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交叉配血
- 車嘉琳 何子毅 田兆嵩
- 8804字
- 2020-02-28 20:10:30
二、國內應用概況
(一)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
目前,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所有公立醫院都開展了電子交叉配血并建立了虛擬血庫,部分私立醫院也在應用,基本達到了全覆蓋。
1996年7月,伊利沙伯醫院病理學部和香港醫院管理局信息技術部合作共同研發了香港電子交叉配血軟件系統,并在該醫院血庫開始實行電子交叉配血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兩種方法平行運作,1個月后,正式全面實施電子交叉配血。1997年6月,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研發應用了針對擇期手術的“手術室血液處理系統”,是世界上較早建立虛擬血庫的醫院之一,也是香港首家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醫院。在1996年8月~2011年12月期間,伊利沙伯醫院血庫經電子交叉配血發出415 151單位血液,受血者超過200 000人次(共518 877次交叉配血申請),其中包括2004例緊急情況下的ABO血型配合性輸注(專指非ABO同型輸注)。伊利沙伯醫院規定,對已經出庫但臨床未使用的血液必須在30分鐘內歸還血庫,使得血液報廢率僅為0.5%~0.6%,并長期維持在這一極低水平。隨后該院又拓展了針對急診外科手術的不配合性血液處理系統,使虛擬血庫在該院臨床應用更加全面。1995年,香港瑪麗亞醫院的Cheng等報道了一種“護師應用的血庫發血系統”,如果受血者需要輸血,手術室的護師就可以根據計算機產生的表單,選擇ABO和RhD血型相同的血液,核對條形碼后就可以發血了。應用該系統后,2154名手術受血者,其中2/3接受了至少10單位的紅細胞,沒有發生輸血錯誤,C/T率從1.67降低到1.12,時間花費平均從33分鐘減少到2.5分鐘,技術人員工作量降低了50%,應用經驗說明該系統安全有效,易被臨床所接受。1998年,Cheng等報道了香港威爾士親王醫院采用自主開發的“自助服務電子血庫軟件”,對至少2000名外科受血者進行電子交叉配血后發放血液,超過3500單位紅細胞成分通過此軟件發放,沒有發生1例輸血錯誤。
目前,香港地區已經建成了一個覆蓋全港的公共衛生管理系統,電子交叉配血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所有醫院都可以共享醫療資源。受血者只要在香港公立醫院接受過診治,那么他到任何一家醫院都可以查到他的疾病史、診斷史、治療史等,也包括ABO和RhD血型及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的既往記錄。隨后,香港醫院管理局信息技術科與伊利沙伯醫院病理學部協作開發的虛擬血庫軟件后,被瑪嘉烈醫院(PMH)和瑪麗醫院(QMH)和香港佛教醫院(HKBH)關節置換手術中心應用,尤其是瑪麗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這3家醫院彼此也進行了聯網,其輸血相關信息可以共享,患者以往在這幾家醫院的血型鑒定記錄都可以在網上搜索到,該平臺的使用為臨床醫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和輸血安全保障。目前香港公立醫院已全部開展電子交叉配血,并建立了虛擬血庫。
(二)中國大陸地區
2006年,《國際輸血與血液學雜志》上刊登了李文的譯文《電子交叉配血》,原文由Arslan于2006年發表在美國《Transfusion》雜志上,這是國內首次在文獻中出現“電子交叉配血”一詞。2007年,福建血液中心郭永建等在《中國輸血雜志》上發表了國內第一篇綜述《電子配血與電子發血》,呼吁國內醫學界應對這一新技術給予關注。那時,我國大陸地區的輸血科(血庫)實驗室檢測水平仍停留在ABO和RhD血型鑒定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上,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很少開展,方法學亦未標準化,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更無一家采供血機構開展,輸血信息化管理也比較薄弱。不少專家認為鑒于我國大陸地區醫院的輸血管理和技術現狀,距離電子交叉配血與電子發血仍相距甚遠。
2014年,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輸血科趙樹銘等提出了個體化輸血與電子交叉配血相融合,將進一步提高輸血安全的觀點。同年,第三軍醫大學附屬西南醫院曾杰等報道其在軍隊輸血管理軟件中增補了電子交叉配血的軟件補丁,經過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的對比研究,證實電子交叉配血在臨床應用是可行的,同時還認為電子交叉配血除了準確外,最大的優勢是明顯縮短了配血時間。2012年,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李紅梅等報道了該院2011年8月~2012年3月對受血者進行電子交叉配血,共完成紅細胞電子交叉配血6618單位,輸血后受血者無1例發生急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認為電子交叉配血適用于臨床輸血,且安全可行,值得推廣應用。
