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要點提示
本緒論主要講《中醫診斷學》的內容、發展史和中醫診斷的原理、原則等。要重點掌握中醫診病的原理是什么,中醫診病必須遵循的原則有哪些。另外,病、證、癥是中醫臨床直接面對的三個問題,要熟知病、證、癥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劉老師講緒論一般安排3個學時。輕松有趣的開場白,讓人感覺全國優秀教師是如此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隨和的話語,透出對學生充滿關愛和殷切的期望。從他身上我們會感受到中醫的那份博大與超然,而且會不知不覺地對《中醫診斷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堂,聽劉老師的第一堂課。
課堂精華實錄
同學們好,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一門新的課程——《中醫診斷學》。我是主講老師劉家義。我熱愛中醫,更熱愛學生。所以,一登上講臺我就特有激情,一見到你們我就格外高興。
學習中醫的目的,主要是看病。《中醫診斷學》就是講怎么看病的一門課程,它所研究的中醫診斷理論、診斷方法和診斷技能,基本上適用于臨床各科,因而被認為是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從現在開始,我將帶領大家走進這門課程,學習中醫怎樣接觸患者,怎樣進行四診,怎樣分析病情,怎樣判斷病證。
這些,都是中醫的基本功。所謂基本功,是指完成某項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如相聲演員的基本功是說、學、逗、唱,中醫大夫的基本功是望、聞、問、切。可見,《中醫診斷學》是多么重要的一門課程!希望同學們重視這門課,喜歡這門課,學好這門課。當然啦,老師非常有信心講好這門課,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今天講緒論,首先談談什么是緒論。每一門課程都有緒論,你們已經學過了《中醫基礎理論》的緒論,還有《正常人體解剖學》的緒論,等等。那么,請問大家什么叫緒論?很簡單,很熟悉,但是你們回答不出來。原因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里我給大家講一下。緒,就是開端;論,就是話語。緒論,就是開頭的話,也就是開篇。本緒論主要介紹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中醫診斷的原理、中醫診斷的原則、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等。

一、中醫診斷學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包括診法、診病、辨證和病案4方面的內容,其中診法和辨證是劉老師講授的主要內容。
(一)診法
診法,是中醫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聞、問、切4種診法,簡稱“四診”。
中醫四診不是用什么儀器,而是靠醫生自身的感官來收集病情和相關資料的。劉老師認為,這正是中醫的優勢之一,也是老百姓喜歡中醫的一個原因。下面劉老師講了自己的一個臨床經歷,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課堂精華實錄
中醫診病所用的工具不外乎目、耳、鼻、口、手。這些都長在醫生的身體上,是隨身攜帶的。所以,中醫看病很方便,只要有一支筆,有一張紙,就可以診病處方了。
記得1991年的暑假,我和一位西醫老師帶學生到農村做社會調研。因為那里沒有醫療儀器,連最起碼的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等檢查都不能做,這位西醫老師幾乎無法開展診療工作,而我這個中醫大夫的四診、辨證、處方都沒覺得有什么不方便,每天都診治幾十個患者。
不僅如此,中醫治病用藥也很方便。有一天,我在一個村子里看了一個身上多處生瘡癤的患者,給他開了一張清熱解毒的方子,但他沒有錢買藥。怎么辦?這時,我想到這里是山區,山上說不定會有草藥。于是,就讓他到山上去找一找,結果挖了半籃子回來,其中有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參、苦菜、車前草等。我就教他煮水代茶飲,并洗患處,結果數天后瘡消病愈。
我講這些,是想告訴大家,沒有儀器能診病,沒有錢能治病,這就是中醫之所長,也是中醫優勢之所在。這種優勢越是在基層,特別是在農村,越顯突出,越顯重要。
(二)診病
診病,就是對疾病做出病名診斷的過程。劉老師在臨床上非常重視病名的診斷。劉老師認為,看病要有科學預見,要預測疾病的未來,為治未病提供依據。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做出病名的診斷,因為病名能夠反映這個疾病的全過程的病理變化。
那么,什么是疾病?什么是病名?中醫講的疾病和西醫講的疾病有什么不同?這些,劉老師在下面的授課中都會一一講解。
課堂精華實錄
