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一、功能醫學的概念及其產生背景
什么是功能醫學?這是功能醫學學習者首先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功能醫學是研究人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功能平衡、功能失衡及疾病狀態內在聯系的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基礎醫學為基礎,處于臨床醫學的前端。功能醫學概念最早由美國功能醫學院系統提出后逐步完善發展起來。想要系統地理解和掌握功能醫學理論,就難免要談到人類的起源。
人類在宇宙中的出現,完全可以說是宇宙之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偶然產物。宇是一個空間概念,宙是一個時間概念,故無論是從時間上分析還是從空間上研討,人類的出現和存在都可以被看作是一個點,空間上極小和時間上極短。在宇宙之中,人類是非常渺小和孤寂的。但在這個點的世界里,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從單核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進化而來。既然是自然所造,所構成人體的材料和法則就具備其自然屬性,換言之,即構成人體的材料成分都是自然界已有的,不同材料的比例同當時人類出現時的地表成分有其一致性,所以人類的生命活動也必然遵從自然法則,方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轉。如果構成人體的材料成分和比例被改變,那就違反了自然法則,自然造成人體的損害。當人類廣泛開采礦產資源,大量制造數以萬計的化合物用于工業生產、日常生活、農作物及畜牧業高產,嚴重污染了空氣、水源及土壤,改變了地表元素的比例,人類的自然屬性遭到破壞,健康自然無法保障。
所謂的生命的健康狀態從本質上來講,是“機體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上的內在的運行和諧有序性”,理解了這點,我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疾病。生命的疾病狀態和身體不適本質上是“機體的這種在一定空間和時間上的和諧有序性被破壞”所導致的。從微觀上講,我們發現身體健康出問題時,一定是機體細胞內外物質生化代謝出現了紊亂,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功能平衡遭到了破壞。所以如果想徹底恢復健康,那就應該是“完全恢復生命體空間和時間上的這種和諧性和有序性”,從源頭上根除病因。這和我國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理論一致。
功能醫學所研究的,就是如何維持機體功能的平衡或者如何恢復被打破的機體功能平衡,以達到保障人類健康的目的。
功能醫學的誕生和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歷史密切相關。在20世紀上半葉以前,醫療工作者在可掌控的范圍內,接受的巨大挑戰是為緊急狀況(外傷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提供醫療救助。人類經歷了兩次衛生革命的階段。第一次衛生革命主要是針對傳染病斗爭。有史以來傳染病是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其中烈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天花,其傳染性強、流行面廣、迅速致命的特點,曾在人類歷史上造成多次大規模居民死亡。即使慢性傳染病如麻風、結核,亦曾使人群大批病殘或喪命。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傳染病的斗爭到20世紀后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各種疫苗、菌苗的接種為主要預防手段,以各種抗生素和化學藥物的應用為主要治療手段,以天花于1979年在全球根絕和脊髓灰質炎于2005年被消滅為重要標志,醫學工作者們認為傳染病已得到控制,第一次衛生革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隨著知識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一百年前人們不敢相信的治療手段開始被應用。器官移植、殘肢接復、生命支持系統、新型藥品、感染控制程序、腹腔鏡探查術以及其他微創手術等技術的逐步成熟,創傷等急性威脅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療,使生命得以延長。但在20世紀后半葉,尤其是70年代以后,影響人類健康狀況的其他因素已經取代緊急狀況成為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這些因素包括與日俱增的高壓力環境和久坐的生活方式,污染的空氣、水、土地等。這些經受污染的空氣、水、土地可能會生產出危及生命(或是危險的)的食物,生產力提高、物質極大豐富帶來的過度消費,造成的機體能量過剩(肥胖率增加)但營養失衡,支離破碎的家庭和社會聯系(社會隔離)等等,這些因素致使我們的機體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的固有功能平衡被打破,造成機體的不適及各種各樣慢性疾病的出現。于是主要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開始過渡到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期望壽命的延長、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濫以及心理行為和社會環境影響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其他一些老年期的疾病。這些疾病成為了流行病,針對這些疾病進行斗爭就是從20世紀后葉開始的第二次衛生革命的主要內容,也就是當前的重點。
