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說明
《針灸甲乙經》,全名《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十二卷,由《素問》、《靈樞》、《明堂》三部古醫經類集而成。系皇甫謐編集,成書于魏甘露(公元256~259)年間。對后世針灸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是針灸臨床工作者的必讀之書。
《針灸甲乙經》現存最早刊本為明萬歷吳勉學校刊《醫學六經》本。此本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收入吳勉學校刊《醫統正脈》叢書中,現存此書多系清代書坊重修本,斷版缺字較多,并可見較多的補版。又有明代藍格抄本,與“六經本”非出自同一底本,可校補前者脫誤之處頗多,但此本非精抄本,前后體例不一,錯亂、殘缺之處也不少。《四庫全書》本與余云岫所引之所謂“嘉靖本”相吻合,也有一定參考價值。故此次整理《針灸甲乙經》以“六經本”為底本,以“明抄本”為對校本,以“四庫本”作參校本。同時在系統考察《甲乙經》的文獻來源的基礎上,嚴格采用其引錄的文獻作他校,另外也盡可能選用直接引錄《甲乙經》原文的宋以前醫書,以及未經宋人校改的《太素》、《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作他校資料。具體??闭眢w例如下:
1.原書的繁體字均改為標準簡化字;
2.凡屬異體字、繁簡字、俗寫字,均以標準簡化字律齊;
3.對古今字,凡能明確其含義者,均以今字律齊,如內與納、已與以、鬲與膈或隔、甲與胛、王與旺、止與只、支與肢等;
4.對腧、輸、俞三字用法按今義書寫;
5.對一些不能明確其義者,則保持原文字,如藏與臟、府與腑等;
6.原書中表示穴位“液門”和部位的“腋”字均作“掖”,今據意改正;
7.原書中的左、右,因今為橫排本,故相應地改為上、下;
8.明顯由于抄寫、或刊刻中出現的錯誤直接改正,約數百余處;
9.原書中一些錯簡、脫漏等錯誤,經認真核對、考察,予以正誤補缺;
10.對原書總目、卷分目與正文篇目不一致處,均綜合考察以統一之;
11.對底本中的注文均小一號字排版,以與正文相區別;
12.有些原作大字的、能確認為注文者均改為小字;
13.原書中各條文字均另起行,對見于《內經》的文字主要參照原文出處分段,即凡引自《內經》同一篇者作為完整一節,每一節又視文字多少分若干自然段,每節前均標以[一]、[二]……序數。腧穴主治條文,仍依原書之例,每一條為一自然段;
14.底本中有些文字與書前“序例”有出入者,則據“序例”改,以還《甲乙經》原書舊貌。
15.底本中有些注文中的書名為簡稱,均維持原樣,不改,如《素》等。
本次整理對字詞、文句未作注釋,欲進一步學習研究者,可參閱相關注釋類著作。
黃龍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