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醫學與分子影像臨床應用指南
- 黃鋼
- 2729字
- 2020-08-13 19:39:51
六、CT在PET/CT中的輔助作用
PET/CT與PET相比,CT信息不僅用于衰減校正和對PET放射性攝取異常病灶進行解剖學定位,其同機CT的輔助診斷作用意義較大,特別是在腫瘤應用領域(表1-5)。
表1-5 18F-FDG PET/CT顯像CT采集推薦表

1.CT在PET/CT中的基本功能與判讀方法 [55~63]
(1)CT掃描在PET/CT中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幾點:①采用CT值經過特定的數學模型轉換,對PET圖像進行衰減校正,明顯縮短PET部分檢查時間,使設備工作效率明顯提高;②用CT圖像對FDG濃聚病變部位進行解剖定位和鑒別診斷,明顯提高小病灶的檢出率,同時也降低了FDG顯像的假陽性率,并區分正常生理性FDG攝取現象,避免常規PET設備可能發生的診斷不足和過度診斷的問題;③采用PET/CT同機融合圖像進行以生物靶區定位為基礎的精確放射治療計劃制定。
(2) 18F-FDG PET/CT檢查結果分析時,應重視對同機CT信息進行不同窗口技術的影像觀察,以獲得病灶內部密度、鈣化、脂肪、壞死和骨質破壞等信息的判斷。需要時,可對病灶局部進行薄層高分辨重建,并分析病灶的邊緣形態,當懷疑 18F-FDG顯像可能會出現陰性結果時更應如此。此外,可利用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積顯示(VRT)、表面遮蓋顯示(SSD)及CT仿真內鏡(CTVE)等可以對病變進行二維及三維多方位顯示,將提高對病變的綜合診斷效能。
(3)呼吸運動可造成PET影像與同機CT影像上的病變定位不匹配,可以采用呼吸門控技術、平靜呼吸下CT掃描和指導病人呼吸配合檢查等措施,但不能完全避免呼吸運動對圖像融合的影響。例如,肺下野或胸膜下肺內小病變在進行 18F-FDG PET/CT檢查時很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CT圖像上所見的小病變在相應的 18F-FDG PET圖像上未見明顯的FDG濃聚病變,而在上下相鄰層面的PET圖像上有明顯的放射性濃聚病變,或肺下野FDG濃聚病變在相應的CT圖像上未見異常;肝實質內近膈頂處病變作 18F-FDG PET/CT檢查時誤將病變定位在肺下野實質內的結果;對這一類情況分析時,定位診斷多以CT圖像為準,定性診斷多以FDG顯像為準。
(4)FDG顯像有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 18F-FDG PET和CT或多層CT影像的診斷信息是互相補充、彼此印證的關系,CT或多層CT除定位作用外包含有豐富的診斷信息,在一定情況下可起到診斷的主導作用,單一的PET/CT融合圖像難以同時表達CT或多層CT和PET的全部診斷信息,甚至會掩蓋部分相當有價值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信息。例如,鎖骨上脂肪組織在 18F-FDG PET/CT顯像時可呈現對稱性放射性分布增高而非病理性改變。所以,在分析 18F-FDG PET/CT結果時,仍應分別分析CT和 18F-FDG PET結果,綜合加以判斷并得出最佳結論,如CT影像采用不同的窗寬和窗位觀察病變有不同的診斷意義。
2.CT對比劑使用 [64~68]
血管內和胃腸道對比劑可以幫助CT對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與鑒別診斷:腸道常規應用1%~1.3%濃度的CT陽性對比劑一般不會影響對FDG顯像的衰減校正和定量分析結果。對于血管內對比劑的使用,主要是針對 18F-FDG PET顯像有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時的重要補充,可以采用 18F-FDG PET顯像與雙(多)期增強CT同步檢查,也可在 18F-FDG PET采集完成后再次進行局部CT增強掃描。
CT常規檢查前使用胃腸道對比劑可以幫助定位、定性診斷與鑒別診斷,胃腸道缺乏對比劑可降低CT對腹腔內病變的發現和定位能力,在 18F-FDG PET/CT的檢查中若胃腸道缺乏對比劑,同樣降低對病變的檢測和定位能力。應用胃腸道對比劑的時間通常是在 18F-FDG PET檢查前1小時內分次應用,且對比劑濃度不宜過高。涉及結直腸腫瘤 18F-FDG PET/CT顯像檢查時,經過充分的腸道準備后,CT平掃所見可以幫助微小病灶的定位定性診斷,對部分病例可以采用CT仿真內窺鏡技術或黏膜展平技術進行觀察,通過三維圖像融合技術對病變進行融合定位定性分析。