2013年,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院劉家瑞等報道2011年3月~2012年12月遂寧市中心血站提供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的14 746袋紅細胞成分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的結果,其中共發出13 215袋獻血者紅細胞成分,無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未發現獻血者不規則抗體漏檢。2012年1月~12月,劉家瑞等再次報道其分別對獻血者和手術備血受血者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結果7721份受血者血標本中7647份符合電子交叉配血規則,實施電子交叉配血后未發現ABO和RhD血型不配合,平均血液發放時間為3分鐘。
2013年,曾杰等報道了電子交叉配血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對比研究的情況,兩者結果符合率為100%,且電子交叉配血的發血時間明顯縮短;并對2920例經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的受血者作了6109次電子交叉配血,對657例經ABO和RhD血型鑒定及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受血者進行了1227次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2種方法結果完全一致;電子交叉配血與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花費的時間分別為15分鐘和45分鐘。2013年,曾杰等又報道了電子交叉配血可以涵蓋Rh血型系統的所有常見抗原,提出可以拓寬電子交叉配血的應用范圍。
201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醫院嚴達剛等報道該院對30 198例手術備血的受血者進行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后錄入電子交叉配血軟件,然后由軟件為受血者選擇ABO和RhD血型相配合的紅細胞成分,并用微柱凝膠抗球蛋白卡法交叉配血試驗比較驗證,結果在21 535袋懸浮紅細胞中,發現ABO血型鑒定錯誤2例(0.009%),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和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各1例(各占0.005%);在30 198例受血者中,發現ABO血型鑒定錯誤3例(0.010%),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35例(0.116%),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17例(0.056%),間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9例(0.030%);21 531袋懸浮紅細胞的電子交叉配血法與微柱凝膠抗球蛋白卡交叉配血法的符合率為100%。
2015年,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佟靜等報道模擬對紅細胞進行電子交叉配血,發現14 762例受血者中有3例兩次ABO血型鑒定結果不一致,占0.02%,有101例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占0.68%,有26例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不合,占0.17%;29 608單位紅細胞獻血者中有26單位紅細胞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陽性,占0.09%,出現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不合。該研究認為具備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準確、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直接抗球蛋白試驗陰性者適合電子交叉配血。
(三)東莞市
長期以來東莞市各醫院在輸血前一直采用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方法。鑒于在工作實踐中發現該方法存在諸多弊端,開展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也就提上了議事日程。這項新技術能否在東莞市順利開展,需要立課題研究,認真對待。
1.立題背景
