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8 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Bullous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病例簡介】
患者,女性,27歲。面部紅斑伴發熱、關節疼痛、口腔潰瘍反復發作3個月余,加重1個月,實驗室檢查符合紅斑狼瘡診斷。治療第10天患者面部、背部紅斑上持續新發水皰,背部水皰取病理示:表皮下水皰形成,皰內及真皮淺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直接免疫熒光示基底膜帶IgG及IgM線狀熒光沉積。治療以糖皮質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為主,治療有效。
1.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27歲,主因“面部紅斑伴發熱、關節疼痛、口腔潰瘍反復發作3月余,加重1個月”于2015年4月11日入院。患者3個月前面部出現紅斑、丘疹,于當地醫院按“過敏性皮炎”予中藥湯劑和抗組胺藥物口服,皮疹無明顯好轉。逐漸出現發熱、關節疼痛、乏力、口腔潰瘍等不適,近1個月癥狀進行性加重,就診于我院。患者既往體健,否認有藥物、食物過敏史,家族中無類似病史患者。
體檢:
神清,精神可,心肺腹(-)。
皮膚科檢查:
面部、后背多發粟粒至蠶豆大小水腫性暗紅斑、丘疹,浸潤明顯,上覆少許鱗屑,部分破潰、結痂;口唇黏膜多處粟粒至黃豆大小淺潰瘍;雙手指端及部分足趾紫紅色瘀斑,中心凹陷,雷諾征(-);外陰未見潰瘍。
入院前于我院門診檢查:
血常規:WBC 3.91×10 9/L,RBC 3.17×10 12/L,HGB 103g/L;尿常規+沉渣:潛血3+,蛋白質3+,白細胞±,紅細胞7~8個/HP;血沉109mm/h;免疫全項:補體C3↓補體C4↓,抗核抗體1∶320,抗ds-DNA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陽性。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符合紅斑狼瘡診斷。予潑尼松量70mg/d抗炎、免疫抑制治療。
進一步化驗檢查回示:
肝腎功能正常,白蛋白20.9g/L(正常值:40~55g/L),24小時尿蛋白6.59g,胸片、EKG、胸腹部、雙腎B超等均無異常。激素用量調整為甲潑尼龍80mg/d靜點。入院第10天患者口唇、后背紅斑上見新發水皰(圖18-1,圖18-2)。

圖18-1 面部、后背多發紅斑、水皰,皰液澄清,尼氏征陰性

圖18-2 A:表皮下水皰形成(HE染色×10);B:表皮下水皰形成,皰內及真皮淺層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浸潤(HE染色×40)
背部水皰取病理示(圖18-2):
表皮下水皰形成,皰內及真皮淺層大量中性粒細胞、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直接免疫熒光示基底膜帶線狀熒光沉積IgG(+)、IgM(+)、IgA(±)、C3(±)。結合臨床及化驗檢查,診斷為“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予硫酸羥氯喹、雷公藤多苷、低分子普通肝素和復方環磷酰胺等治療,原皮疹明顯消退,關節痛、發熱等癥狀改善。
復查化驗:
補體C3、補體C4正常,抗核抗體1∶80,抗ds-DNA抗體、抗Sm抗體陰性,血沉82mm/h、WBC 8.72×10 9/L,24小時尿蛋白2.34g,至出院時無明顯變化。出院時患者激素減量為潑尼松量60mg/d,雷公藤多苷片20mg,每天2次,復方環磷酰胺100mg,每天1次。目前患者病情穩定,口服激素潑尼松10mg/d,補體C3、補體C4正常,抗核抗體1∶80,尿蛋白+++,周身無新發水皰及其他相關癥狀。現仍在隨訪中。
2.討論
