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血管外科手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作者名: 張福先 張瑋 陳忠等本章字數: 9618字更新時間: 2020-02-28 16:52:09
第三節 介入醫學的歷史與發展
一、介入醫學歷史簡介
1964年1月16日,一位83歲的婦女患者,因左腳和腳趾疼痛并壞疽,臥床不起6個月,心臟功能差,患者卻拒絕截肢,這就給了Charles Dotter機會,為她施行了第一例血管腔內介入成形手術,術后患者疼痛消失,逐漸痊愈,此后她依靠自己雙腿毫不費力的行走(圖1-3-1),直到3年后因其他疾病去世。1964年,Dotter在《Circulation》雜志上發表論文,把這種手術稱為動脈硬化性閉塞的腔內療法,以便與外科的腔外治療相區別。








在Dotter的論文發表后,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us intraluminal angioplasty,PTA)在歐洲得到立即響應,他們把這一技術稱為“Dottering”,并獲得迅速發展,以后逐漸形成了一門在醫學影像引導下診斷與治療同時進行的新學科,這就是介入放射學。這一成就被譽為革命性的改變。從此,在醫學史上不僅有無創的內科治療,有創傷的外科治療,更有療效良好、操作簡單、安全、痛苦小而并發癥少而輕又不破壞組織結構的介入治療。
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是一門在醫學影像設備(如X線機、CT、B超乃至MRI)的監控指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利用介入獨特的器材,經皮或經腔插入針具和(或)引入導絲、導管等器械作抽吸活檢,或注入對比劑等方法,以獲得病理學、細胞學、生理生化學、細菌學和影像學資料,完成一系列診斷方法;同時在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下,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通過介入放射學器材對各種病變進行一系列的注射、消融、引流、造瘺,或對管腔、血管等做成形、灌注或栓塞等既診斷又治療的一門臨床與微創診療醫學科學。
自從Dotter開創了第1例血管介入手術之后,各種介入器械與手術不斷出現,大量放射診斷醫師開始從事介入治療手術,品種繁多,在放射界中有了一批善于從事治療的醫師,他們掌握著新的技術,形成了一支新的隊伍。
于是有人把它稱作為“Invasive or aggressive Radiology”、“Remedial Radiology”、“Operative Radiology”、“Therapeutic Diagnostic Radiology”,名稱繁多。美國放射學家Alexander Margulis在1967年對它作了歸納,把它稱為“Interventional Dignostic Radiology”。后來美國放射醫師Sidney Wallace建議定名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他說服了很多同仁,歐洲放射學會于1979年由葡萄牙J.A.Veiga-Pires聯合M.Martins da Silva和L.Oliva召開了第1次InterventionalRadiology的國際學術大會,并由Sidney Wallace作了“The Evolution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專題報告,他對以上名字進行了逐個分析,并說“Intervention起自于拉丁文Intervenire,這是‘to come between’(中文意思是好干涉的、愛管閑事的人、介入、手術、第三者等)”。又說“公認的事實是:搞診斷的放射醫師成了居于外科手術與放射診斷之間的醫師了”,據此,最后他認為“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最合適的名字,他還進一步對介入的內容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從此被大家所公認。
1981年我國賀能樹、吳恩惠最早把它翻譯成“介入放射學”,同年榮獨山、孔慶德、林貴等翻譯成“手術放射學”或“介入放射學”,李麟蓀與老師王鐘琪翻譯時也把“手術放射學”放在首位。但“手術放射學”一名當時未被接受,后來不少人認為“介入放射學”這一名詞缺少公認性,但仍習慣性使用至今。
由于介入治療的優點,介入放射學發展很快,它的工作性質已由診斷為主轉向為治療為主,它必須要有發展空間,需要大量專業人員從事這一工作,但舊式體制的束縛,使它無所作為,它沒有像核醫學從放射學分出去那樣,因此,很多內、外科醫師開始從事這一事業,他們也學習并掌握影像知識與介入的技能,結合他們的專業知識,開展了介入治療。為此,筆者以為“介入醫學”可能更為合適。
分類的方法比較復雜,須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從它包含的范圍上,介入放射已分為血管性與非血管性兩大范圍,它們的發展各有自己的歷史與方向。
2.從學科系統上分為心臟介入、神經介入、血管介入、泌尿介入、呼吸系介入、消化道介入、骨關節介入等。
3.有不分系統的腫瘤介入、急癥介入及兒童介入等之分。
4.從技術上分為栓塞術、球囊成形術、支架植入術、藥物灌注術、藥泵植入術、異物取出、引流術、造口術、腔道開通術、椎間盤取出術、椎體成形術等。
5.從消融技術分又再分為射頻消融術、微波消融術、冷凍消融術、高頻超聲消融術、無水乙醇等藥物注入消融術,最近又有納米刀電打孔術消融術等。
6.從引導設備又可分為CT介入、超聲介入、MR介入等。
7.此外,心臟介入開展了電生理介入等。
二、介入醫學發展歷程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圖1-3-2)發現了一種射線,命名為X線,并制成了第一代X線機,為他的同事Kolliker教授(有人說是倫琴夫人的)拍攝了第一張手部X線片(圖1-3-3)。為此,倫琴于1901年獲得了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如果沒有X線技術,就不可能有介入醫學的成就。