(1)電子交叉配血是電子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歐美發達國家及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臨床應用多年,已充分證明了電子交叉配血是高效安全、成熟先進的技術,其基礎理論依據明確、充分、科學可靠,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在《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認可準則在輸血醫學領域的指南》中多次提到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是可行的,為國內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技術提供了指引。
(2)東莞市是信息化建設比較完善的城市,云計算、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發達,醫療衛生信息化管理基本普及,采供血信息化管理起步較早。自2004年起,東莞市大力加強臨床用血管理,規范了輸血科(血庫)建設,各級醫院都建立了與市中心血站聯網的輸血管理信息系統,統一了全市輸血管理軟件,實現了網上預約訂血。同時,由于臨床用血除紅細胞成分外,血漿、血小板、冷沉淀血液成分因不需要交叉配血試驗,已經實現了電子訂血和電子發血。如果在此基礎上擴展到紅細胞成分,則就完全實現了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這些都為東莞市率先在國內開展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奠定了良好基礎。
2.課題研究
2008年起由東莞市中心血站牽頭成立課題組,開始電子交叉配血相關的研究;2009年“電子交叉配血應用研究”納入省、市醫學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立項。根據立項計劃,參照AABB有關電子交叉配血指南的基本要求展開了研究。
(1)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準確率調查研究及國內文獻分析:
2009年,課題組對東莞市中心血站2006年~2008年獻血者ABO血型數據分析,共有186 069人次的ABO血型鑒定記錄。調查結果發現:ABO血型初檢錯誤率為0.08%,復檢錯誤率為0.009%,經過再次ABO血型確認試驗后錯誤率為0。東莞市中心血站初檢由采血部門檢驗師或護師執行,采用大微孔板法做正定型,初檢血型錯誤的原因主要為:判斷錯誤、標識錯誤等;而復檢采用96孔微孔板法自動化檢測,經過正反定型試驗,發生錯誤的主要原因為:ABO亞型和天然抗體效價減弱;確認試驗一般采取手工試管法及吸收放散等補充試驗。RhD血型鑒定初檢后錯誤率為0.002%,復檢后錯誤率為0;本次研究發現RhD血型確認誤將1例初檢為RhD陰性的血標本,未進行確認試驗報為RhD陽性,輸血前發現該獻血者為RhD陰性,這屬于未嚴格執行工作流程所致,但醫院輸血前血型復核被發現,可認為最終正確地確定了血型。見表2-1,2-2。該研究證實:東莞市中心血站對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后的準確率已達到了100%,具備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首要條件。
表2-1 ABO血型初檢、復檢及確認后錯誤發生的頻率

注:△記錄2例由醫院交叉配血前誤認為獻血者血型錯誤,后經再次確認1例為ABO亞型,1例為弱反應性抗體,ABO血型無誤。 *χ 2 2006=59.36,P<0.01; **χ 2 2007=67.20,P<0.01; ***χ 2 2008=109.50,P<0.01; #χ 2 合計=230.47,P<0.01
表2-2 RhD血型初檢和確認試驗后錯誤發生率

注: *χ 2 合計=0.1562,P>0.05
表2-1,2-2引自何子毅,葉柱江,王德文,等.無償獻血者血型鑒定準確率調查分析.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0,25(1):122-124.
國內關于獻血者ABO血型鑒定結果的報道較多,本次遴選2014年~2016年7家采供血機構報道的數據,由于各家采供血機構使用檢測設備不同、試劑不同、檢測技術水平不同等原因,初檢血型錯誤率也不相同,如廣東省河源市中心血站報道初檢錯誤率為0.84%,而福建省漳州市中心血站僅0.05%;有7家采供血機構共完成1 512 247例血型檢測,平均初檢錯誤率為0.14%。這些報道均是在復檢后發現初檢血型鑒定存在錯誤,因此認為復檢血型是完全正確的,所有文獻沒有報道血型復檢后是否有錯誤發生。檢索近年來國內期刊報道的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沒有1例是由于獻血者ABO血型鑒定錯誤引起的,也沒有1例報道是由于獻血者RhD血型鑒定錯誤引起的,由此推斷,國內采供血機構對獻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的準確率達到了100%,滿足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要求。
(2)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調查研究及國內外文獻分析:
