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臨證實踐錄
- 崔章信
- 2763字
- 2020-02-16 15:26:50
桂枝加附子湯證
1.臨證原理
同太陽病。
2.方劑簡介
(1)意義:
本方是《傷寒論》治太陽病發汗太過,表證不解,陽虛汗漏的名方,后世多有發展。
(2)組成:
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附子。
(3)功用:
調和營衛,解肌祛風,扶陽固表。
(4)主治:
《傷寒論》經文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3.辨證論治
以《傷寒論》經文第20條為例,辨證論治如下:
依據臨證原理,主癥為“發汗,遂漏(汗)不止”為主癥,由于發汗太過,損傷肌表,衛外不固,故漏汗不止。余者為性癥:“其人惡風”,由于出汗過多,夏季熱量過多,傷其肌表衛陽不得溫煦,故惡風;“小便難”,由于發汗過多,損傷水分太多,耗傷陰津,故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由于發汗太多,耗傷陰津,不得濡養四肢,故拘急,難以屈伸;“太陽病”指出發病在手足膀胱、小腸及其經絡學說范圍內。“桂枝加附子湯”,以方測證,當知,誤治致表證不解,表陽已虛證。所以綜上所述,太陽病誤治、性癥、病理可以確定主癥“發汗遂漏不止”為太陽病誤汗太過,傷陽漏汗。
既然太陽病誤治致汗,傷陽漏汗,治則當然為扶陽固表,調和營衛以止漏汗。方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4.臨證筆錄
感冒發汗過多證
病史:
患者初產婦,未有養月子知識,門窗緊閉,一點亦不通風,室內溫度過高,穿衣過厚,而且多食辣椒,導致出汗過多,汗出如流,濕透衣被。來人請余出診:進門滿鼻血腥味,患者
汗出,惡風。小便甚少,捫其肌膚發涼,四肢時時顫抖。


例一:
孫某,男,30歲。
病史:
患者聽說感冒發汗透徹,病好得快,他為出差一心速愈,自配桂枝湯中藥二劑,作一劑,服下而且覆蓋厚被,喝下熱粥兩碗,頓時汗出如洗,如同《傷寒論》第20條經文描寫:“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急癥急處理,查過舌脈,遂投桂枝加附子湯一劑,汗出立止;并囑其撤下厚被,勿要再喝熱粥了,喝點淡鹽水。第二天二診,大夫幸虧早發現出汗太過,采取了對策,免除了傷陽耗津之誤。
中醫檢查:
苔薄舌質淡白,脈沉而弱。辨證:由于太陽中風,發汗太過,導致遂漏不止為主癥。傷及陽氣,其人惡風,小便艱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為性癥。綜上性癥、苔脈體征,皆可確定漏汗不止為表證不解,陽虛汗漏證。治則:調理營衛,解肌祛風,扶陽固表。選方:桂枝湯加附子。擬方:桂枝10g、白芍10g、熟附子6g(先入)、生姜6g、大棗5枚、甘草6g,水煎服三劑,表證已解,再進四劑,諸癥已愈。
心語:
熱愛中醫藥是好事,但不能擅自開中藥、自己煎藥、自己服藥,以免危險,損害健康。
例二:
于某,女,21歲,產后4天,沒有老人護理。
中醫檢查:
苔薄舌質淡白,脈沉而弱,證乃亦與《傷寒論》第20條大同,與二劑桂枝加附子湯而愈。
心語:
囑其家人,適當通風,降一降室溫,喝點淡鹽水。
例三:
崔某,男,18歲,學生。
病史:
參加市里長跑比賽,患者未有參賽經驗而發病。開始即提速,心中無計謀,視其人汗出如流,體力不支,躺地喘息。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燥。證乃汗出過多,傷其陽氣,又耗津液。病證與《傷寒論》第20條大同。我囑其老師,快送醫院搶救。給生理鹽水兩瓶,續用桂枝加附子湯一劑,甚效。當日病愈而出院。
心語:
暑天參賽,要防汗多傷陽,可急投桂枝加附子湯,再加大麥冬30g、五味子12g,補充淡鹽水。
例四:
才某,男,35歲。
病史:
出差恰逢寒流,感冒三天,頭痛發熱、咳嗽嘔吐,出汗較多,未加注意。近日,手足拘急,發涼,四肢活動僵硬不大靈活。患者害怕中風,所以前來就診。我首先給他測量血壓,正常。
中醫檢查:
視其舌苔薄白,評脈沉而弱,又無反關脈。頭痛,發熱惡寒,汗出惡風,咳嗽嘔吐。證為桂枝湯證,營衛不和也。手足拘急,汗出肢涼,捫之肌膚欠溫,營衛不和,陽氣衰敗也,應投桂枝加附子湯。服一劑,頭痛發熱,出汗,手足肢涼僵硬皆愈,營衛得和,陽氣溫通,此為治本也。
心語:
“因勢利導”是中醫治病、扶正達邪的根本原則。患者汗出,又用桂枝湯微發汗,此謂“因勢利導”。復加附子溫補陽氣,此謂扶正。終而實現“扶正達邪”愈病之目的。
陽虛感冒證
趙某,男,50歲。
病史:
素日尤怕風寒,手足厥冷,喜食熱食,居室糊得嚴密,外出帶上狐貍皮小襖,見風穿上,風息脫下,總之不耐一點風寒。素體陽氣虛弱,陽虛生外寒,恐無爭議。三天兩頭感冒,頭痛身痛,惡寒發熱,咳嗽嘔吐,手足厥冷,汗出惡風等。
中醫檢查:
舌苔薄,舌質淡白,六脈沉微(無反關脈),兩手冰涼。證乃營衛不和兼陽虛證。予桂枝加附子湯七劑,治愈常年感冒。
心語:
素體陽虛,怕冷尤甚,感冒發熱,汗出量多,予桂枝加附子湯,附子用量小,3~6g,麥冬用量大15g,療效快捷。
大汗亡陽證
金某,女,40歲。
病史:
素有多慮,自云“抑郁癥”,喜愛中醫藥。感冒、發熱惡寒,頭身疼痛,汗出,咳嗽嘔吐。為惦記耽誤出差、獎金等事,自服麻黃湯二劑,并用解熱鎮痛劑,恨病吃藥,以求速效。服藥以后,大汗淋漓不止,口干舌燥,周身沒有一點勁,怕寒怕風尤甚,故前來看中醫。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而瘦小,脈重按方觸及。證為大汗亡陽,遂予桂枝加附子湯二劑,調和營衛,溫補陽氣,雙管齊下。未料,病來兇猛,證亦卻速,兩劑則愈。患者自己總結教訓,今后可不能隨便吃藥了,有病去看醫生。
心語:
就是做醫生,自己亦不敢給自己開方,因為“醫不自治”,考慮太多,也就沒勇氣了。自己喜歡中醫藥,自開自吃,沒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右身多汗證
劉某,男,60歲。
病史:
患者高血壓15年,3年前左側腦梗,右半身癱瘓住院治療。癱瘓基本已恢復,未留下后遺癥。但是,遺留右半身多汗,上至頭頂,下至右腿,吃飯不香,整日汗浸衣服,潮濕不已。面色無華,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心悸,消瘦,素日怕冷,飲食漸少,伴有身寒肢涼,手足指端麻木不仁。
中醫檢查:
舌苔薄白,舌質淡紅,脈沉無力。綜合以上性癥、體征可確定右半身多汗為營衛不和,陽氣不足所致。選方:桂枝加附子湯,再加牡蠣散,再加五味子。擬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棗3枚、甘草6g、熟附子6g(先煎)、五味子12g、浮小麥50g、煅牡蠣50g。服用三劑,右身汗出減少,余諸癥好轉。上方加黃芪40g、當歸15g,補養氣血,又服14劑,右身汗止,余癥皆愈。
心語:
為防復發,以1g五倍子研粉,以凡士林和勻,涂臍部,蓋上油紙,以膠布固定,三日一換。
手足厥冷證
房某,男,60歲,漁民。
病史:
患者打一輩子魚,近三年來,雙側手足指端厥冷而麻木不仁,逐漸加重,四處尋醫診治。有說血脈不通,有說濕重,有說陽虛,但是治而不愈。
中醫檢查:
觀其舌苔薄白,舌質淡水濕,脈沉而弱。證乃營衛不和兼陽氣虛。予以桂枝加附子湯,調和營衛,溫補陽氣治之。未料效果奇好,一劑投下,指端似有熱氣推動,再劑厥冷已輕,三劑痊愈。
心語:
事后考慮,治療疑難癥,必須道理弄清,手足厥冷,陽氣未達也,故治則在調和營衛的基礎上溫補陽氣,而獲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