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腫瘤患者心理康復
- 陳鑫 莫霖
- 1508字
- 2020-07-31 12:14:03
第二節 癌癥患者常見情緒及行為問題
一、焦慮
大多數癌癥患者,從發現不祥的癥狀/忍受診斷性檢查開始,持續至完成治療,一直處于十分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產生焦慮性精神障礙常見的癥狀和體征涉及軀體的各個系統。焦慮的程度與個人的心理素質/受教育程度/生活體驗以及應對能力有關。焦慮程度嚴重時,則變為驚恐。可有如下具體表現:
1.表情
面容繃緊、愁眉苦臉。
2.行為
言語憂郁、坐立不安、雙拳緊握、玩弄手指或吸煙。
3.精神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日常興趣減退、失眠、噩夢或嗜睡。
4.神經
頭痛、細微震顫、肢體麻木、協調性差、手掌潮濕或多汗。
5.心血管系統
心悸、竇性心動過速、收縮壓升高或心前區疼痛。
6.呼吸系統
過度呼吸、呼吸困難或窒息感。
7.胃腸道系統
厭食、腹瀉、燒灼感或吞氣。
8.生殖泌尿系統
陽痿、性冷淡、尿頻尿急、排泄不暢、經期疼痛或月經紊亂。
二、恐懼
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適應性心理反應。患者往往高估了癌癥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視癌癥為最令人驚恐的疾病。癌癥患者的恐懼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情緒
恐慌。
2.行為
警惕、哭泣、挑釁性行為、沖動行為或行為失控。
3.生理功能改變
如皮膚蒼白、出汗、寒戰、心悸、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尿頻或尿急等。
三、孤獨感
孤獨感是分離相聯系的一種消極心理反應,患者患病后,因不能參加工作、學習,切斷了與社會、朋友間的聯系,通常變得敏感多疑,情緒低落,焦慮緊張,因而難以與周圍人融洽相處。隨著病情遷延,來自各方面的關懷逐漸減少,加之痛苦較大,生活不能自理,更加劇了癌癥患者的孤獨和被遺棄感。
四、否認
否認是一種消極的心理防御。一個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癥時,典型的反應是震驚和否認。“不可能!”“我怎么可能得這種病!”否認是幾乎所有患者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癥時的第一反應。
五、悲哀
由于對喪失身體健康或將喪失生命的恐懼,癌癥患者在獲知診斷后,往往出現悲哀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癌癥患者一般呈現淡漠、緘默不語或抑郁狀態。可有以下類型的具體表現:
1.悲痛型
表現為放聲大哭,痛不欲生。
2.悲切型
即不論遭遇多大悲痛,也不愿大哭,只是整天悲悲切切,傷心不已。
3.悲郁型
一般不輕易流淚,而是愁眉苦臉,悲觀消極。
4.悲憤型
表現為欲哭無淚,悲中含憤,憤中藏悲。此外,悲哀可伴隨有心悸、氣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或胃腸道癥狀等生理功能改變。
六、抑郁
據相關資料顯示,50%的癌癥患者拌有抑郁情緒。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精神
患者情緒低落,心境悲觀,有自身感覺不良,對日常生活興趣缺乏,多拌有睡眠障礙。
2.身體
食欲缺乏嚴重,并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降低,加重已有的病情。抑郁情緒還可以使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從而破壞內環境的平衡,此時被抑制的癌細胞將再度處于活躍狀態。
七、絕望
隨著病情加重,患者體重下降以及各種治療副作用的產生,患者會感到萬念俱灰,喪失希望。可有以下具體表現:
1.輕者抑郁寡歡,沉默少語,不愿與人接觸,失去治療信心。
2.重者聽不進醫護人員/家屬和朋友的勸說,易怒/對立情緒/不服從/挑釁/不遵從醫囑等。
3.更甚者可能消極厭世,產生自殺行為。
4.也有的患者有認識能力和自我評價能力,不給他人增加煩惱和痛苦,表現得較為平靜。此外,也有患者心理上發生過分依賴,表現為自己能做的也要家屬做,過分依賴家屬,希望家屬及醫護人員給予更多關注。情感脆弱,意志衰退。依賴是一種消極情緒,可降低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缺乏抵御疾病的信心和能力。
八、遵醫行為問題
遵醫行為是指患者為了預防、治療疾病而與醫囑保持一致的行為。但由于種種原因,患者可能不遵從醫囑。
九、自我概念紊亂
自我概念紊亂是指對本人認識的消極改變或不適應,包括形象、自尊和個人身份的消極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