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18F-FDG PET/CT診斷報告[75~82]

1. 18F-FDG PET/CT診斷報告的基本原則
(1)診斷報告的意義:
18F-FDG PET/CT診斷報告是臨床對患者進行診斷,并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之一,是重要的醫療文件。診斷報告的質量直接反映報告醫師的總結、歸納、臨床診斷思維及文字表達能力,也反映報告醫師及其所在科室的醫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報告醫師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
(2)診斷報告的基本原則:
診斷報告的基礎是依據圖像變化, 18F-FDG PET/CT提供PET代謝信息、CT解剖形態信息及PET與CT圖像融合信息。掌握正常PET/CT圖像表現是辨認和發現異常的前提條件。對于發現的異常圖像要密切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得出診斷。因此,診斷報告的基本原則是:掌握正常 18F-FDG PET/CT圖像表現、發現異常、密切結合臨床、綜合分析得出診斷。
(3)診斷報告的程序:
1)明確檢查目的:
仔細閱讀檢查申請單,在綜合分析臨床資料的基礎上,明確患者來進行 18F-FDG PET/CT檢查的目的。例如,初診患者的檢查目的是腫瘤的良惡性鑒別、腫瘤分期;治療后患者評價療效;尋找腫瘤原發灶等。
2)評估圖像質量:
正確的診斷報告是基于獲得客觀準確反映患者病情的PET/CT圖像,包括PET圖像、CT圖像及PET與CT融合圖像。要求圖像無偽影或偽影可識別,SUV計算準確。因此,要求對PET/CT、 18F-FDG及受檢者的身體狀況等進行質量控制。圖像質量評價要點如下:
①通過閱讀PET圖像,明確所得圖像是否符合 18F-FDG全身分布圖像,圖像質量是否合格。
②根據PET圖像,判斷 18F-FDG放化純度是否達到顯像要求,如果全身骨骼濃聚程度高(主要為骨皮質代謝高)常提示 18F-FDG放化純度低、血液中游離 18F離子水平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PET/CT顯像前一段時間內注射刺激骨髓增生的藥物可導致骨髓代謝增高,應當注意區分。兩者鑒別的要點是看雙側股骨髓腔內的放射性分布,股骨髓腔內放射性增高者為骨髓代謝增高。
③根據PET圖像,評估受檢者血糖水平。如果受檢者血糖水平過高,腦實質攝取
18F-FDG明顯降低,腫瘤病灶和全身大多數組織和臟器對 18F-FDG的攝取也會一定程度地降低,與此相反血液本底增高,圖像質量較差。
④通過閱讀PET圖像,判斷注射點 18F-FDG有無外漏,漏在血管外的 18F-FDG表現為注射點局部放射性高度濃聚,影響SUV計算的準確性。
⑤判斷PET/CT顯像檢查時,患者體位移動情況,如果患者體位移動可見相應部位圖像模糊,PET和CT圖像對位不準。
⑥評估是否有高密度物質導致顯像偽影等。
⑦區分 18F-FDG濃聚影是生理性濃聚還是病理性改變。掌握和熟悉腦實質、心肌、棕色脂肪、肌肉運動、胃腸道、唾液腺、淋巴樣組織(如扁桃體)、胸腺、乳腺、泌尿系統、子宮、卵巢、睪丸等組織在不同生理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性濃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錯誤診斷。對于小兒還應注意鼻咽部腺樣體增生、胸腺增生、紅骨髓增生活躍所產生的生理性濃聚。
3)全面觀察、認真分析:
對所獲得的PET圖像、CT圖像及PET與CT融合圖像進行全面、系統、有序地觀察分析,包括對延遲顯像、靜脈注射或口服對比劑、利尿劑、鎮靜劑等使用情況的觀察分析,避免遺漏;在全面觀察的基礎上,發現異常,認真分析、確認病變。
4)密切結合臨床進行診斷:
18F-FDG PET顯像惡性腫瘤多表現為高代謝病灶,但是也有假陰性及假陽性。因此,必須密切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診斷。在療效評價中要特別重視各種針對腫瘤的治療對病灶代謝活性的影響,因為腫瘤病灶對治療的反應首先表現為代謝活性的變化,隨后才出現CT所見的大小變化。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臨床治療經過,才能客觀準確地評價治療效果。
推薦:診斷報告的程序包括明確檢查目的,圖像質量評價,全面觀察、認真分析,密切結合臨床進行診斷(推薦級別:Ⅰa類)。
(4)閱片順序:
18F-FDG PET/CT圖像多,閱讀時應按一定順序進行,才能盡量避免遺漏病變,通常可按下面順序閱片,但也可以按個人的閱片習慣進行,原則是全面、系統、有序閱讀所有圖片,避免遺漏病變。在閱片過程中注意調節合適的窗寬、窗位,進行必要的圖像后處理。
