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398字
- 2020-02-16 15:27:02
通脈四逆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少陰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即四逆湯重用附子、干姜的用量。按邏輯推理當有蔥白。
(3)功用:
破陰回陽,通達內外,寓陰陽和。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317條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17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為主癥,“少陰病,里寒外熱,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為病理,性癥、體征、或然癥,以方測證。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由于腎陽大虛,陰寒內盛,逼迫大腸則下利清谷;陽氣大虛不得溫煦四肢,則手足厥逆。“少陰病,里寒外熱”,是少陰病的主要證候和病機,“里寒外熱”是指內真寒,外假熱;“脈微欲絕”,由于陰寒內盛,陽氣大虛,故脈鼓動無力所為,此為重要體征;“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由于陽虛被陰寒所格拒的假熱證,較四逆證為重;“或腹痛”,由于脾腎陽虛,氣血凝滯不通則為之;“或干嘔”,由于陰寒犯胃,胃氣上逆為之;“或咽痛”,由于虛陽上浮,郁于咽喉為之;“或利止脈不出者”,由于陽氣大虛,陰液內竭,無法鼓脈為之;“通脈四逆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陰盛格陽證。
所以綜上所述,病理、性癥、體征、或然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下利清谷,手足厥逆”為陰盛格陽證。
病證已明,論治由生。破陰回陽,通達內外,寓陰陽和,選方通脈四逆湯主之。
4.臨證筆錄
下利厥逆證
丁某,男,66歲。初診:1988年,4月8日。
病史:
患者過生日,在飯店吃飯,飲食不可口,引致腹瀉,遷延月余不愈。每日如廁6~10次,大便稀薄,溏軟相間,偶有完谷不化之象。近幾日來,惡寒加重,周身怕冷,尤以手足厥逆為甚。體重下降,精神煩躁,中午兩顴泛紅。家人怕生大病,故找中醫看看。
中醫檢查:
舌苔薄水濕,舌質偏紅,切脈沉細而數。辨證:手足厥冷為主,由于陰盛格陽,陽氣不得溫煦所為。久利清谷,可謂脾胃虛寒之象,虛寒下迫大腸為之;兩顴泛紅,心神煩躁,實為陰盛格陽,虛陽外越之征;脈沉細而數,系為陰盛格陽之征;苔脈皆支持陰盛格陽,真寒假熱證。選方:通脈四逆湯。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干姜10g、炙甘草6g、黃連6g,蔥白為引。服藥一劑,腹瀉立止,續服一劑,顴紅已退,再進一劑,以資鞏固,手足厥冷漸溫,諸疾皆愈。
心語:
少陰病為心腎之危重證候,臨床頗需膽大心細,遇證不慌,果斷投藥,切莫前怕狼后怕虎。
黃連味苦,小量厚腸,可治泄瀉。若不愈者,可易灶心土。
吐瀉并發證
邱某,男,70歲。初診:2000年1月3日。
病史:
患者胃腸素虛,受寒后易鬧胃腸病。前幾日,因吃剩菜,導致上吐下瀉,吐瀉量多。汗出如油,黏膩而溫,面色如土,氣息奄奄。朋友介紹,急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白,切脈沉微欲絕。患者吐瀉量多,帶走水分,帶走熱量,傷陰傷陽。目前已至陽脫陰竭之境,急宜回陽破陰,搶救生命。選方:通脈四逆湯加野山參,蔥白為引。香連丸,日兩次。擬方:熟附子10g(先煎40分鐘)、干姜10g、炙甘草6g、野山參10g、蔥白15g。一劑服完,吐瀉明顯減輕,原方續服一劑,切脈沉,觸指清晰。三劑服完,諸疾皆愈。
心語:
我認為本方應有蔥白,其作用為通達內外,引陽入陰。白通加豬膽汁湯可為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