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4140字
- 2020-02-16 15:27:02
真武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少陰病,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少陰陽虛水泛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衍化方有姜細味真武湯、香砂真武湯、五苓真武湯、理中真武湯、桔干真武湯,還有真武湯加肉桂、黃芪、當歸、杜仲、山萸肉、核桃、遠志、吳茱萸、小茴香、淫羊藿、羌活、木通、淡竹葉、藿香、荊芥、蔓荊子等。
(2)組成:
由熟附子、白術、茯苓、干姜、白芍,五味藥而成,即附子湯去人參改干姜。臨床驗證,似不應去人參。
(3)功用:
溫腎陽、利水氣。
(4)主治:
少陰陽虛水泛證。《傷寒論》經文第316條曰:“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16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腹痛,自下利者”為主癥,“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為病位、病性、病程、性癥、病理、或然癥、以方測證。
“腹痛,自下利者”,由水寒之氣,停蓄于里,浸漬胃腸,下迫大腸則為之。由于水寒之氣,影響氣血運行,不通則痛。“少陰病”是指心腎陽氣本虛;“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說明邪氣漸深,腎陽日衰,陽虛寒盛;“此為有水氣”,說明邪氣漸深,腎陽日衰,陽虛寒盛,水氣不化,泛溢為患所致;“四肢沉重疼痛”,由于水寒之氣,外攻于表,浸漬肢體而為之;“小便不利”,由于水寒之氣,停蓄下焦,膀胱氣化不行而為之;“其人或咳”,由于水氣上逆犯肺所致;“或下利”,由于水邪下趨大腸,傳導失司所致;“或小便不利”,由于下焦陽虛,不能制水所致;“或嘔者”,由于水邪犯胃,胃失和降,氣機上逆所致;“真武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少陰病陽虛水泛證。
所以綜上所述,病位、病性、病程、性癥、病理、或然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腹痛,自下利者”為陽虛水泛證。
病證已明,論治由生。溫腎陽利水氣,自然為治則,以真武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陽虛水腫證
例一:
文某,男,74歲。初診:1995年3月17日。
病史:
患者兩下肢水腫3個月,加重半月。水腫時重時消,勞累時重,休息時輕,睡眠好時亦輕。以小腿下1/3處明顯,捫之凹陷,肌膚涼感喜溫。醫院做了各種檢查,結論未發現心腎、肝脾器質性疾病,不用害怕,緊張。患者又聽人說,弄不好就要截肢,因此慌慌張張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望舌苔薄,舌質淡白,切脈沉而尺弱。兩小腿下1/3處,捫之有凹陷,肌膚冰涼。證乃腎陽虛衰,水泛下肢。治以溫補腎陽,以消水腫。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茯苓30g、炒白術15g、生姜10g、白芍10g、桂枝12g。七劑服完,水腫見消,續用七劑,水腫已瘥。
心語:
水腫為主癥,各個性癥,苔脈體征,皆可確定水腫為陽虛水泛證,辨證精確,投真武湯14劑,水腫已愈。
例二:
房某,女,50歲,初診:1995年6月24日
病史:
患者四肢浮腫三年,以下肢為甚,踝以上捫之凹陷,小便量少,小腹隱痛,喜溫惡寒。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白,脈沉微,肌膚冰涼。辨證:腎陽虛衰,水飲內停。治以溫陽利水,消水退腫。選方:真武湯。擬方:熟附子10g(先煎)、茯苓30g、白術30g、生姜10g、白芍12g、桂枝12g。七劑服完,下肢水腫緩解,小便增多,原方續服七劑,水腫等癥,基本已愈。