1929年,德國醫師Werner Forssmann(圖1-3-3)探索心導管檢查的安全途徑,他在同事的協助下,將一根導管從自己的左肘前靜脈插入,并將其經腋靜脈、鎖骨下靜脈、上腔靜脈送入了右心房。當導管越往前送,同事們越害怕,而不敢再插入,是Forssmann自己將導管送入到右心房,然后他走過一段樓梯來到放射科,攝下了醫學史上第一張心導管胸片(圖1-3-3),從此拉開了進行人類心導管檢查的序幕。
此后不久Forssmann相繼在自己身上做了9次右心導管術,多處外周靜脈都試用過。他還將濃縮的碘化鈉溶液經導管注入心腔內,攝下了第一張右心室造影片,由此開創了心血管介入治療的新紀元。1956年,因為在心導管檢查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Cournand、Richards和Forssmann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Seldinger于1953年創立了在現代介入醫學中廣泛采用的經皮血管穿刺技術(圖1-3-4),從而結束了人類介入操作需要進行血管切開的歷史,使這一技術向低創傷方向又邁進了一大步。Seldinger還倡導用U形導管作腎動脈插管作選擇性造影(圖1-3-5),不過這方面的研究當以Bierman(1951)、Tillander(1951)和Rappaport(1952)更早。



導管頭端塑形110原理的提出,對精確定型各種導管的頭端形狀與長度達到非常科學的地步。并出現各種類型的導管(圖1-3-6),以適應不同的血管與年齡。如:豬尾導管、Cobra導管、Rosch多臟器導管、Simmons導管、HinckHeadhuntcr導管、Hilal Headhunter導管、Newton導管、Bentson-Hanafee-Wilson導管、Kerber導管、Mani導管、Shepherd Hook導管、腎雙弧導管、腹腔導管、多用途導管、Judkins左冠狀動脈導管、Judkins右冠狀動脈導管、Amplatz冠狀動脈導管等。







Dotter早在1963年就在捷克斯洛伐克放射學術大會上公開報道(圖1-3-7)放射醫師的新角色,他說血管造影導管不僅僅是一個診斷工具,它可以成為重要的外科器械,如活檢、栓塞血管和作內膜切除術,聽眾的熱情非常高漲。

Dotter很客觀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他1964年在自己的論文中來描述PTA技術的作用時:“動脈硬化性閉塞的發病率高且很重要,現有治療方法很值得改進,非手術方法可能有效,能給患者提供一個繼續與疾病共存的機會”。從1964年開始作PTA后,到1966年5月他報道治療了74個患者82處病變,其中包括6處髂動脈狹窄,截至1968年,4年的時間里,他報道了對127個患者、153處病變的217次擴張治療。同時,他仍在進一步改進同軸擴張導管,減少其直徑到8F/12F,提高導管頭端逐漸變細的處理技術。
在他1966年的報道中還首次介紹了他對球囊擴張導管的設想,他用玻璃纖維網包裹乳膠球囊,當球囊擴張時,纖維網可以限制它無限的、順應性的擴張(圖1-3-8),但是,由于擔心纖維網可能導致血栓形成,所以這一導管并沒有使用,但這一論文給了人們一個啟示:“研究球囊擴張導管”。

此后Postmann用這一思路做了一個樣品給他,他又作了改進,這是采用帶縱行狹縫的聚四氟乙烯導管取代纖維網套在乳膠球囊外(圖1-3-9),Dotter報道說,在熒光透視下,向球囊注入0.5ml的稀釋對比劑后,束縛式球囊段的直徑能從3.0mm增加到9.3mm。球囊隨后擴張,縱向移動,重復這個過程,產生“分段式擴張”。他用這一導管連續做了48例髂動脈狹窄的擴張術,并于1974年作了報道。1980年他把所有PTA病例作了觀察,他認為在合適病例與有經驗的醫師手下,用球囊或同軸導管開通狹窄的血管,近期效果可以達到80%~90%,20%需要再次擴張或外科手術。