1)閱讀全身MIP圖:仔細觀察MIP旋轉圖像,對患者的病灶分布有一個全面了解,建立全面觀、立體觀。
2)閱讀PET全身冠狀斷層圖像:通過閱讀全身冠狀斷層圖像能對患者的病灶分布有進一步的了解和強化,并對病灶在全身的位置有更清楚的定位,有助于后續進一步分析。
3)認真閱讀每一幀橫斷層的PET、CT和PET/CT融合圖,順序一般為從上到下,從右到左。仔細分析PET和CT異常圖像以及相應的融合圖改變,獲取病變的代謝和形態學信息細節,了解病灶與毗鄰組織的關系,更細致地對病變進行分析。
4)認真閱讀病灶在橫斷層、冠狀斷層和矢狀斷層相應位置的改變,建立起病變的立體觀,以便更好地了解病灶的整體情況。
推薦:閱片順序包括閱讀全身MIP圖,閱讀PET全身冠狀斷層圖像,閱讀每一幀橫斷層的PET、CT和PET/CT融合圖,順序一般為從上到下,從右到左,閱讀病灶在橫斷層、冠狀斷層和矢狀斷層相應位置(推薦級別Ⅱa類)。
2. 18F-FDG PET/CT圖像分析
(1)圖像分析原則:
18F-FDG PET/CT提供了PET代謝信息、CT解剖形態信息及PET與CT圖像融合信息,兩種影像信息相互補充、互相印證,從不同角度為臨床提供診斷信息。由于存在同圖異病和異圖同病的問題,在圖像分析時必須密切結合臨床,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通常首先考慮常見病典型表現,其次考慮常見病非典型表現,再考慮少見病典型表現,最后考慮少見病非典型表現。盡量用同一種疾病對圖像進行解釋,即所謂的“一元論”原則,但是如果用一元論無法解釋時,應當考慮到多種疾病共存的可能。
推薦:圖像分析原則(推薦級別Ⅰ類)。
(2)正常圖像:
葡萄糖為腦部的最主要能量來源,因此腦實質放射性分布很高。心臟的能量來源除葡萄糖外,還有游離脂肪酸,一般情況下,血糖水平高時,心肌優先用葡萄糖作為能量底物,血糖水平低時,心肌主要以游離脂肪酸作為能量底物,因此心肌的放射性分布不同個體、不同時間差異很大。軟腭和咽后壁可出現形態規整的對稱性生理性濃聚。雙肺放射性分布低而均勻。縱隔血池放射性分布較雙肺高而略低于肝臟。肝臟及脾臟放射性分布稍高而均勻。 18F-FDG主要通過泌尿系排泄,因此,雙腎、雙側輸尿管及膀胱等尿液積聚的地方常出現明顯的放射性濃聚。胃腔內可出現不同程度生理性濃聚,小腸及大腸可出現濃淡不均的放射性濃聚,胃腸道內的生理性濃聚影,延遲顯像時常出現形態及濃聚程度的改變。全身肌肉濃聚程度常較低,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較肌肉略高。
以下情況下生理性濃聚可能會更明顯,如視覺未封閉好,眼肌及大腦的視皮質會出現較高的放射性濃聚影;注射顯影劑后說話較多,可出現喉部肌肉 18F-FDG攝取增高;頸部和其他部位肌肉緊張時可出現與肌肉走向一致的濃聚影;精神緊張及寒冷刺激可引起棕色脂肪 18F-FDG高攝取;使用胰島素可出現全身肌肉的 18F-FDG高攝取。雙側乳腺在月經期可出現輕度均勻性濃聚,乳頭的濃聚可能會更明顯。月經期子宮腔內絕大多數會出現明顯生理性濃聚,雙側卵巢在卵泡的刺激下常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理性濃聚。老年人有時在主動脈壁可見較高的放射性攝取,部分男性患者睪丸可出現不同程度濃聚。熟悉正常生理性改變,有助于顯像結果地正確分析。
(3)異常圖像:
在PET圖像上出現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高代謝灶)或稀疏缺損(低代謝灶)即為異常圖像。高代謝病灶是指病灶處放射性分布高于周圍正常組織;等代謝病灶是指病灶處的放射性分布與周圍組織相近;低代謝病灶是指病灶的放射性分布低于周圍正常組織。
(4)病灶分析要點
1)分析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病灶邊緣以及病灶與周邊組織,特別是血管、神經及重要臟器的關系。
2)比較病灶與全身其他組織(參照點多選擇縱隔血池、肝臟及腦等)的放射性分布,判斷病灶的 18F-FDG攝取強度,分析病灶內放射性分布的均勻性以及CT所顯示的病灶密度及均勻性。對比分析PET顯示病灶與CT顯示病灶的大小匹配等。
3)定量分析:計算病灶的標準攝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和腫瘤/非腫瘤比值(tumour/non tumour,T/NT)。其中SUV為目前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標,有最大SUV(即SUVmax,代表病灶內 18F-FDG攝取最高部分的SUV)和平均SUV(即SUVmean或SUVave,代表病灶內所有組織的 18F-FDG攝取平均值),SUVmax受興趣區(ROI)的勾畫影響較小,重復性好,目前應用較多。SUVave受興趣區(ROI)的勾畫影響大,重復性受操作者影響大,目前不如SUVmax應用廣。
