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甲狀腺疾病的流行病學狀況

甲狀腺疾病是內分泌疾病中的常見疾病,發病率增高趨勢明顯。目前,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并沒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由于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提高,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增加了多種疾病的檢查手段,甲狀腺疾病的檢出率逐年增加。全球范圍內超過三億人患有甲狀腺疾病,是內分泌領域第二大疾病,但公眾對其知曉率甚低,亦缺少相關權威而全面的數據。甲狀腺疾病在人群中散發,近幾年其診斷率明顯升高。由于受到地域、環境、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某些甲狀腺疾病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學特征。

一、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ease,IDD)是由于人類生存環境中缺少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碘所造成的疾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是兩種為人熟知的碘缺乏病,是一種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和下一代正常發育的地方病,是世界性的地方病。地方性甲狀腺腫是一種主要由于地區性環境缺碘而引起的以甲狀腺腫大為主要癥狀的地方病,俗稱“大粗脖”,多流行于山區與半山區,個別平原地區也有發生。地方性克汀病是在較嚴重的缺碘地方甲狀腺腫病區出現的疾病,是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延續。地方性甲狀腺腫可見于任何年齡的人,在新生兒中有甲狀腺腫的也不少見。一般情況下,在出生后前幾年攝入的碘大多能滿足生理的需要而無甲狀腺腫。隨著年齡的增長,活動量的加大,生長發育迅速和青春發育期的到來,這時身體對甲狀腺激素的要求增加,攝入的有限的碘已不能滿足生理需要,因此就出現年齡越增加,甲狀腺腫患病率越高的現象。從對兒童和青少年觀察的結果看,女性的最高患病率多在12~18歲之間,男性多在9~15歲之間,但在重病區,此高峰可以后移。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至成年后逐漸下降,而女性由于有月經周期、懷孕、哺乳等生理因素,甲狀腺腫患病率仍可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在不同的地區,甲狀腺腫患病率相差很大。在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的地理分布上,山區多于平原,內陸多于沿海,鄉村多于城市,農區多于牧區,而且越是山高溝深的地區,患病率越高。最嚴重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地方性克汀病流行區都是內陸山區,如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美洲的安第斯山,以及我國的天山、秦嶺和燕山山脈等。在平原甚至沿海地方也可見到,但病情較輕,且多無地方性克汀病發生。1994年李健群等對黑龍江及內蒙古的三個重病區7~14歲學齡兒童進行智力測定,結果證實了病區缺碘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補碘可以明顯促進兒童智力發育,提高兒童智力水平,并闡述了碘缺乏除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智力落后的發生與流行外,還可導致流產、早產、死胎、嬰幼兒死亡率增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3年的資料,在當時192個成員國中,去掉沒有相關數據的66個國家,其中54個國家為碘不足(人群尿碘中位數<100μg/L)。據最新估計全球受碘缺乏病威脅的人口約15億,中國占缺碘危險人群的40%,分布極為廣泛。據一些綜合資料,患病率的范圍在0.4%~90%。但某些個別的地方患病率高達100%。地方性克汀病多出現于古老、嚴重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患病率波動范圍為0.01%~8.2%,但個別嚴重地區也有高達10%以上。我國曾經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嚴重國家之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上海外,都曾有不同程度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但以高山、坡地和遠離海洋的內陸為主。根據1988年的統計結果,我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存在碘缺乏病,病區縣達到1570個,3.75億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區。1994年的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生活在缺碘地區的人口有7.2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碘缺乏危害,全國有1807個縣有碘缺乏病的流行,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799萬,典型的地方性克汀病患者18.7萬。1995年的兒童碘營養調查結果表明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城市,兒童尿碘也在100μg/L以下,甲狀腺腫患病率存5%以上。這些調查結果足以說明,我國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我國自1975年來,全國開展了大規模的防治研究工作。1991年中國政府對全世界做出了“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鄭重承諾。1994年國務院頒布《中國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規劃綱要》并出臺《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1995年全國范圍內開展以“全民食鹽加碘”為主題的碘缺乏病宣傳防治活動。1996年國務院頒布了《食鹽專營辦法》,正式在全國范圍內施行食鹽強制加碘,即除少數特殊地區外,由國家專營的食鹽一律要求按標準加入碘(碘酸鉀),未加碘的鹽不準流通(憑有關疾病如甲亢的診斷書才能少量購買)。食鹽強制加碘這些措施對防治碘缺乏病起到了關鍵性的、根本性的、革命性的作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即開展了對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到80年代初期開始在病區大規模供應碘鹽,90年代初期基本上控制了病區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的猖獗流行,不再發生典型克汀病,但是并沒有完全消除碘缺乏病及其危害,碘營養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至2000年我國政府莊嚴宣布從國家水平上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

