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干姜附子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在《傷寒論》中比四逆湯名氣略小,但其組成意義頗大,后世應用很多,具有相當的名氣。
(2)組成:
即四逆湯去甘草而成。
(3)功用:
急溫回陽。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61條曰:“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61條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為主癥,“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為無三陽證、性癥、體征、以方測證。
“晝日煩躁不得眠”是因衛陽之氣旺于晝,得天之助,能與陰相爭而為之;“夜而安靜”,因入夜則陽氣衰,而陰氣盛,無力與陽氣相爭而為之;“不嘔”說明無少陽證;“不渴”說明無陽明證;“無表證”說明無太陽表證,總之無三陽證可說;“脈沉微”沉為陰主里,微主陽衰,乃是少陰陽衰陰盛之候,由此可測知身無大熱;“身無大熱者”是指陽虛外越之微熱。
所以綜上無三陽證、性癥、體征,以方測證,可以確定主癥為陽虛欲亡之急證,治療應當急溫回陽,選用干姜附子湯主之。
4.臨證筆錄
肺心病休克(陽虛欲亡證)
耿某,男,80歲。
病史:
患者患有慢支10年,肺心病3年,因感冒發熱、氣促心慌而住院,診斷肺心病休克,經治療好轉,住院后一周,突然心慌大汗淋漓,氣促,神志欠清,血壓80/50mmHg,約我會診。
中醫檢查:
舌苔薄膩,舌質淡,切脈沉微欲絕,汗液觸指發涼不黏。證乃陽虛欲亡證,治以回陽救急。選方:干姜附子湯加味。擬方:高麗參10g、附子6g(先煎)、干姜4.5g。上藥煎好,再濃縮為100ml,頓服。服完,心慌、大汗好轉,測血壓90/56mmHg。患者陳述乏力特甚,手動則困難,汗液觸手開始轉溫,舌苔薄白,舌質嫩紅,脈沉細無力微數,證乃陽虛欲亡好轉。擬方:高麗參10g、附子6g(先煎)、干姜4.5g、寸冬12g、五味子12g。實為干姜附子湯加生脈散。又服兩劑,心慌、氣喘、汗出無力,基本已愈。
心語:
此為危重病人,從病人著眼,應中西醫結合,各取所長用于病人。一切都要為病人著想。病人有病情急驟變化,可隨時急赴醫院檢查。
陰虛煩躁證
宋某,男,35歲。
病史:
患者一周前,在飯店吃飯,飲食不潔凈,用量過飽,導致上嘔下泄,不思飲食,一連鬧了三天。體重減少三公斤,體力大大下降,動不動就出虛汗,周身乏力,懶于言語。到了醫院,檢查化驗,輸液打針,說是“急性胃腸炎”,治療三天上吐下瀉已愈。但是白天煩躁,晚上不睡,兩眼直瞪著到天亮,病情不見輕,反倒有加重之勢。聽大夫說這種情況需要看中醫,于是來我處就診。
中醫門診:
《傷寒論》經文說得好,“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因為衛陽之氣,旺于晝,得天陽氣之助,與陰氣相爭,所以晝日煩躁;入夜則衛陽之氣衰落,而陰氣盛,無力與陽氣相爭,所以“夜而安靜”,原因為嘔吐腹瀉損失水分過多,終而傷陽嚴重所為。證乃陽虛煩躁重證。選方:干姜附子湯加味。擬方:干姜6g、熟附子10g、高麗參10g。水煎頓服。藥盡,周身溫暖,猶似曬好棉被,即鼾聲入睡,煩躁煙消云散了。
心語:
此為陽虛煩躁重證,隨時可以出現不測,應與家屬溝通,及時通報病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新县| 阜宁县| 汉阴县| 东丰县| 沽源县| 化隆| 芒康县| 上饶市| 友谊县| 新田县| 大港区| 北流市| 平山县| 尚志市| 阳西县| 锦屏县| 山东| 东港市| 汝阳县| 天气| 梅河口市| 三河市| 常州市| 泰州市| 颍上县| 绍兴市| 治县。| 广州市| 吴川市| 惠州市| 长丰县| 容城县| 洱源县| 洪雅县| 外汇| 常山县| 鹤庆县| 峡江县| 长沙县| 闵行区|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