而傳統的醫學內科學在診斷治療這些疾病時則顯示出了其固有的局限性。傳統的醫學內科學是在生物學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生物醫學模式”。它從生物學因素出發,著重于個體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當病人的機體能夠確診,或者說當病人的癥狀足夠嚴重的時候,傳統醫學才習慣于給病人以臨床干預。也就是說,傳統醫學內科學醫生眼里往往只有疾病、癥狀和體征,及如何應用藥物快速減輕病患的癥狀和不適。醫務工作者們關注的是如何對病人的疾病進行快速明確的診斷,缺乏對病人的整體認識,而對疾病背后那些引發疾病癥狀的潛在危險因子則更是熟視無睹。這樣的情況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將病人和藥物捆綁在了一起,醫生只能經常用藥物干預來暫時維持病人的健康狀態。如此這般,治療疾病也就變成了“得什么病,吃什么藥”的照本宣科。
美國著名生化營養學家杰佛里·布蘭德博士(JeffreyBlandPhD),在其老師鮑林博士思想的影響下,為了彌補傳統醫學內科學的不足,在20世紀80年代最早創立并發展了功能醫學模式。1993年,布蘭德博士與一群醫學各領域學者,在美國華盛頓州,成立了全美第一所應用“功能醫學”模式的醫學教育機構——“功能醫學研究院”(IFM),研究治療及預防各種慢性疾病,宗旨是讓更多的人通過提升健康意識來獲得更幸福、健康的人生。與此同時,病因研究的成果推動了功能醫學檢測的發展,隨后,首個功能醫學檢測中心—Genova實驗室成立。1998年,布蘭德夫婦決定捐贈IFM出來成為一個非盈利性國際機構,目的是回饋社會和讓更多人受惠于功能醫學。自從1992年起,IFM已經成功舉辦七屆國際功能醫學大會,有超過3500位健康專業人士參加,參加者包括許多的諾貝爾獲獎者。IFM也已經贊助超過十二個國家的功能醫學大會,其中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馬來西亞、中國和中國香港等地。IFM已經被允許納入美國繼續醫學的教育(ACCME)的課程和繼續教育的教材,也能由此累計醫學教育的學分。2009年2月26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醫改法案把“功能醫學”這朵醫學奇葩納入現代主流醫學中,使其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卓越的貢獻。至今,美國功能醫學院已培養十萬余名功能醫生。該中心包括了醫生、自然療法師、護士、醫學工程師、營養學家和營養生化學家。
功能醫學是一種運用動態的方法評估、預防、治療慢性疑難雜癥的新興醫療模式。功能醫學理論認為人體器官功能的長期減退是導致人類患上慢性疾病的罪魁禍首。它主要通過糾正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障礙來改善病人的健康。
功能醫學醫生不僅可以在病患表現出疾病的時候幫助他們,也可以在機體出現異常的早期(或是以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就采取有效的手段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減輕疾病的危害和影響。功能醫學可以應對各種各樣的情況,會通過維持機體基本生理過程來保障器官組織的功能平衡。這種初衷決定了功能醫學堅持的是重塑機體健康和功能的治療方法,而不是簡簡單單控制疾病的癥狀和表現。
二、功能醫學和醫學、臨床醫學、內科學的關系
功能醫學并不是一門新興的醫學,不要人為地把功能醫學和醫學及臨床醫學割裂開來,認為功能醫學可以脫離以往的傳統醫學知識。
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從而發現其預防和治療對策的學科。醫學隨著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斷提高而發展,所探索的范圍也不斷地擴展。目前,現代醫學已逐漸分化成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四大領域。
1.基礎醫學是研究人體的解剖、生理功能、致病因素以及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等干預對人體所起的作用的學科。它包括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病例生理學、藥理學、生物化學、醫學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寄生蟲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以及行為科學等一系列學科。
2.臨床醫學是研究人體各系統疾病發生的規律、其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的學科。傳統上分為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皮膚科學和口腔醫學等。20世紀30年代以后,特別是50年代以后,隨著臨床醫學的迅速發展,上述學科進一步分化為門類眾多的專業學科。例如內科學分化成傳染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呼吸病學、心血管病學、消化病學、腎病學、血液病學、內分泌病學、營養和代謝病學、風濕病學、老年病學等專業學科;據報道,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已形成了由24個領域51個專業所組成的臨床醫學體系。臨床醫學的專科化有利于對疾病的深入研究,提高其診斷和治療水平。但是,分科過細也有不利于患者就診和進行綜合防治的負面結果。因此,在發達國家,發展專科醫學的同時,也注意發展集健康促進、常見病防治和康復服務于一體的,面向初級保健的全科醫學。