Dotter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在做PTA前,早就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X線機的改進作過研究,1958年報道了用大球囊堵塞主動脈法對冠狀動脈做造影,1959年又報道通過誘導心臟暫時停搏而做冠脈造影,1962年報道他研制了軟導管用作漂浮導管改良了心導管術,1965年報道用特殊導管經血管對組織作活檢。
早在1969年他針對一些已做PTA的血管位置發生血栓、變狹窄或阻塞的并發癥,提出了經皮將金屬網管移植物插入來解決這個問題(圖1-3-10),雖然是非彈性的金屬網管,并沒有擴張作用,但這是后來研制支架的啟蒙。

他又研究出對介入并發癥——導管折斷段的取出方法,并于1971年作了介紹。1972年與1974年他又分別報道了血管閉塞術與溶栓術,這些都是現代介入技術的主要內容。又于1975年創用異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栓塞動脈,并對盆腔出血與透析腎的腎動脈作了栓塞。1983年他報道了用快速擴張鎳鈦合金線圈支架(圖1-3-11)在犬股動脈中試驗的研究。

Dotter晚年時急切地想發明一種去除血塊的導管。他把它稱作“圣杯”,這是個可擴張的尖漏斗導管。在臥病在床那年,他向北美放射學會會議提交了一篇這個項目方案的論文,圖1-3-12是北美放射學會會議安排的Dotter發言時刻表,但最后Dotter未能參會。

Dotter對人類的貢獻是巨大的,由于他是經典的非直線思考者,他的研究思維超越了時代,他的理論與想法往往沒有被當時的人們普遍接受,加上他表面上很張揚,喜歡到處宣傳自己的工作,以致人們稱他為瘋狂的查理(Crazy Charlie)。他一生也得過很多獎,盡管很多人認為Dotter、Gruntzig和Gianturo應該獲得諾貝爾醫學獎,但始終沒有實現。盡管如此,正因為他留下了許多發明創造,對后人進一步研究介入工作產生了偉大影響與貢獻,人們還是稱他為“介入放射學之父”。
實際上Dotter是很隨和、謙遜的人,他稱自己為“管道工”(圖1-3-13),用這詼諧與形象的標志介紹自己的工作,很實在地表明他從不高傲自居的心態。Dotter很能與人合作,他不分國籍把許多國際醫師介紹到美國,包括Josef Rosch(捷克斯洛伐克),Wemer Porstmann(東德)和Laszlo Horvath(匈牙利)等。他也與制造商密切合作研制介入器材。Dotter去世后,俄勒岡衛生科學大學成立了Charles Dotter介入研究所,學院提供高級跨學科醫學教育,研究設備,患者看護,關注疾病的介入療法。

1974年,Gruntzig發明了單腔帶囊導管并用作血管成形術(圖1-3-14),從1974—1977年,Gruentzig先后擴張了狹窄的髂動脈和腘動脈,明顯地減少了患者外科手術的痛苦和避免手術引起的死亡率。1976年,他又用此導管作了冠狀動脈的動物實驗,1977年,他又用此導管成功地為一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做了冠狀動脈成形術。單腔帶囊導管經過Gruntzig無數次的改進,成為雙腔帶囊導管,雙腔帶囊導管擴張術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所有血管和其他腔道(包括非血管腔道)狹窄的主要治療手段。

人們發現,雙腔球囊導管擴張術較Dotter的同軸導管擴張術更為優越。此前,醫學界始終對Dottering治療抱有異議,自從雙腔帶囊導管發明后,使世界醫學界,尤其在美國掀起了一陣較長時期的“球囊熱”,Dotter開創的介入事業從此被人們廣泛接受。
如前所述,Charles Dotter在1969年就因為同軸導管擴張對有的病變治療效果不理想,就想用金屬網管來支撐血管的狹窄段,雖然最初血流通過較好,但金屬網管是不能展開的,結果使動脈很快再狹窄,實驗效果不好。
直到20世紀80年代,Dotter、Palmaz、Gianturo、Wallsten、Cragg和Amplatz等又開始研究了各種類型支架,為血管介入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
1983年,Dotter和Cragg(圖1-3-15)分別發表了他們試驗性應用鎳鈦合金螺旋線圈作為血管內支架的文章,由于倒伏現象使這一支架未廣泛應用,但對支架的改進起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Palmaz于1985年發表了關于支架植入動物實驗的第一篇文章,他創用的是球囊擴張式支架(圖1-3-16),并于同年進行了首例患者的血管支架植入術,開始了血管支架的臨床研究。Palmaz的支架是第一個由FDA批準的用于血管內的支架,他因此成為髂動脈支架植入術實驗的帶頭人。