為鞏固防治成果,全面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標,200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消除碘缺乏病工作的意見》,并在同年制定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強調,全力推行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明確要求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0%以上。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全國重點地方病防治規劃(2004—2010)》明確提出,到2010年,全國95%以上的縣(市)要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主要措施仍然是普及食用合格的加碘鹽。2005年3月國家有關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了食鹽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無照販賣私鹽,嚴格市場準入,嚴禁非碘鹽、劣質碘鹽和非食用鹽流入市場。2005年的檢測數據表明,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達90.2%(1995年為39.90%);兒童甲狀腺腫大率為5.0%(1995年為20.4%);尿碘中位數達246.3μg/L。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兒童甲狀腺腫大率、尿碘中位數等三項指標都達到了國際消除碘缺乏病的標準,表明我國的消除碘缺乏病工作已經進入國際先進國家的行列。

由此可見,經過數十年來尤其是近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通過食鹽強制加碘,中國已經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碘缺乏病已經不再是威脅中國人健康的主要問題之一,也不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了,甚至在甲狀腺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也已經非常少了。然而,由于一直以來,為了引起公眾對碘缺乏問題的重視,為了推動加碘鹽的普及,有關機構、專家、媒體對碘缺乏病的病因和危害進行了大量的、持續不斷的宣傳和報道,給公眾造成了這樣一種強烈的印象:碘缺乏病是一種很常見的、危害巨大的甲狀腺疾病,以至于很多人在體檢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之后,想當然地以為是缺碘所致,然后就盲目地吃大量海帶、紫菜等富含碘的食物或含碘的營養補充劑、含碘的保健品來補碘,這完全是錯誤的。實際上,很多甲狀腺疾?。òㄏ喈敳糠旨谞钕倌[大)與碘攝入過量有關。目前看來,與碘攝入過量有關的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要遠遠超過碘缺乏病。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食鹽強制加碘,加碘鹽的普及率很高(在城市里基本可達100%),只講碘缺乏的危害,不講碘過多的危害,勢必導致大家(尤其是甲狀腺疾病患者)盲目補碘,對防治甲狀腺疾病反而不利。

不可否認,加碘鹽在少數偏遠地區或特殊地區還沒有百分之百地普及,在這些地區碘缺乏?。ㄖ饕俏鞑恳恍┑貐^)還沒有被消除,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專門到這些地區去宣傳碘缺乏病,強調補碘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應該讓缺碘地區的人聽到這些宣傳;而不是相反,根本不缺碘,碘缺乏病已經消除的人群,在不斷地接受碘缺乏病教育,而真正缺碘地區的人群(教育水平較低、地理位置較偏僻或媒體力量不足)反倒接受不到碘缺乏病教育。這種錯位現象必須加以糾正,否則將人為地造成甲狀腺疾病逐漸增加。

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攝入過量或不足均可引起疾病。由于機體經常攝入遠遠超過生理需要量的碘而造成的甲狀腺腫大,稱高碘性甲狀腺腫。高碘性甲狀腺腫可以分為地方性和散發性兩種。地方性高碘性甲狀腺腫是發生于近海地區的地方病,主要因為含碘高的水和食物所造成;散發性高碘性甲狀腺腫,多為含碘藥物所致,屬于散發性甲狀腺腫之一。首例碘致甲狀腺腫是在1938年報道的,高碘性地方性甲狀腺腫最早發現于日本的北海道地區,占人群的6%~12%。我國是第一個發現高水源性高碘性甲狀腺腫的國家,自1978年以來,在我國河北渤海沿海地區、新疆奎屯烏蘇山前傾斜平原和山西省都發現了由于飲用含碘量較高的深井水引起的水源性高碘性甲狀腺腫。發病率3.0%~4.1%,水中含碘量在66~2735μg/L,患者尿碘1645μg/L肌酐。在我國的山東省日照縣還發現了食用海帶鹽及該鹽制的咸菜引起的食物性高碘性甲狀腺腫?;疾÷?.17%~12.6%,鹽中含碘量達1089.2mg/kg,尿碘值為672.5μg/g肌酐。高碘性甲狀腺腫最常見于漁民及其家屬,他們平均每天攝碘50~200mg,盡管甲狀腺腫大很明顯,但甲狀腺功能是正常的,當停止攝碘1~2周后,尿碘、血清碘和甲狀腺攝碘率都可恢復正常,少數患者甲狀腺腫可明顯消退。高碘引起甲狀腺腫且散發分布為散發性甲狀腺腫。據估計,甲狀腺功能正常的人,長期服用藥理劑量的碘,可有3%~4%發展為甲狀腺腫,值得注意的是,用1/10000碘鹽和食品加碘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其至普通碘防治都有人發生高碘性甲狀腺腫。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高碘性甲狀腺腫從新生兒到70余歲的老人均可發生,但半數以上為20歲以下的年輕人;高碘性甲狀腺腫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發病高峰在11~25歲之間。用碘劑后出現甲狀腺腫的時間,短者數周,長者達30年。在人群中當尿碘<45μg/d時,甲狀腺腫大與尿碘成反比;當尿碘>1000μg/d時,甲狀腺腫人與尿碘呈正相關,成U形曲線。飲水碘>300μg/L和(或)尿碘>800μg/L肌酐時,就會發生高碘性甲狀腺腫。