在講診病之前,首先談談什么是疾病,什么是病名。對于疾病,每個人都會退而卻之,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它,甚至沒有人不怕它的。
這里我想起一個故事。有個皇帝自以為天下第一,無所不能。有一天,他對大臣們說:“朕為天子,無所畏懼。”其中有一個大臣在手心里寫了一個字讓皇帝看,并對皇帝說:“皇上您怕這個。”皇帝看后說:“朕就怕這個。”這個大臣究竟寫了個什么字讓皇帝害怕了呢?大家可能想到了,這個字就是“病”字。皇帝可以征服一切,但他征服不了疾病。在中國歷朝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不到40歲。這說明了即便是皇帝對疾病也是無奈的。
那到底什么叫疾病?《辭海》解釋為:“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種復雜而有一定表現形式的病理過程”。中醫認為,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機體邪正交爭,陰陽失調,出現具有一定發展規律的全部演變過程。
再講什么是病名。病名是指各種具體疾病的名稱,是該疾病的代名詞,是對該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的概括與抽象,是對該具體病變的本質性認識。例如感冒這個病名,就是對外邪侵犯體表引起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特點的概括。
講到這里,有人會問,這里說的病,是指中醫的病還是指西醫的病?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一講中醫診病與西醫診病有何不同。
西醫診病,主要辨病原和病灶,是以病因學、病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為基礎,以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為依據而做出病名診斷的。其中主要依據是實驗室檢查。如貧血的診斷,主要的依據就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再如隱匿型慢性腎炎的診斷,唯一的依據是尿常規鏡下血尿或蛋白尿。
中醫診病是以臟象學說、經絡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病因病機學說等為理論基礎,以四診收集的臨床資料為主要依據的。中醫對疾病的命名,有的以主癥為主要根據,如咳嗽、泄瀉等;有的以病位為主要根據,如腸癰、肺癰等;有的以病因為主要依據,如傷寒、溫病等;還有的以季節為主要根據,如冬溫、春溫等。
可見,兩者無論在理論、方法,還是病名方面,都有著根本的區別。所以,如果既能明確中醫的病名,又能明確西醫的病名,是最理想的診斷。但有時做不出西醫病名的診斷,如長期低熱的患者,找不到發病原因,就難以確診,這時按中醫的理論辨證論治是可以的。就在最近我就診治過長期發熱的患者,該患者65歲,低熱10多年,每月數發,近半年病情加重,每周發熱2~3次,體溫多在38℃左右,有時可到39℃。看過多家醫院,做了各種檢查,就是確診不了,只好對癥治療,用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均不能根除發熱。我在四診時發現患者消瘦面黑,舌淡苔白膩,脈象沉弱;發熱時伴有惡寒,惡心嘔吐,腹痛,口苦咽干;不發熱時感覺乏力,畏寒。綜合分析,辨證為陽氣虛弱,氣郁少陽,法當扶陽解郁,予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小柴胡湯,藥到病除。
對疾病做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各科討論的主要內容,《中醫診斷學》不做重點介紹。
(三)辨證
辨證,就是通過對各種診法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和推理,從而提出證名診斷的過程。辨證就是對疾病所處一定階段的本質的認識,是中醫診斷的中心環節,是論治的前提。所以辨證是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同學們學習的重點。劉老師從證的概念入手,并強調證與癥的區別。
課堂精華實錄
“證”,是中醫學一個特有的概念,是對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這一階段的本質反映,亦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矛盾。
癥,包括癥狀、體征兩種概念。癥狀,是患者的主觀異常感覺,如頭痛、咳嗽等;體征,是患者的客觀異常表現,如舌紅苔黃、脈數等。癥狀和體征又可統稱癥狀,或簡稱“癥”。古代還有將其稱為病狀、病形、病候者。癥狀是疾病所反映的現象,也是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主要依據。
以上講到了病、證、癥各自的概念,那么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后思考。