Gianturco自膨式Z形支架(圖1-3-17),采用不銹鋼絲折成Z狀,膨脹力很強,為了更好地控制支架的直徑,在其折角處用單絲線連接,并可以制作多節段支架。Z形支架很容易制作,主要應用于大靜脈阻塞、氣管與食管的治療。

Wallstent自膨式網眼支架(圖1-3-18)由瑞士工程師Hans Wallsten借鑒導管和電纜內的編織結構制作而成。他用16~20根合金彈簧絲編織成一個管狀可彎曲的自膨式支架,可以置于很細的導管內,也容易釋放。Wallstent支架問世之后,很快在歐洲流行,廣泛應用于血管系統,包括冠狀動脈和TIPS以及膽道系統。之后在美國也開始盛行,并很快得到美國FDA認證。

1994年,FDA批準了冠脈內支架術在臨床上的應用,從而開啟了冠心病介入治療的新時代。同時,外周血管、頸動脈及其他內臟血管狹窄病變的介入治療也開始蓬勃發展。目前,多種藥物涂層支架已逐漸投入臨床應用,有望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
本節僅就血管內的介入發展作一簡單介紹。
經導管間斷或持續注入各種藥物,達到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的目的,或止血,或抑制腫瘤的目的。Rosch等于1968年開始動脈灌注腎上腺素治療胃腸道出血,至1970年報道成功地控制5例患者的出血,他采用動脈灌注腎上腺素1小時,患者的出血基本能夠控制。此后,選擇性動脈栓塞治療急性出血迅速得到認可。經導管作動脈灌注治療惡性腫瘤則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Wirtanen、Wallace和他的同事,他們對這一技術的改良起了很大作用。
采用外科手術止血材料——吸收性明膠海綿等作為一種栓塞材料。通過導管技術將出血性疾患,如上消化道的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膽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外傷及產后等出血血管栓塞,達到良好的止血療效。
Rosch也是最早提出用自體血塊對消化道出血作栓塞治療的醫師,以后就采用外科的吸收性明膠海綿作栓塞劑。此后栓塞術得以廣泛應用于肝細胞癌、腎細胞癌、部分轉移性肝癌、腎上腺惡性腫瘤、骨腫瘤等血供豐富腫瘤的治療。
將因粥樣硬化的狹窄的血管開通是介入的最初目標。在Dotter開通股動脈后,很快向髂動脈作了嘗試,尤其在球囊導管成形術開展后,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方面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績,前已敘及,這歸功于Gruentzig與Myler。近二十年來冠狀動脈內旋切術和支架術也逐步成熟。
Julio Palmaz和Juan Parodi兩位阿根廷籍專家宣布聯合研究主動脈帶膜支架(或稱支架移植物)植入治療腹主動脈瘤,并取得成功,以后又應用于胸主動脈,也取得了成功。這一技術徹底改變了血管外科的觀念,進一步又發展為腔外治療與腔內治療相結合的有機組合式手術。近年來,復合手術室也相應建立。
三、血管介入的全面發展
隨著球囊與支架的發展與介入方法的多樣化,使血管腔內治療的優點日益彰顯,微創、安全、高效、簡便、可重復性、不破壞原器官、不影響其他治療(如內、外科)的繼續,因而引起了廣泛的重視。
以往血管外科醫師在血管腔外治療血管病變,隨著介入性腔內技術的成功運用為治療血管病變開拓了新的治療領域,這個領域包括血管腔內球囊擴張術、支架植入術、血管內假體植入術及其他技術,如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切除術、腔靜脈濾過術、內膜下血管成形術、溶栓治療、經導管栓塞止血等其他許多腔內治療方式。目前,這些技術已能夠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
心導管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所獲得的信息,增進了人們對心血管臨床與病理相關性和生理機制的認識。因此,也為Kolossov、Favaloro和Green及其同事于60年代晚期成功進行了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做出貢獻。1977年5月,Gruentzig、Myler和Hanna于美國舊金山首次為一開胸患者施行了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1977年Gruentzig對一位左前降支近端狹窄的患者作球囊擴張獲得成功,1個月后造影顯示該血管仍保持通暢,從此,確立了血管腔內治療的地位。隨著器械的不斷更新,又開展了右冠狀動脈擴張術,從1977年9月15日到1985年10月25日,Gruentzig共做冠狀動脈成形術2623例,成功率90.1%。到1980年這一技術也在美國迅速推廣。
1984年Simpson做了定向冠脈旋切的大量研究。1986年,Samborg等報道了經皮穿刺冠狀動脈內激光成形術的臨床應用,同年,Puel和Sigwar將第一個冠脈支架植入了人體,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這些手術至今已成為治療冠狀動脈阻塞的主要手段。
有關心臟瓣膜成形術、先天性心臟病(如房缺、室缺與動脈導管未閉)的介入治療及心臟電生理檢查與射頻消融治療的發展本處從略。
Barney Brooks在1924年最早進行了股動脈造影。1927年,葡萄牙醫師Egaz Moniz最早報道了人類頸動脈造影。1929年,葡萄牙醫師Reynaldo dosSantoa最早提出了逆行主動脈造影。類似介入手術則是1930年,B.Brooks在手術時用肌肉栓塞頸動脈的遠端,以治療創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以及Moore在1864年使用冷線最早進行了主動脈瘤內布線術(圖1-3-19),1879年Corradi提出通過線內導入電流來加速血栓形成,改良了手術技術,但均不滿意。

