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局限性

盡管電子交叉配血具有上述優越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某些情況下不適合開展電子交叉配血,仍然要使用傳統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但是,這種情況在工作實踐中相對少見(一般不會超過2%),這并不能掩蓋電子交叉配血的優勢。在筆者看來,電子交叉配血與當地學術機構制定的“基本要求”是密切相關的。如美國血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與英國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對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基本要求不統一,有些AABB認為是可以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的條件,但BCSH可能認為不適合。因此,電子交叉配血的局限性是相對的。下面筆者就所了解的局限性加以適當解釋。
(一)對文獻報道的局限性解釋
Arslan報道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存在的局限性包括:①要求有來自同一受血者的2次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②在有些國家,要求對獻血者的ABO血型再次復核鑒定;③對受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時如漏檢了針對低頻抗原的不規則抗體,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可能輸入該抗體對應的紅細胞抗原(不配合輸血);④如漏檢了A 2B型獻血者的A抗原而作為B型血輸給B型受血者(不配合性輸血);⑤計算機故障停機后的操作;⑥在已經實現醫院管理信息自動化的國家,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所需的財政投資可能需要額外正式申請。針對Arslan提出的電子交叉配血的6條局限性,筆者的理解如下:
1.對同一受血者的2次獨立的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
該要求是目前所有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指南的基本要求,目的是為了避免發生從血標本采集至血液發放整個過程中某個環節差錯所導致的錯誤輸血。實際上,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在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前已經完成了受血者2次獨立的ABO和RhD血型鑒定,第1次鑒定大多在檢驗科或輸血科(血庫)完成,一般是在入院時作為常規檢測項目;第2次鑒定大多數情況下是在輸血前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時由輸血科(血庫)完成,并將檢測結果與輸血申請單上的ABO和RhD血型進行比較,如果兩者血型一致就確認該受血者血型。因此,對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并未增加電子交叉配血的工作量及操作時間。
2.要求對獻血者血液ABO和RhD血型再次進行鑒定
目的是避免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錯誤導致錯誤輸血。AABB要求醫療機構對所有獻血者血液重新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而BCSH要求醫療機構可以不對獻血者血液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但是采供血機構必須出具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完全正確的證明。我國原衛生部2000年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要求在輸血前對獻血者血標本進行ABO血型的復查(正、反定型)。因此,對獻血者血液要求再次血型鑒定也未增加電子交叉配血的工作量及操作時間。目前東莞市實施電子交叉配血的醫院輸血科(血庫)對新入庫的獻血者血液進行批量ABO和RhD血型復查,并錄入輸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獻血者血型信息庫。實際上,東莞市中心血站對獻血者ABO和RhD血型的鑒定過程管理很嚴格,對出現可疑的結果都要經過確認試驗,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ABO和RhD血型鑒定的準確率為100%,試用醫院在前期可以進行獻血者ABO和RhD血型復查,經過大樣本量的復查后,如果沒有發現血袋標簽標識血型與復查血型不一致,經過論證后可以考慮不再進行獻血者ABO和RhD血型復查。
3.關于對不規則抗體篩選準確性的要求
