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效灸法手冊
- 王富春 李鐵
- 6083字
- 2020-02-19 18:29:52
第一章 灸法的起源與發(fā)展
灸法屬于溫熱療法,與火的關系密切。火的歷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50萬年前的“北京人”或80萬年前的“藍田人”時代,乃至更遠。我們的祖先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防治疾病的條件也極差,因此平均壽命極低,這就迫切地需要人們運用各種治療方法來與疾病進行斗爭。據(jù)考古學研究,早在大約5萬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懂得了用火來取暖、熟食,尤其是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已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火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人類對火的認識、控制和駕馭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同時,火在治療疾病方面也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鸬陌l(fā)現(xiàn)和利用不僅讓人類可以吃到熟食,縮短了消化過程,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而且使人類攝取更多的營養(yǎng),促進身體和腦的發(fā)育,給人類帶來了溫暖,消除寒冷解除疲勞。
人們還通過大量的實踐證明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砂土熨燙腹部或關節(jié),腹痛或者關節(jié)痛的癥狀會減輕,這就是后來的熱熨等外治療法的開端。在使用火的時候不小心燒傷了身體的某一部分,有時竟使病痛得到減輕或完全消失。古人在煨火取暖時,由于偶然被火灼傷而解除了某種病痛,從而得到了燒灼可以治病的啟示。經(jīng)過不斷的總結,人們發(fā)現(xiàn)用火燒灼局部皮膚,可以治療牙痛、胃痛等疾病,這是灸法的雛形,也是灸法的起源?;鸬陌l(fā)現(xiàn)和使用,對人類的生活和繁衍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也為灸法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由此可見,灸法隨著火的應用而萌芽,并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fā)展。
“灸”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灼”,是灼體療病之意。最早可能采用樹枝、柴草、獸皮取火熏、熨、灼、燙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漸選用“艾”為主要灸料。艾,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野生植物,在我國廣大的土地上到處生長,因其氣味芳香,性溫易燃,且火力緩和,于是便取代一般的樹枝燃料,而成為灸法的最好材料?!侗静菥V目》載艾葉能“灸百病”?!侗静輳男隆吩唬骸鞍~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p>
“灸”字在中國古代文獻記載中早有提及,如《莊子·盜跖》有:“丘所謂無病自灸也”。據(jù)《左傳》記載,晉景公病,秦國太醫(yī)令醫(yī)緩來診,醫(yī)緩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治焉”。“攻”指艾灸,“達”指針刺?!睹献印るx婁上》也曾記載:“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顯然也是指的艾灸。從中可以推斷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灸法是頗為盛行的。
在醫(y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并把灸療作為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介紹?!端貑枴ぎ惙ǚ揭苏摗氛f:“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產(chǎn)生與我國北方人民的生活習慣、條件和發(fā)病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看出灸法是北方發(fā)明的?!鹅`樞·官能》中強調(diào)“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療的適應證包括外感病、內(nèi)傷病、臟病、寒熱病、癰疽、癲狂等。灸療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補陰陽、逐寒邪、暢通經(jīng)脈氣血等多個方面。《靈樞·背腧》論述了灸法的補瀉:“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還提出了艾灸之禁忌證為:陰陽俱不足或陰陽俱盛者、陽盛亢熱及息積等?!饵S帝內(nèi)經(jīng)》奠定了灸法的基礎。