自2013年起,東莞市中心血站開始應用荷蘭Sanquin全自動血型鑒定系統對所有獻血者血標本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2013年7月~2014年4月共完成59 677人份獻血者血標本不規則抗體篩選,共檢出不規則抗體陽性129例,其中男81例,女48例,總陽性率為0.216%;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分型結果顯示:IgG型34例(0.057%),占不規則抗體陽性總數的26.35%,IgM型95例(0.159%),占陽性總數的73.64%。IgM型不規則抗體發生頻率高于IgG型不規則抗體,見表2-3。IgG型不規則抗體包括抗-D 5例,抗-E 7例,抗-C 1例及未確定特異性的IgG型抗體21例。未確定抗體特異性的抗體其與紅細胞凝集反應強度較弱,與譜細胞的反應強度不一致,筆者推測這些不規則抗體多為藥物性抗體,可能與國人濫用抗生素類等藥物有關,這類不規則抗體可能會造成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IgM型不規則抗體包括冷自身抗體34例,其余IgM型不規則抗體共61例,均被認為是無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該類抗體屬于冷反應性抗體,在37℃條件下一般不會與相應抗原結合發生凝集反應,但該類抗體是完全抗體,一旦與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就可能激活補體途徑,引起急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從不規則抗體的類型分析,IgM型不規則抗體陽性率遠高于IgG型不規則抗體,因此有必要加強該類抗體的檢測。
表2-3 不規則抗體種類及特異性

注: *χ 2=28.88,P<0.01
引自鄒文濤,何子毅,王慶,等.獻血者紅細胞不規則抗體檢測在電子交叉配血技術中的應用分析.中國輸血雜志,2015,28(5):533-536.
根據我國頒布的《血站技術操作規程》(2015版),輸血前未要求對獻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國內雖然有較多的文獻報道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但采用的方法均非《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的推薦方法,即在ABO血型鑒定反定型時如果發現O細胞在鹽水介質有凝集反應,才被引起注意而發現不規則抗體;另有一部分文獻報道不規則抗體篩選是采用至少含有3種細胞的篩選紅細胞分別進行鹽水介質法和另外一種可以檢測IgG型抗體的方法,而該方法才是符合規程推薦的檢測方法。因此,國內文獻報道的不規則抗體陽性率差異很大,如廣州血液中心采用規程推薦的方法報道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率達到0.48%,而江西省血液中心報道采用O細胞凝集法發現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率僅0.015%,表2-4為國內采用規程推薦方法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的報道,法國有一篇文獻報道了法國兩個地區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率分別達到0.30%和0.79%。據統計世界范圍內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在0.2%~0.8%的范圍,東莞及國內采用規程推薦方法報道的獻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率均在這一范圍內,這說明國內外獻血人群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率并沒有差異。有較多文獻報道不規則抗體常常引起急性或遲發型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因此,筆者認為獻血者不規則抗體對輸血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國內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時,應對獻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
表2-4 文獻報道國內外不同地區獻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檢出情況

注:引自鄒文濤,何子毅,王慶,等.獻血者紅細胞不規則抗體檢測在電子交叉配血技術中的應用分析.中國輸血雜志,2015,28(5):533-536.
(3)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準確率調查研究及國內外文獻分析:
2011年,東莞市中心血站對東莞市5家三甲醫院輸血前紅細胞ABO和RhD血型鑒定準確率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5家醫院輸血前共對105 490例受血者血標本進行了紅細胞ABO和RhD血型鑒定,ABO血型鑒定初檢錯誤率為0.01%,經過再次復檢及疑難血型確認試驗后,準確率達到了100%。這證實了東莞市的醫院對受血者ABO血型經過了兩次鑒定后,準確率達到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要求。本次調查中未發現有RhD血型鑒定錯誤。但是在2015年,東莞市某醫院在RhD血型鑒定中將一名受血者的RhD血型鑒定為D陽性,輸注了D陽性紅細胞成分;該受血者轉院到另一家醫院后又被鑒定為D陰性,認為只能輸注D陰性紅細胞,前院輸注了D陽性紅細胞成分是錯誤的,實際上,該患者經過確認試驗鑒定為弱D型;在我國臨床上未要求對受血者進行弱D型的鑒定,因此兩家醫院的RhD血型鑒定結果均不能認為有誤,即使該受血者是弱D型,輸注D陽性的紅細胞成分也不能認為有誤,但如果鑒定為D陰性,認為只能輸注D陰性且血漿不含抗-D的紅細胞成分也是正確的,但可能為尋找D陰性紅細胞而耽誤治療。因此,筆者建議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時,醫院可以開展弱D型的鑒定,以防止發生類似情況。