因不規則抗體篩選用的試劑紅細胞未能覆蓋所有稀有血型抗原,漏檢不規則抗體就不可避免。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就有可能輸入含有漏檢的不規則抗體對應抗原的紅細胞,導致不配合性輸血。采用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有可能發現這種不配合性,進而尋找到相配合的血液輸注。Padmore等報道了一例輸血前未檢測到抗-Kp a,此患者符合所有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的條件,Kp a是K血型系統的抗原,是極低頻率的血型抗原,篩選紅細胞上未有該抗原表達,導致漏檢抗-Kp a,引起遲發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國外早期的文獻已經報道,篩選紅細胞至少要求4種不同的試劑紅細胞組成,且如果執行了不規則抗體篩選,則無須再進行間接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試驗。這說明不規則抗體篩選的重要性,同時也對不規則篩選試劑紅細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至少要包含18種常見的血型抗原。目前國內提供的不規則抗體篩選細胞基本能達到這一要求。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方法學不同或不夠敏感,都可能導致不規則抗體的漏檢,由于對交叉配血時限的要求,國內多數醫院采用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方法并不比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方法敏感,因檢測方法不敏感而導致漏檢的風險客觀存在,即使采取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也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這并不能成為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不利因素。
4.關于A 2B型獻血者的A抗原的漏檢
現在采用單克隆抗-A、抗-B試劑鑒定ABO血型,A 2B型與AB型紅細胞與單克隆抗-A、抗-B的反應格局相同,很可能將A 2B型誤判為AB型,而誤判為B型的可能性很小。這是因為A 2型抗原在紅細胞膜的表達量較高,與單克隆抗-A均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如將A 2B型獻血者血液誤判為AB型,輸給AB型受血者不會增加輸血風險。如將A 2B型獻血者血液誤判為B型,輸給B型受血者則有發生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風險,只要嚴格執行血型鑒定的技術操作,這種風險是可以避免的。值得重視的是抗原表達更弱的ABO亞型獻血者弱表達的A或B抗原漏檢,如輸給有相應抗體的受血者可能發生免疫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或者無效輸血,而且這種弱表達抗原的漏檢與檢測技術水平密切相關,因此,對采供血機構血型鑒定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很重要。采用電子交叉配血更應重視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的準確性,在建立受血者血型數據庫前,完善的、正確的血型血清學鑒定方法是基礎,可靠性必須得到保證。同時,如果誤將受血者ABO亞型錯定,如將Am亞型誤定為O型,即使輸入O型紅細胞也不會發生急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因為ABO亞型的受血者選血原則一般是首選O型洗滌紅細胞,輸入少量天然抗體,與表達極少的A亞型抗原結合的幾率很小,不足以激活補體而導致溶血。
5.關于電子交叉配血管理系統故障的問題
電子交叉配血管理信息系統所應用的硬件主要是電子計算機,如果是某臺計算機硬件損壞,可以在另外一臺聯網的計算機上操作,因為電子交叉配血管理信息系統軟件可以安裝在局域網內的所有計算機上,在任何一臺計算機上都可以執行電子交叉配血操作。如果是局域網內某個子系統軟件發生問題,而不是整個系統問題,也可換另一臺計算機操作;如果發生整個系統的癱瘓或斷電,這是諸多領域都要面臨的風險,是一項公共難題。但在輸血技術方面,需要建立計算機系統故障時的應急預案,制定一些實施措施,其中一種有效的應急方法就是回歸到手工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和發血。
6.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所需的財政投入問題
實際上,隨著輸血技術的進步,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檢測正逐步從手工向半自動化,半自動化向全自動化轉變。購置自動化設備、試劑和基本耗材需要財政支持,因此財政投入仍然制約著該項技術的發展。但是,自動化設備不是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所必須的,在財政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手工方法完成,更重要的是加強質量管理,確保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準確性。因此,財政投入問題并不是電子交叉配血開展的主要障礙。