《傷寒雜病論》一書為漢代醫(yī)圣張仲景所撰,其內(nèi)容以方藥辨治外感熱病及內(nèi)傷雜病為主,盡管針灸條文不多,但其中《傷寒論》載灸療7條,《金匱要略》2條,重復出現(xiàn)2條,實為7條,并且在針灸應用上提出了陽證宜針、陰證宜灸的觀點。張仲景指出灸療宜于三陰經(jīng)病,或于少陰病起、陽虛陰盛時,灸之以助陽抑陰;少陰下利嘔吐,脈微細而澀時,升陽補陰;或厥陰病手足厥冷,脈促之證,灸之以通陽外達;脈微欲絕者,回陽救逆。仲景對灸的禁忌證有了很大發(fā)揮,專篇論述灸法禁忌。在《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誤治的條文有21條,其中17條屬于三陽篇,誤治的原因均與熱證用灸有關。在《傷寒論》116條中指出:“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指出陰虛之人筋骨失于濡養(yǎng),若用灸法,加重陰虛使病情惡化,故應該慎用。張仲景具體指出灸療禁忌范圍包括太陽表證、陽實熱盛、陰虛發(fā)熱等。這些對后世醫(yī)家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三國時期曹翕所撰寫的《曹氏灸方》是灸療專著,共有7卷,惜已佚。敦煌卷子本中的殘卷《新集備急灸經(jīng)》最遲是在唐代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依照刊本抄錄的,原刻印本初刊于唐代京都長安。
《針灸甲乙經(jīng)》為魏晉時期著名的針灸學家皇甫謐撰成,化膿灸便最早見于本書,即“欲令灸發(fā)者,炙履褊熨之,三日即發(fā)”。到了宋代、清代,發(fā)泡灸(發(fā)皰灸)更是得到了發(fā)展。醫(yī)家李守賢、王執(zhí)中、竇材以及元代的徐鳳、龔廷賢等也提出了很多發(fā)灸瘡的方法,得到了廣泛運用。關于灸的壯數(shù),《針灸甲乙經(jīng)》一般為每穴每次3~4壯,其中頭部、頸部、肩、背等處多為3壯;胸、腹、腋多為5壯;最少的是井穴,灸1壯;最多的是大椎灸9壯;個別如環(huán)跳灸至50壯。在該書中對灸法的禁忌也予以論述,其中誤灸穴位引起不良后果的有29個穴位,也有用化膿灸感染引起不良后果的。
晉代醫(yī)家葛洪在其《肘后備急方》中,所錄針灸醫(yī)方109條,其中94條為灸方,從而使灸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提出了急證用灸、灸以補陽,同時對灸材進行了改革,并最早使用隔物灸,為灸療的多樣化開辟了新途徑。其妻鮑姑,亦擅長用灸,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女灸療家。
唐代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一卷,記載專病灸治經(jīng)驗,原書雖已失佚,但尚收存于《外臺秘要》及《蘇沈良方》之中。至宋代灸法專著更不斷出現(xiàn),如《黃帝明堂灸經(jīng)》三卷、聞人耆年之《備急灸法》一卷,西方子《明堂灸經(jīng)》八卷以及莊綽《灸膏肓俞穴法》一卷等。這些專著在不同時代,從不同角度記載和總結了古代醫(yī)家灸法經(jīng)驗。
唐代名醫(y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載述了大量灸療內(nèi)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種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餅灸、隔泥餅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陸餅灸等。在灸療范圍上有較大的擴展,首先增加灸療防病的內(nèi)容,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指出:“凡入?yún)鞘竦赜喂伲w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此外,灸治的病種較前代有所增加,特別是在熱證用灸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如熱毒蘊結之癰腫,以灸法使“火氣流行”令其潰散;另如對黃疸、淋癥等溫熱病及消渴、失精失血之陰虛內(nèi)熱病癥等,均用灸法取效。
同時代的王燾更是重灸輕針,在《外臺秘要》一書中,針灸治療部分,幾乎都用灸方。《中風及諸風方一十四首》中提出灸為“醫(yī)之大術,宜深體之,要中之要,無過此術”。在使用灸法時,他認為:“風熱之證,每次用灸,不得超過百壯,而且宜從少至多……寒濕之證,每次用灸不超過千壯,而且宜從多至少……”指出“腹中者,水谷之所盛,風寒之所結,灸之務欲多也。脊者身之梁……背又重濃,灸之宜多,經(jīng)脈出入往來之處,故灸能引火氣?!?/p>
