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狀腺病中醫學術源流與研究
- 陳如泉 左新河
- 6017字
- 2020-02-19 18:23:49
第三節 我國古代甲狀腺腫流行狀況
古代大量文字記述了甲狀腺腫,大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本病是甲狀腺病的主要病種之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流行歷史,約在3500年前就已發現山區就有該疾病的流行記載,這些流行狀況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通過古代大量文字記述就可大體了解地方甲狀腺腫流行狀況,對分析該病的病因、病狀等情況以及預防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現通過清代以前的不同朝代的詩文、地方志及有關醫藥論著的梳理分析,古代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流行地區,主要有秦巴山區、豫西山區、中條山區、太行山區、三峽地區、鄂西北山區、岷山山區、迭山山區、六盤山區、沂蒙山區等,這些是中國古代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最嚴重的地區。現敘述如下:
一、秦巴山地區
秦巴山地區是中國古代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是指位于秦嶺、巴山之間的狹長區域,包括秦嶺北部地區、秦嶺南部地區、大巴山區。秦嶺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橫亙在中國的中部。它西起嘉陵江,東與伏牛山相接,成自西向東走向,全長約800km。巴山山脈亦稱大巴山,巴山西起嘉陵江谷,東至湖北武當山。其山勢成西北至東南走向,綿延約300km。秦巴山區轄今秦嶺伏牛山脈以南、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京廣線以西的廣大地域。
秦巴山區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在歷史上堪稱中國之最。《山海經·中山經》載魯山縣西苦山(即伏牛山區)上生長著一種“服之不癭”的草,這大概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最早記載。南北朝時期,酈道元《水經注·沔水》言:大巴山土谷“有鹽井,食之令人癭疾”,宋元時期,《續元怪錄》記載了金大定年間安康“巴軀”甲狀腺腫,有“大如數斛之鼎,重不能行”的醫案記述;王沂《草涼樓騷》委婉地敘述了大巴山區一位地方性甲狀腺腫男吏的外貌特征:“少年躍馬來,自云巴省使;累累橐中裝,蠻毯雜珍賄;馬鞍未及解,喘息汗如水;莫辨驪與黃,塵埃翳瘡痏”(《伊濱集》卷2)“巴撩”、“巴軀”、“巴省使”等詞語表明,大巴山區作為地方性甲狀腺腫嚴重流行區幾乎成了無人不曉的事實。直到明清時代,大巴山區依然是“無一人無癭者”也。
二、三峽地區
三峽地區亦為歷史上地方性甲狀腺腫高發區。西段包括重慶至巫山的長江沿岸地區,東段包括宜昌至巴東的長江沿岸地區,歷史記載這里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十分嚴重。晉張華《博物志》卷1云“山居之民多癭腫疾,由飲泉之不流者。今荊南諸山郡、東多此疾瘇。由踐土之無鹵者,今江外諸山縣偏多此病也。” “盧氏曰:不然也。在山南人有之,北人及吳楚無此病,蓋南出黑水,水土然也。如是不流泉井界,尤無此病也,”唐宋文人對其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情況多有記述。唐代杜甫《負薪行》以“至老雙鬟只垂頸,野花山葉銀釵并”之句十分隱晦地談到奉節婦女患地方性甲狀腺腫的情況;王龜齡《夔州》則以“夔州苦無井,俗癭殊可憐”之詩,夔州古城,為歷史名城,重慶奉節,古屬夔州,從漢代起至20世紀初,奉節為巴東郡、巴州、信州、夔州、夔州府和江關都尉、三巴校尉等治地。一直為巴渝東北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縣城永安鎮,歷代曾為路、府、州、郡治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明確指出奉節多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且系飲長江水所致;宋代范成大更以其親眼所見,說從重慶到秭歸“山水皆有瘴,而水氣尤毒,人喜生癭,婦人尤多”。(《吳船錄》卷下)。三峽地區的秭歸縣大丫隘一帶,范成大《大丫隘》詩有“家家婦女布纏頭,背負嬰兒領垂瘤”之句;興山縣昭君臺,范成大《昭君臺》詩有“三峽女子,十人九癭”,“人人有癭如壺瓠”(《范石湖集》卷15~16)之句。