二、亞臨床甲狀腺疾病

調查研究顯示,男性及女性亞臨床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在40%~50%。世界各地對亞臨床甲減在普通人群中發病率的報道各有不同,大約在1%~10.4%,并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有報道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率為5%~10%,而在大于60歲的女性中可達20%(升高2倍),老年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大于74歲的男性中為16%,與同年齡女性相近(2l%)。在所有亞臨床甲減的患者中,TSH小于10mU/L的占75%,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的占50%~80%,也就是說大部分亞臨床甲減患者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且其TSH水平僅輕度升高。英國東北部調查,成人婦女患病率為7.5%,成人男性患病率為2.8%,患病率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最常發生于40歲以上的婦女。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發病率高,特別是1型糖尿病患者。在美國,2%孕婦有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其中58%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傊?,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并隨年齡而增加,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者及碘缺乏地區的人群患病率高。美國在無甲狀腺疾病成年人中的研究顯示,亞臨床甲減的患病率為4%~8.5%,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超過60歲的婦女中,患病率可高達20%。在美國,對2741名60歲以上健康老人的調查結果顯示,有8%~14.5%的老年人達到亞臨床甲減(SCH)的生化標準。在新西蘭,調查211名65歲以上的受試者,其中只有1.8%的SCH。在瑞典,對1442名60歲以上鄉村地區婦女調查,也只發現0.9%的SCH。在英國,對449名64歲以上的老年人調查結果,發現其中11.1%的婦女和5.9%男子TSH水平升高。在美國,近期還對大湖地區療養院202名男性與71名女性,平均年齡81歲的調查研究,發現10.9%的男性和12.2%的女性符合SCH標準,其平均TSH濃度為9.21mU/L(超過正常上限的4.5mU/L),其中30%的TSH升高>10mU/L。在瑞士,對一所綜合性醫院的945名患者調查結果顯示,其男女的SCH發生率與美國大湖地區相類似。

亞臨床甲減是早期的甲狀腺功能減退,每年3%~18%的患者會進展為甲減。Huber等對154名婦女進行了10年的隨訪研究,以了解亞臨床甲減的自然病程,結果顯示57%的患者仍保持輕度甲狀腺功能減退,34%進展為臨床甲減,9%恢復正常。Vanderpump等對亞臨床甲減患者隨訪調查20年后發現:亞臨床甲減患者中約40%發展為臨床甲減,在婦女中TSH升高且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或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陽性者每年有5%進展為甲減(38倍于TSH正常、抗體陰性的婦女),而僅抗體陽性或僅TSH輕度升高的每年也分別有2.1%和2.6%的人進展為甲減。Fatoureehi等的研究還進一步顯示,當患者的TSH值分別大于6.0mU/L、7.0mU/L、9.0mU/L時,進展為甲減的百分率將逐漸增高,相對應為36%、48%和67%。這些研究相繼指出老年人、女性、TSH值升高明顯(尤其是大于20mU/L)、抗甲狀腺抗體(TPOAB或TGAB)陽性、有頭頸部外照射史及慢性鋰治療史等是亞臨床甲減向甲減發展的危險因素,具有很強的預測價值。

在普通人群中,明顯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相對來說較常見,而對亞臨床疾病流行病學的研究還很困難。已觀察到的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患病率隨地區不同而變化,取決于飲食中碘的攝入以及甲狀腺自身抗體的流行情況。非甲狀腺疾病與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鑒別也很困難,特別是在住院或年齡大的患者。有關亞臨床甲亢發病率的報道尚有較大的分歧。有文獻報道,亞臨床甲亢的患病率在男性約為2.8%~4.4%,女性為7.5%~8.5%,60歲以上女性達到15%;我國學者報道的患病率為3.2%。20世紀70年代,whickkam等采用放免法檢測了英國東北地區部分人口的血樣,他們發現,10%的女性血中TSH低于0.5mIU/L。近年來,日本、意大利和美國學者應用超敏Tg檢測方法,分別研究了不同人群亞臨床甲亢的發病情況,但其結果相差甚大。Potesta等在對老人醫院患者的研究中,發現男女亞臨床甲亢的發病率分別是0.2%和0.58%。美國1988—1994年第三次全國健康及營養狀況調查中發現,年齡在12~80歲的人群中,明顯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占0.5%,而亞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占0.8%。有趣的是,非洲裔美國人中,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以及血清TSH平均水平都較白人低。美國的最近一項研究則顯示,2629例正常個體中,亞臨床甲亢的檢出率達16%。病例選擇和實驗設計的不同可能是造成上述差異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性別、年齡以及食物中碘的含量都可以影響亞臨床甲亢的發病率。

