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交叉配血
- 車嘉琳 何子毅 田兆嵩
- 3950字
- 2020-02-28 20:10:30
一、國外應用概況
(一)瑞典和丹麥
1983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醫院首先使用電子發血,總結了12年的應用經驗,S
fwenberg等于1997年報道該院發放了257 400單位紅細胞的調查結果,他們采用電子交叉配血和電子發血控制程序,90%通過Antibody screen,Blood group check,and Computerized Delivery control程序(簡稱ABCD程序,A:不規則抗體篩選,B:血型審核,CD:計算機信息傳輸控制發血)后是配合的,10%進行了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未發現因紅細胞同種不規則抗體漏檢而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實驗室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了65%,幾乎無血液過期報廢,并消除了人為差錯。從1983年起,他們逐步完善了電子交叉配血的標準操作規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并應用在電子交叉配血的整個流程,使血標本要求、數據準確錄入、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受血者識別、人員培訓、血液成分確認、計算機系統確認和風險分析等更加合理。他們使用電子交叉配血后發放血液超過257 400單位,沒有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證實電子交叉配血比間接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更為安全。血液信息核對和血液發放均可在計算機信息系統上完成,可全天候服務,節約成本。該技術很快被推廣到了整個瑞典,現在該國所有52家醫院都在應用電子交叉配血。1997年~1998年,瑞典的Safwenberg和丹麥的Georgsen,Kristensen又共同報道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采用ABCD程序,要求應用不同的ABO血型鑒定試劑進行2次正定型,1次反定型;不規則抗體篩選試驗使用有4種篩選紅細胞的試劑,方法學選擇微柱凝膠卡技術。超過100 000袋紅細胞經過ABCD程序后電子發血到臨床,沒有報道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并顯著減少了交叉配血試驗的步驟和血液過期報廢。

1997年,Georgsen等報道丹麥歐登塞大學醫院于1995年開始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最初的目的是想優化工作流程和減少血液過期報廢,結果血液過期報廢率從35%減少到2%,工作流程更加合理。
(二)美國
1977年,Boral和Henry介紹了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被應用到輸血技術,輸血有效性達到99.9%。如果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當前及既往輸血史無陽性記錄),進行簡單的即刻離心法就可以發血了。此后,ABO和RhD血型鑒定和不規則抗體篩選的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血庫的日常工作中。1981年后,有研究發現在100萬次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中,僅有58例有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被漏檢。1984年美國血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AABB)第14版指南明確規定,如果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得到確認和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僅采用即刻離心法,即間接法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試驗可以省略。此后,AABB認同電子化ABO和RhD血型配合性確認程序。1992年,美國密歇根大學醫療中心開始應用電子交叉配血,他們在1994年的《Transfusion》雜志上采用“電子交叉配血”這一術語進行報道,成為全球首次應用,以至于后來很多人誤以為該中心是全世界最早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醫療機構(事實上瑞典12年前已經在臨床應用了,只是直到1997年瑞典學者才報道其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密歇根大學醫療中心的應用研究顯示應用電子交叉配血每年可以減少100 000份血標本檢測的工作量,減少了受血者血標本的需求,更少地接觸生物危害物質,消除了常規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過程中產生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的影響,認為電子交叉配血是安全有效的,不需要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1995年,該中心又詳細報道了電子交叉配血的應用結果:138 000次電子交叉配血沒有發現ABO不配合的輸注,未發生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該研究認為成熟的軟件和完善的SOP能夠安全有效地防止ABO血型不配合的輸注,不需要執行常規的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1993年,美國佛羅里達州血庫開始應用電子交叉配血,每年完成10萬例次交叉配血,其中98%是由電子交叉配血完成的,輸血后沒有1例受血者發生急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其余2%需要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原因是這些受血者有輸血史或血漿中存在有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該研究認為采用電子交叉配血能夠減少試劑費用,降低工作強度,減少實驗項目,及時發布報告,減少工作記錄,預防血液錯誤發放,同時對技術資格的要求也較低。1998年,Judd等報道了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醫院實施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并提出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應具備的基本條件:①受血者至少有2次ABO和RhD血型鑒定結果相同,其中1次必須來自受血者當前的血標本(能夠代表受血者當前的血液免疫學狀態);②受血者不規則抗體篩選必須為陰性,且無不規則抗體篩選陽性的歷史記錄;③電子交叉配血軟件能夠防止不配合性血液的發放;④經過嚴格確認,電子交叉配血軟件及其他關鍵設備必須安全可靠;⑤確保信息數據的準確收集和傳輸。