在這一部分劉老師詳細地講了診病、辨證及病、證、癥的概念,這是中醫診斷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也是學生必須明白的幾個問題。因為這幾個概念貫穿于整個中醫診斷學之中,是中醫診斷學的核心內容,而且中醫臨床所面對的就是這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處理好了,就是一個好醫生。
下面分析一下劉老師留下的思考題。
癥,是病、證的客觀反映,是診病、辨證的主要依據;病,代表該具體病種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其全過程可表現出若干個癥,形成不同的證;證,關注的是疾病當前階段的主要矛盾,是對當前病因、病性與病位的概括,同一證可見于不同的病中。
概括地說,就是同一個病包括若干個證,同一個證可見于多個病中。例如,肺結核這個病可出現肺陰虛、肺腎陰虛、氣陰兩虛等證,而肺陰虛證不但見于肺結核,還見于肺癌、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明白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的原理。
(四)病案
病案,我們又叫作病歷,在古代的時候叫“診籍”,它是記錄疾病全過程的文件。病案是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屬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之一。病案的書寫主要到臨床實習的時候學習,所以劉老師不展開講解,只是簡單一提。

二、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

上面劉老師已經講到,中醫診病一般不借助儀器,僅憑醫生的感官。問一問主觀感覺有何異常,望一望形體、面色及舌象,聽一聽聲音,把一把脈象,就能診斷臟腑氣血的疾病。那么,為什么在醫生不能直接觀察到病變所在的條件下,僅憑感官獲得外部表現就能診斷體內的病變呢?這就是劉老師今天要講的內容。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一)司外揣內
外,指疾病表現于外的癥狀、體征;內,指人體內部生理病理變化。司外揣內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是說從患者的外部表現去推測內部的病理變化,也就是由表知里。劉老師從舉例入手,以前后聯系的教學方法介紹了司外揣內的運用,又進一步講解了司外揣內的原理。
課堂精華實錄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患者的形體消瘦,面色是枯萎而黃,就知道這個人脾胃虛弱了;當看到患者的形體肥胖,面色虛浮而黃,就知道這個人不但脾虛,而且有痰濕。這就是司外揣內的具體應用。
那么,從外為什么能夠知道內臟的疾病呢?這個問題我想先請同學們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學過的有關內容思考一下。司外揣內的原理是整體觀念。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內臟通過經絡和人體的各個部分包括皮毛,都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所以,內臟的生理、病理都必然反映到外部,表現為面色、精神、舌象、脈象等多方面的異常改變。通過診察這些外部表現,便可判斷體內的病變。
(二)見微知著
微,指微小的、局部的變化;著,指明顯的、整體的情況。見微知著,是指機體的某些局部常包含著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通過微小的變化,可以測知整體的情況。劉老師首先舉例說明人體局部與臟腑的關系,然后講解見微知著的具體應用。
課堂精華實錄
人體任何一個局部,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都與內臟有密切的聯系。《靈樞·五色》將面部分為明堂、闕、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內而臟腑、外而胸背的整個人體皆分屬于其中,并說:“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這便是察面部的情況,以測全身病變的理論依據。
還有,中醫把舌尖、舌中、舌根和舌邊分別分屬于心肺、脾胃、腎、肝膽,從舌的不同部位的變化,就可以測知相應內臟的病變。例如,舌尖生瘡說明心火上炎,而舌邊生瘡則是肝膽有熱。這就是見微知著的具體應用,也是以整體觀念作為理論根據的。
(三)以常衡變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狀態;變,指異常的、病理的狀態。以常衡變,是指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發現太過、不及的異常變化。要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通過觀察比較,知常達變。
劉老師特別重視中醫以常衡變的診斷思路,要求同學們注意觀察正常人面部、口唇、舌體、咽喉等部位的生理狀態,以此衡量病理變化。下面我們進入劉老師的課堂,聽他講什么是以常衡變,怎樣以常衡變。
課堂精華實錄