宋代許叔微在著作《普濟本事方》《傷寒百證歌》等書中強調(diào)了陰證用灸、灸補腎陽等觀點,并且廣泛應用于臨床。宋代著名針灸家王執(zhí)中撰《針灸資生經(jīng)》一書,亦以灸法為主,并記載了灸勞法、灸痔法、灸腸風、灸發(fā)背、膏肓俞灸法、小兒胎疝灸等灸治之法。書中還收錄不少本人或其親屬的灸療治驗,如“予嘗患溏利,一夕灸三七壯,則次日不如廁,連數(shù)夕灸,則數(shù)日不如廁”。另外,王執(zhí)中對灸感流注也做了較深入的觀察:“他日心疼甚,急灸中管(脘)數(shù)壯,覺小腹兩邊有冷氣自下而上,至灸處即散?!?/p>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以及《圣濟總錄》等重要醫(yī)方書中,亦多收載有灸療內(nèi)容。南宋竇材在其所撰之《扁鵲心書》中,首載了“睡圣散”,服后施灸,“即昏睡,不知痛”。
在唐宋時期,隨著灸法的專門化,出現(xiàn)了以施行灸法為業(yè)的灸師。如唐代韓愈的《譴瘧鬼》詩云:“灸師施艾炷,酷若獵火圍”(《昌黎先生集·卷七》),生動地描繪了大炷艾灼的場面。宋代張杲《醫(yī)說》中,也曾有灸師之稱。除灸師專門掌握施灸技術外,鑒于當時盛行灸法,非醫(yī)者對灸法也加以應用。《南史·齊本記》載,有人自北方學得灸術,因治有效驗,迅速推廣,一時間都中大為盛行,被稱為圣火,甚至詔禁不止?!秱浼鼻Ы鹨健ぞ矶拧芬蔡岬剑骸皡鞘穸嘈芯姆ā保砻鞔朔ㄔ诿耖g已頗為普及。另外,宋“太宗病亟,帝(指宋太祖)往視之,親為灼艾”。
金元時期,由于針法研究的崛起和針法應用的日益推廣,灸法的發(fā)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以金元四大家為首的不少醫(yī)家,在灸法的鞏固和完善方面,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劉河間不囿于仲景熱證忌灸之說,明確指出“骨熱……灸百會、大椎”等,并總結了引熱外出、引熱下行及瀉督脈等諸種灸療。羅天益則主張用灸療溫補中焦,多取氣海、中脘、足三里3穴施灸,認為可“生發(fā)元氣”“滋榮百脈”等。朱丹溪也有不少灸治驗案的記載,如“一婦人久積怒,病癇,目上視,揚手擲足,筋牽,喉聲流涎,定時昏昧,腹脹痛沖心,頭至胸大汗,癇與痛間作……乘痛時灸大敦、行間、中脘……又灸太沖、然谷、巨闕及大指甲內(nèi)間,又灸鬼哭穴,余證調(diào)理而妥”。
明清時期醫(yī)家通過大量醫(yī)療實踐不斷改進灸療技術,艾卷藥條灸出現(xiàn),最早記載于明初朱權之《壽域神方·卷三》,其云:“用紙實卷艾,以紙隔之點穴,于隔紙上用力實按之,待腹內(nèi)覺熱,汗出即差”。這時的艾條灸還是屬于實按灸,即艾條隔紙按壓于穴位,隔紙仍為減少患者的痛楚,以后又改為懸灸法,即離開皮膚一定距離灸烤。最早艾卷不加入藥末,到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中才在艾絨中加入麝香等藥末,并命名為“雷火神針”或“雷火針法”。到了清代,李學川、陳修園等人又在艾絨中加入了不同的藥物,并改名為“太乙神針”“太乙針”,記述此法的專著有《雷火針法》《太乙神針心法》《太乙神針附方》《太乙神針方》等,并在臨床上也廣泛應用,尤其在清代取得了較好的療效?,F(xiàn)代常用的艾卷灸法和藥條灸法均由此發(fā)展而來。
明清時期開始注重使用灸療器械,為后世灸療器械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使用灸器施灸雖可追溯到晉唐,但或采用代用物而非專用灸器,或結構十分簡單,如葦管等。至明清,逐步出現(xiàn)了專門制作的灸器。明代龔信在《古今醫(yī)鑒》中以銅錢為灸器,即將銅錢置于艾炷之下以施灸。明代龔信的《古今醫(yī)鑒》及其子龔廷賢的《萬病回春》中均有記載?!度f病回春》灸癖根法云:“穴在小兒背脊中……每一次,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炷安孔中,各灸七壯”。又出現(xiàn)了泥錢作灸器,即將泥錢或棋子墊于艾炷之下以施灸,如清代李守先《針灸易學》論述灸法操作云:“用泥錢五個,俱內(nèi)空三分,周流換之。上著艾如楝子大,灸急疼方去肉,有汗起泡為妙?;蚱遄又腥⊙?,亦可”。高文晉在《外科圖說》中又做了進一步改進,使用了灸板、灸罩。灸板是在一塊長板中穿幾個圓孔,用以施灸。灸罩則是圓錐形罩子,上留一孔,罩在艾炷上施灸。泥錢、灸板及灸罩的出現(xiàn),標志著灸器已從代用品向專用器方向前進了一步。此后又有面碗灸、銀盞灸等,使灸療更安全、簡便,受到了患者的喜愛,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后世溫灸器等灸療儀器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明清兩代以清代專著較豐,著有《采艾編》《太乙神針心法》《采艾編翼》《太乙神針附方》《太乙離火感應神針》《太乙神針》《仙傳神針》《神灸經(jīng)綸》《太乙神針集解》《傳悟靈濟錄》《卷懷灸鏡》《灸法秘傳》《灸法心傳》《太乙神針十六部》《灸法集驗》《經(jīng)驗灸法獨本》《延壽針治病穴道圖》等21種。特別是清代,更可以認為是對我國灸療法的總結時期。灸療文獻中,較有代表性的為清咸豐時期醫(yī)家吳亦鼎所撰的《神灸經(jīng)綸》一書。他在該書引言中指出:“灸療亦與地并重,而其要在審穴,審得其穴,立可起死回生”,說明灸療之重要?!渡窬慕?jīng)綸》全面總結了清以前有關灸療的理論和實踐,并參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臨床經(jīng)驗,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療專著。另清代廖潤鴻《針灸集成》也收載了大量灸療的歷代文獻,予以分類編排,如制艾法一節(jié),就選錄了《醫(yī)學入門》《醫(yī)方類聚》《局方》等多種前人著作的論述,對“發(fā)灸瘡法”“療灸瘡法”“調(diào)養(yǎng)法”等都做了詳細的介紹。
