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漁邨精神病學(第6版)
- 陸林
- 6369字
- 2020-02-26 20:26:59
第三節 精神病學未來發展方向
2010年第一期《Nature》雜志指出,下個10年是“精神障礙的 10年(decadeforpsychiatric disorders)”。近期美國、歐洲以及中國“腦計劃”的提出,進一步為精神病學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平臺。
一、解釋復雜行為的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方法學的創新,特別是基因組學與神經科學的發展,生物精神病學將有重大進展。目前快速測序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基因組學的改革,表觀遺傳學已經揭示了環境因素如應激、社會經歷如何影響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光遺傳技術和 DREADD(designer receptors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已經能非常精確地繪制和操縱非人類動物的大腦環路。新技術已經提高了人類腦結構和功能影像的分辨率,傳感器技術正改變著行為學研究。將來應用創新的研究設計、基因分型技術、新的統計學和生物信息學方法,將明確精神疾病相關的變異基因,確定這些變異產生的生物學影響;明確經歷影響基因表達的分子機制;確定環境和生物因素如何改變精神疾病的基因風險;開發進行多水平數據整合分析的工具;將增強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的分析和解釋效力,也將會加速轉化這些知識到臨床實踐中為早期預測及干預提供基礎。總之,精神疾病復雜行為的分子、細胞、神經通路將會進一步明確,應用于臨床的生物標志物和行為指標將會可以預測疾病發展變化,在基因組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科學新發現的基礎上將會發展出新的治療方法。
從分子生物學探索精神疾病的病因以及神經可塑性是未來研究工作的重點,20世紀提出的各種神經生化假說將會進一步得到論證或挑戰,通過研究將揭示大腦是如何通過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系統水平發揮作用的,并且為了解精神疾病提供基礎。對典型行為或非典型行為產生的分子、細胞、神經環路機制將進行更詳盡的闡述。什么級別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參與了某一方面的心理功能;哪一個腦區參與了某個思維或行為以及這些腦區是如何聯系的。只有說明了神經環路的細胞成分才能很好地回答這些問題,包括他們的分子特性和解剖連接。新的工具和技術出現將拓寬生物研究范圍,從單個細胞分析到微電極技術到系統層面的腦影像技術,都是解決這些問題所必需的。腦功能影像學將會是精神病學研究的新熱點;目前對大腦的結構或活動了解甚少,許多結構的改變并沒有在尸體解剖結構上得到驗證,很多功能性改變也并沒有通過人體生理得到驗證。而在活體上對腦部受體和功能的動態研究將彌補既往在精神病患尸體腦組織上研究的不足,這對克服許多實驗混雜因素,提供研究的準確性和特異性,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腦計劃研究將利用新的研究工具和技術來重建大腦環路,工具和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視覺化精神疾病的腦連接的結構和功能差異,將明確導致心理功能和心理失調的細胞和腦網絡,明確分子、細胞和環路發生了怎樣的生理特性變化導致了精神疾??;在分子、細胞和神經環路水平上開發人類受損的神經功能的生物標志物;開發新的技術、新的藥物和基因工具來調節精神疾病的信號通路和神經環路。現行的分類診斷標準(ICD和DSM)均建立在臨床癥狀評估的基礎上,同一組類似癥狀卻可能由完全不同的生物學過程引起,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對精神疾病研究的深入,未來以客觀的生物學指標為基礎來重新分類和定義精神疾病將成為可能。免疫學、神經內分泌學等多種學科與精神病學的有機結合勢在必行,精神病學將出現多個互相聯系但又互相獨立的分支學科。療效更好、不良反應更少的新型精神藥物的不斷推出,一方面將會使精神障礙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大為改觀,另一方面也將深化對精神疾病病因學的認識。
二、精神疾病干預措施精準化
