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精神病學發展簡史

精神病學的發展歷史,像整個醫學的發展一樣,受到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基礎科學水平、哲學思潮以及宗教的影響,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一、西方精神病學發展簡史
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5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奴隸社會處于繁榮時期,醫學有了巨大進步,精神病學也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觀察材料,在此基礎上對精神疾病進行了初步分類,對某些精神疾病的原因有了初步了解。精神疾病的多種治療或康復方式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娛樂和工作制度、康復環境等,都是在此時打下的基礎。在對待精神病患者的態度方面,很多醫學家發揚人道主義的精神,反對虐待患者,為后世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古代歐洲,希臘是精神病學發展較快的國家。公元前5世紀起,被歐洲人尊為“醫學之父”的古希臘最偉大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認為身體由四種體液所組成:痰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痰液過多就會造成癡呆,黃膽汁造成癲狂,黑膽汁造成憂郁。他創造了“癔癥”一詞,意為“游走的子宮”,認為沐浴、膳食調養、改善衛生條件是保持良好健康的要素,他開給精神障礙患者的藥方通常是放血和通便。希波克拉底認識到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他說“腦是人類喜悅、歡笑和熱情的發源地,也是痛苦、悲傷和眼淚的起源,腦同時也是意識的載體?!毕2死捉⒘说谝粋€精神障礙分類:癲癇、躁狂、憂郁、偏執,并試圖描述各類人格特點。在古羅馬時代,醫學繼承了希臘醫學的傳統,醫生開給患者的處方通常是沐浴、鍛煉、按摩和飲用葡萄酒,古羅馬人認為情欲是導致癲狂的主要原因,最好的辦法是通過理智和行為恢復心神平靜。古羅馬最偉大的醫生是蓋倫(Claudius Galenus,129~199),他在希波克拉底的學說基礎上發展了熱、冷、干、濕的概念,并認為精神障礙也可導致軀體疾病。
到了中世紀(公元476年至17世紀),由于醫學被神學和宗教所掌控,精神病患者被視為魔鬼附體,采用拷問、烙燒、坑害等苦刑來處罰,使精神病患者處于十分悲慘的境地,精神病學不但沒有發展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倒退。在文藝復興時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境遇稍有一些好轉,驅逐和禁閉是最普遍被采用的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方式,例如有些國家通過“愚人船”將患者送上海洋上的孤島。
18世紀法國大革命后,比奈爾(Pinel,1754~1826)被認為是現代精神病學的奠基人,提出解除患者的枷鎖和以人道主義態度對待精神病患者,故被稱為精神疾病患者的解放者。此外,比奈爾還建立了巡視患者和記錄病情制度,并試圖分析和歸納精神疾病的癥狀,對患者實施人道主義治療,他把精神病分為憂郁癥(智力功能障礙)、躁狂癥(伴有或不伴有譫妄的神經興奮過度)、癡呆(思維過程的障礙)、白癡(智力及情感的消失)四類。在治療方面,比奈爾提出醫師要理解患者的感情,并組織患者參加醫院內各項活動。
在19世紀,現代精神病學的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法國。法國精神科醫師一向重視對患者臨床表現的描述,他們還強調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的緊密關系,重視精神病學的司法問題,力圖改善精神病院的條件。突出人物除比奈爾外,還有他的得意門生埃斯奎羅爾(Esquirol ED,1772~1840)。 埃斯奎羅爾在1837年所寫的教科書《精神病學》,以敘述清晰見長,并引用了臨床的統計數字,故很快成為一本著名的精神科教科書。他給幻覺和單狂(相當于現在的偏執妄想)下了明確的定義,強調了情緒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在治療中主張用健康情緒代替病態情緒,強調環境治療和集體活動。他對推動法國在1838年通過有關精神病的法案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法案對以后其他國家的有關立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埃斯奎羅爾的學生福爾雷特(Farlret JP,1794~1870)在 1854年與貝勒奇(Bailarger JGF,1806~1891)首先描述了躁狂和抑郁可在同一個患者身上交替出現的現象,奠定了后來克雷丕林(Kraepelin E,1856~1926)所描述的躁狂抑郁癥的臨床基礎。