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416字
- 2020-02-16 15:27:01
第五章 少陰病病證
四逆湯證
1.臨證原理
即少陰病的臨證原理,是指手少陰、足少陰心腎兩臟及其經絡學說的發病原理。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少陰虛寒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由附子、干姜、炙甘草而成。
(3)功用:
回陽救逆。
(4)主治:
①過汗亡陽證,如第29條;②少陰陽衰陰盛證,如第354條;③虛陽外越,真寒假熱證,如第389條;④陽虛陰盛,膈上有寒飲證,如324條。共有10條論述四逆湯證,即少陰病。證見四肢厥冷,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神疲欲寐,舌苔白滑,脈微細。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324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干嘔者”為主癥,“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若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證,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為性癥、體征、病理、以方測證。
主癥“干嘔者”,由于膈上有寒飲,導致胃氣上逆所為。“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由于膈上寒飲,胸中實邪均可發生為之,需要細細辨之;“若始得之,手足寒”,由于實邪內阻,胸陽不布而為之;“脈弦遲者”,由于實邪內阻,脈道不利而為之;“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由于實邪結在上,治當因勢利導。《內經》云“其高者,因為越之”,故治宜吐,不可攻下;“若膈上有寒飲”,由于少陰腎陽虧虛,不得溫煦脾土,不能化氣布津,寒飲停聚膈上所致。陽虛為本,寒飲為標,脈沉遲無力,周身一派陽虛征象,因此不用吐,以免虛虛之成;“不可吐也,當溫之”,由于本證非胸中實邪,故不可吐,當溫之,補脾腎之陽;“宜四逆湯”,以方測證,當知膈上有寒飲。
所以綜上所述,性癥、體征、病理、以方測證,可以確定“干嘔者”為少陰病膈上有寒飲證。
病證已明,論治由生。治則補陽救逆,治本化飲,方選四逆湯主之。
4.臨證筆錄
“冠心病”休克證
王某,男,65歲。初診:2001年5月1日。
病史:
患者冠心病11年,昨日突然犯病,心區劇痛、絞痛,神志昏迷,急送醫院,收住內科,經過搶救,病情緩解,神志清醒,病人述說,昨日吃韭菜餡包子,上吐下瀉,測血壓80/40mmHg,病情十分危急,邀我會診。
中醫檢查:
望舌苔薄,舌質淡白,六脈沉微。摸汗清涼。證乃真陽欲脫,故脈沉微無力,血壓下跌。選方:四逆湯加野山參。擬方:熟附子20g(先煎60分鐘),干姜20g、炙甘草12g、野山參12g。一劑服完,血壓上升至90/50mmHg,上方加黃芪40g、當歸15g,續服一劑,測血壓100/60mmHg。患者神志已清,心區疼痛已消。
心語:
觸汗清涼為陽脫,汗出如油為陰竭。舌苔薄,舌質淡白,脈沉微,這是辨證要點。大劑四逆湯加用野山參,大補元氣,以助熟附子回陽救逆。
少陰陽脫陰竭證
張某,男,12歲。初診:1992年3月8日。
病史:
患者在飯店吃自助餐,飲食不潔,用餐又多,導致上吐下瀉,神志時清時昏,四肢厥冷,汗出量多,手摸如油,黏膩而溫。外公領其看中醫,吃中藥。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紅,切脈沉弱微數。面頰泛紅,手摸汗液黏膩而溫,測血壓90/50mmHg。證乃手少陰陽脫陰竭證,既嚴重傷陽,又傷陰。選方:四逆湯加味,香連丸4g,每日兩次。擬方:熟附子6g(先煎15分鐘)、生姜6g、炙甘草6g、生曬參10g、五味子6g、麥冬12g。一劑服完,吐瀉已止,血壓回升,110/60mmHg,續服一劑,汗出已愈,四肢厥冷轉溫,脈沉不數。三劑后,諸癥皆愈。
心語:
①患者僅僅12歲,若加黃連水煎,肯定味苦難服,用香連丸,可避其苦用其長,清胃熱,止嘔止瀉。②因上吐下瀉,傷陽耗陰,進而陽脫陰竭,故用四逆湯加生脈飲,回陽救陰,以挽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