隨著精準有效的成像技術和分析方法的出現,科學家們擁有了示蹤大腦和行為發育的工具。與此同時,我們理解這些復雜的精神疾病相關過程的能力也將越來越強。為了了解不同人群中精神疾病發生和風險的影響因素,必須創建一個完整生命周期中大腦、認知和行為發育的典型和非典型的綜合性圖譜。描述整個生命周期中的行為發育以及相關分子、細胞和環路水平變化對于創建這個圖譜非常必要。通過研究將從生物和行為角度分析引起精神疾病發生的過程;發現典型和非典型精神健康發育的敏感期;確定調控發育完全和疾病進程的因素,強調敏感期對于干預的重要性。
治療精神疾病的最好時機是在癥狀出現之前。及早干預需要可以指導醫務人員發現患者或高危人群的生物標志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必須能夠發現有較高預測價值的生物標志物和行為指標,盡可能早預測疾病的發生,最好能有一套簡單的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生理和(或)認知測試指導有效的個體化干預。未來將進行發現早期生物學和環境危險因素和保護性因素及其作為新興治療靶點的機制研究;開發可以預測不同人群中疾病發生、進程和干預效果的生物標志物和評估工具。
在胎兒孕育晚期,大腦皮層中調控高級功能(包括認知)的最外層腦區會失去其光滑的外表而折疊成復雜的凹槽和皺紋,這個過程稱為折疊。盡管大腦最重要的發育發生在生命早期階段,以前的研究只能提供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折疊過程的相關信息,而并不了解嬰兒大腦的折疊過程。目前已有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磁共振成像方法,使得示蹤嬰兒大腦的折疊成為可能。這些研究人員發現嬰兒大腦的皮質發育存在區域差異。高生長區域位于關聯皮層(腦皮層中參與高級過程如認知的一個區域),而低生長區域則位于感覺運動、聽覺和視覺皮層。既往研究結果顯示,童年早期和成年時期皮層的發育是不均一的,參與高級功能的腦區擴增非常迅速。大腦發育速度的差異可以促進對精神疾病的理解。因為研究表明許多神經發育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孤獨癥和威廉姆斯綜合征中都存在異常的折疊形式。了解折疊形式將有助于學習何時何地進行干預從而使發育恢復正常。
開發可以描繪精神疾病軌跡的技術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早期工作提供了發育過程中大腦解剖結構改變的信息。在被譽為“大腦導航系統”的工作中,Allen腦科學研究所、耶魯大學、南加州大學和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院合作創建了一個全面的三維腦圖譜。圖譜不僅詳細介紹了大腦的解剖結構,而且闡述了胎兒孕中期大腦特定基因表達的特點。孕中期是大腦發育中細微突變可以引起長期嚴重后果如發生孤獨癥或精神分裂癥的風險增加的一段時期。了解某一特定基因開始表達的時間和位置將幫助我們理解精神疾病中基因表達破壞的過程,從而為發現治療靶點并進行早期干預提供重要線索。
三、致力于疾病預防和治療
精神衛生事業的關注點應放在更好的預防和治療,尤其是個體化治療。然而目前精神疾病現狀及預防、治療干預情況是:精神疾病的致殘率高,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重性精神疾病缺少真正具有突破性療效的藥物,心理干預不能保證對所有患者有效。為了更好地治療精神疾病,需要更精確的診斷,更明確的治療方向以及更加個性化的治療策略。目前,精神疾病防治處于不斷變化的階段。隨著新的醫療立法、新的利益相關者,以及新的臨床研究方式的出現,傳統的干預途徑正在發生改變。研究將集中在對于公共健康具有極大影響的干預療法探索,希望患者可以盡早接受最為有效的治療。治療方法不應受到社會經濟水平和社會群體(如性別、年齡、種族、民族、文化)的影響,應該適用于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反應不同的個體。
以往的藥物治療主要集中在單胺類轉運體和神經遞質受體,心理治療均基于傳統的學習理論。而新的研究成果則提示各種新的干預靶點及其潛在多元性。需要盡快探索治療機制,以納入或排除治療靶點。這就需要明確干預療法的治療靶點,并測試其療效。致殘率極高的精神疾病迫切需要新的干預措施,而新的干預措施則需要降低精神疾病的致殘率。探索識別和驗證與疾病機制相關的治療方法的新靶點;開發和驗證新的治療靶標的度量方法,以用于臨床試驗;發展客觀的替代措施,以評估治療方法是否影響了健康和生活質量。
