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991字
- 2020-02-16 15:26:57
甘草附子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風寒濕痹著于關節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由甘草、附子、白術、桂枝四味藥組成。
(3)功用:
溫陽散寒,祛濕止痛。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175條曰:“風濕相摶,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175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骨節疼煩”為主癥,“風濕相摶,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為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
“骨節疼煩”,由于風寒濕合之,侵犯肌表關節,促使氣血凝滯,經脈不通故為之。“風濕相摶”是促使氣血凝滯,血脈不通,導致骨節疼痛的病理原因;“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是說明“骨節疼煩”的性質;“汗出”,因風勝于表,衛陽不固,津液外泄而為之;“短氣”,因濕邪內阻,氣機不利,在上則短氣;“小便不利”,因濕邪內阻,三焦氣化不利,在下則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因汗出肌疏,不勝風襲而為之;“甘草附子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為風寒濕邪痹阻關節。
所以綜上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骨節疼煩”為風寒濕邪,痹阻關節證。
病證已定,治則自然而成,溫陽散寒,祛濕止痛,方選甘草附子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關節疼痛證
宋某,男,50歲。
病史:
關節疼痛2年,犯病月余。病起源于瓜棚看西瓜,感受寒濕所致。夏季傍晚熱甚,入夜潮濕漉漉。看西瓜兩周以后,身體不耐夜間寒冷潮濕侵襲,感覺身體沉重,兩天以后,突感四肢疼痛,下肢痛重,兩腿彎曲易重,手按之關節疼痛劇烈,陰雨天加重,晴天減輕。白天汗出不斷,神疲氣短,小便量少,背脊惡風,但欲加衣。今年雨季濕重,犯病嚴重,關節痛重,無奈之中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患者走路兩手擺動,維持平衡,顯示腿疼。舌苔薄膩,舌質淡白,切脈浮滑,重按無力。辨證:夏季傍晚熱盛,汗孔張開,夜寒濕重乘虛而入,風濕相摶著于關節,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步態、苔脈皆證明寒濕為患。綜括病證為風寒濕邪侵襲關節所致。治以溫陽散寒,祛濕止痛,選方:甘草附子湯。擬方:甘草12g、附子10g(先煎40分鐘)、白術15g、桂枝12g。七劑服后,關節痛退,下肢牽拉微痛,續服七劑,身輕有力。為鞏固療效,再予七劑。
心語:
保暖避濕,適當活動,促進氣血循環,十分重要,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