亞臨床甲狀腺疾病易發展成臨床甲狀腺疾病。據報道,研究者選取2002年北京城區21~85歲的體檢人群2196人進行相關檢查。2年后以同樣的方法對該人群進行再檢查,隨訪率74.9%。結果顯示,亞臨床甲減和亞臨床甲亢的患病率分別為3.7%和1.9%,年發病率分別為1.72%和0.25%。2年后,亞臨床甲減者22.4%甲狀腺功能轉為正常,75.9%維持原狀,但有1.7%進展為臨床甲減;亞臨床甲亢者73.3%轉為正常,6.7%維持原狀,16.7%轉為亞臨床甲減,3.3%發展為臨床甲亢。研究者還發現,首次檢測時血清促甲狀腺素水平低于0.15mIU/L或高于10mIU/L,是預測亞臨床狀況是否向臨床狀況進展的重要“分水嶺”。研究證實,應激能增加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女性中患甲狀腺疾病者是男性的8倍,但是發病機制尚未明了。亞臨床甲狀腺疾病的患病率隨年齡的增加呈現上升趨勢。女性甲狀腺結節和亞臨床甲減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亞臨床甲減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而男性亞臨床甲亢患病率高于女性。性別和年齡是亞臨床甲狀腺疾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據研究者稱對患者進行的細胞病理學分析提示,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 thyrioditis,HT)不僅是亞臨床甲減的重要病因,也是亞臨床甲亢的重要病因。

三、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結節與結節性甲狀腺腫,有人將兩者混為一談,將出現甲狀腺結節的各種甲狀腺疾病都稱為結節性甲狀腺腫,將甲狀腺結節等同于結節性甲狀腺腫。實際上兩者概念應有所區別,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病腫塊證候的總稱,結節性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疾病中一個獨立的疾病。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病的一種表現形態,是指甲狀腺內存在單個或多個結節的甲狀腺病。常見的是單純性結節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亞急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和甲狀腺癌等,甲狀腺結核和硬化性甲狀腺炎較少見。臨床上各種甲狀腺炎、甲狀腺腺瘤或甲狀腺癌等伴有的甲狀腺結節,以及Graves病病程較久而形成的結節,有的也稱為結節性甲狀腺腫,但不是真正的結節性甲狀腺腫。部分結節甲狀腺腫可具有自主功能,或形成結節性甲狀腺腫伴甲亢,即毒性結節甲狀腺腫。沒有出現自主功能即沒有伴有甲亢的結節性甲狀腺腫,稱為非毒性的結節性甲狀腺腫。因此,判斷甲狀腺結節的性質,得出正確的甲狀腺病診斷是臨床上十分重要的問題,以免造成誤診,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痛苦。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出現的局限性腫塊。它是多種甲狀腺疾病的體征之一,有時是甲狀腺疾患的首要甚或唯一臨床表現。甲狀腺結節較常見,是一種分布廣泛的世界性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碘充足地區,通過觸診發現甲狀腺結節的患者中,男性占1%,女性占5%。通過觸診可發現的一般人群的甲狀腺結節,患病率占我國人口的3%~7%,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為10%。兒童發生率為0.2%~1.5%,每增1歲,其發生率至少升高0.1%。成年人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多超過10%。在美國成年人中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4%~7%。美國報道甲狀腺結節患病率最高的一項研究結果,是應用高清晰度超聲,在隨機選擇的人群中,甲狀腺結節的檢出率高達19%~67%。一般而言,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男女之比,從1∶1.2到1∶4.3不等。甲狀腺結節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逐步上升。近年來,使用高分辨率超聲普查檢出甲狀腺結節率更高。發現在女性人群中的發生率高達20%~25%,男性為17%~25%,超過8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均存在甲狀腺微小結節。有報道820例尸檢中,甲狀腺無結節者僅占26%,甲狀腺腺瘤占33%,結節性甲狀腺腫占32%,甲狀腺癌占2.1%。一般認為,實性結節中惡性者為20%左右,而囊性結節為2%~3%。通常認為孤立結節的惡性幾率高,約為10%左右,而多發性結節僅2%左右。有研究發現,應用高清晰度超聲檢查對普通人群進行篩查時30%~50%的人群存在甲狀腺結節。女性和老年人群更為多見。至于結節是單發多于多發,還是多發多于單發,資料報道甚有差異。

由衛生部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發起、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與默克雪蘭諾中國公司聯合于2009年3月啟動的調查,歷時1年5個月,共選取北京、廣州、上海等10個城市的15181位各種類型社區常駐居民,通過問卷、現場體檢、B超及空腹靜脈非抗凝血、尿樣本處理等多項檢測獲得的數據顯示: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18.6%,每5人中就有近1例患者。此次流行病學調查填補了國內疾病防治史上的空白,將對增加公眾的甲狀腺健康知識,提高就診率、治療率產生積極意義。

非毒性的結節性甲狀腺腫通常為良性,但也有2%~10%發生惡變。它們共同的臨床特征為: ①高發病率:多結節性甲狀腺腫是一種分布廣泛的世界性疾病。數據表明發病率可高達4%~7%,其中成年人發病率為5%,未成年人發病率為1.8%。②性別依賴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發生與性別顯著相關,表現為女性發病率遠高于男性(約為男性的4倍);而有生育史婦女的發病率比無生育史女性高2倍。有人認為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尤其是有生育史的女性體內激素濃度較高或活性較強所致。這一推斷尚未得到證實。③年齡依賴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盡管該疾病在青少年中罕見,但一旦出現,罹患惡性的幾率卻可達到18%甚至更高(36.6%)。