(二)對香港伊麗莎白醫院提出的局限性解釋
上述提出的電子交叉配血的局限性多數是工作流程方面的問題,即使采用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也需要完成相關檢測,而一些影響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準確性的因素并沒有考慮在列。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早在1995年即開始采用電子交叉配血,通過近20年的實踐,總結出不宜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5種情況:①4個月以內的嬰兒受血者;②RhD陰性受血者;③ABO血型亞型受血者;④不規則抗體陽性受血者;⑤有特殊輸血要求的受血者。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總結的不宜采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較Arslan等提出的電子交叉配血的局限性更切合實際,但幾種少見的情況如RhD的幾種變異型、H抗原缺失型等可能影響血型鑒定準確性的情況仍然沒有考慮到。因此,筆者在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總結的不宜開展電子交叉配血5種情況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補充,歸納為以下6種不宜采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
1.4個月以內的嬰兒受血者
由于ABO血型系統抗原發育比Rh血型系統抗原發育慢,出生時Rh血型系統抗原已基本發育成熟,而ABO血型系統抗原未發育成熟,紅細胞膜上ABO血型系統抗原數量只有成人的25%~50%,血型鑒定時難以與ABO亞型相區分或將A型、B型鑒定為O型;人體天然抗體的產生從初生至1個月自然發生的比較少,血漿中的血型抗體主要來自母體,4個月內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對ABO血型反定型鑒定產生干擾,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對嬰兒ABO血型鑒定結果的誤判,可能發生輸錯血的情況。新生兒輸血選擇時既要考慮輸入血液與嬰兒ABO血型抗原、抗體的配合性,又要考慮與嬰兒體內來自母體的抗體的配合性,常常不能簡單選擇與嬰兒ABO同型血液。例如,由O型孕婦分娩的A型或B型嬰兒,血漿中除有其自身自然產生的天然抗-B或抗-A外,還可能有來自母體的IgG型抗-A、抗-B、抗-AB,其中可能有免疫產生的高效價的抗-A、抗-B、抗-AB,這些抗體既可致敏嬰兒紅細胞造成新生兒溶血病,也可能對嬰兒ABO血型反定型鑒定產生干擾,為保證輸入血液安全有效,常常選擇輸注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進行輸血或換血治療。因此,對4個月以內嬰兒應采用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如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可能發出不配合的血液。筆者認為,如果嬰兒ABO血型經過鑒定能夠確定下來,未發生新生兒溶血病及不規則抗體陰性者,可以輸注同型洗滌紅細胞;如果該嬰兒ABO血型不能確定,則輸O型洗滌紅細胞;如果血漿中檢出不規則抗體,則選擇O型且相應抗原陰性的紅細胞成分。所以,在一定條件下,該類人群仍然可以實現電子交叉配血;但常需要輸注小劑量或有特殊輸血要求,例如需要分裝、輻照、洗滌,甚至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抗體陰性血液,所以完成電子配血程序后,還需要對血液做進一步處理,并不能達到快速及時發放血液。
2.RhD陰性及D變異型受血者
Rh血型系統是除ABO血型系統外最有臨床意義的血型系統,也是目前已命名抗原數最多的血型系統,有55個。RhD陽性紅細胞上正常表達的D抗原數量達10 000~30 000個,與單克隆抗-D均呈強凝集反應。RhD陰性紅細胞上沒有D抗原,RhD不配合輸血或妊娠易引起同種免疫產生同種抗-D。RhD常見變異型有D el(D放散型)、弱D、部分D等。常規檢測方法會將D el和部分D中的一部分判定為RhD陰性。D el紅細胞上D抗原數一般小于30個,只能通過吸收放散試驗檢出。D el主要存在于亞洲人中,中國人中有10%~30%為D el,日本人中有28%為D el。弱D紅細胞上D抗原數為30~6000個,常規血清學試驗呈弱凝集到“2+”。部分D紅細胞上缺少部分D抗原表位,抗原質量(性質)發生了部分改變,抗原量約為8300個。部分D紅細胞與不同來源的單克隆抗-D反應,有的是陽性,也有的是陰性。RhD陰性的人不會自然產生抗-D,人源抗-D均由同種免疫產生。RhD陽性、弱D和D el的人由于其紅細胞上均有正常的D抗原表位,在接受D抗原后均不會產生抗-D。RhD陰性、部分D才可產生免疫性抗-D。RhD陰性受血者輸血原則是:檢出抗-D者,必須輸RhD陰性血;未檢出抗-D者,盡量輸RhD陰性血;未檢出抗-D者,病情危重而在短時間內沒有RhD陰性血供給,為了搶救生命,可以輸注配血相合的RhD陽性紅細胞。一般情況下,弱D、D el作為受血者應按陽性對待,應輸RhD陽性血,部分D作為受血者應按陰性對待,應輸RhD陰性血;若是獻血者均應按照RhD陽性對待。