清末后期統(tǒng)治者認為“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至清末(1822年)道光皇帝廢止宮廷針灸后,導致了針灸學的衰落。灸法因其簡便、效果好而在民間廣泛應用。趙學敏所撰的《串雅外編》一書中,介紹了一些民間常用的灸法,如雞子灸等也是對灸法技術的補充。
據(jù)考證,公元514年,我國針灸學首先傳到朝鮮;公元550年,由朝鮮傳入日本。在古代,日本民間應用灸法預防保健、延年益壽一直是作為一年中的一件大事。一般人中,普遍施行養(yǎng)生灸,并流行“勿與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風門之穴人人灸”等諺語。在日本,無論男女,一生中都必須灸治4次——十七八歲時灸風門,據(jù)說是預防感冒,古代日本人認為感冒是萬病之首;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意在增強生育能力;三四十歲,則灸足三里,認為可以促進脾胃功能、預防疾病、增加壽命;到了老年,為了防止視力衰退,除了足三里外還兼灸曲池,目的在于使眼睛明亮,牙齒堅固。這一習俗一直延續(xù)到明治維新前夕。
新中國成立后,灸療事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灸法研究成果層出不窮。不僅對灸療臨床療效觀察、古醫(yī)籍整理方面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并且逐漸轉移到向灸法灸理現(xiàn)代化研究、灸療器具創(chuàng)新上來。21世紀灸法研究在灸料、灸的作用機制、灸的適應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在灸材的改良研究方面,傳統(tǒng)的灸療以艾絨作為施灸熱源,有溫熱刺激和藥理功效,但在燃艾過程中排放煙塵、污染空氣,存在一定的弊端,是當前阻礙其推廣和應用的主要因素之一。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xiàn)了經(jīng)加工提煉而成的微煙艾條。將艾加工提煉有效成分為油劑,或直接涂敷治病,或再施用物理熱源加溫,這些方法的出現(xiàn)具有時代先進性,但也只是從某些方面繼承和發(fā)展了艾灸法,與傳統(tǒng)的艾灸法相比較雖然操作便捷,其療效卻不如傳統(tǒng)的艾灸法。
在灸療儀器的研制方面,傳統(tǒng)艾灸的應用不是很方便,所以已經(jīng)有許多研究人員開展新型灸療儀器的研制,取得了不少進展,如WT電熱艾灸儀、激光儀、多功能艾條器、紅外艾條治療儀、萬象定位自動推進式艾條器等儀器開發(fā),并均已在臨床應用,取得了一定的療效。這些儀器具有攜帶方便、易于操作等特點,但在臨床療效上,尚無法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灸療,而且開發(fā)的成本相對較高,在臨床上尚難以推廣。
在灸法的臨床研究方面,灸療在臨床適用范圍極廣,內(nèi)、外、婦、兒各科,男女老少,實證虛證,均可應用。研究人員從臨床上對灸法的適用病種進行規(guī)范化研究,篩選灸法的優(yōu)勢病癥和有效病癥,規(guī)范灸法的臨床應用;對于臨床上經(jīng)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灸法,進行了大樣本、多中心、隨機對照、盲法研究。
在灸法的作用機制方面,研究者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認為灸法可能是通過多系統(tǒng)、多途徑、多靶點的綜合作用而發(fā)揮效應的,免疫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等均參與灸療對機體的調(diào)節(jié)過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灸法在養(yǎng)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的優(yōu)勢也日益為人們所重視,灸法也將為人類的醫(yī)療保健事業(yè)做出更大的貢獻。
- 皮膚性病科專病中醫(yī)臨床診治(第3版)
- 果品 營養(yǎng) 健康
- 燒傷康復學
- Selected Readings from Shanghan Lun 傷寒論選讀(英文)
- 影像案例診斷思維解析
- 呼吸學科前沿與熱點
- 2015年度北京市衛(wèi)生與人群健康狀況報告
-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千百問:泌尿系腫瘤篇
- 潘敏求 黎月恒醫(yī)案精華
- 臨床心臟聽診
- 國家臨床路徑(兒科部分)
- 現(xiàn)代著名老中醫(yī)名著重刊叢書第十一輯·董德懋內(nèi)科經(jīng)驗集
- “互聯(lián)網(wǎng)+”醫(yī)療健康的應用與發(fā)展研究
- 丹溪醫(yī)集
- 從五臟相關論治心血管疾?。亨囪F濤五臟相關學說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