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BSLE)為SLE疾病譜中極其少見的一個臨床亞型,多個案例報道表明BSLE可以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最初表現出現,臨床極易誤診,應與并發原發性水皰的SLE相鑒別。原發性水皰性疾病主要有皰疹樣皮炎、大皰性類天皰瘡(BP)、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BA)和線狀IgA病(LABD)等。1993年Gammon和Briggaman首先提出了BSLE診斷要點,Yell等于1995年在其基礎上又進一步修改了此診斷標準,建議符合以下3項條件即可診斷為BSLE:①符合SLE的診斷標準;②并發表皮下水皰或大皰;③DIF或IIF檢查發現IgG和(或)IgM,IgA沉積或結合于基底膜帶。BSLE的特征性皮損為水皰、大皰性損害,好發于曝光部位,也可累及非曝光部位和黏膜,可發生于紅斑基礎上或外觀正常的皮膚上,呈孤立、散在或群集分布。尼氏征一般陰性,個別可陽性。消退后不留瘢痕,且大多伴有明顯瘙癢。皰疹樣皮炎的皮疹多為成群分布的張力性厚壁水皰,呈環狀排列,瘙癢劇烈,一般伴有谷膠過敏。其組織病理主要表現為表皮下水皰形成,有嗜中性粒細胞聚集。BP多見于老年患者,基底潮紅斑上可見厚壁水皰,組織病理主要表現為表皮下水皰形成,可見嗜酸性粒細胞。EBA主要為受傷部位出現的大皰,愈后可遺留粟丘疹,組織病理見表皮下水皰形成,皮膚鹽裂實驗示免疫熒光沉積在基底膜帶真皮側。LABD為外觀正常皮膚或紅斑上大小不一的水皰,常呈弧形串珠狀排列,水皰尼氏征陰性。組織病理為表皮下水皰,皰液和皰下真皮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本例患者水皰出現于激素治療后10天,發病部位為原皮疹基本消退之后部位,皮損無明顯瘙癢。病理示:表皮下水皰,皰內及真皮淺層大量中性粒細胞、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直接免疫熒光示基底膜帶線狀熒光沉積IgG(+)、IgM(+)、IgA(±)、C3(±)。 本例患者于住院中發生水皰,再次行水皰皮損病理,直接免疫熒光陽性,可以進一步排除藥物性皮炎,結合臨床及化驗室檢查,本病診斷明確。關于其發病機制,據報道在BSLE患者體內常常可以檢測到抗Ⅶ型膠原的自身抗體,其在疾病發生前出現的時間至今沒有明確,然而可以通過檢測抗Ⅶ型膠原的自身抗體水平的變化,評估病情的變化水平。
目前認為大皰性皮損的出現與病情活動度和嚴重的內臟損害有關,可合并嚴重的腎臟損害或神經系統受累。本例患者入院時即有明顯腎臟損害。治療上主要以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聯合為主,據臨床報道統計,糖皮質激素沖擊療法對本病療效不確切。有病例報道氨苯砜(DDS)對水皰性皮損療效顯著,也有少數病例應用氨苯砜(DDS)療效不佳。最近發現,在對氨苯砜、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治療抵抗的病例中,利妥昔單抗是有效的。
(梁俊梅 張宇)
點評
1.大皰性系統性紅斑狼瘡(BSLE)為SLE疾病譜中極其少見的一個臨床亞型,據文獻報道BSLE常作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最初表現出現,臨床極易誤診。
2.本病的診斷標準:①符合SLE的診斷標準;②并發表皮下水皰或大皰;③DIF或IIF檢查發現IgG和(或)IgM、IgA沉積或結合于基底膜帶。
3.BSLE應與并發原發性水皰性疾病的SLE相鑒別。原發性水皰性疾病主要有皰疹樣皮炎、大皰性類天皰瘡(BP)、獲得性大皰性表皮松解癥(EBA)和線狀IgA病(LABD)等。
4.目前認為大皰性皮損的出現與病情活動度和嚴重的內臟損害有關,本例患者入院時即有明顯腎臟損害。治療上主要以糖皮質激素與免疫抑制劑聯合為主。有病例報道氨苯砜(DDS)對水皰性皮損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