19世紀中葉,遺傳退化學說在法國占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有莫萊(Morel BA,1809~1873),莫萊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由遺傳決定的退化現象,因而對預后持悲觀態度。他首先描述和提出了“早發癡呆”的病例和名稱,認為這是一種退化性疾病,這一觀點對克雷丕林影響很大。19世紀下半葉,催眠術開始盛行,法國神經病學家沙可(Charcot JM,1825~1893)對歇斯底里發生了興趣,研究了歇斯底里與催眠現象的關系,認為兩者密切相關。雖然當時就有人指出催眠現象亦可見于正常人,不一定全是病態,但由于沙可的威望,他的觀點引起了當時社會的重視,導致許多人對歇斯底里和催眠發生了興趣,包括弗洛伊德(Freud S,1856~1939)在內,同時也引起了人們對神經癥研究的熱情。以后,珍尼特(Janet P,1859~1947)、巴彬斯基(Babinski J,1857~1932)等也對歇斯底里進行了研究。珍尼特認為歇斯底里是人格分離造成的,他還首先提出了精神衰弱的概念。巴彬斯基對歇斯底里的鑒別診斷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歇斯底里性癱瘓與器質性癱瘓的鑒別診斷要點。與精神病的診斷很有關系的智力測驗,首先由法國心理學家比內特(Binet A,1857~1911)提倡使用。
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精神病學帶有很濃厚的哲學色彩,有許多關于概念的爭論,臨床上沒有突出的建樹。這一時期值得提出的人物是海因羅斯(Heinroth JC,1733~1743),他強調精神活動的統一性,他還強調心理沖突在精神疾病病因中的作用,并首先提出了“心身的”(psychosomatic)一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精神病學的發展取代了法國的地位,在當時歐洲起主導作用。這一時期的重要人物有格里辛格(Griesinger W,1817~1868),他在1845年出版的《精神疾病的病理和治療》被認為是當時最具有權威性的精神病學教科書。他十分強調精神疾病的器質性基礎,他的觀點在當時歐洲精神病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推動了對器質性精神病的研究??桋U姆(Kahlbaum,1828~1899)和赫克(Hecker E,1843~1909)分別描述了緊張癥(1868)和青春期癡呆(1870),成為精神分裂癥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德國最杰出的精神病學家是克雷丕林,他的主要貢獻是:整理歸納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一個精神疾病的分類系統,后來被許多國家的學者接受,成為現在世界精神疾病的分類基礎;提出了“早發癡呆”的較完整的概念;提出了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并與早發性癡呆進行了區分??死棕Я质且粋€杰出的臨床學家,非常強調臨床觀察和隨訪研究,認為對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其預后的相關研究對明確診斷有重大的價值,這一觀點目前仍被人們所沿用。
英國的康諾利(Conolly J,1794—1866)提出了不約束患者的觀點,并在他主管的精神病院里付諸實踐。雖然完全廢除約束在臨床實踐中有許多困難和阻力,但后來還是被歐美許多精神病院所接受。英國的圖克(Tuke DH,1827—1895)是英國精神病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對精神病院的管理改革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瑞士的布魯勒爾(Bleuler E,1857—1939)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精神病學家,他在1911年提出了“精神分裂癥”的病名,取代了克雷丕林的“早發癡呆”,迄今已為世界精神病學界所接受。并且提出精神分裂癥的4A癥狀,即聯想障礙(association disturbances)、矛盾意向(ambivalence)、情感淡漠(apathy)、內向性(autism)。 瑞士出生的梅耶(Meyer A,1866~1950)在 1892年移居美國后提出了“精神生物學”觀點,在20世紀上半葉曾風靡英國,他本人也成為美國精神病學界的領袖人物。
奧地利的弗洛伊德(Freud S,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在20世紀上半葉是美國精神病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對西歐其他國家也有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俄國最著名精神病學家是柯薩可夫(Korsakoff SS,1854~1900),他對俄國精神病學有很多的貢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薩可夫綜合征(遺忘綜合征)現仍被各國文獻所采用。著名的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1849~1936),主要從事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研究,提出了條件反射學說,對精神病學有很大的貢獻。