RhD陰性及D變異型受血者不適合采用電子交叉配血的原因:由于RhD不配合性輸血可刺激RhD陰性及D變異型受血者產生抗-D,或受血者已經產生抗-D,輸入RhD陽性血液后可能發生超敏反應,導致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由于D變異型在常規檢測時難以與RhD血型相鑒別,對RhD陰性及D變異型受血者如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可能導致不符合RhD陰性或RhD變異型輸血原則的發生,增加不配合輸血的風險,因此不適合電子交叉配血。原衛生部2000年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規定:對于RhD陰性和其他稀有血型受血者,應采用自身輸血、同型輸血或配合型輸血。這里的配合型輸血是指血清學配血試驗結果相配合。
筆者認為:如果RhD陰性受血者完成了不規則抗體篩選,在電子交叉配血軟件中設定:RhD陰性受血者血漿中有抗-D,則只能發放RhD陰性的紅細胞;如果血漿中未檢出抗-D,且無既往抗-D陽性記錄,既可以發放RhD陽性紅細胞,也可以發放RhD陰性紅細胞,對于RhD陽性紅細胞的發放要求有高級操作權限,本次發血和輸血操作過程必須有信息記錄,下次該受血者需要再次輸血時,系統只能允許RhD陰性的紅細胞發放,RhD陽性紅細胞將永遠不可發放。血液發放前的操作步驟及關鍵點都必須實行密碼保護。因此,對于RhD陰性受血者只要保證ABO和RhD血型的準確性及血漿中抗-D為陰性,通過軟件特殊設計來控制血液的發放是可以實現電子交叉配血的。
3.ABO亞型受血者
ABO亞型是由于A基因或B基因突變等原因導致相應的糖基轉移酶活性降低,使紅細胞上A或B抗原結構和性能或抗原位點數與正常抗原出現差異,以抗原減弱為主要特征,除A 1(A 1B)和A 2(A 2B)外,比較少見的ABO亞型有A 3、Ax、Am、Ael、B 3、Bx、Bm、Bel等,更為罕見的ABO亞型有B(A)、cisAB等。ABO亞型受血者輸入相同亞型獻血者的血液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但除A 2型外,其他ABO亞型的頻率極低,通常無法找到相同亞型的獻血者,而給ABO亞型受血者輸入亞型對應正常血型的血液,有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風險。因此,對于ABO亞型受血者,輸入紅細胞時應選擇O型,血漿及冷沉淀應選擇AB型,輸入血小板時應選擇與亞型對應的ABO血型。香港對ABO亞型的受血者設定為不適合進行電子交叉配血,原因是可能會發生血型鑒定錯誤,且ABO亞型在普通人群的發生頻率大約為0.015%。胡應明等的報道為0.011%,認為如此小的概率,對電子交叉配血的影響有限。
ABO亞型一般是使用血型血清學試驗分型的,很少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而血型血清學試驗的結果判定帶有較強的經驗性和主觀性,對同一份血標本,不同的操作人員判讀的結果可能存在差異,如Ax亞型與Am亞型之間、Bx亞型與Bm亞型之間容易發生交叉誤判,這種誤判僅是在亞型分型上,但都是A亞型或B亞型,遵循ABO亞型受血者選擇獻血者血型的原則進行輸血都是配合的。如果將A亞型或B亞型誤判為O型,則可能導致不配合性輸血,尤其是將A亞型或B亞型獻血者血液誤判為O型,將含有血漿成分的紅細胞輸給O型受血者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對一些特殊的亞型,如A 2和A 3亞型,其血漿中可能含有不規則抗-A 1,抗-A 1多為冷反應性抗體,很容易漏檢;即使確定了A 2或A 3亞型,按照同型輸血的原則,如果輸入A型紅細胞,可能誘發急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因此選擇輸注O型洗滌紅細胞更為安全。
此外,ABO亞型與H抗原缺失型,與因疾病導致的ABO血型抗原減弱的某些血型血清學特征相似,也容易發生誤判。例如有些白血病患者,使用血型血清學方法很容易誤判為亞型,在了解病史的情況下,同時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就很容易確定患者原來的血型。正是由于ABO亞型的分型容易發生誤判,且可能產生ABO血型系統的不規則抗體,不能按照ABO血型表現型給受血者選擇獻血者配合的血型,必須使用血型血清學方法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不宜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筆者認為:如果輸血科(血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血型血清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聯合判斷ABO血型,才能夠保證ABO亞型鑒定的正確性。受血者或獻血者ABO亞型一旦確定,獻血者血型和血液品種的選擇是已知的,因此只要在電子交叉配血軟件設計中對ABO亞型設置特定的交叉配血原則,并設置較高的權限進行操作保護,同樣可以實現電子交叉配血。
4.H抗原缺失型受血者