健康與疾病,正常與異常,不同的面色、舌象、脈象、都是相對的,是通過觀察比較而做出判別的。診斷疾病時,一定要注意從正常中發現異常,從對比中找出差別,并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這也就是所謂以我知彼,以觀太過不及之理的診斷原理。
例如,我們想知道患者的頭發是不是病理狀態,那你就應該知道正常人的頭發是個什么樣子的。正常人的頭發具備黑、密、澤3個特點,是精血充盛的表現。要是頭發白了、黃了、稀了、干枯了,這都可判斷是精血不足了。
再如你想從舌象判斷疾病,那你必須知道正常人的舌象是怎樣的。正常人的舌色是淡紅的,如果由淡紅變淡白了,就知道這個人的身體虛了,或氣虛了,或血虛了,或陽虛了;如果由淡紅變紅了,就知道這個人體內熱盛了,或陰虛了。
一般情況下,正常的、生理的發生了改變,就應該考慮是異常的、病理的。但也有例外。例如,正常黃種人的面色為紅黃隱隱,但也有偏黑的、偏紅的、偏白的,這些面色只要具備光明潤澤的特點也是正常的。
(四)因發知受
因發知受,是根據疾病的表現,推求發病的原因和發病的機制。
劉老師在前面講過,西醫主要通過儀器的檢測,確定引起疾病的原因是細菌還是病毒等,而中醫學里沒有細菌、病毒等這樣的概念,而是以風、寒、暑、濕、燥、火即六淫為主要病因。
疾病的發生,有一些有明顯的起病原因,如凍瘡,就有受寒史;食積,多有暴食史。這種情況,判斷病因很容易,通過問診就可完成。但也有一些疾病沒有明顯的起病原因,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怎么去尋找病因?走進課堂,聽聽劉老師的講解。
課堂精華實錄
臨床上,病因往往不是問出來的,而是辨出來的。因為很多患者說不出發病原因,這就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各種病因的性質及其致病特點來推求病因,即所謂“辨證求因”。如痹證以肢節疼痛、游走不定為特點的,就辨為感受了風邪;若癥見關節疼痛較劇,遇寒加重,則辨為感受寒邪;若癥見關節疼痛而沉重,陰雨天加重,則辨為感受濕邪。
再比如說,表證大都也是根據臨床表現而推求其因的。惡寒重,發熱輕,脈浮緊者,是外感寒邪;發熱重,惡寒輕,脈浮數者,為外感熱邪;發熱而微惡風寒,汗出,脈浮緩者,則外感風邪。這種以臨床表現為依據來推求病因,就是因發知受。

三、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所謂中醫診斷的原則,就是我們在診病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守的一些基本的法則。中醫診斷的原則主要有4個方面。
(一)整體審查
這一原則的依據,仍然是整體觀念。整體審查就是要求我們醫生在診病的過程中,要從整體出發,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從整體上去收集臨床資料。把局部的改變看作是整體的變化,把表面的改變看作是內臟的變化。劉老師講這一部分,強調人體是一個整體,人與自然界也是一個整體。
課堂精華實錄
整體審查,實際上就是整體觀念在診斷上的具體應用。要求醫生診斷時,不要就事論事,不要顧此失彼,要全面收集資料,全面分析病情,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例如,中醫根據“腎主骨,齒為骨之余”“其華在發”的理論,將“發墮”“齒槁”作為診斷“腎氣衰”的主要依據之一。如果只看到體表異常,不聯系內臟變化,只看到局部癥狀,不做整體分析,就很難做出正確的診斷,也就失去了中醫整體察病的診斷特色。
另一方面,中醫學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這就要求醫生,在診病時必須把患者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綜合分析。
講到這里,我總結一下整體觀念對指導中醫診斷的重要性。除了剛講到的整體審查之外,在中醫診斷原理中講過的司外揣內和見微知著都和整體觀念有關,都是整體觀念在中醫診斷中的具體體現。不僅如此,中醫治病用藥也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整體調理,系統治療。
可以這樣說,整體觀念貫穿于整個中醫學之中,如果沒有了整體觀念,中醫的特點也就沒有了,中醫就沒有優勢了,甚至就沒有中醫了。可見要學好中醫,必須掌握整體觀念,必須把整體觀念作為學習中醫和運用中醫的指導思想。
(二)診法合參
中醫有望、聞、問、切4種診法。這4種診法,各有各的作用,是從不同的角度去搜集臨床資料的。所以,這4種診法不能相互代替,在診病的過程當中,必須四診并用,不能片面地夸大某種診法的作用,以一診代替四診。對四診收集來的資料要綜合、全面地分析,才能對疾病有一個整體的了解,做出正確的診斷。否則,就會遺漏疾病信息,不能全面了解病情,這必然會導致辨證和論治的偏離和失誤。劉老師以脈診為例,講解了診法合參的重要性。
課堂精華實錄
診法合參,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不難做到。其實不然,自古到今,都不乏違背診法合參這一診斷原則的醫生。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的粗率做法,提出“何病能中?”的質疑和批評。意思是說,不進行其他診法,僅靠診脈,是不能診斷疾病的。