3.預防醫學是研究人群中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的規律及其預防措施的學科,現已發展成獨立的公共衛生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的區別在于前者是醫治患者于既病之后,后者是預防疾病于未病之前,從費用-效益的角度來考慮,預防醫學對維護健康、延長壽命所付出的代價低,所獲得的效益高。因此,在醫學發展到目前階段,預防醫學逐漸得到各國政府和醫學界的重視,廣大人民群眾也逐漸認識到預防疾病、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4.康復醫學則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一個新的概念。它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病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等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康復醫學是有關促進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學科,康復醫學又稱第三醫學(臨床醫學為第一醫學,預防醫學為第二醫學)。在現代醫學體系中,已把預防、醫療、康復相互聯系,組成一個統一體。康復醫學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原以殘疾人為主要服務對象。而現代康復醫學是近半個世紀來蓬勃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是人類醫學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
功能醫學則是立足于基礎醫學理論,從屬于臨床醫學范疇,是臨床醫學內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處于臨床醫學內科學的前端。它有著自身一套完備的知識理論體系,并把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貫穿于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始終。如果把功能醫學定性為一門完全的新興學科,則是割裂了它和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聯系,使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功能醫學和我國傳統中醫理論的觀點有共同之處,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是從人體最基礎的功能平衡變化去研究機體的最終外在表現,通過幫助人體恢復最初的平衡狀態而幫助恢復患者的機體健康。二者的區別在于傳統中醫學理論的診病方法為“望、聞、問、切”,而功能醫學的診病方法為“望、聞、問及生理生化儀器的客觀檢測”。現代臨床醫學更注重從患者的癥狀、體征迅速做出某個疾病的診斷,往回逆推疾病成因及機體初期變化,這樣難免陷入各種因素反復作用、不斷疊加形成的浩如煙海、無窮無盡的變化及表現(癥狀及體征)之中去,容易造成逆推停留在某個點上即停止,墜入到“舍本求末”的誤區中,耗時費力。但這絕不是說傳統醫學內科學不重要了或是錯誤的,而是依然非常重要,在許多疾病的急、危、重期,還得主要依靠傳統內科治療手段來緩解癥狀、控制病情,功能醫學此時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功能醫學和傳統醫學一樣,在疾病的不同種類和不同階段,發揮著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
三、循證醫學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功能醫學的進步
循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臨床醫學。1994年,Sackett教授在英國牛津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循證醫學中心,他主張臨床醫生應建立這樣一種理念:任何醫療干預都要建立在新近最佳科學研究結果的基礎上,其目的是為了臨床決策的科學化,他將醫生個人的臨床實踐經驗與科學的證據結合起來,使患者獲得最佳的診治。而功能醫學的本質是不僅僅獲得患者疾病名稱的診斷,更要了解是機體什么方面的功能失衡造成了這種疾病的發生,并且找到恢復機體某一方面的功能失衡狀態的方法,從而使患者得到有效康復。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現代生物學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功能醫學的發展,特別是以分子生物學為代表的現代生命科學理論和實驗技術,使得我們對疾病的認識深入到了分子水平。2003年4月30日我國和美、英、法、德、日等國所完成的人類基因組精細測序工作,為闡明基因如何在決定人類生長、發育、衰老和患病中起作用提供了結構基礎,也為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來認識遺傳性疾病和與遺傳有關的疾病提供了條件。同時醫學研究也從基因組學進入到后基因組時代。基因芯片和蛋白質芯片等高通量技術的日臻成熟和應用,為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動態深入的綜合信息。開展功能基因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基因和抗病基因。生物信息學技術、生物芯片技術、轉基因和基因敲除技術、酵母雙雜交技術、基因表達譜系分析、蛋白質組學、結構基因組學和高通量細胞篩選技術等的應用為現代內科學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如何提供一個功能環境,在不改變傳統意義上的遺傳信息,即DNA序列所提供的遺傳信息,而通過控制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信息,改變其基因表達,從而使白血病、腫瘤等疾病的治療取得了新的突破。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使內科疾病的實驗診斷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高效液相層析、放射免疫和免疫放射測量、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聚合酶鏈反應和酶學檢測技術的建立和完善,使測定體液中微量物質、免疫抗體、藥物或微生物的DNA和RNA成為可能。單克隆抗體制備成功又把高度專一性的分析技術推進一步,為實驗醫學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臨床生化分析向超微量、高效能、高速度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已有每小時能完成300份標本、20項指標的多道生化分析儀。實驗診斷技術的革命,為功能醫學七大生理失衡理論建立了扎實的診斷基礎,促進了功能醫學的迅猛發展,極大地加快了其普及速度。
