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醫結合論治焦慮障礙
- 賈竑曉 康玉春
- 12字
- 2020-02-21 13:31:06
第一章 焦慮障礙的西醫基礎
第一節 焦慮障礙的概念
焦慮障礙,又稱焦慮癥或焦慮性神經癥,該疾病的概念久經變遷;目前主要指以焦慮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障礙,具有高發病率、高疾病負擔和高共病率的特點。焦慮障礙是精神科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據報道其終身患病率高達28.8%,高于心境障礙和物質濫用障礙。由于患病人數眾多,所以導致疾病負擔較重;2010年進行的一項歐洲腦部疾病的醫療總成本研究顯示,焦慮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發作和社交焦慮障礙)所占治療成本負擔排名第四位。
焦慮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負性情緒,是當人們在遇到某些情況,如挑戰、困難或危險時,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應。焦慮有時也出現在沒有明顯客觀原因的情況下,它的特點是內心的不安感或無根據的恐懼感,常伴有軀體、認知和行為的相應表現。當焦慮情緒明顯嚴重于客觀事件或處境所能誘發的程度,或焦慮情緒的持續時間過長,則有可能成為病理性的,稱為焦慮癥狀或焦慮狀態,如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時就可診斷為焦慮障礙。但有時“正常的”焦慮和“病理性”焦慮并不容易區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因此美國精神病學會(APA)《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和第5版(DSM-IV和DSM-5)提出只有“當焦慮、擔憂或軀體癥狀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是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受到嚴重損害”時,方能確定為“病理性”焦慮。
在西方醫學和哲學的體系中,對焦慮的研究和思考起源于古希臘。焦慮(anxiety)一詞起源于印-歐語系,希臘語中也有出現,表示個體在面臨威脅時產生的緊張、發抖或窒息癥狀。雖然被西方譽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前460年—前370年)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描述了焦慮的癥狀,但是直到19世紀末期,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年)才首次提出“焦慮性神經癥”的概念,并明確地把焦慮癥與抑郁和神經衰弱區分開來。之后弗洛伊德進一步將焦慮性神經癥分為兩類:一類是焦慮的情緒癥狀為主要表現的患者,仍稱為焦慮性神經癥;另一類則主要表現為焦慮的軀體癥狀,稱之為焦慮性癔癥。后者包括了我們目前所說的廣場恐怖癥。曾有一段時間恐怖癥狀被認為是思維癥狀而非情緒癥狀。根據恐怖對象的不同,弗洛伊德將恐怖癥分為一般恐怖癥和特定恐怖癥,前者是指對某些讓人害怕的事物的夸大恐懼,而后者與目前特定恐怖癥的定義有所不同,是指對正常人不會害怕的事物的恐懼。
到目前為止,強迫障礙與焦慮障礙的關系仍在不斷變化。弗洛伊德認為它們兩者的核心都是焦慮問題,因為采用了不同的防御機制,所以表現出不同的癥狀。而其他人則認為強迫障礙是一組病因不明的單獨的神經癥。因此,不同的觀點在不同的疾病分類系統中也有不同的表現。美國精神病學會(APA)《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3版(DSM-Ⅲ)將強迫性神經癥歸于焦慮障礙,而此后DSM-Ⅲ-R、DSM-IV、DSM-IV-R基本沿用之前標準,將強迫障礙看作是焦慮障礙的一個亞型。直到2013年DSM-5重新將強迫及相關障礙編碼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與焦慮障礙區分開來。在這一點上,世界衛生組織《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沒有明確地把焦慮障礙和強迫障礙分開,而把兩者同歸在神經癥性障礙里。中國制定的《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與ICD-10較為接近,保留了“神經癥”的概念,仍然將焦慮障礙與強迫障礙歸屬于神經癥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