H抗原的表達由H(FUT1)基因和SE(FUT2)基因控制,H(FUT1)和SE(FUT2)2個基因都缺乏時表現為個體紅細胞和分泌液中均檢測不到ABH抗原,因最先發現于印度孟買,故稱為孟買型血型,目前我國未見報道。H(FUT1)基因缺乏,SE(FUT2)基因正常時表現為個體紅細胞表面部分或完全缺乏ABH抗原,而在唾液等分泌液中可檢出ABH血型物質,為類孟買血型。類孟買血型個體紅細胞上ABH抗原缺乏或弱表達,血清中存在或不存在抗-H,分泌液中可檢出ABH物質。類孟買血型受血者很難找到相同H抗原缺失血型的獻血者,需要輸血時,應考慮:①受血者血漿抗-A、抗-B、抗-H的效價;②受血者血漿抗-A、抗-B、抗-H在37℃的反應性;③H抗原在ABO不同型紅細胞的表達強度。正常情況下,H抗原在ABO不同型紅細胞的表達強度依次為O>A/B>AB,因此類孟買型受血者應采用血清學方法優先與ABO同型的紅細胞進行交叉配血試驗,而不是優先選擇O型紅細胞。由于ABO亞型受血者與類孟買型受血者對獻血者ABO血型選擇不同,這就要求在血型鑒定時要準確鑒別ABO亞型與類孟買型,紅細胞與抗-H的反應強度是其鑒別依據,ABO亞型紅細胞與抗-H反應強度較正常ABO血型強,而類孟買血型紅細胞與抗-H反應無凝集或極弱凝集。
類孟買血型在中國臺灣人中的比例為1/10 000~1/8000,在中國香港人中的比例為1/15 620,中國福建的報道為1/8000,東莞市中心血站何子毅等的報道為1/30 000。采用常規的血型血清學方法很容易誤判該類血型為O型。很顯然,如果按照已經報道的該類血型的發生頻率,如2011年我國獻血人次達1232萬,應該發現821個類孟買血型的獻血者,但實際報道的極少;東莞市中心血站2013年參與獻血人次達70 000多,但全年未發現1例類孟買血型,說明傳統的血型血清學檢測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檢現象,但臨床報道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幾乎沒有。
由于H抗原缺失型受血者紅細胞不表達或弱表達ABH抗原,血漿中存在ABO血型抗體,有或無抗-H或抗-HI,常規血型鑒定容易漏檢H抗原缺失型,且易誤判ABO血型(由于H抗原缺失,導致ABO血型抗原弱表達或不表達)。對于鑒定為H抗原缺失型的受血者,應準確判定其ABO血型,再采用血型血清學方法與多名ABO同型獻血者進行交叉配血試驗,選擇凝集程度最弱的獻血者血液。因電子交叉配血不能選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凝集反應最弱者,故不宜采用。
5.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受血者
不規則抗體是指天然抗體抗-A、抗-B以外的血型抗體,是引起臨床輸血前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不合的主要原因。不規則抗體主要經過異體輸血、妊娠及器官移植等免疫途徑產生,一般是血型抗原刺激機體免疫應答反應的產物。不規則抗體主要分為同種抗體和自身抗體2種,同種抗體一般由特異性的血型抗原刺激而產生,具有種屬特異性;自身抗體是針對自身抗原發生免疫反應,具有廣泛應答的非特異性,自身抗體產生的機制比較復雜。不規則抗體的類型主要有IgM和IgG型。目前,我國大多數醫院已經將不規則抗體篩選作為輸血前檢查的常規項目,對有既往妊娠史、輸血史的受血者要求必須開展不規則抗體篩選。雖然正常人群不規則抗體陽性率僅為0.3%~2%,有報道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率為0.47%(103/21 927),抗體特異性分布主要以抗-M、抗-D、抗-c、抗-E為主。美國報道的0.3%~2.0%與國內一致,但大大高于日本報道的0.16%。Rh血型系統是目前臨床免疫反應產生不規則抗體最多的。據報道受血者1單位的紅細胞,受抗原刺激發生致敏反應產生同種抗體的風險為1.0%~1.6%;隨著輸血次數的增加,產生同種不規則抗體的風險增加,最大可達15%~20%。為防止低效價不規則抗體漏檢,發生輸血后回憶反應,引起不規則抗體效價迅速升高而導致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對于反復多次受血者,需要每隔3天進行一次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既往報道Rh血型系統中抗-D最為常見,但現在的文獻報道抗-E最多。在黃種人E抗原陰性頻率為61%、D抗原陰性頻率約0.4%,因此抗-E產生概率應大于抗-D,因此E抗原陰性而D抗原陽性受血者的輸血問題不容忽視。
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受血者不適用于電子交叉配血在AABB和BCSH的指南中都有明確的要求,香港伊利沙伯醫院也將此作為不適合電子交叉配血的條件。這里僅僅是指對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對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能否進行電子交叉配血未作出明確規定。在歐美等國家的輸血指南中都明確指出:獻血者需要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換言之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是歐美等國家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必檢項目。
