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疾病診治(第3版)
- 董守義 耿翠芝
- 2761字
- 2020-07-24 12:13:29
第三章 乳腺炎癥與外傷
第一節 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最常見于哺乳期婦女,尤其是初產婦。哺乳期的任何時間均可發生,哺乳初期最為常見。近年來,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一)病因
1.乳汁的淤積 乳汁淤積有利于入侵細菌的生長繁殖。乳汁淤積的原因有:①乳頭過小或內陷妨礙哺乳,孕婦產前未能及時矯正乳頭內陷,嬰兒吸乳時困難,甚至不能哺乳;②乳汁過多,排空不完全,產婦不了解乳汁的分泌情況,多余乳汁不能及時排出而保留在乳房內;③乳管不通,造成乳管不通的原因很多,常見的有乳管本身的炎癥、腫瘤及外在壓迫,這些均影響正常哺乳。
2.細菌的侵入 乳頭內陷時嬰兒吸乳困難,易造成乳頭周圍的破損,這是細菌沿淋巴管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徑。另外,沒有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嬰兒經常含乳頭而睡,也可使嬰兒口腔的炎癥直接侵入蔓延至乳管,繼而擴散至乳腺間質引起化膿性感染,其致病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常見。
3.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乳腺導管擴張、乳頭內陷有關。
(二)臨床表現
1.急性單純性乳腺炎
初期主要是乳房脹痛、皮溫高、壓痛,乳房某一部位出現邊界不清的硬結。
2.急性化膿性乳腺炎
局部皮膚紅、腫、熱、痛,出現較明顯的硬結,觸痛明顯加重,同時患者出現寒顫、高熱、頭痛、無力、脈快等全身癥狀。另外腋下可出現腫大、有觸痛的淋巴結。實驗室檢查發現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感染嚴重者可并發敗血癥。
3.膿腫形成
由于治療措施不當和病情的進一步加重,局部組織發生壞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膿腫。膿腫可為單房性也可為多房性,淺表的膿腫易被發現,而較深的膿腫波動感不明顯,不易被發現。如果乳腺炎患者全身癥狀明顯,局部及全身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時,要注意進行疼痛部位的穿刺,待抽出膿液或涂片發現炎癥細胞來明確膿腫的診斷。
4.非哺乳期乳腺炎
初始表現可為乳房無痛性腫塊,多位于乳頭、乳暈周邊,亦有患者直接表現為有痛的腫塊,但最后均會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炎癥特征。
(三)診斷和鑒別診斷
急性乳腺炎根據病史和查體均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哺乳期的年輕婦女出現乳房局部的脹痛,甚至出現寒顫、高熱、白細胞計數增多的情況時,急性乳腺炎的診斷應是較容易的。但在以上癥狀不典型時,要特別注意與炎性乳腺癌相鑒別,炎性乳腺癌臨床雖不多見,但也多發生在年輕婦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這種乳腺癌發展迅速,可在短期內侵及整個乳房,患乳淋巴管內充滿癌細胞,皮膚充血、發紅,猶如急性炎癥,整個乳房變大變硬,而無明顯的局限性腫塊,但炎性乳腺癌無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多的情況,疼痛不明顯。
(四)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炎癥的初期可以繼續哺乳:
哺乳前后應清洗乳頭、嬰兒的口腔及乳頭周圍,哺乳可起到疏通乳管、防止乳汁淤積的作用。乳頭皸裂或破壞時可暫時停止患乳哺乳,應用吸乳器排空乳汁,創面經清洗后涂用消炎膏類藥物以促進愈合。
(2)局部冷、熱敷:
炎癥初級階段,可用25%硫酸鎂冷敷以減輕水腫,乳內有炎性腫塊時改為熱敷,每次20~30分鐘,每日3~4次。另外也可用中藥外敷以促進炎癥的吸收,有條件時可進行物理治療。
(3)藥物治療:
首選青霉素治療,用量可根據癥狀而定,每次80萬U肌內注射,每日2~3次。也可用800萬U靜脈滴入。中醫中藥治療乳腺炎也有良好療效。
(4)封閉治療:
局部用含有青霉素100萬U的等滲生理鹽水20ml封閉治療。
2.手術治療
膿腫形成后任何良好的抗生素都不能代替切開引流,引流的方法有多種,但目的都是將膿液排出,使炎癥早日消散。
(1)激光打孔:
根據單房性、多房性膿腫在波動感最明顯的部位打孔并吸出膿液,然后將抗生素推入膿腔。此方法創傷小,患者免受每日換藥之痛苦,容易接受。
(2)膿腫切開引流:
乳腺膿腫需切開引流時,原則上應停止哺乳。患者可口服藥物回奶以避免發生奶瘺而使傷口長期不愈合。
切開引流的注意事項:
(1)時間掌握準確:淺表的膿腫有波動感,較深的膿腫波動感不明顯,要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穿刺涂片,發現膿細胞時就應切開引流。
(2)切口選擇要正確:乳房上方的膿腫應在乳暈以外做放射狀切口,而乳暈下方膿腫因較淺表可以做弧形切口。
(3)引流要通暢:膿腫切開引流后患者的癥狀、體征均應明顯減輕,如切開后體溫仍較高、疼痛無明顯緩解者應考慮是否是引流不通暢。膿腫切開時應以手指探入膿腔,輕輕將腔內壞死物清除,同時分開多房膿腫之間的纖維隔,以防殘留死腔。如膿腔很大或膿腔呈啞鈴狀,一個切口引流不暢時可行對口引流。
(4)換藥要及時:膿腫切開引流后要及時換藥,每次換藥可用雙氧水、慶大霉素或復方黃柏液等藥物沖洗,以抑制細菌的生長。
3.纖維乳管鏡治療
患者仰臥,患側乳腺充分暴露,以乳頭為中心常規消毒,用 2%利多卡因0.2ml進行局部麻醉,由擴張的乳管開口插入乳管鏡,用生理鹽水反復多次沖洗乳管,使淤積其中的乳汁排出,自沖洗孔緩慢反復注入慶大霉素注射液進行乳管沖洗,治療結束后再次消毒,覆蓋無菌敷料,囑患者24小時內禁浴,定時用外用吸乳器吸凈乳汁,避免積乳。
4.成膿期非手術治療
對于確診后的化膿性乳腺炎,傳統的治療方法多是手術切開引流,術后換藥,病程較長,有瘢痕形成等問題。臨床工作中,還可多根據患者病情及膿腫程度,采用針吸法穿刺抽膿保守治療,療效確切,預后良好,此治療方法對于非哺乳期患者效果更佳。
具體方法如下:穿刺前在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確定膿腫位置、大小及膿液量,常規消毒皮膚,局部2%利多卡因麻醉,穿刺抽出膿液后,換用較大號注射器抽吸,一般多用10~20ml注射器,膿腔較大或膿液稠厚者可用30~50ml注射器抽吸。抽吸困難或不暢時,調換位置或方向,或用生理鹽水沖洗針頭,再行抽吸,至膿液抽不出,彩色多普勒超聲下無回聲區為止,術后局部加壓包扎。根據膿腫大小,每天或隔天抽吸1次,一般患者1~3次即可治愈。治療期間不必斷奶,給予手法排乳,以保持乳汁通暢,減少乳汁淤積以避免增加細菌繁殖條件而加重病情。少數患者治療后局部形成局限性無癥狀性腫物,可待斷乳后行手術治療。期間不影響哺乳。
穿刺抽膿后局部加壓包扎,可使創面不易移動,創腔內組織處于閉合狀態,減少創腔內出血及積液或乳汁再次灌注可能,促進組織生長,對消除膿腔,促進愈合意義重大。
針吸法治療乳腺膿腫操作簡便,可迅速減輕患者痛苦,縮短病程,避免手術造成的精神壓力,且無手術瘢痕,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泌乳功能,提高母乳喂養率,患者易接受。一般患者于乳腺炎發病3~5天即有膿腫形成,便可采取穿刺抽膿治療,同時應用中藥進行輔助治療,效果更好。
膿腫位置較深或初期使用抗炎藥物導致病程遷延,不易盡早發現,對于病程較長,膿液稠厚,或呈蜂窩狀膿腔者,針吸法治療效果欠佳,應盡早切開引流。
(五)預防
除增加孕婦的抵抗力外,主要是防止乳汁淤積,同時要預防和治療嬰兒口腔炎癥,防止乳頭破損。要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不讓嬰兒含乳頭睡覺,注意哺乳前后清洗乳頭,并積極治療已發生的乳頭皸裂。
(丁小紅 李潔 蔣奕)
-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規劃教材 全科醫學案例解析
- 護理心理學(第4版)(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科)規劃教材)
- 助理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教材:基層實踐指導
- 中醫歷史與哲學(英文版)
- 人工智能與中醫信息技術導論(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創新教材)
- 臨床麻醉學理論與實踐
-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3版)
- 臨床護理技能實訓(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護理專本共用)規劃教材)
- 社會醫學:新世紀第二版(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中藥鑒定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醫學遺傳學
- 金匱要略習題集(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配套用書)
-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科考點及案例精析
- 金匱要略(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 針灸臨床實用新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