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肉骨骼系統超聲診斷疑難病例解析
- 郭瑞君
- 1463字
- 2020-07-24 12:14:18
第二節 表皮樣囊腫
一、概述
表皮樣囊腫(epidermoid cyst)是角質囊腫的一種。后者因內含有不同程度的層狀角化物或不規則角化物而命名。由于角質囊腫的內容物為脫落軟化的上皮角質,肉眼觀十分類似于皮脂腺分泌的脂質,所以多年來,臨床上都將其稱為“皮脂腺囊腫”,實際上是一個被誤用的詞。病理上,角質囊腫可分為兩種類型,比較常見的為表皮樣囊腫(占90%),一般認為是由明顯或不明顯的外傷導致表皮進入皮下生長而形成的囊腫,因此亦被稱為表皮包含囊腫(epidermal inclusion cyst)。多見于易受外傷或摩擦的部位,如臀部、肘部、脛前、注射部位。囊腫壁由角化上皮組成,囊內為層狀角化物,呈“豆腐渣”樣外觀。臨床表現:一個或多個柔軟或較為堅硬的類圓形腫物,大小不等,小者如豆粒,大者直徑可達7~8cm,表面常與皮膚粘連,基底可推動。囊腫可位于皮膚下,也可突出皮膚表面,形成局部隆起,表面可見皮脂腺開口的小黑點,擠壓時有少許白色粉狀物被擠出,較大者可抽吸出白色黏稠液體(圖2-2-1、圖2-2-2)。囊腫可存在多年而沒有自覺癥狀。病變可單發,偶或多發。因囊腫開口于皮膚表面,易感染。

圖2-2-1 表皮樣囊腫

圖2-2-2 表皮樣囊腫
另一種類型的角質囊腫為外毛根鞘囊腫,好發于頭皮。病理顯示囊壁為角化的外毛根鞘,囊內的角質物不呈層狀分布,常有灶狀鈣化。此外,尚存在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腫,好發于女性頭皮和下頸部,除角化的外毛根鞘外,鏡下可見顯著的核異性改變。增生性外毛根鞘囊腫與外毛根鞘囊腫,超聲很難鑒別。
二、病例摘要
1.患者,男,34歲,因“骶尾部腫物3年,快速長大1年”就診。超聲于骶尾部皮下探及5.7cm×4.9cm的混合回聲,上限達皮膚層,下限達脂肪層。深方邊界清晰,與骶骨分界清楚。CDFI:其內未見血流信號。后經手術切除,術中見包膜完整,內有大量干酪樣壞死組織,診斷為表皮樣囊腫(圖2-2-3~圖2-2-5)。
2.患者,女,40歲,左小腿磕碰傷后4年,局部捫及腫物。超聲于皮膚及皮下脂肪層之間可探及一低回聲,邊界清,內部可見“漩渦狀”條索樣高回聲。腫物切除后,病理提示表皮樣囊腫。
部分文獻認為“漩渦狀”條索樣高回聲為表皮樣囊腫的特征性超聲表現,其產生原理為囊腫內部的內容物,特別是角質形成了表皮樣囊腫特有的多層分布的病理組織學改變。但該表現缺乏普遍性,即敏感性較差,只有一小部分表皮樣囊腫會出現。
另有研究認為多數表皮樣囊腫內部可見散在分布的條帶狀或點塊狀強回聲,推測其組成成分應亦為囊內的角化物,但因囊腫位于體表,經常受到摩擦及碰撞導致這些角化物未形成規律性的多層結構,而僅表現為條帶狀或點塊狀分布。該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較“漩渦征”更具普遍性(圖2-2-6)。

圖2-2-3 表皮樣囊腫

圖2-2-4 表皮樣囊腫

圖2-2-5 表皮樣囊腫

圖2-2-6 表皮樣囊腫
3.另一患者。由于表皮樣囊腫內容物為軟化程度不同的角化上皮,超聲上顯示為細密的腺體樣強回聲并伴裂隙樣低回聲(圖2-2-7)。

圖2-2-7 表皮樣囊腫
4.另一表皮樣囊腫患者。超聲顯示類圓形低回聲腫物(白色箭頭),后方回聲增強(白色箭頭),可見腫物的一小部分延伸至皮膚層(空白色箭頭)(圖2-2-8)。

圖2-2-8 表皮樣囊腫
5.表皮樣囊腫大體標本,囊內容物為干酪樣物質(圖2-2-9)。
三、小結
表皮樣囊腫的超聲診斷要點:①由于表皮樣囊腫起源于皮膚表皮層,病變局部與表皮層聯系緊密,局部真皮層變薄甚至缺如;②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低回聲病變,邊界清晰;③由于表皮不斷生長角化,典型者內部呈“洋蔥皮”樣特征,亦可呈現較均勻的中低回聲,內部散在不規則的線狀無回聲裂隙,探頭加壓內部可見流動征象;④CDFI腫物內未見血流信號;⑤體積較大者可合并破裂及感染,此時腫物邊界不清,周邊組織水腫增厚,回聲增強并可見血流信號。

圖2-2-9 表皮樣囊腫
- 精神科護理學(第3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升本)規劃教材)
- 中醫經典導讀(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醫學觀念的更新與啟示
- 內科學:風濕免疫科分冊(第2版)
- 重癥超聲
- 全科醫學(第3版)
- 藥理學實驗實訓教程(全國中醫藥行業職業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肌肉骨骼系統超聲診斷疑難病例解析
- 推拿學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心血管遺傳藥理學
- 組織學與胚胎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策略與方法(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小兒推拿學(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藥用植物生態學:第2版(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規劃教材)
- 內分泌科常見病用藥處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