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145字
- 2020-02-16 15:26:57
黃連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療胃脘有熱,腸中有寒,即上熱下寒證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而成。
(3)功用:
清上溫下,寒熱同治。
(4)主治:
《傷寒論》經文179條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173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腹中痛,欲嘔吐者”為主癥,“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黃連湯主之”為病理,以方測證。
“腹中痛,欲嘔吐者”,由于寒邪在腹,脾氣受損,寒凝氣滯,經脈不和,故腹中痛;邪熱偏于上部,包括胃脘上至胸膈,邪熱上逆則嘔吐。“傷寒”指太陽傷寒證,病屬營衛不和;“胸中有熱”,說明為嘔吐的病理現象;“胃中有邪氣”指明為腹中痛的病理現象;“黃連湯主之”,以方測證,當知為胃脘上至胸膈有熱,脾與大腸有寒,即上熱下寒證。
所以綜上,病理、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腹中痛欲嘔吐者”為上熱下寒證。
病證一明,論治由生,治療原則當然是清上溫下,方選黃連湯主之。
4.臨證筆錄
胃熱腸寒證
丁某,女,30歲。
病史:
嘔吐,小腹痛3個月,加重半月。當納食后上腹脹喜涼,燒心,泛酸,心下灼熱,甚則引致惡心嘔吐,喜食寒涼食品。但之后小腹疼痛加重,并且伴有大便溏薄,泄物清冷。四方求醫,從無效果,服白虎湯,胸中得適,服黃連素泄瀉減輕,而小腹痛重。
中醫檢查:
患者就診時刻,欲嘔吐,不方便去廁所。觀其舌苔薄膩黃,舌質淡紅,切脈沉緩,可提示胃脘有熱,大腸有寒,即上熱下寒證。上熱作脹,胃氣上逆則惡心,甚則嘔吐;下寒則大便溏薄,泄物清冷,小腹寒冷,氣機不暢則痛。治以清上溫下。選方:黃連湯加減。擬方:黃連6g、黨參15g、干姜6g、大棗5枚、甘草6g、肉桂5g、法半夏9g。三劑嘔止,四劑大便成形,七劑鞏固。
心語:
我喜用肉桂替代桂枝,因大腸之傳導作用,亦與腎陽氣化有關,加一味肉桂既有補腎陽之用,又有溫暖大腸之功,效果較好。
膽熱致痞證
邱某,男,27歲。
病史:
患者左上腹疼痛月余,加重十天。病人性情孤僻,易生悶氣,飯后撐心觸肋,上腹隱約作痛,噯氣矢氣后疼痛減輕,吃肉疼痛加重,厭油,食少消瘦,神疲乏力。前赴醫院,排除胃炎潰瘍,確診為膽囊炎,患者害怕輸液打針,特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膩黃,舌質紅,切脈弦數,膽區拒按。證屬膽熱致痞。源由肝氣不疏,膽熱氣壅,氣機不暢作痞而作疼。治以疏肝理氣,清膽消痞。選方:黃連湯加減。擬方:黃連6g、清半夏9g、黨參15g、生姜10g、甘草6g、柴胡12g、郁金15g、黃芩12g、七劑。從此,患者再未前來復診,心想病人服藥不合適吧。未想到一個月后,患者前來告愈,表示感謝,服完七劑,諸癥皆愈。
心語:
患膽囊炎,多與情志有關,平素易生悶氣。得病后,可以放射到背部引起疼痛。辨證時可注意,肝病一般不向背部放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