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腹痛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為了正確鑒別腹痛的發生原因,首先應掌握與腹痛有關的解剖學、生理學及病理學知識,以便能通過疼痛現象去探求產生疼痛的原因、部位,有助于作出定性及定位診斷;其次是按照一定程序進行系統檢查,防止顧此失彼;再次是建立正確的思維方法,對于患者所提供的病史資料及臨床檢查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對于可能的病因病理該肯定的肯定,該排除的排除,把最后的診斷建立在可靠的科學的基礎之上;最后還應跟蹤病情變化,隨時補充或修正原來的診斷意見,以便不斷完善治療方案,改進治療方法。
一、熟悉腹內臟器的神經支配和疼痛部位
在腹內臟器疾病未波及壁腹膜和腹后壁之前,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疼痛沖動,通過內臟神經傳送到相應的脊髓節段,再傳到大腦皮質,而后在特定的部位出現腹痛。人們可以根據內臟性腹痛的部位來推斷受到傷害性刺激的腹內臟器,再根據疼痛的性質,結合其他臨床表現,來推斷病理性質(表1-4-1)。
表1-4-1 腹內臟器的神經支配和疼痛部位

二、詳細詢問病史
詢問病史是診斷疾病和分析病情的開始,診斷結論需要在各項診斷及檢查程序完成之后方能做出。在詢問病史時,一般先聽取患者或家屬的敘述,從敘述中可以得到一個有關發病經過的初步輪廓。在此基礎上,醫生可抓住與疾病診斷有關的若干重點問題作進一步較深入的詢問、以便證實某些情況,或排除某些情況。在體檢和常規化驗得到結果之后,以及在治療過程中,還可根據需要對病史中的某些問題做更進一步的查詢。因此,對于病情較為復雜或病情較長的病例,詢問病史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在詢問病史時,態度要和藹親切、聽取患者敘述要耐心。切忌粗暴草率,先入為主,患者尚未把話說完,醫生早已 “成竹在胸”,也不要進行誘導或暗示。這些做法都容易導致對重要病史情節的忽視或曲解,給診斷造成困難。在腹痛病史的收集中應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發病情況
了解腹痛是突然發生的還是緩慢出現的?;颊哒J為哪些因素可能與腹痛發生有關,如飲食、勞動、情緒改變、氣候變化或服用藥物等。腹痛后的發展變化過程,是不斷加重還是時輕時重。經過何種治療,對治療的反應如何。
(二)腹痛的部位
開始疼痛部位及以后變化,主要腹痛部位及放射痛部位。疼痛范圍是否繼續擴大,腹痛輕重與體位改變有無關系。
(三)腹痛的性質
是絞痛還是脹痛,是持續性疼痛還是間歇性疼痛,在發病過程中腹痛的性質有無改變。按照第二節所述的分類方法對患者腹痛進行分類,往往有助于病情診斷。
(四)腹痛的強度
腹痛強度與病變性質和程度、患者痛閾的高低及藥物的影響都有關系。不能籠統地認為 “痛輕病輕,痛重病重”,例外的情況不在少數。膽道蛔蟲癥可引起劇烈的鉆頂樣腹痛,但在并發膽道感染以前,器質性損害多較輕微。老年人對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往往自覺腹痛的程度與腹腔內病變的嚴重程度很不相稱,忽略了這個特點容易延誤治療時機。嬰幼兒不能表達腹痛的有無及其程度,有經驗的兒科醫生只能通過如煩躁不安、陣發的哭鬧等表現,再結合反復的體檢來進行判斷。過早或過量地給予鎮痛解痙藥物,可以掩蓋患者疼痛癥狀,導致病情估計上的錯誤。
(五)腹痛與其他癥狀之間的關系
伴隨腹痛而出現的其他癥狀,對于分析腹痛的原因及確定疾病性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陣發性腹痛的同時,如出現腹脹、嘔吐及停止排氣排便,為腸梗阻臨床表現。在右上腹絞痛之后,發冷發熱,或出現黃疸,多為膽石癥引起的膽道感染。持續性脹痛,體溫增高,隨后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多為腹膜炎引起的麻痹性腸梗阻。在詢問病史時,除了解有無其他伴隨癥狀外,還應注意伴隨癥狀出現的先后次序。在慢性腹痛時,要著重了解患者食欲變化、排便情況及有無體重減輕等。
(六)過去史
過去史在腹痛的診斷中亦十分重要。應了解過去有無同樣或類似的腹痛發作,有無與本病相關的慢性疾病病史,曾否做過手術。是否長期服用某種藥物等等。
(七)月經史
對育齡女性患者應重視月經史的詢問,應特別注意腹痛出現時間與月經周期的關系。由于某些女性盆腔內生殖器官疾病可以引起腹痛、出血等急腹癥的癥狀,如能及時做出鑒別,有利于及時治療。異位妊娠破裂多有月經周期后延且此次出血少的病史,卵巢濾泡破裂出血發生在月經周期的中期,卵巢黃體破裂出血則發生在月經周期的后期。卵巢囊腫扭轉患者常有閉經、少量不規則的陰道出血的病史。慢性盆腔炎和盆腔結核可因急性發作而引起下腹痛,前者常有月經量過多,而后者月經量少色暗。
