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神經康復學評定方法作者名: 王玉龍本章字數: 6792字更新時間: 2020-02-19 17:18:39
第一節 臨床檢驗的評定
一、概述
實驗診斷(laboratory diagnosis)是通過臨床實驗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為預防、治療和預后評價所用的醫學臨床活動。包括臨床血液學檢查、臨床生物化學檢查、臨床免疫學檢查、臨床病原學檢查、體液與排泄物檢查等。實驗室檢查是臨床工作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實驗室檢查及其結果對臨床有著指導意義。在選擇臨床檢驗時,需要有的放矢,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檢查項目。下文將詳細敘述康復醫學科患者所需要進行的臨床檢驗及其意義。
二、血液一般檢測
血液一般檢測包括血液細胞成分的常規檢測(血常規)、網織紅細胞檢測和紅細胞沉降率檢測等。血常規包括的檢測項目為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平均值(平均紅細胞容積、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和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測定和紅細胞形態檢測;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小板平均體積測定和血小板形態檢測。
(一)紅細胞的檢測和血紅蛋白測定
紅細胞計數的正常參考值在成年男性中為(4.0~5.5)×10 12/L,成年女性為(3.5~5.0)×10 12/L,血紅蛋白的正常參考值在成年男性中為120~160g/L,成年女性中為110~150g/L。檢測結果較正常增高或降低都可能存在相應的臨床問題。在康復醫學科的患者中,意義較大的是出現檢測結果較正常降低的情況。例如,若同時出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減少,可能提示存在貧血,之后則根據紅細胞形態和大小的不同,進一步對貧血進行分型。最常見的貧血為缺鐵性貧血,此時可結合生化中的鐵代謝、葉酸和維生素B 12等的檢測結果來進一步明確貧血的種類,并根據貧血的病因進行治療。貧血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康復訓練,一旦出現,需要盡早明確診斷并給予及時治療。在康復醫學科的患者中,如患者存在吞咽障礙或認知障礙,這些患者的營養狀況很可能欠佳,也容易罹患貧血,需要加強監測,包括日常進食、營養狀態和血常規的檢測,如出現貧血,則需積極治療。如果出現單位容積血液中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量高于參考值上限,多次復查后仍高于正常上限,且患者不存在容量不足的情況,則可認為是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增多。必要時可請血液科協助診斷。
(二)白細胞的檢測
白細胞的參考值在成人為(4~10)×10 9/L,不同醫院的檢驗科多有其自己的實驗室標準,詳情請參照各醫院檢驗科的參考值。白細胞總數高于正常值為白細胞增多,低于正常值為白細胞減少。白細胞總數的增多或減少主要受中性粒細胞數量的影響,淋巴細胞等數量上的改變也會引起白細胞總數的變化。
1.中性粒細胞的變化和意義
中性粒細胞(neutrophil,N)的增多通常伴隨白細胞總數的增多,臨床提示急性感染的存在,通常提示為化膿性球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此時應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判斷,明確感染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極重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不但不增多,反而減少。
當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于1.5×10 9/L,為粒細胞減少;當低于0.5×10 9/L,則為粒細胞缺乏癥。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如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感染)時會出現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均減少。某些病毒感染時白細胞也會減少。一般而言,如果出現白細胞減少,提示患者的免疫功能較差,需要注意預防感染的發生。同樣在這部分患者中,即使存在感染,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也可能不會出現大幅度增高,此時需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
2.嗜酸性粒細胞的變化和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E)的參考范圍為0.5%~5%,如果出現增高主要提示過敏性疾病的存在,在寄生蟲病、皮膚病和血液系統疾病中也可出現增高,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來對結果進行判斷。
3.嗜堿性粒細胞的變化和意義
嗜堿性粒細胞(basophil,B)的參考范圍為0~1%,如果出現增多主要提示過敏性疾病、血液病或惡性腫瘤,出現減少則無臨床意義。
4.淋巴細胞的變化和意義
淋巴細胞(lymphocytosis)的參考范圍為20%~40%,絕對值為(0.8~4)×10 9/L。淋巴細胞增多常出現在病毒感染時,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進一步明確。淋巴細胞減少的患者一般在康復醫學科不多見。
