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腦電圖學(第2版)
- 劉曉燕
- 2001字
- 2020-07-31 11:16:04
第1版前言
人類的大腦是自然界最復雜的系統之一,在這一領域內充滿了探索與挑戰。Caton早在130年前即發現了自發的腦電活動。自20世紀20年代Hans Berger從人類頭皮表面明確記錄到腦電活動,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國內于1949年在南京引進第一臺腦電圖儀。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些大醫院陸續開展臨床腦電圖檢查。原北京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伍正誼教授、北京協和醫院馮應琨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周孝達教授是我國第一代腦電圖專家。1983年在馮應琨教授的領導下成立了北京臨床腦電圖學組。1985年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分會腦電圖學組成立,馮應琨任組長,以后繼任組長依次為周孝達、沈鼎烈、吳遜等。他們都對我國腦電圖事業的開創和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兒科方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左啟華教授早在1961年就建立了小兒神經專業,在國內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骨干,推動了全國小兒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和研究工作,并帶動了小兒腦電圖的建立和不斷發展。近年來隨著癲癇外科的迅速發展,腦電圖定位診斷技術也在不斷進步,并促進了神經內、外科和神經電生理專業的協作。
現代神經電生理技術已從記錄自發腦電活動發展到提取誘發電位活動,從腦電圖發展到腦磁圖,從頭皮電極記錄的綜合腦電活動發展到用膜片鉗或電壓鉗記錄細胞膜單通道的電位,并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結合,對闡明腦活動的奧秘有了長足的進展。但迄今腦電波的起源和活動規律仍有許多未知的領域,其中所蘊涵的大量信息仍不能被有效地提取、分析和解釋。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說,腦電圖是評價腦功能狀態的一個敏感指標,被廣泛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性疾病的診斷和研究,也用于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研究領域。特別是對于癲癇等陣發性腦功能異常的定性和定位,腦電圖仍是其他方法所無法取代的診斷技術。對于其他各種病因的腦病變,腦電圖可用于評價腦功能損傷的范圍和程度并對預后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近20年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腦電圖的儀器和技術有了極大的進步。至本世紀初,數字化腦電圖已經和正在取代傳統紙筆記錄的腦電圖,這一進步為腦電圖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導聯數字化方式的實現增加了腦電圖的空間分辨率,延長了記錄時間,并為應用各種數學模式對腦電信號進行更深入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腦電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數十年來人們對各種正常和異常腦電圖現象的認識和積累仍然是腦電圖診斷的基礎。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新的技術來提高腦電圖的診斷水平,是對臨床神經電生理工作者的一個挑戰。
作者長期從事臨床神經電生理工作,深知神經科、小兒神經科、癲癇外科及腦電圖技術人員非常需要一本臨床腦電圖的專業書籍。本書的編寫在總結長期工作經驗和研究的基礎上,廣泛參考國內外研究資料和最新進展,全面系統地介紹腦電圖的基本原理、方法、進展及臨床應用。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重點為腦電圖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各種正常和異常腦電圖現象,腦電圖的診斷方法和解釋原則等,并介紹了有關數字化腦電圖、長程腦電監測,以及多導睡眠監測等方面的進展。下篇介紹各種疾病的腦電圖表現及其臨床意義。由于腦電圖在癲癇的診斷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書中對癲癇的腦電圖作了較大篇幅的重點介紹。癲癇外科的發展對腦電圖定位診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書也介紹了這方面的方法、原則和進展。小兒腦電圖是整個腦電圖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之一,作者在這一方面有著更深的體會;新生兒腦電圖在國內開展尚不普遍,工作難度較大,但對新生兒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評估非常有幫助,因而書中對小兒和新生兒腦電圖作了較詳細的敘述。此外,對有關的神經系統疾病、代謝中毒性腦病、精神行為障礙、睡眠障礙、藥物影響、昏迷及腦死亡等方面的腦電圖改變和其臨床意義也進行了介紹。
腦電圖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僅有理論方面的論述是遠遠不夠的,大量閱圖是掌握腦電圖的最好方法。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各種正常和異常腦電圖現象,書中提供了大量例圖和相關的臨床資料,其中絕大多數是我們日常工作的積累,在此愿與廣大讀者共同分析討論。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左啟華教授和吳遜教授給予了大力支持和鼓勵。吳遜教授在百忙中對全書作了細致的審閱,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老一輩學者嚴謹的學風和高深的造詣一直是作者學習的楷模,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同時特別感謝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腦電圖室馮保蓉、張意萍老師和神經科腦電圖室盛奉江老師,她們以耐心細致的工作幫助收集了大量腦電圖資料。中美癲癇中心周文靜主任提供了部分癲癇外科的資料。兒科神經專業組的很多醫師,包括進修醫師和研究生都參與了有關臨床病例的收集和診斷工作。正是這種良好的協作精神,才使得本書具有如此豐富的內容。人民衛生出版社對本書的編寫和出版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由于作者的經驗水平有限,本書難免有不少錯誤和疏漏,真誠希望能得到廣大讀者的批評指正,以便今后不斷修改完善。
劉曉燕
2006年2月于北京