2014年,Bloch等設計調查問卷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40家醫院臨床應用血液成分和輸血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有17%的醫療機構在應用電子交叉配血。同年,Frank等報道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病理學系采用最大血液預定系統和遠程電子發血系統分析對輸血管理的影響,研究分析了34個月共63 916位受血者術前血液預訂的數據,結果圍手術期血液預定量下降了38%,交叉配血/輸血率(C/T率)下降了27%,緊急血液發放從每千人2.2人次上升到3.1人次,引入該系統后減少了非必須的術前血液預訂和醫療費用。2014年,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曼寧博士紀念醫院的Mazepa等報道該院應用電子交叉配血的情況,認為對于不存在有臨床意義不規則抗體的受血者,有兩種選擇:即采用即刻離心法和電子交叉配血后發血,即刻離心法容易受到血型血清學因素的干擾而發生錯誤,而電子交叉配血的準確性取決于血標本識別的準確性,準確的數據輸入和信息管理,可避免錯誤。該研究認為如果受血者不存在有臨床意義的不規則抗體,電子交叉配血可以取代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
2007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病理實驗室輸血醫學部Richa的研究發現:如果將血液中的溫自身抗體吸收后未檢測到紅細胞同種抗體,采用電子交叉配血是安全的,而且用電子交叉配血避免了在血液發放過程中許多標識問題。最近,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大學輸血醫學研究所的Yazer等在一項調查研究中報道,目前電子交叉配血在北美應用非常普遍。
(三)英國
1989年,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修改了“輸血前相容性試驗標準”,將電子交叉配血納入其中。2008年,Julie等報道了英國牛津大學拉德克利夫醫院應用電子發血和遠程發血系統(虛擬血庫)的情況,血液發放的時間平均從24分鐘減少到59秒,發放后臨床未使用的血液從42%減少到20%,臨床對紅細胞的需求量減少了52%,血液發放后的輸注率從40%上升到62%,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得到明顯的緩解。2006年,Kulkarni等報道英國梅瑟蒂德菲爾查爾斯王子醫院對166名結腸癌手術受血者應用電子交叉配血后,其中有62單位的血液用于27名受血者,均可以在15分鐘內輸血,結果表明電子交叉配血應用于大型外科手術時是安全的,不需要術前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2007年,英國倫敦血液中心的Lee等對22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輸血前交叉配血試驗時發現:對于有自身抗體的患者或者有類似高效價、低親和力、無臨床特異性抗體的患者,選擇RhD、E、C、e、c及K(英國對獻血者全部檢測)血型抗原相同的紅細胞成分,采用即刻離心法交叉配血試驗相合后可以輸注,無需用間接抗球蛋白法交叉配血,此項研究說明對有自身抗體的患者可以采用電子交叉配血,而且也證明同樣安全。該研究對電子交叉配血的應用范圍有了擴展。
(四)澳大利亞
1997年,Cox等報道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Hunter病理醫學服務中心為4家大型醫院和11家鄉村醫院提供電子交叉配血及遠程發血服務,其設計的遠程發血系統(虛擬血庫)通過了澳大利亞軟件標準的確認和測試,應用結果證實:電子交叉配血可以減少25%的血液需求,血液過期報廢減少了30%,發血前不需要進行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發血時間明顯縮短,血液儲存管理更加合理,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明顯降低(大約每月節省100小時),且能夠保證緊急情況下的血液供應,保護了受血者的生命安全。1997年,澳大利亞有一家醫院采用電子遠程發血系統(electronic remote blood bank release system,EBRS),可以在血庫,也可以手術室、急診室發放血液。只要確認了受血者的基本信息,當術中需要用血時,軟件就會自動搜索有效的血型和不規則抗體篩選結果,如果不規則抗體篩選陰性,那么一張相配合的紅細胞成分的條形碼表單就會顯示在報告單中,操作者只需要核對ABO和RhD血型和血液發放操作,軟件就會自動打印出配合性標簽,粘貼到選中的血袋上,操作者還需要再次核對選擇紅細胞成分的血液信息。以上文獻報道均證實了虛擬血庫的可行性,同時認為應用虛擬血庫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優化血液流程管理。
(五)其他國家
2004年,Hemosoft等報道土耳其安哥拉大學醫學院血庫自行設計的“Hemosoft Blood Bank an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軟件系統,該系統的確認程序包括:軟件評估、計算機性能評估、軟件數據的輸入、人員能力評估等。2005年,該中心停止了即刻離心法交叉配血試驗,全部采用電子交叉配血,最終實現了在手術室內設立虛擬血庫。2005年,Arslan等報道了土耳其安卡拉大學醫學院針對發展中國家第一次獻血率較高的現狀,采取兩次ABO和RhD血型鑒定法,保障了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基本要求,研究對26 402名獻血者中16 314(61.8%)進行了電子交叉配血,沒有發生1例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認為電子交叉配血可以取代血型血清學交叉配血試驗。
2005年,日本衛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編寫了最新版的《日本血液制品治療法指南》,該指南將電子交叉配血列為一項關鍵技術。2008年,Hodohar等報道日本滋賀醫科大學醫院建立了一套可以提供24小時血液服務的電子交叉配血系統。大約97%的紅細胞成分通過此系統發放,其中有1名受血者出現了輕微的遲發性溶血性輸血不良反應,沒有出現ABO不配合的輸血或不配合血液的發放。此技術應用縮短了血液周轉時間,減少了交叉配血次數,減少了血液訂單,節約成本。
據2001年和2013年兩份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開展電子交叉配血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如加拿大、法國、意大利、荷蘭、匈牙利、新西蘭等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