5.單核細胞的變化和意義
單核細胞(monocytosis)的參考范圍為3%~8%,絕對值為(0.12~0.8)×10 9/L,單核細胞的增多也提示感染的存在,減少不存在臨床意義。
(三)血小板的檢測
血小板計數是計數單位容積(L)周圍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參考值為(100~300)×10 9/L。血小板減少時容易發生出血,血小板增多時容易出現血小板聚集增加梗死的發生風險,因此無論出現增多還是減少都需要引起臨床重視,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檢結果、原發病和用藥情況進行綜合判斷,必要時可請血液科會診協助診斷和治療。
(四)紅細胞沉降率的檢測
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是指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率,男性參考值為第1小時末沉降0~15mm,女性為第1小時末沉降0~20mm。在感染或免疫性疾病時,一般會出現血沉的增加,可結合患者的癥狀和其他檢驗結果進行判斷。除感染以外,常見造成血沉增快的原因還包括組織損傷和壞死(心肌梗死)、惡性腫瘤、貧血、糖尿病、腎病綜合征、高膽固醇血癥等。
(五)其他
如網織紅細胞檢測、血細胞比容測定、紅細胞平均值測定、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測定等,可用于貧血的鑒別診斷。
三、尿液的一般檢測
尿液是血液經過腎小球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排泌所產生的終末代謝產物,尿液的組成和性狀可反映機體的代謝狀況,并受機體各系統功能狀態的影響。尿常規檢查是康復醫學科患者所需要進行的基本檢查之一。
尿液的一般檢測內容包括一般性狀的檢測(尿量、氣味、外觀、比重、酸堿度等)、化學檢測(尿蛋白、尿糖、尿酮體、尿膽原、尿膽紅素等)、尿沉渣檢測(細胞、管型和結晶等)。
在進行尿常規結果解讀之前,首先要強調的是標本的留取。一般情況下,尿常規留取的是晨尿,一般取中段尿進行檢查,檢查結果能較好地反映患者疾病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在留置導尿管的患者中,必須告知家屬不能從集尿袋中留取尿液送檢,這樣會影響尿常規的檢測結果。
尿量的參考值為成人1000~2000ml/24h,24小時尿量超過2500ml為尿量增多,少于400ml/24h為少尿,少于100ml/24h或12小時無尿液排出則稱為無尿。如果患者出現多尿,在排除生理性多尿后,需要進一步對血糖和內分泌激素進行檢查以明確診斷。如果患者出現尿量減少并且腎功能檢查異常(血肌酐和尿素氮增高),則需要對少尿進行鑒別診斷(腎前性、腎性、腎后性)并給予及時處理。
正常的新鮮尿液清澈透明,如果顏色為紅色則需要考慮是否存在血尿,如出現醬油色則有血紅蛋白尿的可能,如果尿液呈白色、較混濁或有較多沉淀物則存在尿路感染的可能。
在尿常規中需要注意的檢測結果詳述如下。
(一)紅細胞和白細胞
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定量檢測參考值分別為0~5個/μl和0~10個/μl。如果出現紅細胞和白細胞的增多,可能存在尿路感染,需要結合尿常規中的其他結果(如白細胞酯酶、細菌、菌絲等)、血常規、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尿培養等結果明確診斷;如果單純存在紅細胞增高,需考慮到尿路結石或泌尿系統腫瘤的可能,可結合紅細胞形態學檢查等明確紅細胞的來源以確定病變的具體部位。需注意的是,在脊髓損傷合并有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中,如果尿常規中反復出現白細胞增多,但患者無明顯膀胱刺激癥狀和其他感染征象,可能為無癥狀性菌尿,當患者抵抗力降低時可能加重為尿路感染,因此,在此類患者中,如在尿液常規檢查中發現了白細胞,需要及時進行尿培養和藥敏檢查。
(二)尿蛋白
正常參考值定性為陰性;定量為0~80mg/24h。如果尿蛋白為陽性,或定量大于100mg/L,或大于150mg/24h時為蛋白尿,提示存在腎臟損害的可能,需要結合患者的既往史(如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檢驗結果(腎功能等)尋找蛋白尿的病因。
(三)尿糖和尿酮體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的葡萄糖,當血糖濃度超過腎糖閾(8.88mmol/L)或血糖雖未升高但腎糖閾降低時,會導致尿中出現大量的葡萄糖。正常參考值為陰性,定量為0.56~5.0mmol/24h。如果尿糖為陽性,首先需要考慮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可結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糖化血紅蛋白等進一步明確診斷,其次需要考慮的是腎臟損害的可能,結合尿常規中的其他結果(紅細胞、白細胞、酮體等)可進一步明確診斷。
酮體是β-羥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總稱。三者是體內脂肪代謝的中間產物。正常參考值為陰性,如果出現酮體,需要考慮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可能。
(四)尿膽紅素和尿膽原
尿膽紅素的定性檢測為陰性,定量≤2mg/L;尿膽原定性為陰性或弱陽性,定量為≤10mg/L。如出現增高需考慮肝臟病變的可能。
四、糞便檢測
糞便(feces)是食物在體內經消化后的最終產物。糞便檢測對了解消化道及通向腸道的肝臟、膽囊、胰腺等器官有無病變,間接判斷胃腸、胰腺、肝膽系統的功能狀況有重要價值。
(一)白細胞和紅細胞
正常糞便中不見或偶見白細胞,在腸道炎癥時可見大量白細胞,需要注意的是,在因感染較長時間大量應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如出現腹瀉,糞常規中見大量白細胞,需要考慮偽膜性腸炎的可能,需要調整抗生素治療方案。