宜昌市清初為彝陵州治所,清人茹《癭木》詩云:‘自我來彝陵,婦女癭垂頸。山有不流泉,衣裁常闊領’,(同治《施南府志·藝文志》)。宋代陸務觀《將赴官夔府抒懷》有“但愁癭累累,把鏡羞自照”之句,郭印《夔州》有“女婦盡背籃,老弱多垂癭”之句(祝穆、祝沫《方輿勝覽》卷57《夔州》),范成大《夔州竹枝歌》有“癭婦趁墟城里來,十十五五市南街”之句(《范石湖集》卷16),陸游《蹋磧》有“行人十有八九癭,見慣何曾羞顧影”之句(《劍南詩稿》卷2),這些都是對奉節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真實寫照。重慶宋代為恭州治所,范成大《恭州夜泊》云:“入峽初程風物異,布裙跣婦總垂癭”,《夔門即事》云:“人入恭南多附贅,山從夔子盡侵云”,并云:“自東川入峽,路至恭州,便有癭俗”(《范石湖集》卷19)。這些都是對重慶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客觀描述。
三峽地區包括宜昌至巴東的長江沿岸地區,歷史上地方性甲狀腺腫高發區,流行十分嚴重。宋代范成大更以其親眼所見,說從重慶到秭歸“人喜生癭,婦人尤多”。(《吳船錄》卷下)。范成大《昭君臺》詩有“三峽女子,十人九癭”,“人人有癭如瓠壺” (范石湖集卷15~16)。鄂西北山區,兩晉南北朝時期,該地為荊州轄地,史載多癭。《博物志·五方人民》言:“山居之民多癭疾。”元代武當山“諸宮觀庵,巖居者為癭所厄。”
三、豫西山地區
豫西山地區包括崤山、嵩山、伏牛山、熊耳山地區,崤山或稱二崤山、三崤山,《水經注》記載“崤有盤崤、石崤、千崤之山,故名三崤;又分東崤山、西崤山,故名二崤”崤山山脈為秦嶺山脈的支脈,位于河南省西部。戰國時期,《山海經·中山經》載偃師縣東南半石山有一種魚,食者不癭。偃師屬嵩山地區,弘農、陜縣、硤石居崤山之尾。唐宋詩文中,有人詠及陜縣(今三門峽市)、硤石(今三門峽市、澠池縣之間)等地有癭病患者。王禹偁《硤石縣旅舍》詩云:“處險人垂癭,登山馬砠碲”(《小畜集》卷6)。金元之際楊朝英曾任偃師、陜縣縣令,他在散曲中描述的“癭累垂脖頸,一鉤香餌釣斜陽”(《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卷2),這是該地區癭病患者的寫照,元代王沂《一百五日行》詩曰:“一百五日春晝遲,伊濱人家煙火微。相逢十九癭累累,見慣何曾羞掩衣”(《伊濱集》卷4)。王沂曾在嵩州(今嵩縣、伊陽縣境)任職,此詩應是他對熊耳山區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真實記載。熊耳山區以汝州為中心,北及伊洛河流域,南到襄州(轄今襄樊、襄陽、南漳、谷城、宜城、老河口、丹江口諸縣市)、鄧州(轄今南陽、南召、鎮平、鄧州、內鄉、西峽、浙川諸縣市)的廣大地區都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宋代洪邁《夷堅志》言洛陽管下寺“寺僧童仆,無一不病癭”。據此可知,古代嵩山、崤山地區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山海經·中山經》載魯山縣西苦山上生長著一種“服之不癭”的草,魯山縣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東麓,北依洛陽、南臨南陽、東接平頂山。這大概是伏牛山區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的最早記載。元明時期,伏牛山區地方性甲狀腺腫患病率依然很高,如元王沂《過魯山別賈尹公溥》述其所見情景是“行人十有八九癭,女寬裁襟男闊領”(《伊濱集》卷4);明正德《汝州志》甚至將“民多癭疾”現象視為當地風俗而記入《風俗志》中,醫家江灌也說“汝州人多病頸癭”。伏牛山東緣的郾城也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元代醫家張從政《儒門事親》載有新寨(在今郾城)婦女“有癭三瓣”的病案。宋代以后,有關記載逐漸多了起來。梅堯臣《詠汝州》:“主人少聽我,為言風土殊。美哉面有顙,生此頸若壺”;張徽《寄汝海使召朝清》:“士女項如樗里子,莫傳風土向圖經”;王介甫《汝癭和王仲儀》:“汝水出山險,汝民多疾病”,“女漸高掩襟,男大闊裁領”(正德《汝州志》卷7~8);歐陽修《汝癭答仲儀》“思余昔曾游,所見可驚愕。喔喔聞語笑,累累滿城郭。傴婦懸甕盎,嬌嬰包鳧殼”(《歐陽修全集》卷3)。這些詩都反映,伏牛山腹地汝州(轄今汝州、汝陽、寶豐、魯山、平頂山、葉縣、襄城諸縣市)地方性甲狀腺腫嚴重流行的情形。熊耳山區宋代洪邁言洛陽管下寺“寺僧童仆,無一不病癭”(《夷堅志》卷9),歐陽修《汝癭答仲儀》亦云汝州的癭俗“接境化襄鄧,余風被伊洛”,指出以汝州為中心,北及伊洛河流域,南到襄州(轄今襄樊、襄陽、南漳、谷城、宜城、老河口、丹江口諸縣市)、鄧州(轄今南陽、南召、鎮平、鄧州、內鄉、西峽、浙川諸縣市)的廣大地區都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
