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1730字
- 2020-02-16 15:26:53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是《傷寒論》治療汗出而喘的著名方劑,后世多有發展,如南通中醫院清肺解表法,《經驗方》的王海喘咳片,周本善以本方加味治小兒咳喘40例等,皆獲良效。
(2)組成:
由麻黃、杏仁、甘草、石膏而成。
(3)功用:
清宣肺熱,降氣平喘。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63條曰:“發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第162條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63條辨證論治如下(162條與63條相似,不再另述):
依據臨證原理,確定“出汗而喘”為主癥,“發汗后……無大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汗之不得法,性癥、以方測證。
“無汗而喘”,以肺主皮毛,邪熱迫津,故見汗出,汗出后,邪熱不解,內通于肺,肺熱壅盛,不得宣降而喘;“發汗后”,發汗不得法,邪熱不解,肺熱壅盛所為;“身無大熱者”是指肌表無熱者;“不可更行桂枝湯”,此方是治療太陽中風證,調和營衛之方,故不可用;“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以方測證,可知肺熱壅盛致喘證。
所以綜合以上,可以確定主癥“汗出而喘”為肺熱壅盛作喘證。既然肺熱作喘,自然治以清熱平喘為治則。治療緊緊把握肺熱而治。方選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4.臨證筆錄
間質性肺炎
賈某,男,9歲。
病史:
患者咳嗽月余,咳痰不暢,低熱反復發作(37.5~38.5℃),赴醫院檢查拍片、驗血,診斷為間質性肺炎;予消炎、祛痰止咳藥,病情好轉,但是昨天突然又發熱,汗出而熱不退,咳嗽氣促,飲食不佳,咳吐黃痰,小便量少色黃。門診檢查:體溫38℃,脈搏130次/分,呼吸40次/分,神志清醒,氣促,鼻翼煽動,鼻流濁涕,咽紅,乳蛾腫大,兩肺局部聞及濕性啰音。白細胞略升高,血沉快。西醫診斷為間質性肺炎。
中醫檢查:
苔黃,舌質紅,脈小弦滑數,辨證為肺熱壅盛證。選方:麻杏石甘湯加味。擬方:麻黃6g、石膏15g、杏仁6g、甘草6g、金銀花10g、桔梗6g。三劑。二診,服藥后,汗出多,發熱退,納谷增加,咳喘較平,七劑。三診,體溫已正常,咳痰喘息已平。舌苔薄,舌質淡紅,脈小弦滑。上方去麻黃、石膏,加黃芩12g、知母10g。繼服七劑,以資鞏固。
心語:
應用抗生素對抗性療法治療間質性肺炎,效果不理想。運用麻杏石甘湯,治之顯效快捷而經濟,可做為科題深入研究。
大葉性肺炎
孔某,男,20歲,學生。
病史:
期末考試,緊張勞累,受寒咳嗽,咳痰量少,未加注意。昨日起突然發熱,高達39.2℃,汗多而熱不退,咳吐鐵銹色濃痰,氣促作喘。胸透提示右肺上葉大片陰影,驗血WBC2.5萬,中性90%,血沉快,咽鮮紅腫脹,右肺上葉可聽到大片濕性啰音,西醫診斷為右上大葉性肺炎。
中醫檢查:
苔薄黃質紅,脈滑數,辨證為肺熱壅盛作喘。選方:麻杏石甘湯加味。擬方:麻黃6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6g、川貝6g、金銀花15g,三劑。二診,體溫已降,氣促平息,咳吐鐵銹色濃痰減少。舌苔薄黃,舌質嫩紅,脈滑數,四劑。三診,舌苔薄微黃,舌質淡紅少津,脈弦滑數,咳吐鐵銹色濃痰已無,聽診右上葉無濕性啰音。擬方:麻黃4g、杏仁6g、石膏15g、甘草6g、麥冬15g、川貝4g、桑白皮12g,三劑服完,氣喘已瘥,右上肺陰影基本吸收。
心語:
應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大葉性肺炎,療效甚高,若加入川貝、金銀花,效果會更好。
麻疹并發支氣管肺炎
孟某,女,3歲。
病史:
患者目紅淚多,微微發熱三天,第四天開始出疹點,狀如粟粒,接連五六天出疹,不齊不透,手足心不見紅點,煩躁不安,氣促而喘,鼻翼煽動,呼出之氣灼手,發熱咳嗽。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微黃,舌質紅,脈浮滑數。證乃風熱犯肺,肺熱壅盛作喘。治宜疏解清肺,化痰定喘。選方:麻杏石甘湯加味。擬方:炙麻黃3g、杏仁9g、生石膏15g(先煎),甘草3g、川貝3g、葶藶子6g、冰糖10g。三劑。二診,藥后汗出,水帶走熱量,發熱已退,咳喘減少,氣促稍平,鼻翼煽動輕微,舌苔薄黃,舌質紅,脈滑數。上方再進三劑。三診,氣促作喘已平,納谷增加,嬉笑游玩,但咳嗽痰吐不已。治療宣肺化痰止咳為宗旨。鴨梨一個去核,裝入川貝3g、冰糖10g,上籠蒸熟,喝湯吃梨。5劑,以防復發。
心語:
鴨梨去核,裝入川貝3g,上籠蒸熟,喝湯吃梨,治療痰熱咳嗽,效果甚好。患兒易于接受,不失為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