四、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hyperthyroidism)是指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神經、心血管等系統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內分泌疾病的總稱。在甲狀腺疾病中,甲亢多見,其發病率為1%~2%;有報道大慶市流行病發病率的調查,甲亢患者占人群的3.14‰,男性為1.7‰,女性占6.62‰。西方國家報道(Graves病的患病率為1.1%~1.6%。其中臨床以彌漫性甲狀腺腫伴甲亢(Graves病,又稱Basedow’s?。┳顬槌R姡s占全部甲亢的80%~85%;甲亢性心臟病的發病率占甲亢患者的13.4%~21.8%,常發生于甲亢后2~3年;甲亢患者中10%~15%發生心房顫動,甲亢性心臟病發生心衰竭時有30%~50%與心房顫動并存。約有1%的Graves病患者伴發重癥肌無力。甲亢合并肝損害發生率國內外文獻報道不一,為45%~90%。國外甲亢死亡病例尸檢資料發現,90%的患者合并有肝臟損害,20%患者伴有黃疸、脛前黏液性水腫與Graves病同屬于自身免疫病,約5%的Graves病患者伴發脛前黏液性水腫。甲亢伴有Graves眼病的發生率約為43%。妊娠期婦女合并甲亢的發生率為0.05%~0.4%,幾乎均為Graves?。蝗魏文挲g均可發病,20~40歲,發生率最高,女性較多見,男性與女性比例為1∶4~6。有作者觀察發現,在人群當中,甲亢發病率為0.5%~1%。甲亢患者在城市居民比在鄉村人口中常見得多,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甲亢發生率也在增加。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以女性占大多數;發病高峰年齡有前移征象。有研究顯示,在缺碘和適碘地區,食鹽碘化后甲亢的發病率升高。沿海平原地區和山區在全民食用碘鹽后甲亢發病率都有所上升,但山區的甲亢發病率上升程度較沿海平原地區更為顯著,其機制為缺碘嚴重的山區居民甲狀腺對碘的需求在食用碘化鹽前長期處于碘饑餓狀態,較沿海居民對碘的攝入敏感;全民食用碘鹽后,缺碘被糾正,食鹽加碘有效地提高了缺碘地區人群的碘營養水平。但是隨著碘營養水平提高,由于甲狀腺代償作用,分泌大量的甲狀腺激素,導致甲亢發病率上升,且山區較沿海甲亢發病率上升程度大。高碘地區亞臨床甲亢的患病率低于缺碘和適碘地區的發病率;女性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RAb)陽性和TSH小于0.01mU/L是亞臨床甲亢發展為臨床甲亢的危險因素;碘攝入量對亞臨床甲亢的發展和轉歸無影響。下丘腦-垂體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包括垂體促甲狀腺激素(TSH)瘤和垂體選擇性甲狀腺激素抵抗綜合征(PHTH)兩類,以血清甲狀腺激素升高伴TSH正?;蛏邽榛咎卣?,患者均有典型的甲亢表現,TSH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了,主要與pit-1基因異常有關,患者血中TSH-α亞單位明顯增高。PRTH主要源于甲狀腺激素受體β基因突變,多數患者TSH對TRH刺激有反應。

五、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自20世紀80年代采用敏感的TSH(S-TSH)測定法以來,甲減的診斷率提高了。人群總體患病率為1%~10%,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60歲以上的女性患病率高達20%;74歲以上的男性患病率(16%)與同齡女性相仿。有的報道甲減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從剛出生的新生兒至老年人都可發生甲減,以老年為多見,隨年齡增加其患病率增高。甲減發生率為0.1%~0.2%,老年人可達1.8%。男女患病之比為1∶5。在非缺碘地區甲減患病率0.3%~1.0%,缺碘地區的發病率還要高;60歲以下可達2%,新生兒甲減患病率1∶7000~1∶3000。國外報道的臨床甲減患病率為0.8%~1.0%,發病率為3.5/1000;我國報道的臨床甲減患病率是1.0%,發病率為2.9/1000。行甲狀腺次全切除及131I治療Graves病,10年的累積甲減的發生率分別為40%~70%。含碘藥物誘發甲減的發生率為5%~22%,有臨床觀察顯示,對產后甲狀腺炎(PPT)患者隨訪2年,持續性甲減的發生率約為20%;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CH)發病率為41.54/10萬。

據統計,目前約每6位女性就有1位正在被甲減問題所困擾。如患者處于妊娠期,流產概率和妊娠晚期胎兒死亡率均大幅增加,并極易導致新生兒智力發育受損和生長發育障礙,對母親和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因此,女性在懷孕前應檢查甲狀腺功能,或向內分泌科醫生咨詢。若患有甲減,需通過藥物調整甲狀腺功能至正常水平,以保證新生兒智力的正常發育。本病經及時治療,可明顯好轉,但大部分需終身用藥。如治療不及時,病情可逐漸加重,最終并發心臟病,昏迷而死亡。黏液性水腫昏迷死亡率過去高達80%,近年由于人工呼吸機使用及T3、T4靜脈注射,死亡率下降,但仍達50%~60%。預后與伴隨的疾病明顯相關。

