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脈藥物涂層球囊精選病例解析
- 葛均波 陳韻岱
- 1179字
- 2020-08-14 16:16:21
3.藥物涂層球囊治療支架內(nèi)再狹窄1例
【病史資料】
患者男性,77歲。因“間斷胸痛5年,加重5h”于2016年9月至醫(yī)院就診。
現(xiàn)病史:
患者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痛,無氣短、大汗及放射痛,服硝酸甘油30min緩解,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PCI治療并置入3枚支架,后規(guī)律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美托洛爾等治療。5h前無明顯誘因患者再次出現(xiàn)上述癥狀,伴出汗,含服硝酸甘油無緩解。
既往史:
既往體健。
個人史:
無吸煙、飲酒史。
體格檢查:
體溫36.5℃,脈搏75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42/85mmHg。查體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
(1)實驗室檢查:
cTnI 0.22ng/ml。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電解質(zhì)、凝血常規(guī)、血糖、血脂未見異常。復查心肌酶cTnI 2.25ng/ml,CK 449U/L,CK-MB 56U/L。
(2)心臟超聲:
左心房擴大,左室下后壁基底段運動幅度減低。
(3)心電圖:
竇性心律,Ⅱ、Ⅲ、aVF導聯(lián)ST段略抬高,V2~V5導聯(lián)ST段略壓低。復查心電圖:心房顫動,室性早搏,Ⅱ、Ⅲ、aVF、V7~V9導聯(lián)T波倒置。
初步診斷:
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陳舊性心肌梗死,PCI術后,陣發(fā)性心房顫動。
診斷依據(jù):
根據(jù)患者病史、癥狀、心電圖及心肌酶結(jié)果,診斷為冠心病、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陳舊性心肌梗死、PCI術后、陣發(fā)性心房顫動。
【冠脈造影】
造影前用藥: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單硝酸異山梨酯、泮托拉唑腸溶片口服,替羅非班靜滴。
入院第5天行冠脈造影:
冠狀動脈右優(yōu)勢型。左主干未見異常。前降支中段80%局限性狹窄,遠端血管約2 mm。回旋支可見斑塊。右冠脈中遠段可見支架影,中段80%局限性狹窄(圖3-1)。

圖3-1 入院第5天冠脈造影
應對策略:
右冠脈為“罪犯血管”且為支架內(nèi)再狹窄,予以藥物涂層球囊治療。
【手術過程】
手術用藥:
肝素7000U。
入院第5天行介入治療:
JL 3.5指引導管至右冠脈開口,BMW導絲通過再狹窄病變到達遠端,先后應用2.5mm×15mm Sprinter和3.0mm×15mm NC Sprinter球囊對病變處(10~16)atm×(10~30)s預擴張后,3.5mm×26mm SeQuent藥物涂層球囊8atm×60s擴張(圖3-2)。

圖3-2 手術過程
最終結(jié)果:
病變處理部位無殘余狹窄,無造影劑滲出和夾層,TIMI 3級。
【PCI術后及隨訪】
術后用藥:
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辛伐他汀、泮托拉唑腸溶片。
2016年12月造影示:
右冠脈藥物涂層球囊處理部位輕度內(nèi)膜增生,余血管與前次造影結(jié)果比較無明顯變化(圖3-3)。

圖3-3 2016年12月術后隨訪造影
病病例總結(jié)
支架再狹窄目前仍然是支架治療的難題,支架內(nèi)再狹窄的病理基礎最多見的是內(nèi)膜增生,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展,發(fā)現(xiàn)支架內(nèi)也可以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支架內(nèi)斑塊也可以發(fā)生破裂,繼發(fā)血栓形成,引起臨床上惡性事件。本例患者發(fā)生再狹窄機制考慮是斑塊破裂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治療原則是盡快、及早手術,盡可能短時間完成手術。本例患者年齡較大,處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原有心肌梗死、支架置入,入院后無胸痛加重、ST段無抬高,未行急診介入治療。介入治療中未行血管內(nèi)超聲(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觀察支架情況為本例患者不足。
(劉凡 魯靜朝)
- 劉沈林脾胃病臨證心悟
- 成長之路:醫(yī)學院校青年教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探究
- 針灸治療痛癥
- 兒童早期發(fā)展系列教材之七:促進心理行為發(fā)育適宜技術
- 胸痹醫(yī)案專輯
- 可穿戴醫(yī)療設備:智能醫(yī)療突破口
- 解密經(jīng)典老藥傳世名方
- 母子平安:來自產(chǎn)科一線的故事
- 中國CDC在行動:援非抗疫工作紀實
- 望手診病圖解(第2版)
- 改良型盆底優(yōu)化訓練療法
- 肝病防治新認識
- 外出打工健康必讀
- 血液成分的制備、使用和質(zhì)量保證指南(第19版)(Guide to the preparation,use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blood components:19th edition)
- 中國神經(jīng)內(nèi)科醫(yī)師2015年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