四、中條山地區
中條山地區包括中條山、王屋山及太行山,位于山西南部。中條山為一大致東北到西南走向的長條形山脈,東接太行山,西隔黃河,與秦嶺相望,北靠太岳山、南臨黃淮平原。太行山區位于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至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千米。中條山在《偶貢》稱“雷首山”、《山海經》稱‘甘棗山”。《山海經·中山經》言甘棗山上有獸,食之已(治)癭,可知中條山區2000多年前就是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至于王屋山區,沁水縣直到明代還是地方性甲狀腺腫高發區,公元1376年徐賁奉朱元璋之命問俗山西,撰有記行詩十四首,其中《泌水縣》詩云:“風土殊可怪,十人五生癭”(北郭集》卷2)。太行山東麓地區歷史上這里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比較嚴重。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記有其在河北宣化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事。《后漢書》載有真定王劉揚患地方性甲狀腺腫想造反,因作“赤九之后,癭揚為主”讖記事(《太平御覽·疾病部三》),以及渤海王劉惺貶為癭陶王事。真定為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事屬昭然;癭陶為縣也很可能是因為那里多癭病患者之故。此外,南宋范成大出使金國路過望都縣時,見到的情景是“縣人多癭,婦人尤甚”,并說相鄰的唐縣地方性甲狀腺腫患病率更高,望都縣只不過染其風土罷了:“望都風土連唐縣,翁媼排門帶癭看”(《范石湖集》卷12望都》)。東漢真定轄今河北正定、石家莊一帶,癭陶轄今河北寧晉、柏鄉、隆堯一帶,金朝唐縣、望都即今河北唐縣、望都,均在京廣鐵路沿線。《北史》載有李諧在頓丘罹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之事;元代張翥經過漳河邊武安縣徘徊店時,見到的情景是“山市人多癭,沙溝地不毛”(《蛻集》卷2《九日抵武安縣徘徊店》),楊維禎詩詞中也有“元城老臣怒生癭”之句。
五、鄂西北山區
鄂西北山區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屬鄂西山地的一部分。土地面積約三萬六千多平方千米。境內山脈廣布,峯巒重疊,谷深坡陡,且地處僻遠,交通不便。陳延之《小品方》稱:“長安及襄陽蠻人,其飲沙喜癭”。
六、岷山山區
岷山是自中國甘肅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皺山脈,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長約500km。岷山地區不僅是地方性甲狀腺腫嚴重流行區,而且是地方性克汀病嚴重流行區。《太平寰宇記》卷84論述北宋初年的崛山地區的劍州和龍州“山高水峻,人多癭、瘤、癡、聾,山水之氣使然”,這資料表明,這些地方是地方性甲狀腺腫高發區,并伴有致人癡愚、聾啞的嚴重的克汀病。
七、迭山山區
迭山山區包括迭山及六盤山兩地區,迭山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迭部縣北部,西南與四川若爾蓋、南坪接壤,北與卓尼為鄰,山體重疊連綿,高聳入云。六盤山又稱隴山,地處寧夏南部固原市,位于西安、銀川、蘭州三省會城市所形成的三角地帶中心。迭山地區,《山海經·西山經》言今甘肅武山、岷縣境內的天帝山所產杜衡草“可以走馬,食之已癭”;今甘肅迭部、碌曲境內的皋涂山所產數斯鳥“食之已癭”。此外,《山海經·海外北經》所載位于積石山東“一手把纓”的“拘纓之國”也在這一帶。據考證,“拘纓之國”實為“拘癭之國”。以癭名國,足見地方性甲狀腺腫分布之廣、患者之多。六盤山區六盤山古稱隴山,是關中平原西北部最高的山脈,歷史上這里也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元代王沂《陽縣》詩云:“春歸蜀道海棠盡,地近隴山鸚鵡多;飲澗居民羞汝癭,負鹽游子和秦歌”(《伊濱集》卷8)。這首詩反映六盤山區的沿河流域在元代有地方性甲狀腺腫分布。
八、沂蒙山區
