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灸法的特點及其適應證
一、灸法的特點
灸法的產生與我國居住在北方人們的生活習慣及發病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素問·異法方宜論》說:“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靈樞·經脈》指出:“陷下則灸之”,《靈樞·官能》:“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醫學入門》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由此可見,灸療的范圍很廣,有些疾病用針刺或中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可以使用灸法,或針灸并用,從而取得較好療效。因此可以將灸法的特點總結為以下五點:
1.應用范圍廣泛,能治多種病證。灸法可單獨使用,亦可與針刺或藥物配合應用,因此,其治病范圍非常廣泛。僅以灸治而論,就本書臨床部分收集的有效病種已達300余種,分屬于臨床各科,可以充分說明灸法應用之廣泛。它既能治療很多慢性疾病,也可治療一些急性病證。
2.操作方法多種多樣,有利于提高療效。灸法的種類很多,操作方法多種多樣。其中有些方法是近似的,治療作用也相差無幾,但絕大多數是各有所長,或有專治。至于灸治穴的選擇,除經穴、奇穴、阿是穴外,還有耳穴施灸等。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可供選擇的余地較大,若一法治療無效,則可選用他法,按辨證施灸的原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3.有特殊功效,可補針藥之不足。灸法的治病機制迄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什么樣的特殊功效,尚待研究證實。但無數的臨床實踐證明,某些病癥,當針刺治療或藥物治療無效時,則可改用灸法試治,有時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這一點古代醫家早有體會,如《靈樞·官能》提出“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王燾著《外臺秘要》十四卷載有“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針、藥、湯、散皆所不及者,艾為最要”。甚至提出“諸療之要,火艾為良,要中之要,無過此術”。明代李梴在《醫學入門》一書中也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李守先《針灸易學》上卷也記述了“氣盛瀉之,氣虛補之,針之所不能為者,則以艾灸之”。
4.副作用少,老幼皆宜。根據不同的病情、體質、性別、年齡等,選用不同的灸法,是沒有副作用的,除病情需要,進行瘢痕灸、發皰灸有一定的痛苦外,其他灸法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特別對嬰幼兒和年老體弱者,灸法治療較其他方法更為優越。
5.穴藥結合,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艾火作用于經絡穴位上的著膚灸、懸起灸和實按灸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隔物灸和敷灸把穴位刺激作用和藥物化學作用結合起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將會出現更多新興的治療方法,灸法的研究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灸法的作用和適應證
灸法具有溫熱性刺激和藥理性作用,通過腧穴而激發經氣,從而調整經絡臟腑功能,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的適應證也和針法一樣,是很廣泛的,各科都有臨床實踐證明,它可以治療經絡、體表的病癥,也可治療臟腑的病癥;既能治療慢性疾病,又能治療一些急癥、危癥;既能治療虛寒證,也能治療一些實熱證。總的原則是:陰、里、虛、寒證多灸;陽、表、實、熱證少灸。但有些實熱證、急性病,如疔癰瘡毒、虛脫、厥逆等,也用灸法。
凡屬慢性久病,陽氣衰弱,風寒濕痹,麻木痿軟,瘡瘍瘰疬久不收口,則非灸不為功;亦可用于回陽救逆、固脫,如腹瀉、脈伏、指冷、昏厥、休克,可急灸之,令脈起肢溫。《醫學入門》上說:“寒熱虛實,均可灸之”。可見其適應證很廣,不能以虛實寒熱截然分開。如《傷寒論》上說:“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以上三例都是熱性病過程中出現的陽氣虛脫的危重患者,均可用艾灸的方法治療。
灸法的作用和適應證,歸納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1.溫通經絡、散寒祛濕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由于艾葉的藥性生溫熟熱,艾火的熱力能深透肌層,溫經行氣,因此,灸法具有很好的溫經通絡、祛濕散寒的作用,臨床用于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引起的各種病證,如風寒濕痹、痛經、經閉、寒疝、胃脘痛、腹痛、泄瀉、痢疾、少乳等。
2.升陽舉陷、回陽固脫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云:“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臟器下垂之癥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癥,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復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可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因此灸法可用于治療中氣不足、陽氣下陷的久泄久痢、遺尿、遺精、陽痿、崩漏、帶下、脫肛以及內臟下垂之癥。
另外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云:“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癥,用大艾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固脫。故灸法還可用于元陽虛脫而出現的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脫證、休克。
3.消瘀散結、泄熱拔毒
古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圣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做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及“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等。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證用灸的機制:“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法增多和臨床應用范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所以在臨床上灸法可用于治療外科瘡瘍初起,以及癰疽之癥,如乳癰初起、瘰疬、癰腫未化膿者、瘡瘍久潰不愈、寒性疔腫等。用灸法能使氣機通暢,營衛和調,故瘀結自散。
4.防病保健、強身健體
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素問·骨空論》就提到,在“犬所嚙之處灸之三壯,即以犬傷病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入吳蜀地游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臟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述穴位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自然使人精力充沛,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當前,灸療的防病保健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