英國一個關于甲減的大規模長期流行病調查發現,自發性甲減每年的發病率女性為3.5∶1000,男性為0.8∶1000。甲狀腺抗體陽性和TSH升高的女性,甲減發生率明顯增加到43∶1000。妊娠合并甲減最常見的原因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病——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橋本甲狀腺炎)。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呈散發性分布,進行新生兒篩查是發現此癥的唯一有效手段,使病兒得到早期診治。

六、亞急性甲狀腺炎

亞急性甲狀腺炎(SAT),簡稱亞甲炎,因其病程較急性化膿性甲狀腺炎長,而又不及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那樣遷延不愈,故稱之為亞急性甲狀腺炎。它又稱病毒性甲狀腺炎、急性非化膿性甲狀腺炎、巨細胞性甲狀腺炎、肉芽腫性甲狀腺炎。De Quervain 1904年和1936年兩次報道并詳細描述了本病,故稱為De Quervain病。對本病的發病率沒有準確權威的統計數字。據已報道的亞急性甲狀腺炎發病中,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自限性甲狀腺炎,約占甲狀腺疾病的5%,其發病率大約為Graves病發病率的1/8。各種年齡均有發病,但多見于20~60歲,40歲左右最為常見。女性較男性多,男女之比約為1∶5。Iitaka等報道本病3344例,年齡14~75歲,發病高峰在44~49歲,男性312例,女性3032例,男女之比為1∶9.7。本病多見于30~50歲成人,青年及老年患者也有,兒童罕見。女性發病率較男性為高,女與男的比為(3~6)∶1。過去有認為本病為甲狀腺疾病中相對少見的,這可能在有些地區的確是罕見的,有些地區則可局部流行呈地方性。據估計,本病的發病率占所有甲狀腺疾病的0.5%~2.0%。

七、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本病由日本橋本策(Hashimoto)于1912年首先報道,因此又稱橋本病或橋本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因其發病與自身免疫機制密切相關,也稱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中的一種。國外報道其患病率為3%~4%;我國學者報道本病患病率為1.6%,發病率為6.9/1000;如果將不典型、未得到診斷的病例包括在內,女性人群的患病率高達1/30~1/10;國內外報道女性人群的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的陽性率為10%。慢性硬化性甲狀腺炎罕見,其發病率約為橋本甲狀腺炎的1/50。橋本甲狀腺炎為甲狀腺炎中最常見的臨床類型。本病多見于女性,女性患者是男性的15~20倍,各年齡均可發病,但以30~50歲多見。常見的是男性患者的發病年齡較女性晚10~15歲。Hershman等(1981)介紹,在人群中有5%~10%患慢性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隨著對本病認識的提高,發病率有增加。Pedersen觀察到人群中有11.1%(352/3077)存在橋本甲狀腺炎。北京協和醫院曾統計1980—1982年來診的病例數,3年中病例數相當于過去30年總數的4倍。兒童病例也應引起重視,Harvin等報道5000多名學齡兒童中,本病發生率為1.2%,北京協和醫院普查5601名學齡兒童中,19名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0.34%)。

橋本甲狀腺炎早期的臨床表現并不典型,或與其他甲狀腺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存在,大致可分為以下臨床類型:①橋本甲亢,有甲亢表現,即Graves病與橋本甲狀腺炎合并存在,也可相互轉化,患者有甲亢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陽性。②假性甲亢,有甲亢癥狀,但甲狀腺功能正常。③兒童型,約占兒童甲狀腺腫40%以上,多見于9~13歲。甲狀腺功能大部分正常,甲狀腺抗體滴度較低,易誤診為非毒性或青春期甲狀腺腫。部分出現甲減的患者可能影響生長發育。④伴發甲狀腺腫瘤,常表現為孤立性結節,抗體滴度較高,病理學顯示結節部分為甲狀腺瘤或癌,其余部分為橋本甲狀腺炎。⑤伴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HT可伴發腎上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減退、1型糖尿病、性功能減退、惡性貧血、重癥肌無力、自身免疫性肝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⑥橋本腦病,本病嚴重而罕見,其病因有爭論,但肯定與自身免疫有關。

八、無痛性甲狀腺炎

在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注意到一種新的甲狀腺炎癥類型,其命名不同,有稱無痛性甲狀腺炎,也有稱寂靜型甲狀腺炎、無痛性亞急性甲狀腺炎、亞急性非化膿性甲狀腺炎、不典型(“寂靜”)亞急性甲狀腺炎、伴有甲亢能自然消退的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高功能的甲狀腺炎、亞急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自身免疫病和甲狀腺炎,以及產后無痛性甲狀腺炎等。有作者稱無痛性甲狀腺炎也是由自身免疫引起的。首先由Hamburger發現,當時稱為潛在性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后隨之有過多次報道,至今名稱不甚統一,常用的名稱為無痛性甲狀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或安靜性甲狀腺炎(silent thyroiditis)。