1890年McEwen提出經由穿刺針瘤內注射纖維蛋白以促進血栓形成的手術方式并獲得了滿意效果。而Juan Parodi提出的血管內介入搭橋術,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治療方法,血管外科醫師接受并親自操作介入治療方法。
第一位試圖從血管內取出血栓的是Murphy,他通過切開血管用器械挖出血栓,但并不很成功。1963年Fogarty提倡用球囊導管去套取血栓。1969年Greenfield發表論文,他把一真空帽附在標準球囊導管上,將狗的肺動脈大塊血栓抽出,并取得成功。
早在1976年Parodi就設計了血管內介入搭橋的模型,并做過許多動物實驗,但未能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1988年,Parodi向Palmaz講述了自己研究主動脈支架的動物實驗結論,并希望與Palmaz聯合研究這個題目,他們申請并獲得了發明專利。并獲得Johnson&Johnson的許可,并將此器械投入生產。1990年9月Parodi與Palmaz用這一帶膜支架共同完成了第1例主動脈血管內介入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圖1-3-20),患者術后2小時進食,第2天下地行走,存活了9年,最后死于胰腺癌。1991年,Parodi發表了5例腹主動脈瘤介入手術的論文,這篇文獻改變了主動脈瘤的外科治療方向,在醫學史上寫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筆。