精神疾病的臨床試驗通常集中在基于癥狀診斷的患病個體,而不是基于行為狀態或生物因素而分層的個體群。因此,臨床試驗所用的受試者具有很高的異質性,對于疾病亞組的治療效果可能被掩蓋。發展新穎有效的生物標志物,對具有相同病因的患病人群進行亞組分類,不拘泥于傳統的診斷策略;發展個體化干預措施和策略,整合現有的干預措施和新的干預方法;新的干預方法可以對疾病的某一特定階段(如前驅期、初發期、慢性疾病期)具有顯著療效,或者對不同發育時期(如幼兒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效果更佳,或者針對患者的個體特征;開發和改進新的替代研究設計和分析方法,以對干預方法進行精準測試。
四、加強科技研究對公共醫療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目標往往集中于發展新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期改善精神衛生保健水平。然而,這些科學技術的進步尚無法滿足迫切的公共健康需求,諸如自閉癥患病率增加,自殺率持續增長,部隊及退伍人員的心理健康需求高,青年早期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療延誤,以及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慢性殘疾及死亡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大力的學科支持與發展。一些科學研究已經開始應用在公共衛生領域,比如,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關于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Recovery After an Initial Schizophrenia Episode,RAISE)的項目顯示,衛生服務研究可以通過優化現有治療結構和醫療服務提供來加速社區機構對早期精神疾病患者進行循證治療。在精神衛生健康的發展規劃中,應著重發展新的籌資和服務提供模式,同時在傳統醫療體系以外提供相關服務,如在學校、社區、工作場所及通過互聯網等,并且整合相關醫療服務。未來10年將有更多精神衛生生態系統的改變影響醫療服務的提供。技術進步如實時的健康信息、遠程健康狀況監測,以及個人與醫療服務系統和服務提供者交流方式的革命性轉變如電子郵件、短信、在線社交網絡等都有可能提高個人的就醫體驗滿意度。然而,科技的實現必須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例如,在不同人群中提高醫療服務提供及改善精神衛生狀況的主要目標是什么;科學研究如何開發和利用新的手段和工具來達到這些目標;醫療數據如何在解決患者、供方以及醫療體系需求方面發揮作用;怎樣的研究方法可以達到最優的公共衛生影響;回答這些復雜的問題需要明白怎樣的合作關系可以更好、更有效率地解決這些問題。對利益相關者而言,學習型精神衛生服務(learning mental health care,LMHC)系統提供了一個合作和責任共擔的平臺。對于接受服務的個人,LMHC系統會根據個人信息提供診療建議,治療將根據患者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同時相關信息會發布到醫療服務方及患者平臺。LMHC是以醫療服務消費者(即患者)為中心的體系,同時將整個醫療服務過程涉及的多方都納入其中。
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改善醫療服務的合理途徑。在所有層級、所有部門都存在優化現有醫療服務標準的機會。各地方的創新性舉措改善了醫療服務的效果,但是缺乏相關的循證研究證據支撐其規?;瘧?。同時,現有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需要目標更加明確的可改善高質量、有效率的醫療服務提供的策略。特別是針對重癥精神疾病,需要研究公立及私立醫療機構在提供和負擔醫療服務方面不同策略的作用,如責任醫療組織、捆綁支付制度、績效籌資等。因此,使用現有的真實世界數據收集系統為提高不同人群的精神衛生醫療服務可及性、質量及公平性制定策略;發現、驗證和規?;呀浲度胧褂玫膭撔马椖縼砀纳迫鮿萑后w的精神衛生服務;優化成人和兒童中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的籌資模式,以期通過公立和私立醫療服務體系為其提供有效的、效率高的醫療服務。
現階段,從科學研究到實踐之間的間隔太長,同時普遍存在對精神衛生有效干預措施應用不足的情況,因此需要較大的改變,以期改善公眾健康。研究提高基于循證醫學的干預措施的應用,可持續性地減少研究發現應用于臨床實踐的滯后,從根本上改變醫療服務的質量,減少不同人群醫療服務可及性及質量的差距。傳播和實施研究需要在醫療服務提供方、支付方及受益方間建立廣泛合作關系。因此未來將與關鍵的利益相關者合作,制定并確保循證策略的實施、維持和持續改進;建立擴大有效干預措施在公立和私立初級醫療機構、??茩C構及其他系統的應用;制定決策支持工具,增加公立和私立初級醫療機構、專科機構及其他系統的精神衛生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和持續改進。