4)明確病灶的數量:對于單發病灶,根據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態、病灶內放射性濃聚程度、密度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結合臨床相關資料,進行良惡性鑒別。對于多發病灶,首先應根據腫瘤和其他疾病的生物學行為,判斷多發病灶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一般情況下,同一來源的病灶常可用同一種疾病解釋得通。其次判斷多發病灶地 18F-FDG攝取是否存在相關,對于惡性腫瘤來說,多數情況下,腫瘤原發灶和轉移灶之間的 18F-FDG攝取高低常與病灶的大小相一致;對于炎癥來說,病灶的放射性濃淡常與病灶的炎癥活動程度相關。
5)對于多次 18F-FDG PET/CT顯像進行療效評估的患者,應比較相對應病灶多次顯像過程中病灶大小、放射性濃聚程度及形態改變,特別注意發現治療過程中的新發病灶,并客觀分析療效。
6)假陽性問題
①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病灶:如活動性結核病、化膿性感染、霉菌病等;
②非特異性炎性病灶:如嗜酸性肉芽腫、慢性胰腺炎、甲狀腺炎、食管炎、胃腸炎、非特異性淋巴結炎等;
③一些良性腫瘤可不同程度攝取 18F-FDG,如垂體腺瘤、腎上腺腺瘤、甲狀腺腺瘤、腮腺混合瘤、Warthin’s瘤及神經纖維瘤等;
④手術、放療或化療等影響:如手術或活檢部位的炎癥、放射性肺炎、化學治療后骨髓增生或胸腺增生、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引起骨髓 18F-FDG代謝增高等。
⑤其他:如冬眠心肌、大動脈炎等。
7)假陰性問題
①腫瘤太小,病灶小于2倍PET系統分辨率。
②一些特殊的細胞類型:細支氣管肺泡癌、類癌、少部分高分化腺癌、富黏液成分的腫瘤、高分化肝細胞肝癌、腎臟透明細胞癌、高分化前列腺癌、低級別腦膠質瘤、成骨性和骨硬化性骨轉移癌、神經內分泌腫瘤。
③藥物影響:近期使用大劑量的類固醇激素治療。
④腫瘤壞死。
⑤高血糖癥、高胰島素血癥等。
推薦:病灶分析要點(推薦級別Ⅰ類)。
3. 18F-FDG PET/CT顯像報告格式和內容
(1)一般資料: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病區、病床、門診號、檢查號、臨床診斷、檢查日期、報告醫師簽名、報告日期等。
推薦:一般資料(推薦級別Ⅰ類)。
(2)檢查名稱與檢查方法或技術:
檢查名稱包括: 18F-FDG PET/CT全身腫瘤斷層顯像, 18F-FDG PET/CT頭頸部腫瘤斷層顯像, 18F-FDG PET/CT胸部腫瘤斷層顯像, 18F-FDG PET/CT腹部腫瘤斷層顯像, 18F-FDG PET/CT盆腔腫瘤斷層顯像, 18F-FDG PET/CT腦斷層顯像等。
檢查方法或技術包括:靜脈注射或口服對比劑,延遲顯像; 18F-FDG使用劑量、給藥方式及給藥至顯像的時間及利尿劑、肌肉松弛藥、鎮靜劑使用情況等。
推薦:檢查名稱與檢查方法或技術(推薦級別Ⅰ類)。
(3) 18F-FDG PET/CT影像學表現:
分別描述PET及CT的影像學表現,包括病變的位置、形態、大小、數目、密度、與鄰近組織臟器的關系,描述放射性濃聚程度,計算SUVmax和(或)SUVave等。如果多次檢查應當進行對比。
推薦: 18F-FDG PET/CT影像學表現(推薦級別Ⅰ類)。
(4)結論或診斷
1)要與PET/CT影像表現描述相對應。
2)按腫瘤TNM分期的順序分別進行描述。
3)主要病變先描述,次要病變后描述。
4)對于良性病變可根據對身體的危害程度分別給出相應的診斷。
5)對于兩次或多次檢查的患者應當前后進行比較。
6)盡可能給出明確的診斷,必要時給出鑒別診斷,對診斷不明確者,提出進一步檢查方法或建議隨訪。
推薦:結論或診斷(推薦級別Ⅰ類)。
(5)報告審核與簽發:
報告由有資質醫師審核簽發。
推薦:報告審核與簽發(推薦級別Ⅰ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津县| 甘德县| 雷山县| 濉溪县| 泾阳县| 贺州市| 九江市| 扶风县| 宜宾市| 济南市| 河曲县| 普格县| 安塞县| 通江县| 贵定县| 怀来县| 本溪| 临澧县| 湘潭县| 天镇县| 成都市| 新昌县| 武冈市| 改则县| 锦州市| 华安县| 霞浦县| 扶绥县| 济宁市| 潼南县| 灵寿县| 宁波市| 库伦旗| 留坝县| 蓬莱市| 石嘴山市| 长葛市| 共和县| 黄石市| 祁阳县| 深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