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法醫學發展簡史
我國法醫學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古代的兩起兩落與近現代的三次追趕,秦代《封診式》和宋代《洗冤集錄》代表了古代法醫學的最高成就,而在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以后,現代法醫學得到空前發展,法醫學教育建立了我國特色的法醫學教育體系,為我國培養大批高級法醫專門人才,他們已經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力軍;在司法實踐中,國家相繼頒布法醫鑒定條例,使我國法醫教育、科學研究、司法社會服務邁向法制化軌道。
一、中國法醫學史
我國最早的法醫學檢驗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都記載:“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端平。”這里所稱的瞻、察、視、審的意思,就是后世的檢驗方法。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秦墓(墓葬于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年)中發現大批秦代竹簡——“云夢秦簡”,記載有他殺、縊死、首級、外傷流產、麻風病等的法醫檢驗案例,當時已有較詳細的現場勘查記錄;有關于手跡、足跡、膝跡、血跡、工具痕跡的記載;有損傷性狀的描述與兇器的推定;有縊溝性狀的描述與并以“不周項”作為縊溝的特征,以“椒郁色”,作為生前縊溝的特征等,說明早在兩千三四百年前,祖國法醫學已經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五代后晉高祖時候,和凝及其子蒙合編“疑獄集”四卷(刊于989—990年間)。該書記載自漢代以來的疑難案件,加以分析、判斷及驗證。這是一部對法醫學有重要影響的刑事偵查書。其中“張舉燒豬”案例,就是利用動物(豬)實驗,鑒別生前燒死和死后焚尸以斷定自殺還是他殺。反映了我國法醫學萌芽時期的成就。
在歷史文獻中,對醫學檢驗制度有明確規定的是《唐律》,這是目前保存完整的古代法典。《唐律》中規定對患病者、傷者和死者均應進行檢驗,檢驗不實,應受法律懲處。
宋代(960—1279年)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檢驗的法令,明確規定凡殺人案件均需報檢,否則按律追究。宋朝刊刻的《驗尸格目》和《柱驗正背人形圖》,均是我國古代規范化尸體檢驗的證明。這說明在宋代法醫學檢驗制度已基本形成。
1247年我國偉大的法醫學家宋慈(圖1-3)吸取前人經驗,加上自己的實踐,撰寫成五卷《洗冤集錄》。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宋代關于驗尸的法令、驗尸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尸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各種銳器損傷和鈍器損傷、古代的交通事故、高溫致死、中毒、病死與猝死、尸體挖掘等;本書還系統闡述了法醫學尸表檢驗方法及其尸表檢驗所見。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洗冤集錄》涉及現代法醫病理學的大多數內容并且系統化。《洗冤集錄》被公認為是現存世界最早的法醫學著作,其先后被譯成朝鮮、法、英、荷、日、德、俄等國文字,共有14種版本,可見其影響的深遠。1981年美國Michigan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出版的《洗冤集錄》英文翻譯的題目為“The Washing Away of Wrongs:Forensic Medicinein the Thirteen-Century China”(by Brain E.McKningt)。中國法醫學形成以《洗冤集錄》問世的年代為標志(表1-1)。

圖1-3 宋慈
宋慈(1186—1249),字惠父,漢族,建陽(今屬福建南平地區)人,中國古代法醫學家,中外法醫界普遍認為正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開創了“法醫鑒定學”,因此宋慈被尊稱為“世界法醫學之父”。宋理宗賜贈朝儀大夫,贊譽他為“中外分憂之臣”,并親手題寫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中國法醫學會專家學者曾多次到宋慈墓祭祀,立碑:“業績垂千古,洗冤傳五洲”。宋慈所著《洗冤集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專著,在中國元、明、清三朝是刑、法官必讀之書,先后被譯成法、英、荷等多種文字
表1-1 中國古代法醫學發展簡史

