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性化健康醫療管理服務
- 沈劍峰
- 1807字
- 2020-07-24 11:08:47
第三節 主要發展模式
一、公共產品
一般說來,公共產品(這里指純公共產品)是指那些為整個社會或絕大多數人共同消費的產品。嚴格地講,指具有消費或使用上的非競爭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非競爭性是指一部分人對某一產品的消費不會影響另一些人對該產品的消費,一些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不會影響其他人從這一產品中受益,受益對象之間不存在利益沖突。例如國防保護了所有公民,其費用以及每一公民從中獲得的好處不會因為多生一個小孩或出國一個人而發生變化。非排他性是指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利益不能為某個人或某些人所專有,要將一些人排斥在消費過程之外,不讓他們享受這一產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氣中的污染是一項能為人們帶來好處的服務,它使所有人能夠生活在新鮮的空氣中,要讓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鮮空氣的好處是不可能的。
健康服務范疇中的“公共產品”范圍是比較狹小的,主要指具有公共產品特點、健康產出所必需的健康服務項目,包括個人不愿購買和私人衛生機構不愿或難以提供的健康服務項目;以及受益面大、具有明顯社會效益和外部效應,主要用于防范和化解公共衛生風險的健康服務項目。比如:食品和藥品安全、環境衛生、職業衛生、學校衛生、衛生監督執法、公共場所衛生以及重大疾病預防與控制,以及政府和衛生機構針對社區的居民所實施的健康管理服務,如健康普查、免疫接種、健康教育等。新醫改提出,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制度作為一種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這是對公共產品的一種新詮釋。
二、準公共產品
準公共產品通常只具備非競爭性或只具備非排他性,它介于純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對于準公共產品的供給,在理論上應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公共物品理論認為,根據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和特征,安排公共產品的多元供給制度,使各種公共產品的需求與供給平衡,公決效率最優。政府出于對憲法、法律的遵從和滿足公民基本權利與公平分配的需要,它必須對某些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公民基本權利與利益的純公共物品予以提供,但同時可以通過多種組織形式,利用市場資源配置和私營部門的經營與技術優勢,來有效地生產各種不同性質的準公共物品,這樣既滿足公平價值,又滿足效率價值,并降低公共財政的支出規模,提高公眾滿意度。
準公共產品通常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具有非排他性,但非競爭性不充分的準公共產品。例如教育,在同一個班級內,學生甲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并不會排斥學生乙聽課。但是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校方需要提供的課桌椅也相應增加,老師批改作業和課外輔導的負擔也會加重,所以增加學生人數的邊際教育成本并不為零。如果學校的在校生超過某一限度,學校還必須進一步增加班級數和教師編制,成本會進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費競爭性。
第二類是具有非競爭性,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準公共產品,也被稱為“擁擠的公共物品”。如公共道路,甲車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時,就排斥其他車輛同時占有這一路段,但是一旦發生堵塞,所有人都會被堵塞在那里;當道路未達到設計的車流量時,增加一定量的車的行駛的道路邊際成本為零,但若達到或超過設計能力,變得非常擁擠時,需要成倍投入資金拓寬,它無法以單輛汽車來計算邊際成本。
準公共產品一般由準公共組織提供,也可以由私人提供。絕大多數健康服務屬于準公共產品,如基本醫療、學校體育等。
三、私人產品
私人產品是指那些具有效用上的可分隔性,同時具備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產品。所謂效用上的可分割性(divisibility),是指產品可以分割為能夠買賣的單位,而且其效用只對為其付款的人提供;所謂競爭性(rivalry),是指一種狀態,即如果某個人消費了某種產品,其他人就不能再消費該產品;所謂排他性(excludability),是指排除那些沒有付費的人消費該產品的能力。
私人產品按其性質又分為純私人產品和俱樂部產品。純私人產品是指完全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特點的產品,由于這類產品只適宜市場供給,所以又稱為市場產品。俱樂部產品是指雖然具有私人產品的基本特點,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征,然其受益范圍較小或有特定的規定,如通常的一些會員制的運動俱樂部、讀書社、行業協會等。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健康服務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催生了健康服務中私人產品越來越豐富,如特需醫療、私人護理、月子醫院、養生保健等。這些健康服務私人產品大多以服務高端、個性化以及價格昂貴、數量有限而吸引小部分人群享有。通常以會員制的形式提供服務,因此可將其看做是俱樂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