正常糞便中可無紅細胞,當存在下消化道出血、潰瘍性結腸炎、腸道腫瘤時可見紅細胞。
(二)糞便隱血試驗
糞便隱血試驗(f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能識別糞便外觀無異常改變,肉眼和顯微鏡均不能證實的出血。對消化道出血的鑒別有重要意義,在康復醫學科需要長期抗凝治療或抗血小板治療的患者(如心房顫動、腦梗死、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中,如出現糞便隱血陽性,需要結合凝血功能檢查結果調整抗凝治療或抗血小板治療的方案。在長期糞便隱血陽性的患者中,需安排胃鏡和(或)腸鏡的檢查。
五、肝臟功能檢測
主要用于發現肝臟損傷,包括反映肝臟代謝功能狀態的相關指標和反映肝臟損傷的相關指標。
(一)血清酶檢查
常用的包括氨基轉移酶(aminotransferase)、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轉移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氨基轉移酶中用于肝功能檢查的主要是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ALT參考值為5~40U/L,AST參考值為8~40U/L,ALP在成年男性和女性中的參考值為40~150U/L,GGT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正常參考值分別為11~50U/L和7~32U/L。如果這些血清酶增高,提示肝功能異常,需要結合患者既往病史和其他輔助檢查結果,尋找肝功能異常的病因(如結合肝炎三對半判斷有無甲肝、乙肝、丙肝,結合B超結果判斷有無脂肪肝)。如果患者既往肝功能正常,新近出現肝功能指標升高,需要考慮是否為藥物所導致的肝功能損傷,應停用造成肝功能損傷的藥物,加用保肝藥物。此外,在營養不良時,也會出現ALP的增高。
(二)蛋白質代謝功能的檢查
90%以上的血清總蛋白(serum total protein,STP)和全部的血清清蛋白(albumin,A)均由肝臟合成,因此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標。正常人血清總蛋白的參考值為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globulin,由免疫系統合成)20~30g/L,A/G為(1.5~2.5)∶1。如果出現血清總蛋白和清蛋白的降低提示患者存在營養不良(如各種原因導致的吞咽障礙患者),出現血清總蛋白和球蛋白的增高則提示慢性肝臟疾病、血液系統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膽紅素代謝功能檢查
膽紅素是血液循環中衰老紅細胞在肝、脾和骨髓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中分解或破壞的產物。血清總膽紅素的正常參考值為3.4~17.1μmol/L,結合膽紅素的參考值為0~6.8μmol/L,非結合膽紅素的參考值為1.7~10.2μmol/L,如出現增高,提示黃疸的存在,需要進一步檢查。
六、腎臟功能檢測
腎臟是一個重要的生命器官,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維持體內水、電解質、蛋白質和酸堿代謝平衡。同時也兼有內分泌功能。腎臟功能評定常用的檢查包括尿常規(詳見本節“二、尿液的一般檢測”)和腎功能檢測。
腎功能檢測臨床常用的指標有血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尿酸(uric acid,UA)。Cr的正常值為88.4~176.8μmol/L,BUN的正常值為3.2~7.1mmol/L,UA的正常值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別為150~416μmol/L和89~357μmmol/L。腎功能檢測是判斷腎臟疾病嚴重程度和預測預后、確定療效、調整某些藥物劑量的重要依據,但是尚無早期診斷的價值。如患者出現腎功能檢測的異常,需要結合尿常規、泌尿系統B超等綜合判斷,查明病因,同時停用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的藥物,更改患者飲食為優質低蛋白飲食。
在脊髓損傷合并神經源性膀胱的患者中,若膀胱管理不當,經常會引起殘余尿增多、膀胱內壓增高、輸尿管擴張、腎積水,最終產生腎功能異常,甚至尿毒癥,所以在這類患者中注意檢測腎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七、凝血功能檢測
凝血功能檢測包括對凝血因子檢測、抗凝系統檢測和纖溶系統檢測。
凝血因子是構成凝血機制的基礎,它們參與二期止血過程。常用的檢測指標包括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APTT和PT無固定的正常值,應用不同試劑、不同檢測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有較大差異,因此以各醫院實驗室標準為準。
評價抗凝系統的主要檢測方法為血漿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手工法的參考值為16~18s。纖維蛋白溶酶(纖溶酶)可將已形成的血凝塊加以溶解,產生纖維蛋白(原)的降解產物,從而反映纖溶活性。纖溶活性增強可致出血,纖溶活性降低可致血栓。評價纖溶系統的主要檢測方法為血漿D-二聚體測定和血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血漿D-二聚體ELISA法的參考值為0~0.256mg/L,FDP的參考值為<5mg/L。
除了上述參數以外,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也是常用的監測指標,在康復醫學科的患者中,有一部分因房顫而導致腦梗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進行治療,在這部分患者中,需要定期檢測INR,使其維持在2.0~3.0,并根據INR結果及時調整藥物劑量。