對于血管內對比劑的使用,最好能在PET采集完成后再次進行CT增強掃描為佳,由于“彈丸法”增強早期血管內高濃度對比劑的影響,可能存在造成衰減校正過度所致血管結構出現FDG濃聚的假陽性結果,但對于增強后實質期或靜脈期進行 18F-FDG PET/CT檢查,因血管內對比劑濃度已經稀釋從而不會影響 18F-FDG PET/CT衰減校正結果。
采用 18F-FDG PET與增強多層CT同機聯合顯像的方式對確定腫瘤放射治療靶區有特殊意義:①進一步輔助確定FDG顯像陽性結果的性質,減少“假陽性”結果的誤診;②減少FDG顯像部分陰性結果造成的漏診;③進一步明確腫瘤侵犯范圍,特別是對鄰近重要血管結構受腫瘤侵犯或被腫瘤所包埋等具體細節判斷準確,便于正確勾畫腫瘤放射治療臨床靶區,減少放射治療的相關并發癥。
3.對肺結節進行鑒別診斷患者是否要進行胸部CT薄層掃描
PET/CT雖能同時顯示孤立性肺結節(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代謝狀態并精確定位,但其CT圖像是在平靜呼吸狀態、低X線劑量下獲取的較厚層厚CT圖像,無法清楚顯示病灶內部特征及周圍結構細節,診斷SPN有局限性。葛全序等研究了 18F-FDG PET/CT結合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對孤立性肺結節的鑒別診斷價值。結果發現聯合診斷靈敏度和單純PET/CT相同(93.3%),但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準確性分別高于PET/CT(91.7%vs75.0%、93.3%vs82.4%、91.7%vs90.0%和93.7%vs85.2%) [69]。Yayun Li等評價了PET/CT在肺結節中的鑒別診斷價值,研究者在PET/CT常規檢查結束后行非增強的診斷性CT掃描(層厚2.0mm,電壓140kV,電流一般為186.5±78.8,范圍71~375mA),結果顯示聯合診斷CT的PET/CT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分別高達96.7%,75.7%,88.5%,88.1%和94.4%,明顯高于無診斷性CT信息幫助的PET檢查 。對肺結節進行鑒別診斷時可以加做胸部CT薄層掃描。
4.對疑似消化道腫瘤患者顯像前是否要進行胃腸準備
對疑似消化道腫瘤患者行檢查前需口服造影劑,以充盈胃腸道,區分腸腔與腸壁。通常使用的造影劑為碘對比劑。Groves AM等對200例PET/CT檢查患者進行前瞻性研究發現患者在檢查前30分鐘飲下350ml造影劑(將8ml泛影葡胺溶于500ml水中),上機檢查前飲150ml。結果發現使用造影劑后不但沒有增加圖像偽影,而且明顯有助于區分腸腔與腸壁,提高了腸道病變的檢出率 [71]。對疑似消化道腫瘤患者顯像前有條件可以進行胃腸準備。
5.顯像前應該避免使用高濃度的鋇或碘造影劑
SUN等研究發現,口服造影劑后,升結腸、橫結腸和直腸部位的SUV一般為1.44±0.50、1.31±0.50和1.30±0.53,明顯高于未服造影劑組病人的1.06±0.31、0.96±0.32和1.06±0.41(P<0.05)。陽性造影劑的使用可高估PET圖像中標準攝取值。高濃度的鋇或碘造影劑聚集可以造成偽影,導致局部 18F-FDG濃度明顯高估,稀釋的陽性造影劑或者陰性口服造影劑很少引起高估,并不影響PET質量 [72]。顯像前應該避免使用高濃度的鋇或碘造影劑。
6.頭頸部腫瘤患者進行分期加做頭頸部增強CT
Goerres GW回顧性比較了PET/CT和PET/CT聯合增強CT對46例頭頸部鱗癌患者分期及再分期中的診斷價值,結果發現兩種閱片方法對評價原發腫瘤臨近結構浸潤、中線侵犯及淋巴結轉移上無明顯差異,故聯合增強CT并沒有增加頭頸部腫瘤T、N分期的準確性 [73]。Yoshida K等進行了一項關于是否有必要對PET/CT在原發頭頸部腫瘤分期時需要行增強CT掃描的前瞻性研究,結果發現加掃增強的PET/CT與不增強的PET/CT之間在頭頸部腫瘤的病灶發現率及分期中有很好的相關性 [74]。不推薦頭頸部腫瘤患者進行分期時加作增強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