在美國,拉什(Ruch B,1745~1813)也受到比奈爾的影響,他結合自己的實踐,形成了一套精神疾病理念體系,于1812年編寫了《心靈疾病的醫學詢問和觀察》一書,此書成為19世紀末葉美國唯一的精神病學教科書。拉什在理論上認為精神病是腦的器質性疾病,但在實踐上他非常重視心理社會因素的作用。拉什被認為是“美國精神病學之父”,他的肖像迄今一直印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會徽上。
精神疾病的治療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20世紀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軀體治療”,包括胰島素治療、電休克治療等。薩科(Sakel,1933)首先報道應用胰島素昏迷治療精神障礙獲得成效。此后,經多年實踐證明,這種療法確有一定效果,但有較多的缺點,如操作技術復雜,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嚴重的并發癥甚至危及生命等,目前該治療方式已較少應用。電休克治療是以一定強度的電流通過大腦引起全身抽搐來治療精神疾病的一種方法,由于其操作方便易行,見效迅速,使精神病患者自殺的人數大為減少,精神病院的床位周轉加速,病房的面貌為之改觀。隨著電休克技術的改進,20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改良電休克治療,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20世紀50年代以后,精神藥物廣泛應用于精神病學領域,促進了當代精神病學的飛速發展。第一個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于20世紀50年代開始用于精神疾病的治療。法國化學家Paul Charpentier合成的吩噻嗪類藥物氯丙嗪作為一種麻醉增效劑被發現具有很好的鎮靜作用,后來試用于興奮躁動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藥物不僅減輕了患者的興奮躁動癥狀,在重復使用后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如幻覺、妄想也得到緩解。氯丙嗪的臨床應用預示了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學的革命性突破。大概同一歷史時期,臨床醫生觀察到異煙肼在治療結核患者時會提高患者的情緒,從而開發出結構類似的抗抑郁藥物,一方面具有抗抑郁作用,同時另一方面避免了嚴重的不良反應。近年來大量新型精神科用藥不斷問世,精神藥物的開發逐漸針對精神障礙發病機制中的各個環節,精神藥物治療的可接受性、總體預后都有相當改觀。
進入21世紀以來,當代精神病學取得了飛躍式發展。隨著眾多基礎學科如遺傳學、神經生理、神經生化、精神藥理、神經免疫的迅速發展,分子生物學理論與應用上的長足進步,電生理學、腦影像學、心理測查等新技術在精神疾病的診治和研究中的廣泛應用,特別是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乃至人類學的理論在精神疾病以及心理行為問題的病因、治療、預防與康復等諸多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彰顯了人類對于精神疾病本質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F今,人們不僅能深入到分子水平,如神經元細胞膜、受體、酶和氨基酸等不同分子水平去探索精神疾病的發病機制,而且還十分重視社會心理應激因素對精神疾病和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作用。以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維的整體觀念,結合現代高水平的基礎醫學理論和日新月異的高科技技術去研究疾病本質和重視患者的權益是當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理論核心,這種疾病觀念是當代精神病學迅速發展的里程碑。
二、中國精神病學發展簡史
在我國,最早有關精神疾病現象的文字記載見于《尚書·微子》,“我其發出狂”,表明在殷末(約公元前11世紀)已有“狂”這一病名。到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昌盛,名醫輩出,通過長期大量的醫學實踐,我國醫學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在我國最古老的醫典《黃帝內經》中,就把人的精神活動歸之于“心神”的功能,還論述在劇烈的情感變化下,能引起軀體功能異常,如“怒傷肝,喜傷心,慮傷脾,憂傷肺,驚傷腎”等。到了秦漢,歷代醫學家又先后編纂成了幾部輝煌的古典醫學著作,流傳至今的有:《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這些著作中,對諸多精神癥狀做了詳細的描述,歸類為“狂”“躁”“譫妄”“癲”“癡”“癇”等名稱,并宏觀地論述了這類疾病的病因、發病原理與癥狀。此后1000余年,我國精神病學基本上是沿著這條思路緩慢地向前發展。