相反,由于脈診難以掌握,不少青年醫生棄而不用,有的即便是用,也只走走程序,擺擺樣子。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患者太多,一個醫生半天要看五六十個患者,他怎么能做到診法合參呢?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中醫診斷的準確性。
尤其在疾病出現脈癥不符、真假并見的情況下,四診合參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寒熱真假、虛實真假等病證,病情復雜,真假難辨,只有能夠熟練、準確地運用四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病情,并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去偽存真,透過假象抓住其本質,進而才能正確地論治。
(三)病證結合
病證結合,要求不但要做出證名的診斷,也要做出病名的診斷。為什么要病證結合?劉老師做了很好的回答。
課堂精華實錄
從中醫學的角度看,辨證論治遠比辨病論治重要得多,但并不是不講辨病論治。無論中醫學中的病,還是現代醫學中的病,都有其規律可循,有預后可測,有一定的治療法則可遵。而“證”是對疾病某一階段的概括認識,而不是對這個病的全部病理的認識。因此,只辨證而不辨病,就無法把握疾病的全部病理變化和發展規律,在治療上也就不能從長遠著眼,甚至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
例如,一個癌癥的患者,如果不做出“癌”這個病名的診斷,而僅以辨證論治,恐怕難以預測藥物的療效和病情的變化,從而失去其他治療的機會。同樣,如果僅辨病而不辨證,就不能細致、深入、具體地認識疾病各階段的病理特點,就難以抓住疾病當前的主要矛盾。因此,治療上的針對性就差,甚至缺少論治的依據,這樣也就失去了辨證論治的意義。
所以說,辨證與辨病是中醫診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環節。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是中醫臨床診斷必須遵守的一個重要原則。
(四)動靜統一
疾病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證。所以,在辨證論治時必須把疾病看成是動的、變化的,必須善于從不斷變化的病理變化過程中去辨別證候,才能及時地修訂治療法則,予以妥當的方藥。劉老師舉例說明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意義。
課堂精華實錄
例如,在溫病過程中,開始的時候發熱惡寒,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者,當辨為衛分證,治宜辛涼透表;如果出現壯熱不惡寒,大汗出,口渴飲引,舌質紅,苔黃,脈洪數,那就是氣分證,我們應當清泄氣分之熱;如果病情進一步發展,溫熱病邪深入,就會出現身熱夜甚,口渴不甚,斑疹隱隱,舌質紅絳,這些說明病邪已進入營分,就該清營;如果是斑疹顯露,或出血,神志不清,或四肢抽搐,舌深絳苔少,那就是熱入血分,就該涼血了。
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疾病的過程是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其證候也隨其變化而有所異。所以,在辨證時,必須全面了解疾病的整個動態過程,用動態的觀念指導辨證,這樣才能正確做出相應疾病變化的證候診斷,給出恰當的治法和合理的用藥。
以上劉老師對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3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并強調這些是緒論部分的重點內容,大家要熟記。其中,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和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兩部分內容容易混淆,中醫診斷學考試往往出現此類題目,還請大家特別注意。

四、中醫診斷學發展簡史

發展簡史部分的講授,劉老師把枯燥的內容變成了生動的歷史故事,從不強迫同學記住什么,而同學們在不經意間就牢固地記住了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并且劉老師還通過實例給同學們介紹記憶方法,鼓勵大家舉一反三。
從《黃帝內經》開始,歷代醫家對中醫診斷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下面,劉老師僅就較為突出的醫家、醫書及其貢獻給同學們做介紹。
課堂精華實錄
先看《黃帝內經》在診斷學方面的貢獻,一是提倡診斷疾病必須內、外因素結合考慮,也就是整體察病思想;二是提出并運用了望、聞、問、切4種診法;三是奠定了辨證學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四是已經重視診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思路了。