無痛性甲狀腺炎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有報道從4.8歲至93歲。40多歲是其中間數。如同大多數甲狀腺疾病一樣,女性較男性更易患病,為(1.5~3)∶1。美國、加拿大、歐洲和日本等國的報道均是如此。而散發和產后型的發生率卻有很大的不同。在美國的費城、博克利及弗吉尼亞這些地區的所有甲亢原因中,無痛性甲狀腺炎發生率低于5%,而得克薩斯為15%,威斯康星為23%。無痛性甲狀腺炎發病有增加趨勢,Nikolai等報道4年增加了255%。而產后甲狀腺炎的發生率也顯示有相似的差異,從丹麥或沙特阿拉伯無病例發現至威爾士的發生率高達17%,當然這些差異也可能有評估方法不同的影響。其認為無痛性甲狀腺炎及產后甲狀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不同臨床表現。病理改變呈淋巴細胞浸潤而非肉芽腫瘤性改變。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其發病率也在提高。國外一些中心統計在新近發生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癥中該病超過20%,占全部甲狀腺炎的5%~15%。無痛性甲狀腺炎有一定地域差別,以往缺乏區供碘充足后發病率較高。

本病于1975年被確認,其發病原因主要與自身免疫及病毒感染有關,與產后無關,女性好發,男女比例為1∶(3~5),其發病率在以甲亢癥狀初診的患者中占5%~20%。本研究資料為16.7%。與有關文獻相符。在甲亢中僅少于Graves病,多于橋本甲狀腺炎。SPT的典型臨床表現分4期:①甲狀腺毒癥期:由于甲狀腺腺泡破壞,甲狀腺激素逸出所致,一般全身癥狀與其他原因所致甲狀腺毒癥無異。但多為輕中度,也可伴白細胞減少,肝轉氨酶升高和心房纖顫。癥狀持續數周至數月,可達2~5個月。50%的患者甲狀腺不大。50%患者甲狀腺輕度腫大,質地稍硬,無結節,無血管雜音。血清TT3、TT4,FT3大多升高,也可有正常;FT4多升高,血清TSH均減低。甲狀腺同位素掃描為攝碘或攝锝延遲。圖像里彌漫或部分稀疏。伴有或不伴有本底增高。100%患者RAIU低于正常。②正常甲狀腺素血癥期:持續數周。③低甲狀腺素血癥期:持續1~6個月,此兩期臨床癥狀分別呈相應甲狀腺功能表現。血清TSH于初期為低值,然后逐步升至正常和高值。同位素檢查特點同1期。④恢復期:臨床癥狀消失,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及同位素檢查恢復正常,部分患者不經低甲狀腺素血癥期直接恢復,部分患者遺留永久性甲減。

九、產后甲狀腺炎

本病又稱產后甲狀腺功能不全(PPTD),還稱產后型無痛性甲狀腺炎,是產后婦女常見的一種疾病。由日本Amino于1976年首先提出,與妊娠及分娩關系密切,流產后也有發生產后甲狀腺炎的報道。本病是發生于產后的一種以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發生于產后1年內,表現為暫時性或永久性甲狀腺功能異常。1948年,新西蘭的家庭醫生Roberton首次報道了219例婦女483次妊娠產后發生甲狀腺疾病的情況。這些次妊娠的36%發生了產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此后這個領域的研究沉寂了20多年。直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大阪大學學者網野信行小組開始繼續這個領域的研究。1982年,網野信行小組的工作取得突破,發表在國際權威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他們的對日本產婦前瞻性研究顯示,產后甲狀腺功能障礙在日本產婦的發病率是5.5%;并首次提出了產后自身免疫甲狀腺功能失調(PPTD)的新概念。此后,網野信行小組的工作一直處于這個領域的國際領先位置。目前國際上報道的PPT的發病率為1.9%~16.7%不等。由于受地域的區別、促甲狀腺激素(TSH)的測定方法、隨訪的頻度和隨訪的時間的影響,各國及地區報道的發病率有較大差異,泰國1.1%,英國16.7%,加拿大6%(產后隨訪3個月),美國威士康新地區6.7%,紐約地區8.8%,西班牙7.8%。本病占甲亢的3.6%~23%,有4%~7%婦女在產后1年內發病;半數以上在產后半月至4個月發病,以產后6周最多。

產后甲狀腺功能不全(PPTD)的廣義概念是指具有亞臨床自身免疫甲狀腺病的婦女,在妊娠因素的誘發下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PPTD中包括PPT和產后Graves病。兩者的區別點在于PPT是自身免疫甲狀腺炎的一個類型,是由于炎癥破壞了甲狀腺濾泡,甲狀腺激素漏出所致;產后Graves病是Graves病的一個類型,其原因是血清甲狀腺刺激性抗體(TSAb)刺激甲狀腺細胞產生過多甲狀腺激素所致。產后甲狀腺炎其臨床特征主要為產后6個月內出現暫時性甲亢和(或)甲減,131I攝取率降低,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升高,及甲狀腺病理呈淋巴細胞浸潤性甲狀腺炎改變。PPT產生的甲狀腺功能異常既不是TRAb刺激或抑制作用的結果,也不是毒性甲狀腺瘤所致。