心語:
下肢水腫,與肺脾腎關系密切,其中脾腎更為重要,因脾主運化,腎主水,皆靠腎陽氣化作用,而推動水液代謝。若由于脾腎陽虛,導致水泛為患,形成下肢水腫。治療適用真武湯加味,效果甚佳。
大汗亡陽證
姜某,女,53歲。初診:2002年12月24日。
病史:
患者體質素虛,不耐風寒而感冒。為防纏綿不愈,發熱不退,前赴醫院看中醫。大夫察色按脈,認為太陽傷寒證,給予辛溫峻劑,麻黃湯三劑,煎好喝完,并遵醫囑,喝熱粥,蓋被。結果出汗太多,大汗淋漓不斷。減衣被后,依然汗出如水。為時已久,周身怕冷,肌肉跳動,口渴,手足厥冷。因此轉我門診。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切脈沉微欲絕,根本無浮象,手摸汗液清涼,毫無熱意。證為大汗亡陽,陰液欲竭,選方:真武湯加野山參,去茯苓。擬方:熟附子12g(先煎40分鐘)、生白術15g、生姜6g、野山參10g、白芍10g。藥盡一劑,大汗減少,肌肉跳動亦輕。再服兩劑,以資鞏固療效,諸癥告愈。
心語:
野山參,性味甘平,入脾腎,大補元氣,生津益陰。有人說真武湯不應去人參是有道理的,臨證可以證明此說。
腎陽虛水腫證
房某,女,18歲。初診:2002年5月18日。
病史:
周身水腫3年,以面目及下肢為重,時輕時重,腰膝酸楚,頭暈目眩,尿檢,蛋白(+~++),而且有管型,醫院診斷慢性腎炎,久治不愈。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下肢捫之有凹陷,肌膚發涼。腎主水,賴腎陽氣化,以推動水液代謝。脾主運化,當然參與水液代謝,由于脾腎陽虛,水液為患,而成水腫。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2g(先煎40分鐘)、生白術15g、生姜6g、黨參15g、云苓15g、桂枝10g、白芍10g。水煎,服七劑,水腫已輕。原方隨證加減,先后服月余,諸癥皆愈。復查尿檢已無蛋白、管型。
心語:
因腎主水,味咸,故應少吃鹽,以免影響腎主水功能,影響水腫。
腎衰竭
云某,男,50歲。初診:2002年12月24日。
病史:
患者患慢性腎炎已十余年,近三年來病情加重。腎臟功能有衰竭之象。全身水腫,下肢較重,頭暈,惡心,甚時嘔吐,納谷呆滯,腰膝酸楚,小便量少。尿檢:尿蛋白(++),肌酐148μmol/L,尿素氮7.5mmol/L,RBC 3.5×10 12/L。久治無效,轉診中醫。
中醫檢查:
大便時干時溏。慢性病容,舌苔薄白,舌質淡,邊有齒印,脈沉細無力。因腎主水,賴腎陽氣化,鼓動三焦,水液代謝。若腎病久衰,陽氣虛耗,無以化氣;水離血脈,形成水腫。概括為陽虛水泛為患,治以溫陽化氣,行水消腫。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茯苓30g、白術30g、白芍12g、生姜10g、黨參15g、熟大黃10g、厚樸12g、芒硝4g(沖服),水煎,早晚溫服,日一劑,七服。一周消腫大半。續服七劑,水腫已退,再進七劑,諸疾皆愈。
心語:
維持大便通暢是至關重要的。絕對不能使大便干燥,大便秘結,排毒即受阻;大便通暢,排毒就通暢,它決定于推動力和潤滑力。適當活動,多吃青菜,按時登廁鍛煉,則有利于提高大便推動力、潤滑力,保證大便通暢,有利排毒,緩解水腫。
心腎陽虛證
丁某,男,50歲。初診:2002年6月26日。
病史:
患慢性支氣管炎20年,肺氣腫5年,肺心病2年,近來病情加重,水腫漸增,咳嗽氣喘,咳痰清稀,胸悶,心悸,活動后心慌,小便量少,納谷呆滯,四肢不溫。醫院診斷肺心病。經朋友介紹,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滑,紫黯,脈沉微欲絕。證乃心腎陽虛,水液不得氣化而成水腫。痰涎壅肺而咳喘。治予溫補肺心脾腎,化氣利水消腫,潤肺止咳平喘。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炒白術15g、茯苓15g、生姜10g、白芍10g、黨參15g、杏仁10g、清半夏9g。服完三劑,下肢水腫見消,續服三劑,心悸心慌緩解,再用七劑,咳喘得減,上方加三七塊6g,服用半月,諸癥已平。
