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用藥宜緩圖

衰老是個復雜而緩慢的過程,任何益壽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見效。中藥養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時期內依靠藥物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因此,用藥宜緩圖其功,要有一個漸變過程,不宜急于求成。若不明此理,則欲速不達,非但無益,而且有害。這是中藥養生中應用的原則,也是千百年來,歷代養生家的經驗之談,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一)動靜結合
大凡中藥養生方劑,多有補益之功效,對于年老、體弱之人多有補益。但補益之品,多壅滯凝重,守而不走,如補脾用甘,但甘味過濃,則易壅氣,即所謂“甘能令人中滿”;養血宜用陰柔之味,然陰柔者易黏膩凝重,如熟地黃、大棗之類,此即所謂藥之靜者。而補益之意要在補其所需,藥至虛處方可得補,故藥入機體,需藉氣血之循行方可布散,要有引經之藥方可補有所專。血宜流則通,氣宜理則散,故行氣、活血之味,乃藥之動者。動靜結合,亦補亦理,亦養亦行,相得益彰,方可發揮補益之功效,達到補而不滯,補而無弊,補得其所。所以動靜結合乃是延年益壽補益方劑的重要組方原則之一。觀于四君子湯中之用茯苓,四物湯之用川芎,歸脾湯之用木香,皆屬動靜結合之配伍。
(二)補瀉結合
補瀉結合既是益壽延年的藥物應用原則,也是方劑組方的配伍原則之一。中藥養生是以抗衰防老、益壽延年為目的,無論在用藥上是補、是瀉,都是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使之歸于陰平陽秘的狀態,故在實際應用中應視機體情況而定。對于老年人而言,有其臟腑氣血衰弱之虛的一面,也有火、氣、痰、食及感受外邪實的一面。宜根據具體情況,虛者補虛,實者瀉實,補與瀉應結合而用。視其虛、實的輕重而有所側重,采用補瀉結合的方法。補中有瀉,以防止補之太過,補之有偏;瀉中有補,以防止瀉之太猛,瀉之有傷。這樣,才能保證補而不偏,瀉而不傷,以達到養生益壽的目的。觀于六味地黃丸中,以熟地黃、山藥、山萸肉之補,合茯苓、丹皮、澤瀉之瀉,以共奏補益肝腎之功,則組方以補瀉結合為原則的道理即十分具體而明確了。
(三)寒熱適中
藥性有寒、熱、溫、涼之別,組方有君、臣、佐、使之分。中藥養生方藥很多用于老年人,故在遣方用藥方面,也應注意藥性問題。明代醫家萬全在他所著的《養生四要》中指出:“凡養生卻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溫無聚溫,溫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陰則奇之,陽則偶之,得其中和,此制方之大旨也”。這一組方原則對中藥養生方藥具有實際指導意義。使用藥物,不宜過偏,過寒則傷陽,過熱則傷陰;涼藥過多則成寒,溫藥過多則成熱。為防止過偏,在組方時,多寒、熱相伍而用。如:在一派寒涼藥中,配以少許熱藥,或在一派溫熱藥中,加少許寒涼之品,使整個方劑寒而無過,熱而無燥,寒熱適中,即得其中和,有養生益壽之功,而無寒熱過偏之害。這一組方原則在中藥養生方藥中均有所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港 | 逊克县| 玉环县| 康保县| 含山县| 渭南市| 互助| 金寨县| 成武县| 扶余县| 工布江达县| 左权县| 峨边| 错那县| 察隅县| 安顺市| 绵阳市| 连江县| 舟山市| 松潘县| 中江县| 临西县| 岚皋县| 东兰县| 共和县| 锦州市| 社会| 双柏县| 珲春市| 博白县| 文化| 武陟县| 新竹县| 梨树县| 祁东县| 宁强县| 新闻| 昔阳县| 杭锦后旗| 习水县|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