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514字
- 2020-02-16 15:26:59
茵陳蒿湯證
1.臨證原理
同陽明病。
2.方劑介紹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濕熱黃疸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由茵陳、梔子、大黃而成。
(3)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4)主治:
《傷寒論》經文236條曰:“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3.辨證論治
試以《傷寒論》經文第236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身必發黃”為主癥,“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茵陳蒿湯主之”,為發黃、不能發黃之病理、性癥、以方測證。
“身必發黃”,由于瘀熱在里,與水濕相結,濕熱郁蒸,促使膽汁外溢而為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是因發熱而汗出,熱邪得以外泄,水濕亦隨汗出而外泄;“此為熱越”,熱邪得以外泄,故稱熱越;“不能發黃也”,由于熱邪與水濕不能相結內蘊,故不發黃;“但頭汗出,齊頸而還”,是熱邪不得外越,熱蒸津液,只能上蒸所致;“身無汗”,是由于濕邪熱伏,氣機郁阻,津液不得氣化為之;“小便不利”,是由于濕熱內郁,氣化失常,濕不得下泄而為之;“渴飲水漿者”,是由于郁熱在里,傷津所致;“此為瘀熱在里”,是由于熱邪與水濕相結,濕熱郁蒸,稱為瘀熱在里;“茵陳蒿湯主之”,以藥測證,當知陽明濕熱發黃證。
所以綜上發黃,不能發黃之病理、性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身必發黃”為陽明濕熱發黃證。
辨證已明,論治有據,清熱化濕退黃,當然成為治則,方選茵陳蒿湯主之。
4.臨證筆錄
濕熱黃疸證
崔某,男,20歲。
病史:
患者赴山西運煤,生活簡陋,吃喝不及時,衛生不講究,感染瘟疫病倒,不思飲食,厭油,惡心嘔吐,神疲乏力,躺下就不想起,兩腿酸軟,寸步不欲走。發熱高達39.2℃,惡寒,咽疼,頭身疼痛,黃疸鮮亮,尿黃如濃茶。赴醫院檢查,說嚴重感冒,服解熱、開胃藥片,根本無效。又到縣醫院驗血,黃疸指標52單位,谷丙轉氨酶186單位,兩目及一身黃疸,診斷:急性黃疸性傳染肝炎。經治三天,黃疸遲遲不退,患者家屬要求看中醫。
中醫:
望舌苔黃膩質紅,脈弦滑數,兩目及一身黃染,色澤鮮亮如橘子,證乃濕熱陽黃證。治予清熱化濕利膽退黃,選方:茵陳蒿湯加味。擬方:茵陳30g、黃柏12g、五味子12g、焦三仙(各)12g,三劑服完,病有起色,欲吃東西。續服四劑,發熱已退,黃疸變淺,兩腿開始有力,飲食漸增,尿如淡茶。
再進七劑,復查黃疸指數、谷丙轉氨酶皆正常。為防復發,繼服七劑。
后來得知,從未復發,未有轉為慢性肝炎。
醫囑:
注意講究衛生,勿食不潔食品。或別吃過期、剩余的食品。
心語:
五味子酸斂滋腎,又因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精血互生,所以應用五味子,可以調理肝功,降低谷丙轉氨酶。
少兒急性黃疸證
崔某,男,5歲。
病史:
患者年幼多動,突然一天,臥床不起,平臥床上不吃不睡,感情淡漠,媽媽進屋,他似未見。問他:“你哪兒不舒服?”他指指肚子,接著嘔吐了半碗食物。媽媽知道孩子病了,遂陪去醫院,急診大夫查鞏膜黃染,抽血化驗,黃疸指數、谷丙轉氨酶等都高,診斷:急性黃疸性肝炎。醫院要求住院,家屬愿看中醫。
中醫:
患兒平臥床上,感情淡漠,兩眼鞏膜黃疸,顏色鮮亮,望舌苔膩黃質紅,脈滑數。證乃濕熱陽黃,治以清熱化濕退黃為宗旨。選方:茵陳蒿湯加味。擬方:茵陳30g、熟大黃6g、黃柏6g、五味子10g。服一劑后,黃疸看不出減輕,但是感情淡漠有好轉,此后續服半個月,諸癥告愈。
心語:
幼兒感情淡漠,面目帶黃疸,色鮮亮曰陽黃,色灰暗即陰黃。再望舌苔,切脈,了解現代檢測指標,加以證實,診斷就不會出問題。病證明確,治療方面不管誰治,可說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吻合天地人方面,下藥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