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493字
- 2020-02-16 15:26:59
麻子仁丸證
1.臨證原理
同陽明病。
2.方劑介紹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脾約證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對于老年人的習慣性便秘最具實用價值。
(2)組成:
即小承氣湯加麻子仁、芍藥、杏仁而成。
(3)功用:
潤腸通便。
(4)主治:
《傷寒論》經文247條曰:“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大便則硬,浮澀相搏,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3.辨證原理
試以《傷寒論》經文第247條辨證論治為例如下: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大便則硬”為主癥,“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為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
“大便則硬”,由于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導致津液偏滲于膀胱,而不得濡潤腸道,而導致大便則硬。“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由于趺陽脈屬足陽明經,可候陽明胃氣之盛衰。浮為陽脈,主胃氣強(胃陽亢盛),澀則陰脈,主脾陰不足。其病理: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使津液偏滲于膀胱,而不得濡潤腸道而為之“;浮澀相搏”,即胃熱盛與脾陰虛,互為病理,互為因果關系“;其脾為約”,即脾約,其有兩層含義,一為約束,指胃熱約束脾傳輸之用,津液不能還于腸中;二為窮約,指津液匱乏,脾無津液傳輸“;麻子仁丸主之”,以方測證,當知為脾約證。
所以綜上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大便則硬”為脾約證。
病證已明,論治有據,當然“潤腸滋燥,緩通大便”為治則,選方麻子仁丸主之。
4.臨證筆錄
汗多便秘證
么某,女,26歲。
病史:
患者習慣性便秘3年,產下一男孩3天,惡露未盡,小腹疼痛,汗出熱氣蒸騰如流水,湯水不進,致使大便愈干,排便異常困難。為防哺乳損害嬰兒,中西藥物皆不用,至今已六日未登廁。聽人說吃中藥副作用小,故看中醫。
中醫:
望舌苔黃膩質紅少津,切脈小弦而澀。小腹拒按壓疼。證乃汗多傷津,腸道失潤,實為脾約。治療潤腸通便為總旨。選方:麻子仁丸加味。擬方:麻子仁15g、白芍12g、杏仁10g、大黃10g(后入)、川樸12g、枳實10g、坤草30g,服藥一劑,腸鳴不已,連連排氣。次日早晨,大便一次,糞便硬塊、稀水相間,小便疼痛立止,惡露亦瘥。再擬方:熟大黃6g、芒硝4g(兌沖)、生甘草12g、炙黃芪30g、當歸12g,以善其后。
心語:
患者素質腸燥,大便干結,復加產后,汗出量多,熱蒸傷津,腸道失潤,實為脾約。投麻子仁丸,大便一通,諸疾得愈。
習慣性便秘證
文某,男,60歲。
病史:
便秘40年,前20年靠開塞露通便,近十年靠多食青菜維持,近年以來因外出打工,不能多食青菜,大便干結,排便異常困難。最近病情加重,繼發痔瘡,大便帶鮮血,隔著手紙可摸到塊狀物。大便干結甚時,讓老伴一顆一顆掏出,一提大便就頭痛。聽說看中醫老大夫能夠除根,所以來看中醫。
中醫:
望舌苔厚濁質紅少津,切脈沉弦。證乃習慣性便秘,由腸道失潤而成。選方:麻子仁丸加味。擬方:麻子仁12g、郁李仁12g、川樸12g、枳實12g、熟大黃10g、杏仁10g、白芍12g、生黃芪40g、當歸30g、麥冬15g。三劑服完,依然便秘。堅持續服七劑,大便干結緩解。原方再服七劑,大便已通,解下大量糞塊夾稀便,不帶鮮血。患者感覺十分輕松,治愈便秘的信心悄然產生。
醫囑:
①天天登廁,解下更好,解之不下,權作練功,蹲十分鐘;②勿食辣椒,多食青菜、水果;③每晚散步,堅持40分鐘;④勿生氣,減少腹壓。三個月來,大便通暢,未犯痔瘡,患者特來告喜。
心語:
習慣性便秘與情緒、飲食習慣、活動有關,因此要注意以上事項。日日登廁,權作練功,若每日堅持十分鐘,即使不吃藥,亦可根治。可見練功可以增強腸道推動力、潤滑力,是治愈習慣性便秘的重要措施,當然避免情緒刺激,注意飲食,堅持活動50分鐘,療效會更好。痔瘡犯病時,要注意休息,臀部要墊高4~7cm,幫助血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