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社會關系與親密關系
當個體進入老年階段,逐漸離開工作崗位,他們與社會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少,這種現象又會隨著退休時間的推移而愈加顯著。他們生活的重心逐漸由社會轉向家庭,而與之相伴的,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的人也由工作崗位的同事、親人和朋友,逐漸變為親人、鄰居和朋友。在表面上看來,這并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老年人的社交范圍,但是,由于隨著老年人的年齡增長,會不可避免地伴有一系列軀體疾病,這些疾病在影響其生活能力的同時,也對于其活動范圍有了更大的限制,使其社交范圍變得更窄,最后大多數老年人群僅僅保留了與個別家人的聯系和來往。那么這樣的社會關系和親密關系演變都有著怎樣的特點,而這種變化又對老年人群有著怎樣的影響呢,我們將在這一章為大家重點論述。
一、社會關系
社會關系(social relationship)指的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和精神活動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即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系。而社會支持和社會參與則代表了社會關系當中兩個廣泛的領域,每個領域當中又包含多個維度。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通過物質和心理資源來幫助人們提升應對壓力的能力,這一過程包括情緒的釋放(情感支持)以及日常事務的應對(物質支持)。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又稱為社會融合(social integration),反映了廣泛參與的社會關系的一種狀態,例如與家人或者朋友相聚,結婚,以及參與其他社會活動、組織等,并且通過這種將個人融入到整體和社會當中的行為,能夠獲得自我滿足感,提高自身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同時,在與周圍人的互動當中,也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自我提升,使自身獲得價值感和自信。老年人群中最常見的孤獨感,就與社會支持的缺乏和社會參與的不足密切相關。
(一)社會參與
目前關于老年人的不同社會參與狀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相關理論:
1.隱退理論(disengagement theory)
隱退理論最初是由E. Cumming和W. Henry在1961年提出的。理論強調,當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紀,應當從社會角色中隱退下來,而這一主動性的退出對于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狀況以及社會的良性運轉都是一個互利的過程,也是我們所說的成功老化過程中的一個必由之路。但是,目前也不乏有許多已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仍然維持一定的社會工作強度和角色,而這一狀態實際上對于這部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不無好處,也同時體現出這一理論可能存在的弊病,即對一部分仍保有社會功能的高齡老人的排斥。
2.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活動理論是在1963年由RJ. Havighurst等人首先提出的。與隱退理論不同的是,活動理論認為,老年人不應該因為年齡和生理因素就從社會角色中退出,而應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在自己能力允許的范圍內,盡量維持原有的社會功能和角色,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而改變原有的社會活動類型和強度,但并不意味著要脫離社會。理論認為,應當讓老年人認識到,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可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價值的空間。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的活躍老化的政策構架也正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演化的,并強調了從健康、參與和安全三個角度來實現和提升老年群體的晚年生活質量。
3.持續理論(continuity theory)
持續理論是BL. Neugarten等人在1968年提出的,由Atchley等人在1989年正式提出。實際上,持續理論的提出是對隱退理論和活動理論的一個完善,它并不對于老年群體的社會參與程度進行一概而論,而是類似我們現在所說的“個性化”方案,即依據老人過去的工作經歷、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讓老人自行決定其理想的社會參與形式和內容,反映了老年人從年輕到老化的一種類似狀態的延續,尊重了老年群體的個體差異,這一點也是成功和積極老化過程中重要的部分。
4.次文化理論(subculture theory)