續表

我國法醫學雖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但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和封建思想的束縛,加之古代法醫檢驗分工不合理,只靠官吏與仵作檢驗,沒有真正的具備醫學知識的醫師參加。而且對具體參加檢驗尸體工作的仵作視為賤役,使法醫學長期陷入停滯狀態。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我國首次規定準許解剖尸體。1913年頒布了我國第一個解剖規則,其中第二條規定:“警官及檢察官對于變死體非解剖不能確知其致命之由者,指派醫生實行解剖”。1915年在北京和浙江的醫學院校開設了法醫學課程。1930年林幾教授在北平大學醫學院首建法醫學教研室。1932年在上海成立第一個法醫學研究所。1934年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法醫學雜志——《法醫月刊》。但因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動派統治,法醫事業十分艱難,法醫學人員寥寥無幾。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法制的建立,醫學院校和司法機關設置法醫學專業和研究所,培養了大批法醫人員,建立了法醫學鑒定系統,做了大量法醫學鑒定和科學研究工作,出版了法醫學教科書和專著。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法醫學事業有了更大的發展。1979年在西安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這是我國法醫學界的第一次學術盛會。1983年10月26日,教育部聯合公安部、司法部、衛生部(現國家衛生計生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山西太原召開了“全國高等法醫專業教育座談會”,這就是中國現代法醫學史上著名的“四部兩院晉祠會議”,會議提出加強法醫學科建設,改善辦學物質條件,編寫專業教材和增加法醫必修課等重要措施,這次會議使得我國法醫學得到了一次劃時代的大發展。接著教育部(1984年)向各醫學院校發出增設法醫學必修課的決定,并于1984年3月確定成立“全國法醫學專業教學教材工作協作組”作為教育部領導下的全國性教學組織,其下設有法醫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同年7月,衛生部與教育部確定中山醫大、華西醫大、上海醫大、中國醫大、同濟醫大、西安醫大等六所醫科大學設法醫學專業,建立法醫學系,每年招收法醫專業學生。1980年以后我國先后出版了《實用法醫學》、《法醫學顱腦損傷》、《法醫骨學》、《法醫學機械性損傷圖譜》、《醫學百科全書·法醫學分卷》及法醫學教材等專書。晉祠會議召開30年以來,法醫本科專業業已在我國許多高等醫學院校牢固建立,各層次研究生教育逐步拓展,我國法醫學正面臨一個嶄新的局面。
二、外國法醫學史
在公元前后的巴比倫、波斯、希臘、埃及和印度的一些法典及醫學著作中,已有些法醫學內容。例如,羅馬的Agnillia法典(公元前572年)提到了創傷的致命性問題。Juliu Caesar(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被殺,由羅馬醫生Antistins進行驗尸,他鑒定被刺的23創中,在胸部第1~2肋間的刺創是致命傷。
14世紀,法國的法律規定:處理損傷、殺害、奸淫等問題時,須征求外科醫師的意見。15世紀30年代,朝鮮翻譯由我國傳入的《洗冤集錄》這是在外國首先刊行的法醫學著作。不僅是朝鮮的檢驗專書,而且又從朝鮮傳入日本(1736年),成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前幕吏驗尸時的參考。
在歐洲,由于教會的黑暗統治,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也使法醫學長期處于停滯狀態,一直到16世紀才有所發展。1535年德王Karl五世頒布《犯罪條令》,規定凡處理有關殺人、外傷、中毒、維死、溺死、殺嬰、流產等案件必須有醫生參加,實際上開始了法醫學鑒定。被譽為歐洲法醫學奠基人之一的法國外科醫生巴雷(Ambrose Pare,1517—1599)撰寫了《法庭報告》一書,對損傷及其法醫學意義、生前傷和死后傷的鑒別、殺嬰、窒息嬰兒肺部的改變等有重要的論述。巴雷在1562年進行了第一例法醫學尸體解剖,鑒定為升汞中毒。1598年意大利出版的Fortunato Fadele(1551—1630)所著的《醫師報告》是歐洲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
歐洲法醫學之父Paulus Zacchias(1584—1659)既精通醫學,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內科醫生;又洞悉法律,經常參與解決法律中有關醫學的問題;亦是教皇好友,與宮廷來往密切。他撰寫的7卷《法醫學問題》是17世紀最著名的法醫學著作。18世紀是歐洲早期法醫學繁榮發展的時期,德國和法國的醫學家,特別是外科學家和解剖學家始終占據著前沿陣地,對法醫學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一時期的特征是:建立了準許尸體解剖制度:起源于意大利、法國、德國的醫學鑒定人制度幾乎遍及歐洲大陸各國;有許多法醫學著作和一些法醫學期刊出版,為總結醫學鑒定經驗和交流研究成果提供了論壇;一些大學開設法醫學講座,到18世紀末開始設置法醫學教授職位。
經歷200余年的發展,法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得到認可,其重要性越來越被重視。在19世紀末,歐洲和美國建立了法醫學科,至今仍在不斷發展與完善。自開設法醫學課程以后,各國出現了不少著名法醫學者,出版法醫學專著和雜志,如Casper(1796—1864)的《實用法醫學手冊》及Hofmann的《法醫學教科書》(1878)都是當時的名著。20世紀以來,醫學及其他自然科學有了顯著的發展,法醫學也顯著進步,出版了更多的法醫學專著,發展形成了現代法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