精神疾病的治療在我國一直是針灸和方藥并用,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藥方》中記載了用針灸治療癲癇和狂癥的穴位,還引證了一醫案:給精神失常患者服用酒,調朱砂酸棗仁乳香散,患者連睡兩晝夜,醒后恢復常態,這是用藥物進行睡眠療法最早的記錄。
19世紀末開始,國外精神病學開始傳入我國,國外一些教會在我國相繼成立了精神病院與收容所,如廣州(1898年)、北京(1906年),其后大連(1932年)、長沙(1934 年)、上海(1935 年)、成都(1944年)、南京(1947年)等地相繼建立了精神病醫療或教學機構,西方的精神病學理論逐漸傳入我國。建國初期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主要致力于建立新的精神病院和部隊復員精神病人康復,收容和治療無家可歸或影響社會治安的精神障礙患者。在師資力量較好的城市和精神病院,開展精神疾病??漆t師培訓班。為了加強學術交流,中華醫學會于1954年成立精神科學,并于同年創立了《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56年全國制定的12年科研規劃中,將常見的精神分裂癥和神經衰弱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推動了全國精神病專業研究工作的開展。20世紀60~70年代,全國各地開展了一些城鄉的精神病防治工作,開始注重精神病學的高級人才的培養,出版了我國學者組織編寫的精神病學教材,其中1961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精神病學》(華西醫科大學編寫)為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高等醫學院校精神病學教材。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和醫藥衛生事業有較迅速的發展,精神病學的臨床、教學、研究工作也開始繁榮起來,與國際精神病學界也有了較多的交流,逐步走向世界。1982年在北京、上海兩地建立了世界衛生組織精神衛生研究和培訓中心,同年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使用統一的國際通用篩選工具和診斷標準,進行了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協作調查,取得國內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較全面的資料。為了加強國際學術交流,提高臨床和實驗室的研究水平,我國先后制定了《中國精神疾病的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如 CCMD-1(1986 年)、CCMD-2(1989年)和CCMD-3(2001年),這些均為臨床醫生不可缺少的診斷工具。1993年2月中華醫學會分別成立了神經病學分會和精神病學分會,1994年5月在福建省泉州市召開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第一次全國學術年會,選舉張明園教授為首任主任委員。精神病學分會建會以來在加快學科建設、促進科學研究、推進臨床工作和加大國際國內交流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2005年7月成立了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醫師分會,于欣教授為首任主任委員,協會自成立以來,在精神科醫師教育和精神衛生知識的社會宣傳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長足的發展。21世紀以來,國家在精神病學的基礎建設、臨床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跨越式的加大投入,尤其是2013年5月1日《中國精神衛生法》的實施,不但為廣大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護,更為精神病學的臨床研究與醫學服務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揭開了精神病學科依法發展的重要一頁。2014年10月,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和總后勤部衛生部共同認定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為國家精神心理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陸林教授擔任首任中心主任,國家此項戰略舉措把中國精神衛生事業再次推上高速發展的新平臺,未來國際一流的精神衛生科研臨床成果將會不斷涌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缙云县| 中阳县| 海南省| 芦山县| 灵武市| 和硕县| 梅河口市| 陆丰市| 扎囊县| 湖南省| 陆良县| 梁平县| 茂名市| 江西省| 承德市| 阿克苏市| 中卫市| 灵宝市| 屏南县| 淳化县| 双城市| 静宁县| 信阳市| 镇沅| 临沭县| 仲巴县| 建宁县| 隆化县| 乐陵市| 广南县| 萝北县| 聂荣县| 化德县| 肇东市| 花垣县| 嘉定区| 新和县| 漳平市| 金堂县| 澜沧|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