十、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占所有癌癥的1%,國外報道其發病率為(0.5~10)/10萬。根據《中國十城市甲狀腺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甲狀腺結節患病率為18.6%,其中惡性結節即甲狀腺癌占5%~10%。甲狀腺癌屬于頭頸部腫瘤,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的第六位。頭頸部腫瘤是人類最常見的癌癥類型之一,包括頸部腫瘤、耳鼻喉科腫瘤以及口腔頜面部腫瘤三大部分。其中,甲狀腺癌在頭頸部腫瘤中占首位,約占30%。近年來,甲狀腺癌是目前發病率升高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特別是低分化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也很高。

甲狀腺癌在地方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流行區,甲狀腺癌特別是低分化甲狀腺癌的發病率也很高。據國際癌癥學會資料統計,各國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甲狀腺癌以女性發病較多,男女之比1∶2.58。以年齡計,從兒童到老年人均可發生,甲狀腺癌較多發生于青壯年,其平均發病年齡為40歲左右。環境污染、電離輻射、精神壓力、碘攝入量改變、橋本甲狀腺炎發病率的升高,都可能是造成甲狀腺癌發病率升高的原因,但仍需要有進一步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各種類型的甲狀腺癌年齡分布亦異。在甲狀腺惡性腫瘤中,腺癌占絕大多數,而源自甲狀腺間質的惡性腫瘤僅占1%;乳頭狀腺癌分布最廣,可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至百歲老人,濾泡狀癌多見于20~100歲,髓樣癌多見于40~80歲,未分化癌多見于40~90歲。據報道,B超檢查良性腫瘤符合率較高可達80%~90%,而甲狀腺癌的誤診率可高達40%~60%。

總之,甲狀腺病的流行病特征為:①高發病率:甲狀腺病是一種分布廣泛的世界性疾病。有的發病率(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癌等)呈明顯上升趨勢。②性別依賴性:多種甲狀腺病的發生與性別顯著相關,表現為女性發病率遠高于男性。③年齡依賴性:不同甲狀腺病的發病率具有年齡依賴性,如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④家族遺傳性:諸如橋本甲狀腺炎、甲狀腺癌等都有遺傳現象。

從上述甲狀腺病疾病譜及發病率增加趨勢,顯示了加強甲狀腺病防治研究的迫切性與必要性,要發揮中西醫學各自特點與優勢,積極采取各種防治措施,降低其發病率,提高治愈率,提高人們健康生活水平。

我國缺乏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和大規模病例統計分析是造成相關專家對疾病進展情況難以掌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過去對甲狀腺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往往集中在個別省市或地區,得到的數據難以代表我國甲狀腺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因此,開展全國范圍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建立多種疾病的登記制度,對未來進行疾病回顧性分析和前瞻性研究都十分必要。

盡管診斷手段不斷提高,使得甲狀腺疾病診斷率逐漸升高,但依然沒有真實反映甲狀腺疾病患病人群的潛在規模。據介紹,甲狀腺疾病作為內分泌領域的第二大疾病,女性發病是男性的6倍以上,40歲以上女性中約有20%患有甲狀腺疾病,但治療率在我國還不到2%。由于其癥狀隱匿,很多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并不知曉。應當進行甲狀腺疾病的知識教育,使廣大民眾,尤其是女性,對甲狀腺疾病的癥狀和體征有更多的了解,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并治療疾病。

參考文獻

1.田慧.我國甲狀腺疾病的流行趨勢和影響因素.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13,12(2):81-84

2.滕衛平.碘營養與甲狀腺疾病.內科理論與實踐,2010,5(2):112-117

3.黃勤,金若紅,鄒大進,等.碘攝入量增加后甲狀腺疾病發病率的變化.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6):455-458

4.徐莉鋒,劉丹彤.石家莊市2565例健康職工的甲狀腺結節患病調查.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2,33(3):131-132

5.冷松,劉穎,劉海霞,等.大連市健康體檢成人甲狀腺結節流行病學研究.醫學與哲學(臨床決策論壇版),2011,32(4):22-24

6.錢碧云,何敏,董淑芬,等.1981年至2001年天津市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5,21(5):432-434

7.錢碧云,何敏,高明,等.2002—2006年天津市甲狀腺癌發病率與26年間長期趨勢分析.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4):275-278

8.陳萬青,張思維,鄭榮壽,等.中國腫瘤登記地區2007年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中國腫瘤,2011,20(3):162-169

9.關海霞,滕衛平,揚世明,等.不同碘攝入量地區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研究.中華醫學雜志,2001,81(8):457-458

10.Amino N,Tada H,Hidaka Y,et al.Therapeutic controversy,Screening for postpartum thyroiditis.J Clin Endocrinol andMetabol,1999,84:1813-18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化县| 曲麻莱县| 木兰县| 徐水县| 柞水县| 岑巩县| 白玉县| 浠水县| 丽水市| 永和县| 洛扎县| 剑河县| 兴城市| 淳化县| 遵化市| 湄潭县| 阜新| 济源市| 环江| 达州市| 聂拉木县| 六枝特区| 阜城县| 朝阳县| 武宁县| 汉沽区| 灵宝市| 百色市| 临潭县| 呼玛县| 于都县| 朔州市| 罗源县| 和田县| 麻阳| 高碑店市| 金川县| 怀集县| 峡江县| 广昌县|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