四、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功能醫學醫生
1.切實掌握必要的基礎醫學知識
功能醫學理論不是空中樓閣,它是以基礎醫學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生化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它是伴隨著人類疾病狀況的主要特點發生變化及科技的進步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所以學習功能醫學和學習臨床醫學一樣,首先要打好堅實的基礎醫學的知識基礎,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功能醫學為患者解除病痛。
2.要從“問”和“聞”上下工夫
功能醫學屬于循證醫學,它需要發現和找出造成機體功能失衡的原因的確切證據,而造成機體功能失衡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例如美國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疾病大約50%與生活方式和行為有關;20%與環境有關(包括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20%與遺傳、衰老等生物學因素有關,還有10%與衛生服務的缺陷有關。所以功能醫學需要找出導致機體功能失衡各方面因素。出于此種目的,功能醫學建立了自己的矩陣問診范式,要求每一名功能醫生全面掌握此問診方式并且認真聆聽患者的方方面面信息,科學而系統地總結出患者的機體功能失衡因素,就此提出合理的治療及干預方案。由此要求每一位功能醫生需要養成像偵探一樣規范化的問詢能力和像心理治療師一樣的聆聽總結能力。
3.須有“醫者仁心、懸壺濟世”的情懷
醫生是一種崇高的職業,又是一種“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特殊職業,它需要具有高素質的人文情懷素養、較高的道德情操來支撐。我國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備急千金方》中“大醫精誠”里指出“醫乃仁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是愿普救含靈之苦”,故只有如此,方為合格醫者。當今時代,權、利誘惑無處不在,醫道艱難,只有能抵御誘惑,時刻恪守“希波克拉底”誓言,秉承“上醫治未病”理念者,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功能醫生。
4.要養成不斷學習,不斷總結臨床經驗的好習慣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迅猛,各種新技術、新項目層出不窮,今天尚處于混沌未知的領域,明天就有可能被剖析的清清楚楚。所以作為一名功能醫學醫生,一定不要抱殘守缺,一定要緊緊追隨現代科技的發展,用最前沿科學知識結合功能醫學理論,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另外,功能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疾病的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同一種疾病不同個體可以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這就需要功能醫生不斷地總結臨床經驗,以期用最短的時間,最低廉的成本,為患者解除疾患。
總之,編寫本書的目的首先是幫助“功能醫學”學習者對功能醫學的概念、產生背景、原則和失衡理論有一個總體了解,以幫助學習者初步掌握“功能醫學”的知識體系。其次是在“功能醫學”理論指導下,幫助內科醫生學習擴充并更新以前了解的基礎醫學中部分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知識。再次,功能醫學的推廣,相信以后在減輕慢性病損害、降低整體醫藥費用的支出、轉變人們健康理念、控制藥災藥害等方面一定會發揮積極作用。最后,希望能夠幫助內科醫生建立起這樣一個思維架構:在患者致病因素中飲食、營養、環境中的毒素暴露這三方面因素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它們都能夠通過一些生化介質的復雜而多樣的活動機制而影響機體的病理癥狀、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對于它們的深刻理解是理解“功能醫學”的關鍵,解釋這些機制也是本書的一個關鍵目標。

編者

2016年7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河口市| 明水县| 邵阳县| 南城县| 伊宁市| 新乡县| 通渭县| 竹北市| 庄浪县| 北宁市| 大洼县| 贡山| 阿瓦提县| 鄂尔多斯市| 海盐县| 罗源县| 长岛县| 临桂县| 芒康县| 宁陕县| 隆昌县| 章丘市| 剑川县| 道孚县| 和田县| 屏山县| 工布江达县| 东乌珠穆沁旗| 河南省| 阳信县| 西青区| 临桂县| 桐乡市| 当雄县| 湘阴县| 安康市| 贞丰县| 绥棱县| 莱芜市| 邢台市| 昭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