從腹主動脈帶膜支架到主動脈弓降段支架,并發展到主動脈弓段,又開拓了介入與手術有機組合成一體的組合手術,乃至在先進醫院配有組合手術室,更是近些年來的發展趨勢。血管腔內技術已在相當大范圍內取代了以往常規外科治療模式,并將繼續發展。目前建立的組合手術室就是將介入醫師與血管外科醫師捆綁在一起,以各自的優勢將手術有機地組合,造福于人類。
關于Hybrid一詞,已有多種翻譯,筆者以為譯成“雜交”二字,太粗俗;“混合”二字有混而不清之意;“復合”也不妥,有重復疊加之多余;而以“組合”為好。組合是有機的組織結合之意,言簡意賅,故“組合手術”則顯示雅而確,交非亂,合不繁。合作永遠是最佳的選擇。
四、我國介入醫學早期歷史回顧
我國的介入醫學是在心血管造影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20世紀50年代始,一些醫療設備較好的醫院陸續開展了心血管造影術,至1960時,已有數篇文獻報道。20世紀70年代始,國內少數醫院采用Seldinger技術行經皮穿刺股動脈插管選擇性血管造影,原上海第一醫院中山醫院的林貴教授對原發性肝癌和其他實體瘤進行了選擇性動脈造影研究,于1979年在《中華放射學雜志》上發表了“選擇性血管造影診斷原發性肝癌”,提出選擇性動脈插管除了造影診斷外,還可以進行介入治療,并于1981年發展了“實驗性肝腎動脈栓塞及其臨床應用”,標志著選擇性動脈插管正式應用于臨床治療階段。劉子江教授是我國最早開展介入醫學工作的專家之一,他于1978年起致力于介入工作,不僅親自操作,多次發表論文,而且受衛生部委托,于1982年起在貴陽醫學院附屬醫院放射科舉辦了衛生部介入放射學學習班,為我國培養與造就了一大批介入放射學工作者。
在血管介入方面,國內于20世紀80年代起步,早期的報道較集中于腎動脈狹窄的PTA治療。1982年,黃宗俊、李世華在《心肺血管醫療研究報導》上發表了“經皮動脈腔內成形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四例報告”。1986年,賀能樹等和戴汝平等分別在《中華放射學雜志》上發表了經皮穿刺腎動脈成形術的論文。
1986年由夏寶樞在濰坊組織召開了“首屆全國介入性放射學學術大會”,會上有關血管介入方面已有多篇論文,除冠狀動脈、肺動脈瓣狹窄及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外,包括:朱紀吾的選擇性腎動脈栓塞術治療創傷性腎出血、林貴的下肢動靜脈瘺的栓塞療法、趙廷常的經皮四肢血管腔內治療術、夏寶樞的經皮血管腔內治療在急腹癥中的應用、武愈生與陳麗英軍分別報道了的經皮腔內腎動脈成形術治療腎血管性高血壓、顧正明與李麟蓀等分別報道了腔內成形術治療腹主動脈狹窄、黃風瑞的腔內技術髂動脈取栓塞和戴汝平的下肢動脈成形術等報道,這些都充分顯示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血管病變的介入放射學已全面展開。
1989年,彭勃發表了血管腔內成形術治療Budd-chiari綜合征的論文。1991年,王執民等發表了PTA治療髂動脈長段閉塞的論文,并附2例報告。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一批留學海外的介入放射學學者學成回國,血管介入技術在國內開始蓬勃發展。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徐克于1993年在《中華放射學雜志》上發表了數篇論著,在第5期上于國內首先報道了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內支架分流術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所做的8例中,7例為急性大嘔血,1例為反復大嘔血,經TIPS治療均獲成功;并在第10期上發表了應用自制無接痕血管內支架治療Budd-chiari綜合征,這是國內第一篇應用血管腔內支架治療Budd-Chiari綜合征的報道。1994年,蔣世良等在《中華放射學雜志》上報道了10例動脈內溶栓治療外周動脈阻塞性病變,開通率達100%;同年,蔣世良等還報道了27例經皮腔內成形術治療肢體動脈狹窄性病變,早期成功率為97%,6個月血管開通率為91%。隨后,戴汝平等報道了4例髂-股動脈狹窄,用球囊擴張式支架獲得滿意療效的結果。1995年,王茂強等報道了6例上腔靜脈狹窄及阻塞的介入治療結果,在PTA后實施支架植入術,6例均立即解除了上腔靜脈回流障礙。翟仁友等對3例下肢DVT和(或)溶栓治療無效的病例,經股靜脈穿刺置入Greenfield下腔靜脈濾器,認為其用于預防肺動脈栓塞簡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1998年,單鴻等報道了7例頸動脈狹窄所致的缺血性腦神經功能障礙患者接受血管內支架成形治療的結果,在1~30個月的隨訪觀察中,無再發腦梗死病例。進入21世紀后,腔內成形術幾乎涉及全身各部位血管。
有關外周血管病變介入治療國產器材的研制亦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徐克等于1991年8月開始進行自制無接痕血管內支架的研制和臨床應用研究。王茂強等于1993年發表了有關網狀自展式支架的實驗研究結果,通過血管造影,光鏡及掃描電鏡檢查,重點觀察了支架植入后的病理改變。1995年,王茂強等還發文報告了28例國產鎳鈦合金支架在TIPS中的應用情況。同年,張巖等報告了血管內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初步結果,實驗使用球囊膨脹型(球囊擴張式)支架,該支架系國產316L超低碳不銹鋼絲編織而成。1997年,張小明等用自制的自展式不銹鋼Z形支架植入14條犬的下腔靜脈,實驗表明:支架植入后2周即可被新生內膜完全覆蓋。進入21世紀后,介入國產器材的研制明顯加快了步伐,徐克的團隊對不同材質和不同構型靜脈內支架進行了實驗研究,他們還進行了國產腔靜脈濾器的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觀察,最初的24例患者的下腔靜脈濾器均成功植入預定部位,其中2例于濾器植入后第7天和第9天順利取出。鄒英華的團隊則對動脈濾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動脈濾器對約1mm大小的較大栓子有令人滿意的捕獲能力,能有效防止嚴重腦梗死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