為調查國內其他地區受血者ABO血型鑒定情況,檢索中文文獻中受血者血型鑒定方法與本次調研方法完全一致者,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見表2-4,并與Chiaroni等報道的法國35家醫院的一項受血者ABO血型鑒定的大數據進行比較。結果東莞市受血者紅細胞ABO血型初檢不符合率為0.01%,低于國內文獻綜合報道的ABO血型初檢不符合率0.11%(P<0.05),也低于法國文獻報道的ABO血型初檢不符合率0.03%(P<0.05),說明東莞市ABO血型初檢鑒定準確率更可靠,而在東莞市被調研醫院沒有報道因受血者ABO血型鑒定錯誤而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的報告,近幾年文獻報道的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發生原因中沒有因受血者ABO血型鑒定錯誤引起的,也沒有由于獻血者RhD血型鑒定錯誤引起的,這證實東莞市被調研醫院及國內部分醫院對受血者ABO和RhD血型鑒定準確率達到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基本條件。
表2-5 東莞市受血者紅細胞血型初檢不符率與國內及法國文獻比較

注: *P<0.05
引自何子毅,劉赴平,李偉其,等.受血者血型鑒定準確率及不規則抗體陽性率調查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10,27(5):877-879.
(4)受血者不規則抗體調查研究及國內文獻分析:
2009年,東莞市三級甲等醫院開始對所有受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并要求輸血科(血庫)技術人員經過血型血清學技術培訓,篩選紅細胞均由東莞市中心血站統一采購,經質檢合格,凝集試驗所用設備統一為血型血清學專用離心機,不規則抗體篩選必須先經鹽水介質法,再選用一種檢測IgG抗體的方法(可為凝聚胺法、抗球蛋白法和微柱凝膠法中一種)。本次調研對5家三級甲等醫院共105 490例受血者血標本完成不規則抗體篩選,共檢出不規則抗體99例,陽性率為0.09%,不規則抗體的分布為:IgG型不規則抗體共27例,其中Rh血型系統抗體較多,其中抗-E最多,占14.14%;IgM型不規則抗體共27例,均為無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自身抗體共45例,包括冷自身抗體和溫自身抗體,所占比率最高,見表2-6。在AABB及BCSH指南中對電子交叉配血的要求為:如果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不宜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因此,該類受血者只能進行手工法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鑒于本次調查的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僅0.09%,說明絕大多數受血者都適合采用電子交叉配血。
表2-6 東莞市受血者不規則抗體分布情況(99例)

為調查國內受血者不規則抗體及抗體分布,從中文數據庫遴選了檢測血標本量較大的23篇文獻,并與東莞市的調查研究進行比較,見表2-7,東莞市醫院輸血科(血庫)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明顯低于國內文獻報道的0.37%(P<0.05)。如果排除試劑因素、人為操作技術因素及假陽性干擾,可能是東莞市被調研醫院擴大了不規則抗體篩選檢測的范圍導致了陽性率降低。如果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低,提示適合電子交叉配血的受血者則更多,說明本地區更適宜開展電子交叉配血。英國倫敦血液中心的Lee等對22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AIHA)的患者輸血前交叉配血試驗的研究發現:對有自身抗體的患者可以采用電子交叉配血,而且也證明是安全有效的。從東莞市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類型分布來看,自身抗體占到45.46%,提示臨床即使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如果僅是自身抗體,而無同種抗體,也可以進行電子交叉配血,這更擴大了電子交叉配血的適用范圍。
表2-7 東莞市受血者不規則抗體陽性率與國內報道比較

注: *P<0.05
引自何子毅,劉赴平,李偉其,等.受血者血型鑒定準確率及不規則抗體陽性率調查研究.實用醫學雜志,2010,27(5):877-879.