中醫經典著作之一的《難經》,以闡明《黃帝內經》為主并有發揮。在診斷方面,主要論述脈學問題,特別記述了獨取寸口切脈法及其原理,為后世通行按切寸口診脈奠定了基礎。
西漢名醫淳于意創立診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淳于意是最早記錄診籍的醫家。淳于意,西漢臨淄人,他是長期行醫于民間的,對封建王侯卻不肯買賬。因為他常拒絕達官貴人出診行醫,被羅織罪名,判為肉刑。他有5個女兒,最小的一個淳于緹縈,上書漢文帝,自己愿意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動,重審案件,并因為這件事廢除了肉刑。而淳于緹縈因舍己救父,被傳為孝女。
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理論。張仲景酷愛醫學,深研《黃帝內經》《難經》,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創造性地把外感病劃分為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這就是著名的六經辨證,為中醫辨證論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理法方藥理論至今還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張仲景很關心患者,即使他做官長沙,也不忘患者,經常在他工作的大堂為患者診病。這就是中醫“坐堂”的來歷,沿用至今。
西晉王叔和著《脈經》,為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脈學專著。王叔和是山東省鄒城人。鄒城市中醫院有一段時間就叫鄒縣叔和中醫院。王叔和非常聰明好學,過目不忘,據說《傷寒論》倒背如流,診脈水平很高,做過太醫令,相當于現在的衛生部長了吧!
隋代巢元方編撰的《諸病源候論》是我國第一部論述病源與病候診斷的專著,你們的中基(中醫基礎理論課)老師側重講的是病因病機,我們側重的是病候診斷方面。
宋代陳無擇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是病因辨證理論與方法比較完備的著作。大家一定聽說過這本書,最大的貢獻是把病因分為內、外、不內外因,這里主要指病因辨證。
南宋施發的《察病指南》是一部診法的專著。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書中以脈搏跳動的現象,創制33種脈象圖,以圖示脈,形象生動。書中聽聲、察色、考味等其他診法也有,也是提示大家診斷疾病應四診合參。
元代敖氏《點點金》《金鏡錄》是論舌第一部專著,經清代的杜清碧增補為現在可見的《敖氏傷寒金鏡錄》。
金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論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脈”。十怪脈是危險的脈象。
金元四大家在診療上各有特點:李東垣重視四診合參,可稱其為李合參;朱丹溪重視從外知內,可稱其為朱內外;劉河間重視辨識病機,可稱其為劉病機;張從正重視癥狀的鑒別診斷,可稱其為張鑒別。這樣有助于記憶。千萬別說我不尊重古人呀!
明代張介賓著《景岳全書》,其中的“脈神章”“十問歌”“二綱六變”之論等,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
李時珍寫的《瀕湖脈學》詳述了27脈,是當時學醫者的入門書。他把脈編為歌訣,便于記憶。就像是小朋友背誦《三字經》一樣,現在看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不信你翻開教材后面的附錄看一下。
清代葉天士著《外感溫熱篇》,創衛、氣、營、血辨證。吳鞠通著《溫病條辨》,創三焦辨證。
新中國成立后的幾十年,相對于幾千年是多么的短暫,但中醫有了很快的發展。中醫學院、中醫大學的建校,省市縣各級中醫院的成立,還有《中醫診斷學》等教材以及中醫診斷學方面專著的出版,還有舌診研究、脈診研究、證的研究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就是巨大的。
課后思考
1.為什么中醫僅憑患者的外部表現就能判斷體內的病變呢?
2.中醫診病為什么要四診合參?
3.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點,那為什么還要病證結合?
4.病、證、癥三者有何區別?又有何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铜峡市| 虎林市| 镇康县| 始兴县| 扬州市| 电白县| 伊吾县| 平遥县| 安远县| 天等县| 太保市| 建湖县| 鹰潭市| 沙河市| 甘谷县| 登封市| 登封市| 武邑县| 屏东县| 禹州市| 芜湖市| 苏尼特左旗| 高邑县| 漯河市| 博乐市| 虞城县| 宁明县| 上林县| 敦煌市| 安徽省| 临沂市| 志丹县| 瑞昌市| 延长县| 军事| 集贤县| 西平县| 崇左市| 青川县| 江陵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