目前的服務供給模式未能充分滿足需求。以后將開發和研究精神衛生服務領域需要的新工具、手段,提供及時的、合理的、不斷改善的醫療服務;實施針對非傳統精神衛生服務機構的系統戰略,通過使用科技和其他方法來識別、支持與監測精神疾病患者醫療服務的效果;通過開發和檢驗醫療服務供給系統來針對不同疾病進展提供循證的醫療服務;通過開發和檢驗協同醫療決策系統來聯合不同的社會、醫療部門為重癥精神疾病患者和多重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綜合的醫療服務。
改善精神衛生服務的工具慢慢轉向強調團隊協作的醫療服務,系統整合,技術進步,數據匯總以及新型籌資方式。接下來的發展需要重點關注精神疾病患病率,醫療服務質量,醫療服務差異以及新的技術對于醫療可及性、效率、臨床效果及流行病學指標的影響。未來,將需要更多新的研究設計、方法和統計技術來評估服務改善成果,同時促進來自數據公司相關復雜數據的分析工作。為促進相關研究的發展,需要繼續開發新的培訓模式,包括高級信息、通信技術及復雜數據的評估和分析策略。利用以公民為中心的科學和眾包來應對新的機遇;開發、應用基于醫療服務體系的評估平臺對不同人群及機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服務可及性、質量、效率及效果進行持續監測;開發適用于個人、醫療系統和人群的有效并可靠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效果測量手段。
五、未來其他發展方向
展望未來,人們將更方便快捷的獲取精神衛生知識,得到專業人員的幫助。未來將進一步探討應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等設備進行實時情緒監測的可能性。目前可以使用手機來提高患者依從性,或者收集相關活動及睡眠信息,更多的技術應用也逐漸浮現出來。
心理衛生知識將日益普及,內外科醫生對心理障礙的識別率將大幅提高,市級綜合性醫院將建立精神科聯絡-會診機構,并且有專門的心理工作者和精神科醫生參加臨床各科的防治工作,臨床心身疾病的診療水平將會不斷提高。
精神科醫生將會在睡眠醫學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失眠障礙相關的生物學機制及神經認知特征將會進一步明確,在睡眠過程中對精神疾病進行治療將會成為現實,全國各地的睡眠中心、睡眠病房將會不斷涌現,睡眠健康知識將會在人群中廣泛普及。
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功能恢復以及全病程治療的精神科治療理念將會進一步得到強化,精神疾病的康復與社區服務也將得到充分的發展。以功能訓練、全面康復、重返社會和提高生活質量為宗旨,逐步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康復模式,造就一批從事精神康復的專業工作者以及社區服務工作者,以促進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社會康復。同時在社區實踐中檢驗干預措施的療效。發展和檢驗干預方法組分,這種干預需對患者的生活和功能有最大的影響;與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患者、治療提供者、付款人和其他研究資助群體,進行實效性試驗研究,在研究中采用新的工具以快速識別、判定、評估并隨訪參與者;提高有效性研究的實際意義,同時考慮到患者,提供者和組織層面的因素在實踐中對干預措施結果的影響。
精神衛生的服務對象、服務重點將會進一步轉移,各種適應性不良行為、輕型精神障礙、心身疾病、兒童、老年心理衛生問題將會受到重視。精神科將會進一步分工和專門化。與此同時,精神科硬件與軟件環境建設更加優化,精神病院的現代化前景是實行院內園林化、室內家庭化、管理開放化、治療多元化。隨著各級政府的重視、精神衛生的立法、精神衛生知識的普及以及治療效果的提高,相信精神疾病患者將會受到更人道的對待,社會歧視也會逐漸減少。那么,從事精神科工作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社會地位、收入水平也將會明顯改善。
未來的精神科醫生將具備扎實的精神病學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嚴謹的循證醫學思維、豐富的心理治療技能以及優秀的科研能力,心理健康將成為“十三五健康中國”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的精神病學將以驚人的速度和史無前例的輝煌成果與時俱進。
(范滕滕 師樂 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