適感覺的亞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標處于臨界狀態的人群,對其可能不良后果提出警告與相關的建議,而進行普查、篩檢及定期健康檢查是早期發現亞健康狀態的重要手段。將本課題組研制的《亞健康狀態評定量表》運用到體檢工作中,結合中醫辨證論治、心理評估、亞健康狀態評估等方法,融合現代醫學體檢的各種檢查手段,對調查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個性化評估,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即“三早”干預;③三級干預:本課題組制定個體化和集體的保健計劃及其干預措施,對已經出現癥狀并且比較明顯的人群,對其進行辨證調治,提出相應的健康調養的指導如心理平衡、適量運動、合理飲食及糾正不良生活方式等,由經過培訓的中醫臨床醫師,進行中醫藥綜合干預措施,并進行亞健康改善的動態跟蹤服務,定期回訪。

本課題組邱玉明等為了解亞健康干預措施對亞健康及疲勞型亞健康的影響,為亞健康及疲勞型亞健康的防治提供依據,采用自制《公務員亞健康調查表》對參加體檢的廣東省4個稅務部門843名公務員進行亞健康現況調查,通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公務員亞健康總患病率為69.4%,其中疲勞型亞健康約占亞健康總數的61.2%,實施亞健康二級干預后統計結果表明疲勞程度前后比較有統計學差異,其中輕度及中度疲勞分布頻數比較有統計學差異,由此可知:通過健康宣教和健康體檢的二級干預方案對公務員疲勞型亞健康具有確切療效。

本課題組賴逸貴等為探討亞健康狀態的三級干預方案的臨床療效及二級與三級干預方案臨床療效的差異,通過對公務員的亞健康狀態流行病學調查,隨機選取116例被判斷為亞健康狀態者為觀察組進行三級干預,另隨機選取64例為對照組直接進行亞健康狀態一級和二級干預,結果發現觀察組給予三級干預方案后,臨床痊愈54例,顯效42例,有效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3.69%;對照組給予二級干預方案后,臨床痊愈7例,顯效10例,有效17例,無效26例,總有效率為56.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公務員亞健康狀態三級干預方案的臨床療效優于二級干預方案,亞健康狀態三級干預方案對于公務員亞健康狀態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可以應用于亞健康狀態的防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里| 孙吴县| 襄汾县| 荆州市| 葵青区| 沙洋县| 昂仁县| 抚宁县| 沁源县| 沈丘县| 灌阳县| 凤城市| 永兴县| 梧州市| 保山市| 个旧市| 汉源县| 元谋县| 永靖县| 昆明市| 安新县| 霍林郭勒市| 长乐市| 铁岭县| 娱乐| 图木舒克市| 阿图什市| 彩票| 资阳市| 沭阳县| 瓮安县| 惠州市| 三河市| 拉孜县| 商河县| 五大连池市| 定襄县| 丹棱县| 抚州市| 油尖旺区|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