次文化理論是由AM. Rose首先提出的。這一理論的提出將老年群體有別于其他年齡群體進行了劃分,同時在老年群體內部也有基于文化差異的區分。理論認為,老年人在社會當中屬于非主流的群體,即次文化群體,他們之間的差異會由于文化、教育、地域和生活經歷等不同而不同。因此老年人在脫離社會角色之后,會傾向于參與和自己類似的文化群體的活動,并從中能夠得到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有助于老人更好地面對老化的過程。
5.選擇與補償最佳化理論(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選擇與補償最佳化理論最早是由PB. Baltes和MM. Baltes(1990)提出的模式。即認為在老化的過程中,個體會在選擇、最優化和補償這三者之間進行協調。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和軀體功能逐漸喪失,老人會自發性的放棄、避免和選擇某些活動或者目標;而最優化則是通過內部或者外部的調節來實現活動的最大化;補償則是指在面對個人或者環境的限制時所作的適應和調整。例如,性格內向的老年人,會選擇放棄自己的舒適區,而選擇參加更多的社會活動,去結識更多的朋友,來彌補自己的孤獨感,此即是選擇與補償最佳化的模式。
6.社會情緒選擇理論
如前文提到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認為,老年群體在認知的加工上,尤其是對于情緒相關的選擇和回憶上都具有顯著的積極偏向。這一理論反映到老年社會參與當中,會反映為老年群體會將自己的社交圈逐步縮小到僅僅與自己最親密最要好的朋友和親人相處,會根據自己的情感需要進行一定的篩選和完善,而避免了具有社會目的的接觸。通過以上變化,能夠使自己在社交圈當中得到更多情感上的滿足。
(二)社會支持
在前文中我們論述過,社會支持主要分為兩種,物質支持和情感支持,這兩種支持都對于老年群體的身心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對于負性情緒有著一定的抑制作用。
目前,就老年群體所能夠獲得的社會支持的來源主要有家庭、朋友、單位以及社會政府等其他支持,而根據老人所在地域和環境的不同,對于不同的社會支持種類的需求也大不相同。例如,有研究發現,對于城市中的老年人來說,經濟等物質方面的社會支持是一個混雜的系統,并不是單一的家庭或社會來源;對于農村的老年人來說,經濟支持的來源則主要以家庭為主。而與之相對應的情感支持方面,農村老年人對于家庭成員的情感依賴則要遠高于城市老人,這可能與城市老人具有更多的社會角色和更豐富的社會環境相關。而對于空巢老人來說,子女支持和配偶支持,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方面,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一成不變,應當隨著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社會支持系統在老年人群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老年群體的基本需求之一,目前的研究對于社會支持的功能都有較一致的結論,即能夠改善老年人群的生活質量,并提升其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對于社會支持在老年群體中發揮的具體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自尊的實現
無論老年群體是否遇到客觀或情感上的困難,能夠得到來自家庭或者社會的關心和照顧,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老年群體的自尊,使其有被關愛被重視的感覺和體驗。
2.自我肯定
家庭和社會對于老年群體在社會參與上的精神和物質支持,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和集體,有更多的機會來展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實現和肯定自我價值。
3.信息獲取
家庭成員的分享和社會的媒體宣傳等,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老人盡可能的了解社會和生活技能等相關信息,一方面可以防止老人脫離社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老年人在遇到事情時能夠有能力去處理。
4.社會參與成員
當老年群體能夠得到來自各方面的社會支持時,他能夠得到來自家人、朋友和社會團體的共同陪伴與分享,使其生活能夠更加豐富,獲得更多的歸屬感。
5.實質性幫助
家庭、社會和政府組織,都能給老年群體帶來經濟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如醫療器械等,來幫助老年人更好的生活和參與社會性活動。
二、親密關系
明尼蘇達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Berscheid曾經說過:“我們出生在關系當中,并且生活在與他人的關系中,當我們死去時,我們生前的關系將繼續影響之后的生活”。正如Berscheid指出,人際關系提供了我們生活的中心舞臺,具有核心的影響。那么什么是關系?關系是指兩個人之間的行為是相互依賴的,一個人行為狀態的改變會影響另一個人。而親密關系(close relationship)則是依據依賴的程度不同而與一般關系有所區別。親密關系包含很多種,如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兄弟姐妹以及關系緊密的朋友或者同事等,都可以構成親密關系,并不局限于血緣關系。這里之所以將親密關系與社會關系并列討論,是因為親密關系在社會支持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老年群體當中,親密關系甚至是老年階段最重要抑或是最終的關系網。由于老年人在情緒相關的選擇和回憶上都具有顯著的積極偏向,即更傾向于與自己有更多情感交互的人群在一起,因此與老年人具有親密關系的群體對于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影響尤為顯著。在這里我們主要介紹與老年人關系最密切的兩種親密關系,即夫妻和兒女。
