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學習應用《針灸甲乙經》
(一)注重文本校勘
《甲乙經》是所有中醫經典中傳世版本問題最多的,因此學習該書一定選擇權威可靠的校勘本。經考察,唐代《外臺秘要·明堂》輯錄自《甲乙經》“明堂”條文,而《外臺秘要》現存有宋版,錯誤較少,因此對于《甲乙經》這部分內容,應注意參照《外臺秘要》相關條文。
(二)掌握編排體例
《甲乙經》在編排上有一些特殊的體例,如果不了解這些體例,則無法正確理解與利用該書。《甲乙經》卷首自序后載有“序例”一篇,全文如下:
諸問,黃帝及雷公皆曰“問”;其對也,黃帝曰答,岐伯之徒皆曰“對”。上章問及對,已有名字者,則下章但言“問”、言“對”,亦不更說名字也;若人異則重復更名字,此則其例也。諸言“主之”者,可灸可刺;其言“刺之”者,不可灸;言“灸之”者,不可刺,亦其例也。
經考察,該“序例”系原書舊有,非林億新增。宋以前醫書所引《甲乙經》之文體例多與此“序例”相吻合;宋本《甲乙經》仍與“序例”基本相符,而傳世本頗與此“序例”不同者,系后人,特別是宋以后人所刪改。
根據“序例”,可容易地辨識出其他醫書中所引《甲乙經》之文,例如《千金要方》一書中載錄了大量《甲乙經》之文,既有原書編者孫思邈直接引錄者,也有孫氏間接引自別書者,更有大量宋人校正時所增補者,這些引文大多未注明出處,若不借助“序例”,則不易識別。
此“序例”更重要的作用是可用來校勘現行本《甲乙經》中的錯誤。由于《甲乙經》一書宋代以后主要靠抄寫流傳,后人在傳抄時因不明“序例”,多將卷七至卷十二所載禁刺、禁灸穴主治條文形式改成與一般腧穴主治條文完全相同的形式,例如“絲竹空”系禁灸穴,其主治條文形式當作“……刺絲竹空”,而“六經本”現存三條、“明抄本”所載四條“絲竹空”主治條文均被改成“……刺絲竹空主之”。這類錯誤均可據“序例”加以識別并予以改正,此不一一舉例。
關于《甲乙經》一書的其他編集體例,原書序文中雖曾提及,但未作具體說明;還有一些重要的編集體例,“序例”及原序中均未言及,而這些原書中未加說明的體例對于閱讀、研究《甲乙經》具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其中與一般讀者關系最密切的是腧穴證治條文排列序例:
《甲乙經》卷七至卷十二所載腧穴主治條文均集自《明堂經》,而各篇的腧穴主治條文的排列并非雜亂無章,如果將卷七至卷十二任一篇(無《明堂》之文者除外)所有腧穴主治條文中的腧穴依次排列,其順序恰好與卷三的腧穴排列次序相同;如果某一病癥后所主之穴為兩穴以上者,其腧穴排列先后也與卷三同。例如卷七第一中篇所有病癥主治條文后所主之穴依次排列如下:
神庭 曲差 本神 上星 承光 通天 玉枕 臨泣 承靈 腦空 率谷 啞門 天柱 風池 大椎 陶道 神道 命門 大杼 風門 膈俞 上髎 魄戶 神堂
膈俞 懸顱 魂門 頷厭 懸厘 陽白 攢竹 承漿 顱息 天牖 巨闕 上脘 陰都 少商 魚際 太淵 列缺


以上42穴中只有“
”之后的“膈俞”、“懸顱”兩穴與卷三腧穴排列次序不符,而此“膈俞”穴與前文重,顯然有誤,《醫學綱目》卷二十二引作“膈關”,與《外臺》、《醫心方》并同(此次整理已據此改為“膈關”);而“懸顱主之”條,“明抄本”中作注文。因此本篇所有腧穴排列次序均與卷三完全相同。又如卷七第五云:“痎瘧,取完骨及風池、大杼、心俞、上髎、
、陰都、太淵、三間、合谷、陽池、少澤、前谷、后溪、腕骨、陽谷、俠溪、至陰、通谷、京骨皆主之。”此條病癥后所有腧穴的排列次序也與卷三完全相同。




了解《甲乙經》這一規律,對于閱讀與校勘《甲乙經》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一,可以輕易解決《甲乙經》中同名穴辨識這一千古難題。《甲乙經》中有五對同名異穴,即:(頭)臨泣——(足)臨泣;(腹)通谷——(足)通谷;(頭)竅陰——(足)竅陰;(手)三里——(足)三里;(手)五里——(足)五里。這五對同名穴在卷7~12共出現39次,如果不了解《甲乙經》腧穴排列序例,則對這39條中同名穴難以辨識。事實上,從初唐之后的歷代針灸書中對于《甲乙經》同名穴辨識均出現了不少失誤。例如《甲乙經》卷七第五云:“瘧,日西發,臨泣主之”,該條文之前后均是足部穴主之條文,可知此條中“臨泣”顯為足部穴,而非頭部穴。而《千金要方》卷十卻于此穴下注作“穴在目眥上入發際五分陷者”,將此穴誤為頭部穴。又如《甲乙經》卷十一第二云:“癲疾嘔沫,神庭及兌端、承漿主之;其不嘔沫……尺澤、陽溪、外丘、當上脘旁五分通谷、金門、承筋、合陽主之。”如果了解上述《甲乙經》腧穴排列序例,一眼便可看出此條中“通谷”系足部太陽經穴,而古人不察,誤辨為腹部穴,遂于該穴前注以“當上脘旁五分”六字。《醫學綱目》引宋本此條時此六字也作大字,則此注系宋以前人所注,誤在宋以前也。可見,不了解《甲乙經》腧穴排列規律,便無法讀懂原書,也就不能對其進行科學的校注。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于《甲乙經》一書的校勘。由于年代久遠,《甲乙經》卷七至卷十二有不少字形相近的穴名被抄混了(如“小海”誤作“少海”,“天溪”誤作“太溪”,“箕門”誤作“期門”,“中注”誤作“中渚”等),或因脫簡使兩條腧穴主治文字混作一條,對于這類錯誤,特別是那些已見于《外臺》所引早期傳本的錯誤,如果不了解上述腧穴排列序例,是很難、甚至是不可能被發現而予以改正的。但只要了解此規律,便能很容易地發現這類錯誤,再結合他書資料則可糾正這些錯誤。
其三,可以發現錯簡。由于宋本并宋以前舊本《甲乙經》均不存,傳世本《甲乙經》版本較差,且只有一種異本可供參照,對卷七至卷十二腧穴主治條文中大量錯簡現象,若不了解上述腧穴排列序例,則很難發現。
黃龍祥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