有報道受血者血漿中即使存在自身抗體,亦可進行電子交叉配血。如果受血者血漿中存在不規則抗體,首先要鑒定抗體特異性,然后選擇相應抗原陰性的紅細胞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相配合的血液才可發放到臨床。由于ABO和RhD以外的紅細胞血型抗原屬于非常規鑒定,只有交叉配血需要時才在大量獻血者血液中盲選,因此,是不能執行電子交叉配血的。在英國、中國香港地區的部分采供血機構僅對部分紅細胞成分進行Rh血型系統及其他紅細胞血型系統常見抗原分型,并在獻血者血袋標簽上標記有鑒定結果。當需要輸血時,可以直接選擇相應血型抗原陰性的紅細胞成分;同樣地,如果條件允許,對獻血者紅細胞ABO血型系統以外的常見血型抗原進行鑒定,并建立獻血者稀有血型抗原數據庫,當同種不規則抗體陽性的受血者需要輸血時,只要電子交叉配血規則設置為只允許相應抗原陰性的紅細胞成分出庫,禁止相應抗原陽性及未進行相應抗原鑒定的紅細胞成分出庫,也就實現了電子交叉配血。
對于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是否適合電子交叉配血,AABB和BCSH指南中均未明確規定。從理論角度,把含有不規則抗體的紅細胞成分輸入受血者體內,如果受血者紅細胞上有相應的血型抗原,就會發生抗原抗體反應,甚至有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可能,因此,該紅細胞成分也不適合進行電子交叉配血。但是,如果將該紅細胞成分制備成洗滌紅細胞或懸浮紅細胞(該紅細胞成分含血漿成分很少)后,因為抗體總量少,加之輸入患者體內后被迅速稀釋,不足以引起嚴重溶血性輸血反應,因此,筆者認為仍然是可以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的。
6.有特殊輸血要求的受血者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對于一些有特殊輸血需求的受血者認為也不適合進行電子交叉配血。這里的特殊輸血需求包括:
(1)需要反復輸血者:
如地中海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患者等。此類患者盡量采取“同型輸血”,最大可能使獻血者與受血者的Rh,MNSs,Kidd,Duffy等血型系統的血型抗原相同,減少多次輸注后免疫刺激產生多種同種不規則抗體,為后續輸血前紅細胞成分的選擇帶來麻煩。筆者認為,如果建立了獻血者稀有血型信息庫,當這類受血者需要輸血時,可以在稀有血型信息庫中篩選與受血者紅細胞血型“相同或最大可能相同”的紅細胞成分,不僅可以實現電子交叉配血,而且也能夠減少同種不規則抗體產生的幾率。
(2)需要輸注輻照血液者:
這就要求選擇好紅細胞成分后才能完成血液輻照。筆者認為這是對血液品種的特殊要求,顯然不適合在虛擬血庫應用,但是在輸血科(血庫)執行電子交叉配血后,并不影響電子發血和血液輻照的操作。
(3)新生兒輸血的特殊要求:
如新生兒小劑量輸注時需要小包裝,某些特殊情況下需要輸注CMV陰性或其他未列入檢測范圍內的傳染病因子需符合檢測要求的血液;這是對血液品種的特殊要求,需要額外的檢測和分裝,但筆者認為不影響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
(三)其他可能的局限性
1.血標本管理
包括采供血機構和受血者的血液標本。正確采集受血者血標本是保證血型鑒定正確的前題,要求正確地識別受血者身份、正確地標識血標本、正確地運送血標本、選擇正確的檢測方法、正確地檢測、正確的記錄原始結果和錄入系統。AABB對電子交叉配血的風險進行了評估,詳見第五章“電子交叉配血實施過程的確認”中表5-1。從血標本管理開始,直至不規則抗體篩選漏檢等進行原因分析和風險評估,這些都直接影響是否能夠正確開展電子交叉配血。
AABB和BCSH有關電子交叉配血基本要求中規定: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的有效期為3天。如果受血者有輸血史,且超過3天這一時限而未再采集血標本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系統會自動默認未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即使3天前曾檢測過,且結果為陰性,如果曾經檢測為陽性,則系統始終記錄該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為陽性),終止該受血者進入電子交叉配血程序。需要對該受血者重新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錄入試驗結果后將重新開始計算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時效性。
2.ABO和RhD血型及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的信息傳輸