(5)不規則抗體檢測方法學對比分析:
輸血前進行不規抗體篩選,對臨床輸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間接抗球蛋白法、改良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均被臨床所應用,尤其是微柱凝膠法對不規則抗體的檢測效果普遍反應較好,現已成為不規則抗體篩選的常規檢測方法。抗球蛋白法被公認為國際“金標準”,而微柱凝膠的基本免疫學原理也是抗球蛋白法,且微柱凝膠法與間接抗球蛋白法對不規則抗體篩選的結果一致,但間接抗球蛋白法試驗過程繁瑣,試驗時間長,且要求操作者具有相對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間接抗球蛋白法不適合列為常規檢測方法。微柱凝膠法雖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省時省力、直觀可靠,但成本較高。研究組曾對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方法學進行分析,以試管法為對照比較臨床常用的4種不規則抗體篩選方法學的可靠性進行了比較,見表2-8。綜合考慮檢測的檢測效率和敏感性,筆者認為微柱凝膠法和固相化微孔板法最適合不規則抗體檢測的應用要求,并能實現自動化,從而有利于電子交叉配血的推廣。固相化微孔板法是最為敏感的方法,其缺點就是操作步驟多,如果實現全自動化檢測,該方法仍然是一個較佳的選擇。
表2-8 4種不規則抗體篩選方法學比較

(6)電子交叉配血模擬軟件的設計與應用:
2011年,東莞市中心血站運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應用程序及Microsoft Access 2000數據庫管理軟件自行設計和編程開發了“電子配血系統(EV1.0)”,2012年10月29日,該軟件獲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證書號:2012SR101622)。但該軟件僅完成了初級設計方案。2014年,東莞市中心血站已經委托某軟件工程公司開發了“電子交叉配血”的軟件功能模塊,并嵌入到《醫院輸血管理系統》,建立了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目前該軟件仍然處于試運行階段,與香港成熟的應用軟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具體設計方案詳見第四章:“電子交叉配血的硬件配置及軟件設計”。
3.東莞市電子交叉配血開展情況
(1)2015年4月,東莞市血液質量控制中心組織相關專家對在東莞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技術”可行性進行論證,認為東莞市中心血站科研團隊近幾年對電子交叉配血開展的研究,工作規范細致,取得實效,證實了電子交叉配血具有顯著減少工作量,減少血液制品的過期報廢,縮短血液發出時間,節約成本,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等優點,而且東莞市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條件現已基本成熟;同時,醫院輸血管理信息系統中增加“電子交叉配血軟件功能模塊”,經多家醫院臨床試用,結果表明該模塊功能齊全、安全可靠,適合在電子交叉配血中使用,建議可以在臨床推廣應用。
2015年5月27日,東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局頒發《關于在我市推廣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通知》,同意在東莞市醫療機構實施電子交叉配血,并要求:①統一制訂電子交叉配血工作要求、工作流程和技術操作規程,根據自愿原則,選擇條件成熟的三級綜合性醫院先行開展;②市中心血站要對獻血者進行不規則抗體篩選;③市血液質量控制中心負責全市電子交叉配血技術培訓和監督管理工作,并成立推廣應用專家組,負責對擬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醫院進行論證評審,及時總結經驗,待積累更多經驗后再向其他醫院逐步推廣。
(2)自2015年7月1日起,電子交叉配血在東莞市6家三甲醫院正式啟動,至2016年4月30日,其中4家醫院采取同步模式(即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和電子交叉配血同時操作),1家醫院采取單做模式(即只進行電子交叉配血操作),1家醫院先采用同步后單做的模式;累計已完成31 941次電子交叉配血,未發生1例因配血不相合而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見表2-9。分析結果說明電子交叉配血是一項先進而安全的交叉配血技術,完全能夠替代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可在臨床推廣。
表2-9 東莞市6家醫院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情況調查表

續表

注:*均為該院檢驗科初檢的血型與輸血科鑒定結果不一致;#為弱D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