凝血功能檢測是康復醫學科患者常規需要關注的檢測之一,特別是在脊髓損傷之后四肢癱或截癱的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所致偏癱、關節置換術后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長期臥床的患者中,需要檢測凝血功能,如出現D-二聚體增高,需要考慮是否存在深靜脈血栓和肺動脈栓塞,此時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如是否存在肢體的腫脹,以及其他輔助檢查的結果如血管B超、心電圖、肺部CTA等來幫助確定診斷。
八、其他臨床常用生物化學檢測
(一)血清脂質和脂蛋白檢測
血清脂質包括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磷脂和游離脂肪酸。膽固醇(cholesterol,CHO)是脂質的組成成分之一。膽固醇中70%是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CE),30%為游離膽固醇(free cholesterol,FC),總稱為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CHO的參考值為<5.20mmol/L,三酰甘油的參考值為0.56~1.70mmol/L。這兩個指標都有助于早期識別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以及用于降脂藥物治療后的監測。
常用的脂蛋白指標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蛋白(A)。其中LDL的正常值為≤3.12mmol/L,HDL的正常值為1.03~2.07mmol/L,脂蛋白(A)的正常值為0~300mg/L。
總膽固醇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和飲食等),其特異性和敏感性都欠佳,但是它是腦卒中、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因此,在已經發生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需要進行監測,在人群的二級預防中,也需要對該指標進行隨訪。
在腦梗死患者中,要進行強化降脂治療,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8mmol/L以下,但需注意的是,如果低密度脂蛋白過低,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因此,在因腦梗死行康復治療的患者中,需定期進行血脂檢查以確定降脂藥物的應用劑量是否需要調整。
(二)血清電解質檢測
常用的檢測指標包括血鉀、血鈉、血鈣和血氯。血鉀的參考值為3.5~5.5mmol/L,血鈉的參考值為135~145mmol/L,血鈣的參考值為2.25~2.58mmol/L,血氯的參考值為95~105mmol/L。在高位脊髓損傷和腦外傷的患者中,很可能會出現電解質的紊亂,主要表現為難以糾正的低鈉血癥,多為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或腦耗鹽綜合征,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此時需要在查明低鈉原因的同時,積極糾正電解質紊亂。而在存在吞咽障礙的患者中,由于可能存在進食量不足,易出現低鉀血癥,也要對電解質進行監測。
(三)血糖的檢測
血糖檢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的參考值為3.9~6.1mmol/L,餐后2小時血糖的參考值為<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 1)的參考值為4%~6%。HbA 1水平反映了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可以評價近期血糖的控制情況。康復醫學科的很多患者都同時合并有Ⅱ型糖尿病,在這些患者的康復過程中,也不能放松對血糖的控制,以預防疾病再發。
(四)心肌酶譜和心肌標志物的檢測
在康復醫學科的患者中,很多是老年患者,多伴有心血管疾病。在進行康復治療之前,必須先要評價這些患者的心臟功能,從而幫助確定康復治療的強度,以保證安全高效地完成康復治療,改善患者的功能。此時,常用的評價指標包括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脫氫酶、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紅蛋白、B型鈉尿肽前體(pro-BNP),如果存在pro-BNP增高(動態變化和絕對值變化),多提示心衰存在,則需要同時結合心臟超聲檢查來評估心功能。在制訂康復方案的時候需要和治療師溝通,控制訓練強度,避免影響心功能。如果出現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T等的升高,則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的可能,需要結合心電圖檢查,如確實存在心肌梗死,則需要先處理心臟問題,待情況穩定后,再行康復治療。
(五)血液流變學檢查
血液流變學檢查包括全血黏度測定和血漿黏度測定。不同的實驗室有各自的實驗室參考值。全血黏度增高見于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腦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糖尿病、高脂血癥、惡性腫瘤、多發性骨髓瘤等,降低則見于貧血、重度纖維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等。而血漿黏度測定增高則見于血漿球蛋白增高或血脂增高的疾病,如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