(一)夫妻關系
夫妻關系在老年人群中具有重要的角色,是老年人家庭關系的基礎,國內外研究顯示,夫妻關系是老年期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影響因素。老年夫妻之間通過長時間的相處和磨合,已經適應和習慣對方,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生活中體現出更多的平和、隨遇而安的心態,使許多沖突和壓力都在一開始得到很好的化解,并且在處理事情時情緒投入更少。
隨著子女成家立業,遠離了與父母生活居住的環境,老年夫妻之間會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注在彼此的身上,這一方面能夠加深夫妻之間的感情,但同時也是一種考驗。一些平時不注意的細節,會在兩個人的相處之中暴露,抑或是原來本不和諧的婚姻關系在子女離開之后得到激化,最終演變成沖突、孤立和冷漠。
因此,當老年夫妻彼此都離開工作崗位,與子女分開居住,形成單獨的家庭單位時,需要重新調整好生活的規則。疾病和貧窮以及生活當中遇到的其他困難,能夠使彼此之間的依賴感增強,增進夫妻之間的感情。因此,如果老年夫妻之間的生活調整得當,那么老年階段的婚姻生活將是非常和緩、平靜而愜意的階段,老年人會從中得到極大的滿足。
(二)代際關系
在老年階段,除了像婚姻這樣相互選擇的關系之外,還有來自血緣的親屬關系在老年期具有重要的影響,即老年與子女和孫輩之間的關系。
子女在成年后,尤其是成家以后能夠保持與父母的聯系,能夠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安慰作用,并明顯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子女目前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對于父母的經濟支持、生活照護和情感溝通。雖然大部分老年人表示并不愿意與子女共同居住,但是又傾向于住在離子女家附近的位置,以便能夠經常的互動,并且能夠及時得到相應的幫助。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家庭觀念的變化,代際關系也在發生著顯著的變化。
首先,老年人在代際關系中扮演的角色由年輕時的主導、掌控和權威,慢慢失去了其在經濟、知識和能力上的優勢,轉變成在各方面依靠兒女的角色。父母面對這樣的角色轉變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失落和難以接受,老人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來應對這些轉變,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其次,在家庭觀念和獨立意思上的轉變。子女由原來依靠父母,與父母生活在一個家庭當中,逐漸過渡到自己獨立成家,在事情決策和生活習慣上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獨立性。因此在婚后仍然保持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子女非常少,而如此的分居而過,勢必會逐漸影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無論是在物質支持,還是在精神慰藉上。最后,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時代問題——代溝。由于父母與子女注定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長大,所接受的教育和所處環境截然不同,因此會在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形成不同的認識,而這些認識的不同,并不會因為血緣關系而因消失,因此在兩代人之間則會產生觀點上的矛盾,而這一點在與孫輩的相處中更為明顯。
不論是社會關系還是親密關系,對于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都有極大的影響,并且其效果并不與數量呈絕對相關。社會關系和親密關系的質量越高,即使范圍很狹窄,依然能顯著預測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當然,不同的家庭當中,社會支持和親密關系的種類不盡相同,如對于空巢老人來說,鄰居、朋友或者來自社會的物質和情感支持就變為他主要的關系網。而以上這些都要依據不同的老年群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規劃和重點幫扶,在維持老年人獨立自主性的前提下,滿足老年人群的需求。
- The Origin and Onset of Thrombus Disease: collapsed balancing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and triggering factors 血栓病的起源與發生:免疫細胞平衡功能崩潰與啟動機制
- 中國糖尿病:回顧與展望
- 華佗五禽戲
- 老年醫學
- 心血管系統疾病
- 藥品知識產權以案說法
- 人格障礙的基礎與臨床:案例版
- 《黃帝內經》四季情志養生
- 英才濟蒼生:宮頸癌疫苗發明者周健博士(第2版)
- 精準肝膽胰微創介入治療
- 中醫外治療法治百病叢書:靳三針法
- 無影燈下的故事
- 多動癥兒童的科學教養:寫給多動癥兒童的父母(第2版)
- 國家臨床路徑(兒科部分)
- 中國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2010):老年健康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