沂蒙山區特指以山東省臨沂市、日照市、江蘇省連云港市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包括臨沂市的三區九縣,日照市的絕大部分,淄博市的沂源縣,濰坊市的臨朐縣,濟寧市的泗水縣,棗莊市中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部分,江蘇省連云港市、邳州、新沂、贛榆、東海等縣市的一部分地區等。巍巍八百里沂蒙,主要由沂山、蒙山、北大山、蘆山、孟良崮等高山攜帶無數丘陵組成。直到解放初期,任乃強先生談到該地區:“幾于人人都長喉癭。”春秋戰國時,齊國首都臨淄和魯國首都曲阜就在山東泰山與沂蒙山麓。在先秦諸子著作中,《莊子·德充符》言“甕盎大癭見齊桓公”而齊桓公不嫌其丑;《莊子·大宗師》載有魯國兩人“以生為附贅縣(懸)疣”之比喻。這里的大癭、附贅、懸疵,都是指甲狀腺腫。人們對地方性甲狀腺腫見怪不怪,并以之喻事,說明當時泰山與沂蒙山麓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比較多見。此外,《列女傳》言“齊宿瘤者,東郭采桑之女,項有大瘤”,此項瘤應即是癭,可證漢代臨淄一帶仍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直至唐代,王維《林園即事寄舍弟沈》還用“地多齊后潰,人帶荊州癭”來暗示地方性甲狀腺腫在山東的古老。清代醫家魏之璜也說山東多“雖非致命,大不美觀”的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并具體提到沂蒙山西南麓的蘭溪(今蒼山縣境)、兗州兩處地名。
除上述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地區外,古代南京、揚州、蘇州等地有散發性甲狀腺腫患者見于記載。南京是南朝首都,《南齊書·五行志》載:“京師有病癭者,以火炙數日而差(瘥)”。《北史·郭衍傳》載: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洪州(今南昌)總管與江都(今揚州)晉王謀奪太子位,恐人懷疑,便假托其妻患癭而晉王妃有療癭之術,頻繁往來南昌、揚州間。《明史·倪維德傳》載有蘇州名醫倪維德治療鄉人“大與首同,痛不可忍”的亞急性甲狀腺炎醫案。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地方性甲狀腺腫分布范圍十分廣泛,呈現出“山地多于丘陵,丘陵多于平原,內陸多于沿海”的分布特點,主要原因有外環境缺碘、交通十分閉塞、經濟十分落后、居民飲食習慣等。同時流行地區的尚鬼信巫的社會風俗也是導致地方性甲狀腺腫猖獗的重要原因。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對病區社會經濟系統產生了嚴重危害。地方性甲狀腺腫是影響兒童大腦發育和智力成長的大敵。現代隨著交通條件和糧食結構大為改善,居民食用碘鹽,還可食用外地含碘較多的商品食物,大大提高了碘的攝入量,從而減輕了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危害。
參考文獻
1.佚名.山海經.王學典,編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7
2.戰國·莊周.莊子. 韓維志,編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3.宋·范成大.范石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2
4.南宋·洪邁.夷堅志.何卓,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
5.清·楊守敬.水經注疏.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6.元·吳鎮,明·徐賁.歷代書家詩文集梅花道人遺墨北郭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7.明·承天貴.[正德]汝州志.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3
8.宋·歐陽永叔.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
9.宋·范成大撰.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清·尹壽衡.同治增修施南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1.林繼中.杜詩選評.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12.畢寶魁.王維傳.沈陽:遼海出版社,2009
13.宋·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 徐鵬,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賈雯鶴.夔州詩全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15.南宋·范成大.范成大詩選.周汝昌,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16.胡光舟,周滿江.古詩類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