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未雨綢繆,防患未然
隨著工業化生產的不斷擴大發展,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肥胖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歐美國家肥胖患病率已達25%,在我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例亦高達25%以上。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肥胖病已成為全球的流行病,正式把肥胖病歸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種重要的慢性流行病之一(依次為吸煙、肥胖及艾滋病)。
肥胖病之所以發生,是遺傳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基因的解密與破譯,是一項艱難而又巨大的工程,需要多學科的通力合作,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始能獲得成效。而環境因素的改變隨著人們健康知識的普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是可以不斷提高和完善的。所謂環境因素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合理的飲食結構和改變靜坐為主的生活方式。而合理的飲食結構,勢必會涉及患者平素的飲食喜好和口味習慣。沒有很大的決心和耐心是很難堅持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必然牽涉到患者的起居作息和堅持戶外的有氧運動。改變生活習慣縱然有醫生和家屬苦口婆心的不斷勸導和提醒,但患者往往很難堅持,必須克服這種習慣成自然的惰性,才能收到預期的減肥效果。隨著減重效果的出現,一部分人的意志便會松弛下來,甚至幾經反復,故而減肥難,堅持會更難。所以防患于未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中醫藥學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積累了未病先防的思想意識,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積極主動的防范意識,對今天預防肥胖病的發生,無疑是十分有益的借鑒,對超重患者,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