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交叉配血
- 車嘉琳 何子毅 田兆嵩
- 4323字
- 2020-02-28 20:10:31
一、優越性
電子交叉配血是傳統血型血清學方法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要說明電子交叉配血的優點,必須要先從傳統的血型血清學試驗說起,傳統血型血清學試驗項目包括:ABO和RhD血型鑒定、不規則抗體篩選、交叉配血試驗(鹽水介質法和選擇一種能夠檢測IgG型抗體的方法),特殊情況下還需要進行不規則抗體特異性鑒定及用稀有血型單克隆抗體試劑篩選獻血者紅細胞血型等。電子交叉配血最基本的試驗項目在受血者入院時(無論是否決定輸血)就已經完成了所需的檢測,這些項目包括:ABO和RhD血型1次或2次鑒定、不規則抗體篩選,檢測結果采用自動化傳輸或手工錄入輸血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受血者血型信息庫,并從采供血機構血液管理信息系統中提取獻血者血型信息建立獻血者血型信息庫,臨床需要輸血時,只要通過軟件系統比對受血者血型信息與獻血者血型信息,即電子交叉配血,配合后就可以發放血液了。下面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與電子交叉配血進行比較,分析電子交叉配血具有的優越性。
(一)節省時間
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比較,電子交叉配血省略了交叉配血的主側交叉配血和次側交叉配血兩個步驟(如果需要輸注多袋血液,則交叉配血的步驟將省略更多),節省了員工的工作時間。同時,采用電子交叉配血也縮短了發血時間,使臨床能夠及時輸血搶救患者。更重要的是開展電子交叉配血能夠提前發現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的受血者,輸血科(血庫)就能預先對其不規則抗體特異性進行鑒定。如果采用傳統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當受血者需要輸血時,技術人員在交叉配血過程中才發現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再進行特異性鑒定和選擇合適的獻血者紅細胞,由于抗體特異性鑒定的難度較大,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往往會延誤受血者的搶救時間。Cheng等對2154例手術受血者進行電子交叉配血,2/3的受血者輸注至少10單位紅細胞,未發生輸血差錯,緊急輸血時發出報告的時間從33分鐘縮短到2.5分鐘,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將血液輸注給受血者。采用虛擬血庫的醫院,如果在術中需要輸血,手術室經過培訓并授權的護士都可以現場取血,一般在1~2分鐘內可以完成發血操作,這樣不但節省了交叉配血的時間,也節省了血液交接和運輸的時間。
(二)減少實驗室的工作量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血庫報道了他們在1993年開始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每年完成10萬例次交叉配血,其中98%是電子交叉配血,2%需要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即98%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不需專業技術人員去操作了,這無疑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2%需要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的原因是受血者有輸血史或體內存在有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報道稱經過電子交叉配血后,電子發血到臨床,接受輸血的受血者沒有發生1例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而且電子交叉配血能及時發出報告單,減少各項工作記錄,還能預防血液成分的錯誤放行,從而顯著減少了實驗室的工作量。筆者認為:對于短期內多次輸血的受血者,只要受血者身份得到確認,可以不再采集血標本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直接電子發血到臨床,可進一步減少實驗室的工作量。
臨床上一般要求有2次一致的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這與電子交叉配血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受血者是多次輸血者,就只需要在輸血前進行1次鑒定,將結果錄入軟件系統,與既往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比對一致后即可;即多次輸血者會減少工作量。對于不規則抗體篩選,我國原衛生部頒布的《臨床輸血技術規范》(2000)規定,對有輸血史、妊娠史、交叉配血不合者要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實際上,我國絕大多數醫院對入院患者都已經完成了不規則抗體篩選,這在保證及時供血方面有積極的意義,也符合電子交叉配血的要求,這并沒有明顯增加額外的工作量;對于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一般采用鹽水介質法和選擇一種可以檢測IgG型抗體的方法進行交叉配血試驗是不能省略的,但是電子交叉配血是可以全部省略的,因此,這就有效減少了實驗室的工作量。
(三)減少交叉配血與輸血比例
交叉配血與輸血比例(crossmatch/transfusion,C/T)是一個對比值,設立此比值的意義是衡量輸血科(血庫)交叉配血量與臨床實際輸血量的關系,此比值的最佳值等于1,即交叉配血量與臨床實際輸血量相等。此比值越大說明輸血科(血庫)交叉配血量過多,供過于求。一般情況下,為了預防不可預測的情況發生,此值往往大于1。但是由于受血者臨床情況千變萬化,經常出現交叉配血后待用的血液沒有或只有部分用于受血者的情況,這些血液已經提前進行了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若未經輸注仍存放在輸血科(血庫)或發放后又被退回,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相當于做了部分“無用功”;而實行電子交叉配血以后,若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為陰性,則可以從血庫直接取ABO和RhD血型配合的血液輸注即可,工作人員的效率大大提高,無須再做“無用功”,也使C/T值有可能達到1的最佳值。
(四)減少血液成分的過期報廢