三、體格檢查
對腹痛患者應先作系統的全身檢查,其步驟和方法與其他疾病相同。結合腹痛患者特點,對急性腹痛患者首先應注意觀察神態表情、體位姿態,凡惶恐不安、輾轉反側或表情淡漠者,皆為病情嚴重的標志。其次,注意有無皮膚干燥、眼球凹陷及唇舌干紅等表現,如有則表示已有較重的脫水或電解質紊亂。再次,要測取體溫、脈搏、血壓及呼吸,這些生命指標對于判斷腹痛的病因及病理性質很有幫助。如患者有鞏膜及皮膚發黃,表示病在肝膽系統。對于慢性腹痛患者,要注意觀察營養狀態,如患者明顯消瘦,肢體肌肉萎縮,多為慢性消耗性疾病,癌瘤的可能性較大。腹部檢查應作為體檢的重點,可按視、觸、叩、聽順序進行。
(一)視診
先觀察腹部外形,注意有無手術切口瘢痕、皮下出血、色素沉著及腹壁靜脈曲張。彌漫性腹脹常見于胃腸道梗阻、腹膜炎及大量腹水。如腹壁有明顯的靜脈曲張,則支持肝硬化及門靜脈高壓癥。局限性或非對稱性腹脹,常見于腹腔膿腫、腫瘤、腸扭轉或腸套疊。舟狀腹則是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一種表現。認真觀察腹壁呼吸運動對急性腹痛的診斷有重要價值。腹壁呼吸運動減弱或消失為腹膜炎的重要體征。胃腸蠕動波的出現,標志著為腸道有慢性梗阻。胃蠕動從劍突下開始,向右下方移動,小腸蠕動則從左下腹走向右髂窩,大腸蠕動波很少看到。在視診時要把觀察的范圍擴大到腹股溝及陰囊,不要忽視由于嵌頓疝而引起的急性腹痛。
(二)觸診
觸診要從非腹痛部位開始,逐漸轉向疼痛部位。觸診動作要輕柔,先進行淺部觸診,以后再進行深部觸診。觸診要注意以下3類特征:
1.腹壁壓痛、反跳痛和肌緊張
三者是判斷腹內炎性病變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一般與炎癥的范圍及程度相一致,但也與腹腔內滲液的性質有關。在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壓痛、反跳痛與肌緊張范圍的變化,有助于判斷病情的進退。
2.腹部包塊
如在觸診中發現包塊,應注意包塊的部位、大小、硬度、活動、邊界、表面情況及有無壓痛等。
3.肝脾的觸診
檢查有無肝脾大、表面情況、硬度及有無壓痛。
(三)叩診
腹部叩診主要用于了解以下情況:
1.叩痛及叩擊痛
腹部有叩痛,表明腹內器官及腹膜有病變,如急性腹膜炎及血腹。肝、腎部位的叩擊痛常見于肝膿腫、膈下膿腫及腎結石。
2.腹脹的性質
叩診呈鼓音,多為胃腸道脹氣或有氣腹;叩診呈實音或濁音,則表示腹腔內有實質性腫瘤、腹腔積液或血腹。
3.移動性濁音
為診斷有無腹水或血腹的一種診斷方法,當積液在500ml以上時,可測出移動性濁音。
4.肝濁音界測定
肝濁音界縮小或消失,表示腹腔內有較大量的游離氣體,見于消化道穿孔。但必須注意的是,嚴重肺氣腫患者,或在明顯腹脹的情況下,肝濁音界亦可縮小,故應仔細鑒別。
(四)聽診
注意有無震水音及腸音異常,前者可在胃腸道梗阻時測出,常見于幽門梗阻、急性胃擴張及急性低位腸梗阻;后者又可分為腸鳴音亢進、減弱及消失,急性機械性腸梗阻時,腸鳴音亢進且常伴有氣過水聲或金屬音,腸鳴音減弱及消失則是腸麻痹的常見體征。
直腸與盆腔檢查也應列為常規檢查的一個內容。有人把直腸比喻為了了解腹腔病情的一個 “窗口”。在低位闌尾炎、盆腔膿腫、卵巢囊腫扭轉及盆腔炎時,直腸指診多在病側出現觸動或觸及包塊。盆腔檢查時可有宮頸舉痛及后穹隆飽滿等體征。后穹隆穿刺有血液時,多位異位妊娠破裂。
四、化驗室檢查及特殊檢查
(一)血、尿、便常規檢查
為不可缺少的檢查內容,此外,還應根據需要進行生化檢查、各種酶的測定及肝腎功能檢查。
(二)X線檢查
包括腹部X線檢查、胸部X線檢查、鋇餐檢查及鋇灌腸檢查等,可根據病情需要加以選擇。
(三)超聲波檢查
對于肝膽疾病B型超聲波應作為第1線檢查方法,對于腹腔膿腫的定位和腹腔滲液的診斷,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四)特殊檢查
包括消化道內鏡、經內鏡逆行性膽胰管道造影(ERCP)、腹腔鏡、膽囊造影、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CT、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及核素掃描等,可根據需要與可能加以選用。
為了合適地應用各種檢查方法,在腹痛診斷中,對于頑固性疼痛或疑難病例,我們提出了一個檢查程序,可供讀者參考(圖1-4-1)。

?圖1-4-1 腹痛診斷與治療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