BCSH要求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采用自動化設備檢測,且檢測結果必須自動傳輸到電子交叉配血軟件系統中,否則不能進行電子交叉配血。這是保證檢測數據信息能夠正確傳輸的重要保證。如果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未采用自動化設備檢測或檢測結果未上傳到軟件系統,或者采用自動化設備檢測,而數據未實現聯網,信息數據不能實現自動化傳輸,或者手工操作和人工錄入軟件系統,那么人為差錯概率將明顯增大,因此BCSH指南規定未采用自動化檢測系統及檢測數據未自動傳輸時不適合電子交叉配血。但是AABB并未要求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采用自動化設備,而試驗結果可以人工錄入軟件系統,此時需要制定相應的數據錄入核對制度,也是可以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的。
3.受血者發生血型改變
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血型一生是不會改變的,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血型會發生改變,如ABO異型異基因骨髓移植(或其他造血干細胞移植)植活后,其外周血ABO和RhD血型可能表現出一個血型轉換的過程,輸血時選擇紅細胞成分也是根據不同時期血型轉換來選擇的。因此,該類患者不適合電子交叉配血。也有部分如腸道感染的受血者,疾病期紅細胞膜上表達類B抗原,容易誤定為B型或AB型,有可能導致輸血錯誤;緊急情況下大量輸注異體紅細胞成分后,受血者ABO血型鑒定將難以確定,也不適合電子交叉配血。
4.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
紅細胞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是指紅細胞膜上結合了抗體或補體,并能與抗球蛋白試劑結合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如果受血者紅細胞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則傳統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表現為次側陽性;如果是獻血者紅細胞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表現為主側陽性。按照血液出庫規則以上兩種情況均不能發血,因此,國內有文獻報道認為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另外一個條件是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陰性。但在AABB和BCSH指南中均未提及開展電子交叉配血對直接抗球蛋白試驗的要求。筆者認為,對于獻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有兩種情況,一是獻血者獻血前服用過部分藥物,藥物成分黏附到紅細胞膜上,可能發生免疫刺激產生藥物性抗體,從而致敏紅細胞,如果情況嚴重,獻血者就發生了藥物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而不能參加獻血,所以一般情況下,該類致敏紅細胞輸注后不會導致遲發型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二是獻血者體內有較高效價的冷自身抗體,在正常體溫時該類抗體不會與獻血者紅細胞發生結合,但是當血液采集后存放于低溫環境下,冷自身抗體可能與紅細胞發生結合,致敏紅細胞,同時當溫度升高時,冷自身抗體與紅細胞解離,但是C3補體分子殘留到紅細胞膜上,同樣使紅細胞致敏;如果冷自身抗體的效價較高,會影響到血型鑒定而被發現,采供血機構常常會對該類獻血者血液制備成洗滌紅細胞,血漿成分不用于臨床。因此,對于獻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并不是影響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因素。對于受血者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可能是疾病原因產生的自身抗體,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冷凝集素綜合征等,也可能是藥物性抗體致敏,但不一定導致藥物性溶血性貧血;但當該類患者需要輸血治療時,臨床最為擔心是漏檢同種不規則抗體,而不是自身抗體或患者紅細胞已經被致敏,因為無論輸入何種異體紅細胞,該類抗體由于沒有特異性,均會與輸入的紅細胞發生“抗原抗體結合反應”,從而也可能使輸入的紅細胞致敏。國外有文獻報道,受血者有自身抗體,并不影響實施電子交叉配血;且致敏紅細胞上有足夠多的自身抗體結合后才可能被單核-吞噬系統識別,因此,對于低效價的自身抗體并不是導致貧血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影響電子交叉配血的主要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产| 阿坝| 淮滨县| 江华| 陕西省| 景洪市| 建水县| 麻栗坡县| 贺兰县| 关岭| 贵州省| 南投市| 博爱县| 宝应县| 鞍山市| 江山市| 抚顺县| 深水埗区| 阿尔山市| 湄潭县| 武陟县| 金寨县| 甘谷县| 射阳县| 酒泉市| 南昌县| 德令哈市| 焉耆| 平湖市| 汽车| 丽水市| 泗水县| 奉节县| 峨边| 长春市| 崇左市| 禄丰县| 行唐县| 如东县| 鹤壁市| 美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