Georgsen等發現應用電子交叉配血后血液過期報廢率從35%減少到2%,而且工作流程更加合理。大家可能會提出疑問,為什么應用電子交叉配血后會顯著減少血液產品的過期報廢呢?因為從采供血機構發往醫院的血液原則上是不允許再退回的,除非血液存在質量問題,那么為了應對意外事件的發生,醫院輸血科(血庫)往往不得不儲存較多量的血液以備應急之需,從而有可能造成血液產品的過期報廢。Julie等報道應用電子發血系統可減少20%~42%的血液需求。Cox等也報道應用電子交叉配血減少了25%的血液需求,不需要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縮短發血時間,C/T值減少,血液儲存管理更加合理。手術室的虛擬血庫是否需要輸血由現場的麻醉醫師決定,不但可以及時輸血,也可以將未輸注的血液及時退回儲血冰箱,這樣就可以顯著減少血液過期報廢。
(五)減少對交叉配血標本量的需求
傳統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需要進行主、次側交叉配血試驗,需要受血者及獻血者血標本,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獻血者的血標本量是有限的,因為只能取自與血袋相連的管子(俗稱血辮子)中的血液,如果備血時進行了多次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而又未能用于臨床輸注,其血標本量必然會越來越少,甚至無血標本可取(為避免細菌污染,禁止從血袋中取血標本)。而電子交叉配血對獻血者的血標本幾乎沒有要求。而對受血者的血標本只需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即可,血標本需求量也就大為減少。筆者認為:對于短期內多次的受血者,需要再次輸血時,無須再采集血標本進行ABO和RhD血型復核,同樣也會減少血標本的需求量。
(六)減少對生物危險物質的處理
對于獻血者ABO和RhD血型確認,電子交叉配血對獻血者的血標本幾乎沒有特殊要求,一般情況下采供血機構不必再從血袋上相連的管子(俗稱血辮子)中取血標本;同時如上所述,對短期內多次受血者可以不再進行血型復查,這就減少了血標本量的需求,從而減少了對生物危險物質如血標本的接觸機會。傳統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相對于電子交叉配血還增加了試管、吸頭、試劑、微柱凝膠卡等耗材和試劑的需求,產生較多的生物危險物質或醫療廢物,這些均需要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進行處理,對于來自實驗室的醫療垃圾,要求移出實驗室之前還需要進行高壓消毒處理,然后用專用容器封裝,并轉送至醫療廢物暫時儲存地點,后續還要進一步移交醫療廢物集中處理單位進行統一處理。
(七)排除血清學交叉配血出現的干擾
在傳統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中冷自身抗體(冷凝集素)、纖維蛋白析出等常會干擾交叉配血試驗的結果,出現假陽性。在工作實踐中往往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假陽性的干擾。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情況不會對輸血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如果是患者疾病本身原因所致,則無有效的措施防止這些干擾,對輸血將會產生不利影響,臨床只能加強輸血過程的監控。如果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就避免了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過程出現的這類干擾,同時提示臨床應加強輸血過程監控。
(八)減輕技術人員的壓力
由于采用電子交叉配血時需預先對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及不規則抗體進行常規檢測,許多工作都做在輸血之前。當臨床需要輸血時,只需簡單地從冰箱里取出同型的血液發往臨床即可,特別是在遇到需大量輸血的緊急病例時,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可以從容應對(有了虛擬血庫則操作更為簡單),而不需要執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技術操作。在臨床緊急催促輸血過程中,技術人員因擔心發血延遲可能導致受血者發生意外情況,精神往往處于高度緊張狀態,也可能因緊張而引起操作或記錄等失誤。
(九)避免不必要的訂血
在擇期手術或急診搶救患者過程中,臨床醫師有時很難準確估計患者的失血量,為降低緊急大出血時無血可輸的風險,事先總是會多預訂一些血液。最終因為出血不多或出血已被止住,預訂的血液未輸注或還有剩余,臨床醫師希望將這些剩余的血液退回輸血科(血庫),輸血科(血庫)工作人員有時會按規定拒絕退血,從而會產生許多抱怨和矛盾。如果建立了虛擬血庫,手術室有資質的護理人員可以現場取血。因血液在手術室隨時可取,臨床醫師不必事先訂血,也不存在血液剩余問題,這就避免了許多抱怨。
(十)提高輸血的配合性
臨床上經常提及“同型輸血”一詞,實際上僅僅是保證了ABO和RhD血型的同型,并非是真正的“同型輸血”,原因是人類紅細胞血型抗原多而復雜,除自身輸血外的任何一次異體輸血都會有大量異型血型抗原被輸入,這些血型抗原都有可能使受血者產生免疫應答而產生相應的不規則抗體。如果臨床輸血實踐中能夠保證Rh血型系統常見的5種抗原在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相同,或者保證常見18種血型抗原相同,將大大減少免疫刺激產生不規則抗體的頻率,對受血者后續輸血不會因為不規則抗體的出現而產生配血困難而導致輸血延誤,并且使得臨床輸血更加安全。電子交叉配血軟件系統可以設計建立對獻血者和受血者部分或常見18種血型抗原的信息庫,當受血者需要輸血時,可以通過軟件系統選擇與受血者血型抗原相同的血液,或者采取預約式獻血方法,使輸血的配合性大為提高。
(十一)節約成本
電子交叉配血技術是基于網絡和信息技術,將傳統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技術中的絕大部分工作進行了前移,目的是實現輸血全過程的系統化和規范化管理。輸血前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是必檢項目,無論是否輸血都要據此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因此,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技術不會增加設備和工作項目,反而可以省略了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的操作,從而減少了試劑費用,同時也減少了員工數量的需求,且員工不需要很高的技術資質;從總體來說不但減少了醫療費用,節約了成本,也減輕了受血者的經濟負擔。
(十二)實現輸血全過程信息化
電子交叉配血技術是醫院輸血管理信息系統功能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省略傳統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因手工操作對輸血流程產生的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使輸血流程更加科學、合理和規范,實現了輸血全過程的網絡化和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