心語:
肺心病,主要涉及肺脾心腎四臟。心主火,腎主水,水火相濟,陽氣充沛,氣化而消腫;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健脾益肺,化痰止咳而平喘。因為真武湯組方全面(心腎脾肺),所以治療肺心病療效高。
肝硬化腹水
文某,男,70歲。初診:1998年8月4日。
病史:
患者慢性肝炎5年,嗜好飲酒,由于飲酒過多,直接傷害肝臟,病情逐漸加重,納呆,腰酸脹。腹大如鼓,身體消瘦,下肢發涼。檢查肝功,多項不正常。診斷肝硬化腹水。后轉中醫調治。
中醫檢查:
慢性病容,機體消瘦。患者平臥,叩腹如鼓,側臥,叩之可見移動性濁音,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遲,診斷腹水無疑意。腹水為主癥、性癥,苔脈體征、病因病理皆支持陽虛水腫。選方:真武湯加味,健脾補腎,溫陽利水。擬方:黨參30g、茯苓30g、炒白術30g、生姜10g、熟附子20g(先煎40分鐘)、白芍10g、桂枝12g、五味子12g。水煎服,七劑。藥盡,水腫漸消,飲食增加,上方再續14劑,復查肝功,轉氨酶由560單位下降至49單位,黃疸指數由60U降至10U。
心語:
許多文獻說明五味子有降轉氨酶的作用。在我的臨證中亦有此體會。向病人講明飲酒傷肝的道理,有肝病禁止飲酒。發現飲酒者勒令出院。
慢性咳喘
邱某,男,70歲。初診:2010年9月8日。
病史:
患者慢性氣管炎30余年,近幾年病情加重,此發咳嗽氣喘月余。每逢季節交替,遇寒則發,痰多清稀,早晨為重,咳痰完畢則輕。胸悶氣喘,心悸不安,形寒肢冷,醫院總是診斷為慢性氣管炎。
中醫檢查:
苔薄舌質淡白,脈沉而弱。肺主氣,司呼吸。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慢性支氣管炎多由此闡述道理。臨床咽喉不痛,乳蛾不紅不腫,即使苔膩偏黃,舌質淡紅,咳痰微黃,只要身寒肢涼,舌質淡白,脈沉而弱,亦可選方:真武湯加味。健脾益肺,溫陽化痰,以止咳喘。擬方:熟附子6g(先煎)、炒白術15g、茯苓15g、生姜10g、白芍12g、黨參20g、厚樸12g、杏仁10g。藥進七劑,晨起咳痰變稀,氣喘亦輕。煎服兩月,諸癥皆愈。
心語:
慢性支氣管炎開始多認為痰熱咳嗽,其實不一定是痰熱咳嗽,咽不痛,乳蛾不腫即可排除。投以真武湯,常獲良效。
老年震顫
于某,男,64歲。初診:2009年4月4日。
病史:
患者老年震顫5年,逐年加重,開始頭部不自主地搖動,自己感覺不到,別人問他怎么搖頭呢?這才覺察。赴醫院做檢查,做CT、MRI未發現任何實質改變。終診:帕金森病。詢問起因,患者回憶:在這之前,因鼻子干燥,摳之,引起大出血,約有一大碗,只多不少。隨后發現搖頭癥,并且頭暈,勞累后加重。面黃肌瘦,神疲乏力,尤其怕冷,手足發涼等。此病關乎大腦,非同小可。據說看中醫,補腎健腦,可治此病。
中醫檢查:
腎主藏精,主骨生髓,髓之海為腦。因此中醫衍化為許多補腎健腦方法,醫治各種大腦虛損疾病。檢查:舌苔薄白,舌質淡,脈沉而弱。慢性病容,不自主地搖頭。本證主癥為“搖頭”,性癥、苔脈、體征及病因病理,皆可確定脾腎陽虛水泛為患。治予溫補脾腎之陽,溫煦筋脈,抑制搖頭。選方:真武湯加味。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茯苓15g、炒白術15g、生姜10g、白芍10g、黨參15g、桂枝12g、大棗5枚、阿膠12g(烊化沖服)、靈磁石40g。水煎服三劑,手足發涼減輕,上方再服四劑,搖頭亦輕,再服半月中藥,搖頭暫停。
心語:
上面的臨床實踐只能說明補腎健腦是治療帕金森病的一條路子,即使不能根治,暫時減輕病人的痛苦,也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