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627字
- 2020-02-16 15:26:57
桂枝附子湯證、去桂加白術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兩方是《傷寒論》治療風濕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桂枝附子湯由桂枝、附子、生姜、大棗、甘草而成。去桂加白術湯:即上方去桂加白術而成。
(3)功用:
兩方皆有溫經助陽,祛風除濕之功用。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174條曰:“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174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為主癥,“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不嘔不渴,脈虛浮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為太陽經盡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
“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由于風寒濕邪痹阻肌表,導致營衛不和,氣血運行不暢而為之。“傷寒八九日”,說明太陽經盡之時;“風濕相摶”實指風寒濕三邪相摶,是主癥發生的病理原因;“不嘔不渴”說明無太陽表證,又無少陽陽明證;“脈虛浮而澀者”,因風性疏泄,故脈浮。因表陽不固,腠理開泄,出汗過多,導致血虛,脈充不滿故脈虛。因寒濕阻滯,氣血不暢,故脈澀;“桂枝附子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為風寒濕痹證。
所以綜上太陽經盡病理、性癥、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為風寒濕痹證。
病證一定,治則自然是溫經助陽,祛風除濕,方選桂枝附子湯。
“若其人大便硬”,因濕困脾陽,運化失職,津液不能還于胃腸,導致腸燥,故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因脾胃陽氣不虛,膀胱氣化正常,故小便通利;“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綜合以上性癥、以方測證,可以確定“身體疼痛,不能自轉側”為風寒濕邪痹阻,營衛不和證。
辨證一定,論治可施。“溫經助陽,祛風除濕”,治則油然而生,方選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風寒濕痹證
蔡某,女,23歲。
病史:
某城肉聯廠冷庫剛開張,患者以模范身份調入冷庫工作,開始冒寒,常常感冒,工作不到半年而得病,開始腿疼,后延及全身疼痛,不能自我轉側,礙于面子,不肯向領導述說,心煩意亂,看到無人時候,向廠醫要點藥,服后根本無效。病勢有增無減,納谷漸少,倒是不嘔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正常。并且腰痛,難以支持工作,不得不向廠長提出調離冷庫工作。廠長帶患者去醫院檢查,最終診斷為風濕病。聽說此病,中醫藥效果好。
中醫檢查:
望其眉頭,一臉苦相。手扶腰部,前后挪步。舌苔白滑水濕,舌質淡,脈浮滑,重按無力。辨證:冷庫風寒濕邪俱盛,時久痹阻肌表,導致營衛不調,經脈氣血受寒,運行不暢,而致身痛腰痛,心煩意亂。患者不嘔不渴,說明未傳少陽及陽明經,大便溏軟,說明濕邪困脾,運化失職,故大便溏軟;小便正常。綜上所述,病證為風寒濕痹。方選桂枝附子湯,以期溫經助陽,祛風除濕而愈病。選方:桂枝附子湯。擬方:桂枝12g、制川草烏各5g(先煎40分鐘)、生姜10g、大棗5枚、生甘草10g。服用七劑,身痛腰痛減輕,續服七劑告愈。
心語:
冷庫工作,難免飽受寒濕,頭身腰疼痛,系職業病。中醫治本證,效果理想,川烏、草烏擅治腰腿疼痛,因其有毒性,必須久煎40分鐘,則有效而安全。
營衛不調證
趙某,男,40歲。
病史:
患者身在東北,供職銷售工作,難免感受風濕。患風濕證四肢及腰疼痛,不可轉側,活動加重,赴醫院檢查,最終診斷為風濕證。大夫說:你要保暖,否則要患大骨節病。這才引起病人重視,四方求醫,從未生效。經朋友介紹,來北京看中醫。
中醫:
患者補敘,變天時有感覺,身體沉重疼痛,晴天時病情輕松,甚至與風向有關,南風輕,北風重。舌苔薄膩水濕,舌質淡白,切脈浮重按無力。證乃風寒濕邪,外襲肌表,導致營衛不和,證似傷寒中風。治則溫經助陽,祛風除濕,調和營衛,選方:桂枝附子湯。擬方:桂枝12g、制川草烏各5g(先煎40分鐘)、大棗5枚、生姜10g、甘草6g、川芎30g,水煎服七劑,有效,續服七劑告愈。
心語:
囑其保暖,勿提重物,勿突然發力,以免腰疼痛復發。病愈,不管多少年,都要注意遵守醫囑,否則腰痛就會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